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ppt课件.ppt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ppt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5.2 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非线性5.3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5.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返回主目录,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5.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平板电容器,如果不考虑边缘效应,其电容量为,式中:电容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0r,其中0为真空介电常数,r为极板间介质相对介电常数;A两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d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当被测参数变化使得式(5-1)中的A#,d或发生变化时,电容量C也随之变化。如果保持其中两个参数不变,而仅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就可把该参数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
2、通过测量电路就可转换为电量输出。因此,电容式传感器可分为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和变介质型三种类型。一、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图 5-1 为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图。当传感器的r和A为常数,初始极距为d0时,由式(5-1)可知其初始电容量C0为,若电容器极板间距离由初始值d0缩小d,电容量增大C,则有 C1=C0+C=,由式(5-3)可知,传感器的输出特性C=f(d)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如图 5-2 所示双曲线关系。此时C1与d近似呈线性关系,所以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只有在d/d0很小时,才有近似的线性输出。,另外,由式(5-4)可以看出,在d0较小时,对于同样的d变化所引起的C可以增大,从而使传感
3、器灵敏度提高。但d0过小,容易引起电容器击穿或短路。为此,极板间可采用高介电常数的材料(云母、塑料膜等)作介质(如图 5-3所示),此时电容C变为,(5-5),式中:g云母的相对介电常数,g=7;0空气的介电常数,0=1;d0空气隙厚度;dg云母片的厚度。,云母片的相对介电常数是空气的7倍,其击穿电压不小于1000 kV/mm,而空气的仅为3kV/mm。因此有了云母片,极板间起始距离可大大减小。同时,式(5-5)中的(dg/0g)项是恒定值,它能使传感器的输出特性的线性度得到改善。一般变极板间距离电容式传感器的起始电容在 20100pF之间,极板间距离在25200m的范围内,最大位移应小于间距
4、的1/10,故在微位移测量中应用最广。二、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 图 5-4 是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结构示意图。,图5-4 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C=C0-C=,式中C0=0rb0L0/d0为初始电容。电容相对变化量为,很明显,这种形式的传感器其电容量C与水平位移x是线性关系。图 5-5 是电容式角位移传感器原理图。当动极板有一个角位移时,与定极板间的有效覆盖面积就改变,从而改变了两极板间的电容量。当=0 时,则,图5-5 电容式角位移传感器原理图,C0=0rA0d0(5-8)式中:r介质相对介电常数;d0两极板间距离;A0两极板间初始覆盖面积。当0时,则 C1=0rA0(5-9)从式(5
5、-9)可以看出,传感器的电容量C与角位移呈线性关系。,三、变介质型电容式传感器 图 5-6 是一种变极板间介质的电容式传感器用于测量液位高低的结构原理图。设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为1,液面高度为h,变换器总高度为H,内筒外径为d,外筒内径为D,则此时变换器电容值为,式中:空气介电常数;C0由变换器的基本尺寸决定的初始电容值,C0=。由式(5-10)可见,此变换器的电容增量正比于被测液位高度h。,变介质型电容传感器有较多的结构型式,可以用来测量纸张#,绝缘薄膜等的厚度,也可用来测量粮食、纺织品、木材或煤等非导电固体介质的湿度。图 5-7 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型式。图中两平行电极固定不动,极距为d0,相对
6、介电常数为r2的电介质以不同深度插入电容器中,从而改变两种介质的极板覆盖面积。传感器总电容量C为,式中:L0,b0极板长度和宽度;L第二种介质进入极板间的长度。若电介质 r1=1,当L=0时,传感器初始电容C0=0rL0b0/d0。当介质r2进入极间L后,引起电容的相对变化为,可见,电容的变化与电介质r2的移动量L呈线性关系。,5.2 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非线性,由以上分析可知,除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外,其它几种形式传感器的输入量与输出电容量之间的关系均为线性的,故只讨论变极距型平板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非线性。由式(5-3)可知,电容的相对变化量为,当,时,则上式可按级数展开,故得,由式(5-
7、14)可见,输出电容的相对变化量C/C与输入位移d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当 d/d0 1 时,可略去高次项,得到近似的线性:,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为,它说明了单位输入位移所引起输出电容相对变化的大小与d0呈反比关系。,如果考虑式(5-14)中的线性项与二次项,则,由此可得出传感器的相对非线性误差为,由式(5-16)与式(5-18)可以看出:要提高灵敏度,应减小起始间隙d0,但非线性误差却随着d0的减小而增大。,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灵敏度,减小非线性误差,大都采用差动式结构。图5-8 是变极距型差动平板式电容传感器结构示意图。在差动式平板电容器中,当动极板位移d时,电容器C1的间隙d1变为d0-d,
8、电容器C2的间隙d2变为d0+d,则,C1=C0,在d/d0时,则按级数展开:,图5-8 差动平板式电容传感器结构,电容值总的变化量为C=C1-C2=C0,电容值相对变化量为,如果只考虑式(5-24)中的线性项和三次项,则电容式传感器的相对非线性误差近似为,比较式(5-15)与式(5-25)及式(5-18)与式(5-26)可见,电容传感器做成差动式之后,灵敏度提高一倍,而且非线性误差大大降低了。,5.3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电容式传感器中电容值以及电容变化值都十分微小,这样微小的电容量还不能直接为目前的显示仪表所显示,也很难为记录仪所接受,不便于传输。这就必须借助于测量电路检出这一微小电容
9、增量,并将其转换成与其成单值函数关系的电压、电流或者频率。电容转换电路有调频电路、运算放大器式电路、二极管双T型交流电桥、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等。一、调频测量电路 调频测量电路把电容式传感器作为振荡器谐振回路的一部分。当输入量导致电容量发生变化时,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就发生变化。,虽然可将频率作为测量系统的输出量,用以判断被测非电量的大小,但此时系统是非线性的,不易校正,因此加入鉴频器,将频率的变化转换为振幅的变化,经过放大就可以用仪器指示或记录仪记录下来。调频测量电路原理框图如图 5-9 所示。图 5-9 中调频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为,式中:L振荡回路的电感;C振荡回路的总电容,C=C1+C2+C0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容 传感器 工作 原理 结构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9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