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基础知识介绍ppt课件.ppt
《生化基础知识介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基础知识介绍ppt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化基础知识介绍,主要内容:生化仪发展 分析方法介绍 几个名词 临床意义,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史:1957年Technicon公司(Auto Analyzer),单通道连续流动式,模仿手工。60年代后随电子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生化自动分析在中国的发展分期,生化仪的分类 按反应装置结构:连续流动式、离心式和分立式。按同时检测项目与否:单通道、多通道。按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全自动、半自动。按仪器复杂程度:小型、中型和大型。,(一)连续流动式分析仪,特点:同一管道中进行 一个接一个 速度慢,(二)离心式生化分析仪,特点:圆盘内,离心力混合,高速旋转中比色。,(三)、分立式分析仪 特点:在不同反应杯中进行
2、,不同的加样器自动加样,依次检测 可有多个加样臂,速度快。,前分光和后分光方式,光栅分光有前分光和后分光两种方式,光源首先经过单色器分光,然后透射到比色溶液的方式为前分光。目前以后分光方式为多见,其优点是单色器中没有转动部分,双波长在同一时刻检测,因而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和速度。,光源先透过比色杯中的反应液再照射到光栅上,经色散后所有固定单色光同时通过各自的光纤传输到对应的检测器,微处理器按该分析项目的分析参数,,后分光方式,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波长(双波长方式)的吸光度值,用于分析结果的计算。,分析方法分类(一)终点法(end assay),被测物质在反应过程中完全被转变为产物,到达反应终点,根据
3、终点吸光度的大小求出被测物浓度,称为终点法。该法称为平衡法更为恰当。从时间-吸光度曲线来看,到达反应终点或平衡点时,吸光度将不再变化。终点法参数设置简单,反应时间一般较长,精密度较好。,终点时间的确定,根据时间-吸光度曲线来确定,根据被测物反应终点,结合干扰物的反应情况来确定。,一点终点法(one point end assay),在反应到达终点,即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吸光度不再改变时选择一个终点吸光度值,用于计算结果。结果计算公式:待测物浓度CU=(待测吸光度AU试剂空白吸光度AB)KK为校准系数,一点终点法反应曲线,A单试剂一点终点法 B双试剂一点终点法,两点终点法(two point e
4、nd assay),在被测物反应或指示反应尚未开始时,选择第一个吸光度,在反应到达终点或平衡时选择第二个吸光度,此两点吸光度之差用于计算结果。计算公式为:CU=(待测吸光度A2待测吸光度A1)K。,两点终点法反应曲线,A单试剂两点终点法 B双试剂两点终点法,该法能有效地消除溶血(hemolysis)、黄疸(icterus)和脂浊(lipo-turbid)等样品本身光吸收造成的干扰。,血红蛋白、胆红素和脂浊的光吸收曲线,(二)固定时间法(fixed-time assay),指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选择两个测光点,此两点既非反应初始吸光度亦非终点吸光度,这两点的吸光度差值用于结果计算。有时也称此法为
5、两点法。计算公式与两点终点法相同,CU=(A2-A1)K。,固定时间法反应曲线,A单试剂固定时间法 B双试剂固定时间法该分析方法有助于解决某些反应的非特异性问题。,连续监测法(continuous monitoring assay),又称速率法(rate assay),是在测定酶活性或用酶法测定代谢产物时,连续选取时间-吸光度曲线中线性期(各两点间吸光度差值相等)的吸光度值,并以此线性期的单位吸光度变化值(A/min)计算结果。,连续监测法反应曲线,A单试剂连续监测法 B双试剂连续监测法,酶促反应的线性段,1及5值偏小,而234,故A1点至A4点属线性段,连续监测法的优点,可以确定线性期并计算
6、A/min,根据此值再准确地计算酶活性,因而使自动生化分析仪在酶活性测定方面显著地优于手工法。连续监测法也可用于测定呈线性反应的代谢物浓度,一般是某些基于酶法测定的代谢物。酶活性(U/L)A/min理论(或校准)K值。代谢物浓度CU=A/min校准K值。,理论K值,多用于酶活性测定中,因酶活性尚无公认的校准品可用。根据酶活性的国际单位定义得出酶活性的计算公式为:酶活性(U/L)=A/min将此式中 以K来表示,即为理论K值可作为分析参数输入到分析仪中。,采用理论K值的前提,应当是样品和试剂的加量准确、比色杯光径准确、温度控制精确以及波长准确等。但事实上由于各型分析仪在注射器容积步进电机精度、滤
7、光片带宽等方面的差异,可造成样品和试剂加量以及吸光度检测的偏差,温度的影响有时也非常大。,实际摩尔吸光系数和K值测定,由于摩尔吸光系数受比色杯光径、波长等的影响,书本上或试剂厂家提供的理论摩尔吸光系数可能与实际所用分析仪所测的不同,因而有必要获得实际的摩尔吸光系数,然后来计算理论K值。,NADH(NADPH)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NADH(NADPH)没有标准纯制品,而且配成溶液后稳定性又较差,不能直接用NADH 或NADPH标准液来校正仪器,须通过有NAD+(NADP+)参与的反应途径。,用已糖激酶(HK)或葡萄糖脱氢酶(GD)方法测定葡萄糖时,葡萄糖的消耗与NADH的生成呈等摩尔关系。葡萄糖
8、有标准纯制品。根据公式A=bC,已知比色杯光径b和葡萄糖标准液浓度,测得葡萄糖标准管的吸光度A后便可计算出NADH(NADPH)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A/bC。,测定方法,葡萄糖标准液浓度为1Ommo1/L(0.01mol/L),标准液加入量为3.5L,酶试剂加入量为335L,比色杯光径为0.7cm,在340nm测得吸光度为0.465,则实测NADH摩尔吸光系数=6424,即在此台分析仪上340nm波长处测得NADH(NADPH)的摩尔吸光系数为6424,而理论上NADH(NADPH)的为6220。,校准K值,酶活性校准品经校准操作后由分析仪自动计算得出。在进行酶学测定时,如果分析条件的变化如温度
9、、样品试剂加量和吸光度检测偏差可同等程度地影响校准物和待测样品,则使用校准品能进行补偿。一般来说以使用校准K值为好,但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必须使用配套的试剂;必须使用配套的高质量的校准品,该校准品应具有溯源性。,(四)透射比浊法,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反应液中具有一定的浊度,可由一般分光光度法进行透射比浊(transmission turbidimetry)测定,可用于某些蛋白质和药物浓度等的测定。该法须做多点校准,再经非线性回归,求出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常用生化检测项目分析方法举例 1终点法检测,常用的有总胆红素(氧化法或重氮法)、结合胆红素(氧化法或重氮法)、血清总蛋白(
10、双缩脲法)、血清白蛋白(溴甲酚氯法)、总胆汁酸(酶法)、葡萄糖(葡萄糖氧化酶法)、尿酸(尿酸酶法)、总胆固醇(胆固醇氧化酶法)、甘油三酯(磷酸甘油氧化酶酶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测定法)、钙(偶氮砷法)、磷(紫外法)、镁(二甲苯胺蓝法)等。,2固定时间法,苦味酸法测定肌酐采用此法。,3连续监测法,对于酶活性测定一般应选用连续监测法,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谷氨氨酰基转移酶、淀粉酶和肌酸激酶等。一些代谢物酶法测定的项目如:脲酶偶联法测定尿素等,也可用连续监测法。,4透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可用于测定产生浊度反应的项目,多数属免疫比浊法,载脂蛋白、免疫球
11、蛋白、补体、抗“O”、类风湿因子,以及血清中的其他蛋白质如前白蛋白、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等均可用此法。,单波长和双波长方式(一)概念,采用一个波长检测物质的光吸收强度的方式称为单波长方式。当反应液中含有一种组分,或在混合反应液中待测组分的吸收峰与其它共存物质的吸收波长无重叠时,可以选用。使用一个主波长和一个次波长的称双波长方式。当反应液中存在干扰物的较大吸收、从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时,采用双波长方式更好。,(二)双波长的作用,消除噪音干扰;减少杂散光影响;减少样品本身光吸收的干扰:当样品中存在非化学反应的干扰物如甘油三酯、血红蛋白、胆红素等时,会产生非特异性的光吸收,双波长方式可以部分消除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化 基础知识 介绍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9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