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负担生成的三重机制.docx
《乡镇政府负担生成的三重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政府负担生成的三重机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乡镇政府负担生成的三重机制一一一个组织学的解释框架栗伊萱刘文璋【摘要】厘清乡镇政府负担的生成机制对减轻基层负担,提升组织效能至关重要。基于全国六个乡镇的田野调查,本文从乡镇政府所处的组织环境切入,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识别了乡镇政府负担的生成机制。从组织学视角研究发现:乡镇政府负担的产生是乡镇政府服从科层体制、回应社会问题和内部激励失灵三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乡镇政府所处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运行中生成了自上而下的制度性负担和自下而上的回应性负担两种外部负担。作为对外部负担的一种应对,乡镇政府运作中的激励失灵又生成了内部负担。外部负担是乡镇政府所处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运行中出现“异化的结果,内
2、部负担则是乡镇政府应对外部负担的一种适应机制,前者为后者的产生和持续提供了“合法性空间。本文的研究表明乡镇政府负担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深刻根植于乡镇组织系统的运作之中,即负担是被有意“建构的。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基层持续减负却越减越负的“减负悖论,也有助于探寻有效破解基层减负症结的治理之道。【关键词】乡镇政府;基层减负;组织学;扎根理论【作者介绍】栗伊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1.iyx2018;刘文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1.wz1.ruc.edu.co【引用格式】栗伊萱,刘文璋.乡镇政府负担生成的三重机制一一一个组织学的解释框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
3、,1乂6):111125.一文章结构一一、问题的提出二、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乡镇政府负担的概念界定(二)乡镇政府负担的来源(三)分析框架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二)样本选取(三)资料收集四、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一)开放式编码及其范畴化(二)主轴编码(三)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四)理论饱和度检验五、模型阐释:乡镇政府负担生成的三重机制(一)自上而下的指令与服从(二)自下而上的问题与回应()乡镇政府的激励失灵与内部负担(四)乡镇政府负担生成的根源探析六、结论与讨论一、问题的提出基层固,天下安。在中国的行政体系中,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线政府,不仅是国家意志和公共政策的具体落实者,也是政府与
4、社会直接接触的“界面,被称为政府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乡镇政府的日常运行状态。压力大任务重、5+2“白加黑”,则是当前乡镇政府负担的真实写照。沉重的负担使得乡镇政府疲于应付,助长了基层的形式主义,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更破坏了政府公信力。为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2019年确定为“基层减负年J着力解决文山会海、考核过多、过度留痕、形式主义等问题。然而,基层减负年一过,多头考核评比等负担问题又蜂拥而至。202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
5、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明确持续减负的目标,防止减负问题反弹。2020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再次提出“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整治四风、落实为基层减负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区减负举措并未实质性落地,甚至一些地区的减负出现了流于“形式的趋势,为了减负而增负,乡镇政府陷入了“持续减负却收益递减的“怪圈。由此,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乡镇政府容易陷入负担泥潭?为什么基层减负会陷入执行困境,甚至出现“越减越负的悖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乡镇政府运行的现实场域,厘清乡镇政府负担的生成机制,
6、才能找到化解乡镇负担的有效办法。本文试图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乡镇政府负担生成和持续存在的关键变量和最重要的组织根源。除了上述贡献外,本文还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基层减负会如此困难和复杂。二、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近年来,组织负担逐渐成为国外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众多学者从组织环境、结构、行为和政策等视角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多元的分析进路。随着基层减负工作的推开,国内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聚焦乡镇政府负担的研究仍显薄弱,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更重要的是,既有研究多将乡镇政府压力与“乡镇政府负担混同,这既不利于对乡镇政府负担这一现象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探讨“乡镇政府负担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7、由此,本文首先对“乡镇政府负担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界定,进而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从而初步构建本文的分析框架。1 .繁文缗节与行政负担既有研究中,关于组织负担的主要理论包括繁文缗节(redtape)和行政负担(administrativeburden)。前者是指有效且需要服从的规则、规章和程序,这些规则、规章和程序带来了合规负担,但它们并没有推进实现旨在服务的合法目的。后者将负担的概念拓展到组织之外,Moynihan和Herd认为如果行政规则在公民行使权利方面经常施加了超过其合法目的负担,那就可以将规则视为繁文缗节,主要强调组织运行规则对组织的影响。Burden在此基础上更为清晰地界定了行政
8、负担,即个体在政策执行中繁重的体验,这一个体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公职人员。可以看出,既有研究涉及组织负担两个方面:繁文缗节的研究主要关注组织的规章制度成本;行政负担则聚焦组织机制(如繁文缗节)对个体(行政人员或公民)造成的物质和非物质成本。2 .乡镇政府负担“繁文缗节和“行政负担的研究表明,组织负担既来源于组织的结构制约,也来源于组织的运行过程。借鉴繁文缗节和“行政负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乡镇政府负担定义为乡镇政府遵从运行规则,为公众提供服务,维持内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超出其能力和职责边界的事务。乡镇政府负担应当区别于政府责任,尤其是政府发挥公共性作用,应当完成的职责清单内的工作,超出了其
9、能力范围和责任边界的事项,才转化为负担。因此,本文在分析乡镇政府负担时,将其界定为“政府组织的负功能,即负担的存在降低了组织的运行效率,阻碍了组织的能动性发挥,甚至损害组织的合法性。这既是乡镇政府负担治理的逻辑起点,也是基层减负的必要性所在。(二)乡镇政府负担的来源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乡镇政府负担的生成机制,因此本文文献综述的目的不是提供与乡镇政府负担相关的所有研究的完整概述,而是尽可能地梳理清楚乡镇政府负担各种可能的组织来源的类型学,以期对乡镇政府负担来源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就现有研究而言,学界主要从制度环境、制度运行和政府管理行为三个视角对乡镇政府负担进行了分析。首先,就制度环境而言,自20世
10、纪80年代开始,财政体制和税费改革使得乡镇政府从“代理型政权到“谋利型政权、从“汲取性政权到“悬浮型政权转变。乡镇政府的事权、财权被全面上收,乡镇继续空壳化,但乡镇政权的事务却逐渐增多。在此背景下,乡镇负担是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一种产物,也是国家返场后体制性压力转移、技术控制和乡村事务捆绑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制度运行来看,乡镇政府处于多重角色和制度约束之下。压力型体制、行政发包制、政治锦标赛、控制权分配、乡土社会等共同形塑了乡镇政府的制度运作过程。县乡政治体制总体呈现出某种压力型特征,政治锦标赛的存在更是加剧了负担的严重程度,纵向信息不对称成为负担再生的根源。越到基层,“压力型体制和政治承
11、包制表现越为明显,处在最低层级的乡镇政府负担值达到最大,特别是在新时期督办责任体制的逐渐形成加大了基层政府的压力,导致了乡镇政府选择性执行、策略主义、拼凑应对等行为。此外,乡镇作为国家连接乡土社会的末端,辖区民众自下而上传递的压力无疑成为乡镇政府负担的重要来源。最后,上级政府的管理行为也影响着乡镇负担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形式的责任状和量化的目标责任制成为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惯例。目标责任制涵盖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环境治理、扶贫救济和疾病预防等政府职责的各个方面。当前的检查督查存在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导致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在此过程中,技术治理越
12、来越普遍,在一个个“数字牢笼中,公民和行政人员都被信息架构的局限性所拖累。特别是在当前从严治党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府权责失衡,上级政府的积极避责行为逐渐增多,属地管理的制度设置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的产生,乡镇政府经常处于问责接锅的高压之下。如上所述,学界现有研究从乡镇政府所处的政府结构、社会环境、组织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等视角描述了乡镇政府“负担沉重这一基本事实,分析了乡镇政府负担的具体来源,也从不同视角解读了乡镇政府困境的内在逻辑。既有研究有力证明了研究乡镇政府负担的重要性,也为我们进一步分析提供了有益借鉴。目前仍存在诸多有待讨论的空间:第一,尽管乡镇政府负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散落于
13、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之中,并且只关注乡镇政府负担的某一具体表现,并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也未讨论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第二,现有研究多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如压力型体制、锦标赛体制、项目制等,较少分析乡镇政府实际面临的社会环境对其负担产生的影响,也未明晰负担的具体产生过程。第三,既有研究强调了乡镇政府负担的外生性,但未将“乡镇政府自身作为一个变量来进行分析,忽略了乡镇政府自身运行导致的组织负担,而这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视角。总而言之,对乡镇政权的研究要具有整体感,能够容纳足够的时空与关系张力,实现不同层级组织之间行为主体的互动与关联,展示实践过程完整而复杂的面向和机理。()分
14、析框架如前所述,本文的目的是为乡镇政府负担的组织根源构建一个分析框架。学界将乡镇政府负担视为一种组织现象,目前确定了负担的两个重要来源:自上而下的科层语境与自下而上的乡土语境,认为乡镇政府作为任务执行和政策落实的直接责任主体,其本质是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行政组织,即科层体系与乡土体系的“界面。脱离对基层政府组织的双重角色认知,会使研究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从乡镇政府在“区县乡镇-村庄系统中的位置来看,至少面临应酬上级、管理村庄以及内部治理三方面的任务。正如“繁文缗节和“行政负担所启示的,其负担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并且是相互交织的,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才能完整透视其根源。乡
15、镇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组织,其内部运行过程也必然会产生组织负担,而这一维度的负担生成机制尚未有效厘清,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基于此,本文在借鉴上述成果的基础上,以此为起点初步开发一个更全面的分析框架(见图1),将分析视角由组织外部延伸到内部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识别乡镇政府负担的具体生成机制。如图1所示,乡镇政府负担可以视为其组织运作过程产生的结果。这一过程是嵌入在具体的制度结构和社会环境之中的,不同的行动主体基于自身的运作逻辑展开各种互动,共同导致了组织负担的产生。进而言之,乡镇政府运行所处的政府科层体制位置、政府与社会连接的界面及其互动过程构成了组织负担产生的约束条件,内部运行产生的负担亦受这
16、一双重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位置:科层体系末端J结构1组织运行f乡镇政府(组织)界面:乡土社会之上1I图1组织学视角下乡镇政府负担的?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乡镇政府负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既有研究只揭示了其来源的面向,但其生成机制尚未有效厘清。扎根理论是分析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其主要目的是构建新理论,常被用于解释未被完全理解的现象,主要适用于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因素识别类、解读过程类、情况复杂类、新生事物探索类四类问题。扎根理论的方法定位和适用领域契合本文的研究主题,遂借助这一方法展开本文的研究分析。本文借鉴StraUSS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过程(见图2),首先确定研究问题,其次
17、进行案例选定,再进行数据收集,然后对收集到的文本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的编码分析,在概念化的基础上充分探索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理论饱和度的检验,最后建构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图2扎根理论研究过程(二)样本选取研究问题需要依托代表性的研究场域,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遍适用性,提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和普适性,本文的样本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可进入性。只有进入实际研究场域,才能获得丰富且真实的资料。二是普遍性原则。尽量选取全国不同地区的乡镇进行调研,这样才能获得更具普遍性的知识。三是可长期接触。乡镇负担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现象,难
18、以通过一次实地调研就获得完整资料,因此需要长期的田野观察,丰富研究资料,增加研究深度。基于以上三个标准,笔者选取了甘肃D镇、江西P镇、福建D镇、安徽Z镇、云南X镇、江西T镇作为研究对象,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各个地区的乡镇类型。廿肃D镇是城郊乡镇,为该市主要的粮食产区和城市新区扩展区域。江西D镇是该市的首批全国特色小镇,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福建D镇是传统农业乡镇,该镇通过招引乡贤回归兴办产业,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安徽Z镇是该市经济强镇,1994年被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强劲。云南X镇是少数民族杂居小镇,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域,正在从传统的梯田农业型乡镇向文
19、旅型乡镇转型。江西T镇康养资源丰富,外来人口占大多数,外来人口聚居与本地人口杂居是其显著特征。()资料收集由于分析现象、问题的复杂性,研究者需要持续不断地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不断地修正并调整目前的理论。本文根据三角测量法,采取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和数据,然后进行归纳、比较与交叉检核,以确保数据资料的可信度。本文的实地调研时间跨度为2018年6月2020年12月,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参与式观察等方式,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分为手资料和二手资料(见表1)。一手资料主要包括半结构化访谈记录、乡镇会议领导讲话和会议记录、个人参与式观察记录以及田野调查笔记。此外,为了丰富研究的资料库,笔者还进行了二手
20、资料的收集:一是政策文件。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层面有关基层负担或者基层减负的政策文件、领导人讲话和会议通稿;二是互联网资料。本文主要以基层负担“基层减负乡镇负担等字眼对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三大官方主流网站和面向基层治理的半月谈网站进行检索,收集有关乡镇政府负担的资料。三是部门内部资料。借助实地调研,收集各个乡镇政府有关基层减负等主题的工作汇报、个人总结和研究报告。综合上述资料建立研究资料库,形成可供开放式编码的素材。表1资料来源、类型及数量资料类别数据来源编号数量资料类别一手资料半结构化访谈A135二手资料会议记录B23个人调查笔记C18资料来源:作者自制。四、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扎根理论的编码
21、过程分为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三个步骤,在大部分较为严谨的研究中,都会对上述三阶段编码进行详细的说明,完成研究设计的可复制模型。在逐级编码的过程中,本文遵循Yin提出的复制法则:从多个子案例中选择其中一个或一组作为试验性案例,在获得理论发现后,再重复进行第二个或第二组子案例的验证或检验,直至理论饱和。本文涉及的六个乡镇中,江西P镇、福建D镇、安徽Z镇、云南X镇四镇基本上涵盖了我国乡镇的主要类型,笔者对其调研时间恰好是2019年一一“基层减负年。此四镇更能体现减负的过程和成果,也能对乡镇负担有更深刻的认知,因此其划为第一组。甘肃D镇调研时间为2018年,江西T镇调研时间为2020年,正好在
22、基层减负年”前后,也更能反映基层减负前后乡镇负担的变化,因此将其划为第二组。基于此,本文将第一组四个镇作为试验性案例,逐镇进行分析直至理论饱和,同时将第二组两个镇作为对照检验案例,检测理论饱和度,进而得出本文的理论构念。(一)开放式编码及其范畴化一级编码也称为开放式编码,是研究者通过整理原始资料,围绕研究主题不断提取相关信息片段并进行归类,聚拢并形成较为规范的语句和概念,同时进行范畴化操作。本文的开放式编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完成:一是以“乡镇政府负担”这一主题为核心,摘录资料库中相关词句,按照资料类型进行编号;二是概念化,对编号的摘录概念进行归类和简化,提炼出一些基本的分析概念;三是范畴化,对初
23、始概念进行抽象化凝练,聚拢成分析范畴。本文基于上述资料,针对乡镇政府负担这一主题共提取出273个原始词句及对应的初始概念,经过对比和凝练,聚拢形成81个初始范畴(见表2)。表2开放式编码表编号资料摘录A1.因为我们是最基层的,要把任务落实,每一项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A2不只是脱贫攻坚,每项工作动不动就是政治任务,动不动就是高度很高续表编号资料摘录B1.精准扶贫考核要来了,大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备战C1.转型压力很大,发展的阵痛,新旧融合的问题D1.同一事项议而不决、反复开会E1.几个基层小伙伴的朋友圈经常做任务求点赞,真辛苦F1.名目繁多的责任状,让我们喘不过气F15我们既落实了上面政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镇政府 负担 生成 三重 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90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