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史学第五章 前寒武纪ppt课件.ppt
《北京大学地史学第五章 前寒武纪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地史学第五章 前寒武纪ppt课件.ppt(1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前寒武纪(Pre-Cambrian),“前寒武纪”-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期的总称,不属于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5.1前寒武纪概述,1 前寒武纪的划分,显生宙和隐生宙太古代和元古代绝对年龄揭示了前寒武纪有长达32亿年的地质历史,前寒武纪的划分,2 前寒武纪的生物界,1、前寒武纪生物界的一般面貌 菌、藻类是前寒武纪时期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生物类群。常见宏观化石是叠层石(stromatolite)-一种生物成因的生物-沉积构造。生物界面貌主要由微生物生态系统占主导地位,晚期有后生生物的出现。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化石记录可能至少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在前寒武纪漫长的历史中,生物界的发展经历和完成了几次重
2、要的演化事件。2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事件和化石记录1)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和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建立:最早的化石记录表明原核生物在35亿年前就已存在于地球之上,但是它们何时开始出现还不清楚。微生物生态系统在太古宙时期已经建立。,澳大利亚Pilbara地盾Warrawoona群(35亿年):碳酸盐岩中的叠层石和黑色燧石中的丝状-链状微体化石(细胞)-?蓝菌类南非Fig Tree群(31亿年):棒状细菌类化石:Eobacterium isolatum 球形蓝菌类化石:Archaeosphaeroides barbertonensis2)光合作用的出现:叠层石:蓝菌和其它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产物,一般被视为光合
3、作用和光合微生物存在的可靠证据。35亿年前?有机碳:沉积岩中的有机碳几乎都是生物成因的。显生宙沉积岩的平均值0.5%,格陵兰Isua最古老岩石(38亿年)0.6%,稳定碳同位素组成(13C):生物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时发生同位素“分馏”作用。澳大利亚Bulawayan群(28亿年)复杂有机化合物分子:-叶绿素分解破坏产物。南非Fig Tree群(30亿年),太古宙后期-古元古代,原核细胞生物迅速发展和种类分异,真核细胞生物化石最早见于中元古代的地层中。加拿大Gunflint组(19.520亿年):菌藻类16属。30m确凿的最早真核细胞生物化石见于美国Beck Springs组(1314亿年)和
4、澳大利亚的Bitter Spring组(910亿年)。疑源类:一种具有“坚硬”外壁的球形单细胞微体化石,3)细胞的结构分异-真核细胞的出现:,光合作用可能在35年前(?)就已出现,至少在24亿年前(可靠的蓝菌化石)就已开始起作用。光合作用的出现启动了生物对大气圈的改造过程,使自由氧不断富集,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富氧大气。,4)多细胞化和组织分异:多细胞化是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的必要条件;组织分化和器官的形成则使生物的结构功能复杂化,遗传调控机制的复杂化。多细胞化是真核细胞出现后生物组织水平的又一次大提高,它为地球上一切高级生命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多细胞化在古元古代的原核生物中就已开始,但只能发
5、展到细胞的简单分化-细胞集群。真核生物的多细胞化最终导致组织分化和器官的形成。在新元古代已有比较多的宏观藻类印膜化石发现。但有组织分化的确凿化石记录发现于6亿年前-我国贵州震旦系的翁安生物群。,前寒武纪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生物成因的生物-沉积构造-叠层石(stromatolite)。属于广义的遗迹化石范畴。形成叠层石的主要生物是蓝绿藻。,澳大利亚海边的现代叠层石(左)和澳大利亚发现的最老的叠层石(右)(from Allwood et al.,2006),澳大利亚Apex Chert 中发现的类似现代蓝菌的丝状细胞结构,曾被视为可靠的最古老细胞化石和释氧光合作用证据(Schopf,1993),但最新
6、的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不是生物成因(Marshall et al.,2011)。,最早的化石记录,35亿年前的“叠层石”和“蓝菌”化石,南非Fig Tree群中的棒状细菌化石Eobacterium isolatum,南非Fig Tree群中的球形蓝菌类化石:Archaeosphaeroides barbertonensis,加拿大Gunflint组中的菌、藻类化石,疑源类:一种具有“坚硬”外壁的球形单细胞微体化石。可能是一种浮游的藻类。与现代海洋中的沟边藻类(右)十分相似。直径 20120 m疑源类化石最早见于16亿年的地层中,但在9亿年以前地层中一直比较少见。属于微古植物的范畴,多细胞化,古元古
7、代原核生物的细胞集群,可疑的中元古代后生植物化石记录,Gaoyuzhuang Fm,N.China,Mesoproterozoic Belt Supergroup,Montana,Macroscopic,coiled ribbons(e.g.,Grypania spiralis)from 1.9 Ga rocks in USA and 1.4 Ga rocks in China and Montana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multicellular eukaryotes(Han and Runnegar,1992;Walter et al.,1990);,可靠的中
8、元古代后生植物化石记录,多细胞、宏观植物12亿年(中元古代,加拿大萨摩赛特岛燧石中的红毛藻),(Butterfield et al.,2000),多细胞化-宏观藻类,多细胞化-多细胞集群,多细胞化-组织分化,.,5)后生动物(metazoans)的出现:艾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n Fauna)5.7亿年。艾迪卡拉动物群中的化石是一些形似水母、蠕虫状的不具硬壳的动物软体印模。类似的、大体同时期的软体印模化石后来在世界其它地方也有发现。艾迪卡拉动物群代表了前寒武纪最后一次大的生物辐射演化。科学家依据分子钟,认为原口和后口动物的分异可能早在1013亿年前就发生了。也有人根据基因分析推断后生动
9、物的门类分异发生在6.7亿年前。贵州翁安动物群胚胎化石的发现,表明后生动物很可能在 6亿年前已经存在,在翁安动物群可能还存在海绵动物。,后生动物-艾迪卡拉动物群,艾迪卡拉动物群中的部分动物印痕化石,Dickinsonia 环节动物的蠕虫?刺细胞动物水螅?,Arkarua adami 棘皮动物?,Tribrachidium heraldicum 刺细胞动物或棘皮动物?,Cyclomedusa,Charnia 刺细胞动物?,Kimberella 两侧对称,Spriggina 节肢动物?,Pteridinium 刺细胞动物?,ancestors of modern animals?a unique
10、group that totally extincted before the Cambrian.,广泛的地理分布和奇怪的形态令许多学者相信,艾迪卡拉动物群代表了后生动物出现后的一次不成功的适应辐射。它们采取了不同于现代大多数动物的身体构型。,艾迪卡拉动物群复原图,动物胚胎化石(Xiao et al.,1998,Nature),其他早期的后生动物化石记录Dawn of the animal,薄片中的海绵骨针化石(Li&Chen,1998,Nature),小春虫(水螅虫)(Chen et al.,2004,Science),薄片中的刺细胞动物胚胎和幼虫(Chen et al.,2000,PNAS
11、),Sinocyclocyclicus guizhouensis(Xiao et al.,2000,PNAS),5.2 太古宙(Archean),太古宙是地球历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由于历史久远,本身也延续了长达13亿年之久,其原始生成环境的特征早已被改造的面目全非。那么当时的地壳是什么岩石组成的?岩石圈的构造演化有什么特点?,1 太古宙常见的岩石类型和研究方法:1)岩石类型:在世界范围内,出露和浅埋的太古宙岩石组成的地壳大约占大陆的7%,如果加上隐伏的古老基底,就构成了大陆原始格架的雏形。由于年代久远,太古宙的岩石几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而成为变质岩。就目前所知,太古宙岩石出
12、露区有两种主要的岩石组合:,高级变质区(high-grade region):以麻粒岩、各种片麻岩、变粒岩等高级变质的岩石构成。原岩:深成侵入的花岗岩类和云英闪长岩,层状的火山岩和沉积岩。花岗-绿岩带区(region of granite-green stone belt):由绿岩带与花岗质岩石构成。绿岩带(green stone belt):由变质程度较低的沉积岩(片岩、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大理岩)和各种变质的火山岩构成。绿岩带层序的特点:沉积岩(复理石建造)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基性火山岩(玄武岩)超基性的科马提岩,TTG岩石:上述两种岩石组合中的侵入岩主要是由贫钾的云英闪长岩(tonal
13、ite)、奥长花岗岩(trondjernite)和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构成。它们是直接由玄武岩石重熔而分异出来的花岗质岩石,是最古老的底密度陆壳,构成了太古宙陆壳的基底。,2)研究方法:岩石学(特别是变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测年。,2 中国太古宙地史特征 目前为止,确凿的太古宙的地质记录主要见于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地区:华北地区和塔里木地区。华南地区只有零星的记录:湖北宜昌-神农架一带。,引自刘敦一等,2007,科学通报,1)华北的太古宇:古太古界:冀东迁安曹庄岩系-角闪斜长片麻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石英岩。对它们原岩的恢复,内部存在一些表壳岩残片。中太古界:
14、冀东地区的迁西群、辽吉区的下鞍山群,由角闪斜长片麻岩夹磁铁石英岩构成。原岩是基性火山岩和与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硅铁质沉积。新太古界:分布广泛,有两种类型的物质记录:西部的沉积变质型和东部的内生岩浆型。,华北克拉通构造分区及变质基底分布(from Zhao et al.2005)图中变质基底缩写:CD:承德;DF:登封;EH:冀东;ES:胶东;FP:阜平;HA:怀安;HL:贺兰山;HS:恒山;JN:集宁;LL:吕梁;MY:密云;NH:冀北;NL:辽北;SJ:吉南;SL:辽南;TH:太华;WD:乌拉山-大青山;WL:辽西;WS:鲁西;WT:五台;XH:宣化;ZH:赞皇;ZT:中条,2)华北太古宙时期
15、的重要地质事件:变质热事件:华北地区的太古宇在太古宙时期经历了三次次重要的热变质事件。第一期发生在30亿年之前;第二次发生在30-25亿年;第三次发生在25-24亿年期间。岩浆作用:与变质热事件相伴随的有三次岩浆侵入活动。构造运动:迁西运动、阜平运动和五台运动。,Tectonic activites in Archean What did they look like?Do they have the same pattern of the ones that are still acting today?,ultramafic tectonite,cumulate dunite and we
16、hrlitethinly layered gabbroclose-up of chilled margins of dikes,exhibiting one-way chilling pillow lavas.,在河北尊化地区新太古界中发现的蛇绿岩套Ophiolite suite(Kusky,Li&Tucker-Science,2001,May 11),华北太古宇的演化代表了太古宙时期地壳的克拉通化过程,即由早期的洋壳型地壳逐渐向陆壳型地壳演化。在太古宙早中期,洋壳型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一系列的岛弧海沟环境,在岛弧附近一些基性火山岩重熔分异而产生的原始陆壳物质,构成了岛弧的基底。岛弧上的风化
17、剥蚀作用为其周边的沉积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碎屑物质的来源,加速了地壳的物质分异过程。,到太古宙晚期,通过一系列的岛弧与岛弧的碰撞拼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原始的陆壳块体。地壳由原始的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变,最终在太古宙的后期形成稳定的陆壳,并快速增生和增厚,构成了华北板块的核心陆核。,华北太古宙的地史特征实际上是全球太古宙时期地壳演化的一个缩影。太古宙时期的地质演化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地壳的克拉通化。太古宙是造壳作用和陆壳快速增生的时期,正是太古宙的地壳克拉通化,从而使世界在太古宙晚期和之后出现了大面积的“稳定地区”,构成了今天各大陆的基底-陆核。,3 世界太古宇的分布和太古宙地史特征,太古宇仅出露于全球
18、各大陆板块内部地壳长期隆起区地盾1)北方大陆:加拿大地盾,波罗的地盾和乌克兰地盾,阿尔丹地盾和阿纳巴尔地盾。格陵兰西南地区:高级变质区,已知最古老的太古宙岩石北美苏比利尔地区:太古宇出露最广的地区,绿岩带-花岗岩地体,晚太古宙波罗的地盾和乌克兰地盾:高级变质区,35亿年阿尔丹地盾:高级变质区,35亿年2)南方大陆:南非、澳大利亚西部、印度、南美南非:最典型的绿岩带,中元古宙(31亿年以前)澳大利亚西部:花岗岩-绿岩带地体,35亿年,5.3元古宙(Proterozoic Eon),太古宙时期的克拉通化过程使世界在元古宙时期已存在以陆壳为核心的板块,在显生宙见到的以威尔逊旋回为特征的板块构造运动,
19、在元古宙时已开始在全球构造体系中发挥作用。由于陆壳规模的扩大,陆源碎屑沉积开始普遍发育,沉积分异作用明显。中元古代时已有大规模的似盖层沉积。中元古代时沉积物中的红色沉积、膏盐沉积已较为普遍,说明大气圈和水圈中已有游离氧的存在,并有气候的分带现象出现。中、新元古代出现大量的白云岩,指示大气中CO2比例已低于太古宙,但仍高于显生宙。,1中国的元古宇,在早元古宙时期,华北和塔里木板块可能已经基本成型,而华南板块则在中元古宙以后才成型。元古宙的地质记录分布广泛。1.1 华北的元古宇 华北地区的元古宇以山西-河北交界地区及燕山地区的研究程度最高。古元古界的典型地区是五台山和吕梁山等地区;中、新元古界的标
20、准地区为燕山地区。,古元古界:包括五台群上部的高凡亚群和不整合在其上的滹沱群高凡亚群: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下部以石英岩为主,上部以千枚岩为主,并构成3-4个沉积旋回。1100余米厚。原岩是一套由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岩构成的,具有多级旋回和韵律层的浊流沉积。变质年龄22亿年。,滹沱群:一套浅变质沉积岩。自下而上分为三个亚群:豆村、东冶和郭家寨亚群,总厚超过8000米。豆村亚群:砾岩、砂砾岩砂岩、页岩白云岩 东冶亚群:厚度巨大,底部是具浊流韵律的细碎屑和泥质岩,夹少量的基性火山岩;中部含叠层石白云岩和硅质条带白云岩,局部可见竹叶状构造和鲕状构造的夹层;顶部泥质增多。郭家寨亚群: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
21、。下部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泥裂、雨痕等构造常见;中部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交错层理发育;上部巨厚的砾石层。,滹沱群上部,五台群高凡亚群,红色磨拉石沉积组合,2200Ma,碎屑岩-碳酸盐沉积,夹少量玄武岩,滹沱群中下部,吕梁运动II(1800Ma),吕梁运动I(1900Ma),浅变质砂、泥质岩石构成的浊流沉积,半深海,山间盆地,滨浅海,深,浅,2500Ma,五台群下部,滹沱群整体特征:1)以沉积岩为主,夹有火山岩,并多个不整合面存在,说明地壳仍然有活动性;2)晚期大量发育碳酸盐岩、叠层石和红色沉积,说明大气圈、水圈含氧量增加;3)分布较窄。,吕梁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
22、块-原地台,在陆核基础上经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使地壳进一步固结而导致原始板块最终形成的发展过程,中、新元古界,由于原地台的形成,地壳刚性增加。中、新元古宙的沉积分布在地台边缘和内部的裂陷槽内:1)燕山海槽2)豫西陆棚海槽3)胶辽河淮海槽,蓟县剖面:似盖层和盖层形成寒武系新元古界:青白口群:下马岭组、龙山组、景儿峪组中元古界:蓟县群: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 长城群: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屿组、高于庄组,蓟县群,长城群,青白口群,新元古界,中元古界,蓟县抬升(8亿年),芹峪抬升(10亿年),浅海砂页岩、碳酸盐岩,厚度小、分布广,成份成熟度高,无火山活动,为地台真正盖层沉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大学地史学第五章 前寒武纪ppt课件 北京大学 史学 第五 寒武纪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7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