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综合交通战略管理纲要.docx
《上海综合交通战略管理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综合交通战略管理纲要.doc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 言交通是人与物的空间位移,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是经济社会的主动脉,是不可分割的系统。对于一个国际性特大城市,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复杂性和综合性愈来愈明显。上海综合交通正是凭藉高标准的海港、铁路、公路、空港、道路和轨道等交通设施,采用先进的船舶、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依靠专业化、法制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现代运行管理手段,实现人与货在城市内外的安全、便捷、高效的位移。上海综合交通战略作为一个具有宏观前瞻性和全面统领性的综合交通发展纲领,必须以历史回顾为基点,以全球为坐标,确立起对全市交通发展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和层次性的重大谋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规模、方向和模式等重大
2、内容,用于指明宏观发展方向,协调各相关系统,指导重大设施的建设和各类相关性强的规划。上海综合交通战略的研究,作为制定综合交通战略的基础性专业研究,在前几年已有过三次重要成果,分别是上海综合交通战略(2000-2020)、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2000-2020)和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2002版),为推进上海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目标和政策依据,见证交通从配套设施转变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上海新一轮发展进程中,综合交通面临着新的腾飞机遇,影响交通发展的内外因素不断演进。针对新形势,上海亟需制定目标明确、综合性强、具有国际水准的上海综合交通战略,以指导各项交通事业的全新发展。本次综合交通战略研
3、究,是市政府2005年决定的重大研究工作。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牵头,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简称“交通所”)具体主持,邀请有关院校组成上海综合交通战略研究(2006-2020)课题研究组。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各有关院校形成专题报告,交通所完成了总报告,并且分别进行了专家研讨之后,编制完成上海综合交通战略(2006-2020)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上海既要审慎回顾十年来综合交通发展历程中的成就和问题,又要展望宏观环境发展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主旨,以全球城市为目标,强调兼顾交通系统规模和功能,推进集约性和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建设,以实现
4、世界一流、统筹一体的上海综合交通体系。纲要的研究对象为上海综合交通,包括航运(含内河)、航空、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等内外多种运输方式。研究范围上分为中心城、市域和长三角三个层面,中心城指外环线以内670平方公里,市域指全市6340平方公里的上海行政区范围,长三角包括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各主要中心城市,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纲要以1995年为历史基年,在2005年的现状基础上,展望近期2010年和远期2020年,乃至远景2050年的综合交通发展。 1. 综合交通发展进程与整体评价1. 综合交通发展进程与整体评价1.1 上海综合交通发展进程回顾(1)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市空间显著扩大1) 国民经济
5、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9144亿元,较1995年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4%。图1-1 上海经济增长情况2)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1778万,较1995年增加了363万。集中建成区面积从400平方公里扩大至800平方公里。随着市区“双增双减”和郊区“三个集中”工作的推进,全市人口分布呈现出从市区向郊区转移的趋势。(2)对外交通发展较快,海空运输增长更快1)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港口功能全面提升和洋山深水港(一期)的建成运行,标志着航运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十五”期间,上海港口完成投资162亿元,完成港口建设项目9个,新增吞吐能力6052万
6、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595万TEU。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4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8.4万TEU。2) 航空枢纽运量和服务能力快速提高。上海现有浦东和虹桥两座机场,共计3条跑道。1995-2005年,客货运吞吐总量分别从1134万人次增加到4134万人次,37万吨增加到221.6万吨,年均增长13.8%和19.6%。航空运输业务构成,国际运输增幅明显高于国内运输增幅,货邮量增幅高于客运量增幅,国际航空枢纽港的地位初步显现。3)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提高,仍是对外客运的骨干。目前,上海有沪宁和沪杭两条对外铁路放射干线及铁路枢纽内的11条支线、6条联络线
7、,总长256公里。1995-2005年,铁路对外旅客到发量从5421万人次/年提高到8500万人次/年,年均增长约4.6%;并且,客运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顺利实现第五次大提速。铁路货运有所减少,货运总量从4166万吨/年下降至3842万吨/年。4) 公路网络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发展迅速。200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811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0公里。1995-2005年,公路客运到发量从2260万人次/年上升至4930万人次/年,年均增长9%;货运量从2.46亿吨/年提高至3.27亿吨/年,年均增长2.9%;全市日均对外道口双向混合车流量17万车次,较1995年增长148%。(3) 市内交通发
8、展很快,机动化出行增长迅猛1) 交通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1996-2005年,城市道路、桥梁和轨道交通累计投资1495亿元,占GDP总量的2.9%,成为推动城市交通发展的决定力量。2) 交通需求总量大幅增长,汽车出行量增长更快。2004年全市日均居民出行总量4100万人次,比1995年增长45%。全市日均汽车出行量(不含公交车)500万车次,比1995年增长220%。3) 道路系统容量明显扩大。2005年底,全市道路与公路总里程11825公里,道路面积20558万平方米,分别较1995年增长了23%和83%。2003年全市道路车道长度约2.17万车道公里,其中快速路和主干路7200万车道公里
9、,分别比1995年增长160%和290%。4) 公共交通设施规模扩大,轨道交通客运走廊形成。2005年底,本市已有6条轨道交通线路(含磁浮线)投入运营,运营线路总里程147.78公里,运营线网总长136.2公里;公共汽(电)车1.8万辆,出租车5.43万辆。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客运量1200万乘次,较1995年增长了17%。其中,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合计日均客运量925万乘次,轨道交通线路汇聚客流效应明显,中心城内形成了三条明显的轨道交通客流走廊。5) 机动车拥有量持续增长。2005年底,全市机动车总量211.6万辆,汽车拥有量为95.5万辆,比1995年增长了229%。其中,小客车71.5万
10、辆(私人小客车40.5万辆),近五年来年均增长8.5万辆,85%的增量来自私人小客车。6) 全市人员出行方式结构出现较大变化。 2005年全市人员出行方式结构中,公共交通所占的比重从1995年的20%提高到25%,个体机动方式从7%提高到15%,慢行交通则从当年的72%下降到2005年的59%。6) 停车设施供给能力提高, 配建车位增长加快。2005年全市共有收费停车场1893个,车位170万个。中心城共有汽车停车位56.5万个 2004年大调查数据,不含出租车、公共汽(电)车等专业运输部门的车位,其中,配建车位36.8万个,比1995年增长了450%,约占车位总量的65%。(4) 综合交通管
11、理水平提高,交通建设成就尤为显著1) 交通体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上海已成立国内权力职能最广泛的统一的综合交通管理机构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初步开创了政府管行业、企业进市场、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同时对交通管理体制建设进行改革,实现市区两级政府管理综合交通发展的框架。2) 交通法制逐渐健全 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颁布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是全国首部指导城市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本,为近年来上海各项交通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同时,上海通过实施各类指导性的行业法规、制定各项交通技术标准,进一步推动了交通管理和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3) 交通发展机制完善,推进项目建成 洋山深水港从开工建设到运
12、营历时仅3年,轨道交通在政策引导下,5年内相继建成通车114公里,高速公路也在近五年建成通车400公里。1.2 上海综合交通总体状况及其原因(1)交通供给规模较大,个别系统滞后随着交通建设发展加快,供应和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已经实现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航空运输实现客运吞吐4134 万人次/年,全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达到了1700万PCU公里/小时,已建和在建地铁建设达到200公里。但由于技术等原因,投入运行的轨道交通规模仍然有限,中心城停车缺口巨大,在小汽车拥有率44辆/千人的情况下,车位侵占其他公共空间的非配建车位比重达到了35%。(2) 整体运行正常,局部地区仍然紧
13、张完善的对外交通设施,总量上满足了客运到发量49万人次/日,货运吞吐量220万吨/日的需求。城市交通体系基本能够保持全日的正常运行。常住人口的日均出行2.21次,比2000年略为提高。公交乘客平均出行距离增长,出行时耗略有下降,中心城居民使用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的出行平均距离8.4公里/人次,平均出行时间为58分钟,中心区主要地面干道高峰平均行程车速18公里/小时,快速路系统平均4060公里/小时。但在局部地区,拥堵情况仍较严重。地铁1号线(漕宝路上海体育馆)早高峰(7:008:00)断面客流量突破了4万人次;中心区干道和外围区放射性干道上的运行状况也不容乐观,主要交叉口(如延安西路江苏路
14、等)高峰饱和度都超过了1.0。(3) 初步适应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国际航空航运中心的初显端倪,为上海成为经济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城市公路、道路系统的加快建设,为上海不断扩大规模的人流和货流创造了必要的交通条件。轨道交通、地面公共汽车及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也为市民日益丰富的生活出行提供了一定的交通服务。1.3 上海既有交通战略的分析(1) 既有交通战略的主要内容1995-2005年,由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交通发展战略文本,其中影响较大的三个文本是上海综合交通战略(2000-2020)、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2000-2020)和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2002版)。1) 199
15、8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通办公室编制的上海综合交通战略(2000-2020)是指导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发展的战略文本,重点是城市对外交通。总体目标是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具体任务是以深水港和国际航空港为中心枢纽,以城市对外主要通道为网络骨干,优先发展海洋运输、航空运输和城市公共交通,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联合运输、高速客运和旅游客运及城市轨道运输,大力扶持内河运输和管道运输,优化和完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设施,充分发挥综合交通的效益、效率、效能,逐步形成现代化、立体化、国际化的上海综合交通体系。2) 2002年以市政府名义颁布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2002版)和200
16、0年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编制完成的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2000-2020)是指导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规划文本。两份报告引进了国际先进理念,确立了城市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政策和任务。提出了要构筑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巨型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2) 既有交通战略的实施状况1) 既有交通战略总体方向正确,实施效果良好。优先发展海洋运输、航空运输、集装箱运输等战略目标得到切实贯彻,国际航运中心和航空枢纽正在逐步形成。白皮书提出的主要政策措施得到实施和落实。例如,保持适度超前
17、的交通投资、建设中心城干道网络、建成统一、协调、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等都正在逐步形成共识,得到实施和推进。2) 部分目标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偏离。货物吞吐总量实际发展大大快于预测值,水路和航空货运“井喷式”增长。2005年,水路货运4.43亿吨,比预测的2010年2.1亿吨高了110%,航空货运225万吨,比预测的2010年160万吨高了39%。围绕铁路展开的多式联运和高速客运发展相对较慢,内河运输的建设支持力度不足,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迟缓。铁路货运明显滞后,2005年3842万吨,比2005年目标值4800万吨低很多。3) 有些任务未能有效地全面完成。 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发展尚未达到目标值。200
18、5年全市公交出行比重25%,低于26%的既定目标,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760万乘次,低于目标值800-900万乘次/日。轨道交通发展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现状为136公里和163万乘次/日,同目标值200公里和250万乘次/日仍有较大差距。路车协调政策尚未发挥应有效用,造成机动车实际拥有量212万辆,远高于150万辆的控制目标,直接导致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加剧。部分战略任务纵向比有所改善,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进展依然滞后于时代整体发展水平。(3) 对既有交通战略的基本评价1)战略的目标和方向把握较好。这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五年规划的顺利推进有着密切的关系。2)部分战略指标有所偏差。由于经
19、济、人口等各种边界条件变化迅速,使预期的目标失去了参照基础,实际进展和战略目标产生了偏差。政府在引导郊区城镇发展和控制中心城开发强度等方面力度不足,也使部分指标产生了偏差。3)交通技术创新滞后和政府部门体制障碍,制约了部分战略目标的实现。交通信息技术方面,仍然处于数据采集、信号控制等初级阶段,延缓了管理效率目标的实现;体制方面,存在地方政府与专业部委、不同交通部门之间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影响部分战略任务的落实。1.4 上海综合交通亟待解决的战略挑战(1) 海空运输增长迅猛与枢纽港设施能力不足及多式联运滞后之间的矛盾,影响“四个中心”进程上海港处于超负荷的运行状态。2005年,上海港集装箱合理通过
20、能力1000万TEU,实际完成1808万TEU,能力缺口高达808万TEU。上海机场设施能力也亟待提高,随着航班东移,浦东机场跑道、航站楼、货站等基础设施保证能力出现不足,虹桥机场也由于用地因素制约,限制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港口与机场需求增长与多方式联运滞后存在矛盾。港口的海铁、水水联运设施建设进展缓慢,集装箱过分依赖公路运输,上海港82%的集装箱运输通过汽车方式完成(内河航运仅占16%左右),单一的货物集疏方式不仅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且限制了集疏运量。机场地面交通运输系统配套不足,机场之间缺乏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浦东机场与长三角地区的地面交通联系通道、航空货物集散通道等配套系统发展滞后。(2) 铁
21、路运输严重滞后与高速公路“棋盘状”发展之间的矛盾,刺激了城市“摊大饼”式蔓延上海现有对外铁路超饱和运行。2005年,上海铁路枢纽实际接发列车已达104对/日,到发线利用率超过设计能力近5成,使得沪宁、沪杭两条铁路线不堪重负。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市民的通勤需求。由于铁路系统与城市轨道衔接缺乏整合,上海城市轨道规划与上海铁路枢纽发展规划尚未实现“两网合一”,国铁尚无法为城市交通服务。“两主一辅”的枢纽布局,已经难以适应上海客货运规模和结构需求,虹桥站、浦东客运站和闵行货场等设施亟需建设。与铁路滞后不同,高速公路“棋盘状”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小汽车交通需求的增加,也引发城
22、市“摊大饼”式的蔓延。高速公路的优先建设,诱导沿线地区脱离城市总体规划,开展高强度工业和房产开发,城市迅速呈带状向外扩散和蔓延,造成了土地占用、能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高速公路和铁路系统的建设不同步,缺少复合型交通走廊,难以支撑城市的有序拓展。(3) 私人机动车交通增幅过快与公共交通吸引力不强的矛盾,导致城市拥堵日益严重随着小汽车发展进入快增阶段,汽车交通量大幅增加,而道路网又存在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平衡等因素,导致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加剧。更主要的是“公交优先”政策实施难以到位,大大影响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的客运量增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一直维持在8001000万乘次/日,
23、年均增幅仅6%左右,轨道交通日均承担客运量仅占全市人员总出行量的3%。地面公交存在线路过长,重复设置等问题,影响了公共交通的吸引能力。(4) 交通体系内部不协调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矛盾,引发恶性竞争,服务水准降低当前,交通各领域自成体系,从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还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综合交通体系的效率发挥。例如,港口与铁路、公路与道路、铁路与轨道等设施缺乏整合,地面公交与轨道缺乏运营协调,管理部门缺乏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等,也大大降低了综合交通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准。上海综合交通战略(2006-2020)纲要 2.上海综合交通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2. 上海综合交通发展趋势
24、与战略选择2. 上海综合交通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2.1 上海综合交通的发展趋势高起点、高速度是上海在新世纪腾飞的重大特征,综合交通发展也要考虑重大宏观环境的变化:(1) 经济全球化与“四个中心” 上海在“四个中心”战略的引领下,经济规模和城市功能不断升级,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经济总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折合约2万美元),有望成为继伦敦、纽约和东京之后的第四个“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世界资本、信息、人才的服务、管理和控制中心城市,现在公认的全球城市仅有伦敦、纽约和东京。,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将更为密切,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势必刺激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综合 交通 战略 管理 纲要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7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