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七单元-生物.docx
《XXXX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七单元-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七单元-生物.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单元滚动检测(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及难易度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2,3,4,6,8(中),21,22(中)2.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及应用5,7(中),253.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监测及预防9,10(中),11,12(中)4.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13,14,15,16,23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7,18,19,20,2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3北京海淀第二次月考)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B)A.第6位的C被替换
2、为T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解析:第6位的C被替换,最多只有一个氨基酸的改变;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一个T,之后的所有密码子都将改变;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只有一个氨基酸改变;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之后的氨基酸都会被影响,但没B选项严重,B正确。2.(2013湖南长沙四县一市联考)某科学兴趣小组发现某植物雄株出现一突变体,为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
3、用Q表示),以及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用P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C)A.若突变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分别为1、0B.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为0、1C.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Q和P分别为1、1D.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可能为1/2、1/2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若突变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子代雄株都表现突变性状;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XBYXbXbXbY(正常)、XBXb(突变性状);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XbYXBXBXBY(正常)、XBXb(正常);若
4、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BBbbBb(突变性状)或BbbbBb(突变性状)、bb(正常)。3.(2013四川成都七中热身)下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为非基因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a、b、c中任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影响其他两个基因的表达B.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C.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a、b之间可发生互换D.若某DNA分子中b、c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了染色体易位解析:a、b、c是三个独立的基因,在表达时互不影响,A错误。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B正确。交叉互换发生在姐妹染
5、色单体之间,a、b在一条染色体上,两基因间不能发生互换,C错误。染色体易位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错误。4.(2014北京丰台期末)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B)A.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A基因B.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C.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D.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解析: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存在回复突变的现象;转基因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不是因为杀虫剂的诱变作用,杀虫剂起到选择作用,把抗药性差的个体杀死,
6、而抗药性强的个体则存活下来。5.(2013陕西西安五校一模)下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C)A.图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图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图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D.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解析:图表示基因重组,是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图是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图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增加,C正确;四种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6.(2013江西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下列有关生物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
7、说法是(A)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生物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在镜检某基因型为AaBb的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AaB,此种变异为基因突变A.1项B.2项C.3项D.4项解析: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即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正确;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可发生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错误;同卵双生兄弟的性状差异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导致的,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错误;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错误;基因型由AaBb变为
8、AaB,此种变异为染色体变异,错误。7.(2014东北三省三校一联)小鼠(2N=4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如图所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该分裂过程中形成20个四分体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C.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解析:鼠胚胎期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分裂过程中,含有Aaa染色体组成的一极由于染色体随机丢失形成含有Aa或aa的子细胞,子细胞产生的概率不确定;a由A(抑癌基因)突变而来,则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由于有丝分裂
9、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移向同一极,导致染色体异常。8.(2014吉林长春第二次调研)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二倍体动物,可以产生如图各种基因型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A.在此动物的睾丸中能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B.过程结果产生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C.、过程产生的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D.与过程、相比,过程特有的现象是产生了新基因解析: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睾丸内,精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可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过程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
10、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变异,也可能是携带b基因的一段染色体缺失;图示为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的过程,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为基因突变,为染色体变异,三者均属于可遗传变异;在可遗传变异的类型中,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9.(2014福建福州质检)人21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对21三体综合征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现有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 -,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据此所作判断正确的是(C)A.该患儿致病基因来自父亲B.卵细胞21号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了该患儿C.精子21号染色
11、体有2条而产生了该患儿D.该患儿的母亲再生一个21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为50%解析: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异常病,题干中给出的标记基因,不是致病基因,由于患儿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 -,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所以其致病原因是父亲产生的精子21号染色体有2条,该患儿母亲再生一个21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不能确定。10.(2014山东临沂期中)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A、a)和乙病(设基因为B、b)的遗传家系图,其中-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C.若2与
12、4结婚,生一个两病皆患孩子的概率是1/24D.5的基因型aaXBXB或aaXBXb解析:该家系图中有两种遗传病,解题时应该分别单独考虑。先考虑甲病,根据3、4均无病,生下患甲病女儿5,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单独考虑乙病,1、2均不患乙病,生下患乙病的1、3,且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乙病必然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的基因型有两种情况:1/2AaXBXb或1/2AaXBXB;4的基因型也有两种情况:2/3AaXBY或1/3AAXBY,若2与4婚配,生一个两病皆患的孩子的概率是1/48。11.(2013湖北长沙模拟考试)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是人类的一种伴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
13、传病,该病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在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亦发现其他各种不同的体征异常,他们的X染色体均存在如图所示的小片段缺失,分别以 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染色体5区域最可能含DMD基因B.除DMD外,还伴有其他体征异常的原因可能是DMD基因外周区域的染色体缺失C.X染色体小片段缺失导致基因排列顺序改变,而基因数目保持不变D.DMD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解析:六个患者都是X染色体5区域缺失,都表现为DMD症,所以X染色体5区域最可能含DMD基因;不同患者还出现其他不同的症状是由于缺失其他片段导致的;X染色体小片段缺失导致基因排列顺序改变,基因数目减少;由于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
14、以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12.(2013安徽蚌埠第一次质检)某相对封闭的山区,有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遗传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调查时发现:双亲均为患者的多个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女性均为患者,男性中患者约占3/4。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D)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为杂合子C.正常女性的儿子都不会患该遗传病D.该调查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75%解析:该遗传病在子代男女中的发病率不同,可判断其为伴性遗传。联系高发病率、“有中生无”以及“父病其女必病”,可确定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伴X显性遗传病中,母病子不病,可推断母亲应为杂合子,
15、再由儿子中患者约占3/4这一比率,可推出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为杂合子,另1/2为显性纯合子。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aXa,不论其配偶是XAY还是XaY,他们的儿子的基因型都是XaY,都不会患该遗传病。该调查群体为双亲皆病的家系,亲代和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利用赋值法,不妨假设调查的家庭数为100个,患病双亲中父亲基因型为XAY,母亲中1/2基因型为XAXA,1/2为XAXa,则有100个XAY、50个XAXA及50个XAXa,故A的基因频率为(100+502+50)/(100+1002),约为83%。13.(2013安徽合肥二模)将纯种的某二倍体植物品种甲(AA)与近缘纯种乙(EE)杂交后,经
16、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品种甲没有此片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A.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B.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C.丙品种的产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1/2个体能稳定遗传解析:据丙中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可知,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依题意知没有发生基因中碱基对替换的证据,B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之一,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图示丙品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EEAaEEaaEE=121,其中AAEE和aa
17、EE为纯合体能稳定遗传,D正确。14.(2014黑龙江哈尔滨质检)如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水稻和纯合矮秆(d)易染病(e)水稻快速培育优良品种纯合矮秆抗病水稻(ddEE)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此图叙述正确的是(A)A.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B.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过程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单倍体就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D.获得无子番茄所用原理与过程相同解析:属于杂交过程,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过程是减数分裂过程,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单倍体的体细胞内未必只含有一个染
18、色体组,如六倍体植株的单倍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可以获得无子番茄,该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过程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二者不同。15.(2013湖北荆州质检)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高秆和矮秆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实验: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6株、抗病矮秆植株(乙)和不抗病高秆植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
19、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实验: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F1都表现为抗病高秆。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实验可以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显、隐性关系B.实验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雌、雄配子C.该育种实验运用了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D.实验中的白化苗不能合成叶绿素,不久会死亡,这类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解析:设控制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高秆和矮秆的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实验中甲(不抗病矮秆)和丁(纯合抗病高秆)杂交后,F1全表现为抗病高秆,说明抗病(A)对不抗病(a)为显性、高秆(B)对矮秆(b)为显性;根据实验乙与丙杂交产生的后代有四种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XX 届高三 生物 一轮 复习 单元 滚动 检测 第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76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