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杯结项报告)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docx
《(博文杯结项报告)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文杯结项报告)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 寒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实证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究 基于武汉两区县调研及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主持人:陈佳赐 团队成员:高嘉信、孙宏杰、彭思琪、陈 颖、王超群 指导老师:刘向华老师、姚壬元老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处制目录一、前言1(一)研究背景1(二)现状分析2(三)选题意义3(四)研究方案5(五)国内外研究现状7二、资料分析9(一)政策性农业保险概念9(二)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区别9(三)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基础10三、实证分析11(一)指标选择11(二)数据资料来源13(三)模型构建14(四)结果
2、分析17四、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存在问题分析17(一)政府角度17(二)保险公司角度18(三)农户角度19五、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经验借鉴20(一)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经验及启示20(二)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经验及启示22六、对策23(一)完善农业保险监管体系23(二)完善风险分散转移制度24(三)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24(四)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普及25(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25七、总结26八、参考资料27附录29- 3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实证创新基金项目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探究基于武汉两区县调研及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陈佳赐、高嘉信、孙宏杰
3、、陈颖、彭思琪、王超群陈佳赐,金工1101;高嘉信,金工1101;孙宏杰,金工1101;陈颖,保险1101;彭思琪,法1106;王超群,保险1101.摘要:农业关乎国计民生,然而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及市场双重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防灾止损的重要手段。湖北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却屡遭困境,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选取武汉市两区实地调研,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结果分析针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遭遇困境的现状进行探究,找出制约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积极借鉴美国、日本、印度诸国,以及我国吉林、黑龙江、
4、浙江多省的先进模式经验,探讨完善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效率的对策,以进一步加快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推动全省农业生产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关键词:湖北省;农业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Logistic模型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地位的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防范巨大的农业风险,缓解农户面临的“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问题、稳定农户收入水平、增强农业恢复再生产能力,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于2007年启动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湖北的开展与深入,有关湖北农业保险的研究渐受
5、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在政府扶持和财政补贴下,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制度。政府不仅参与宏观决策,而且介入微观经营管理活动,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提供补贴财政优惠措施以及行政便利措施,以保证制策实施的可持续性。农业保险是适应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人们对风险的防范和处理中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在众多支持农业发展的手段之中,政策性农业保险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中央逐年不断提高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的比例,增加给予保费补贴的品种,扩大财政保费补贴区域范围。接下来的探究就将以此为背景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探究。(二)现状分析1、湖北省农业经济现状湖北
6、是全国知名的农业大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作为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湖北农业发展较快。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488.36亿斤,实现了“九年增”,襄阳市成为长江中上游第一个粮食产量过百亿斤的市;油菜总产45.31亿斤,油菜籽总产连续17年保持全国第一位。同样农民增收也实现“九连快”,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增幅,全省优质稻、棉花、油菜、蔬菜、水果、桑茶药等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全面推进,面积达到5000多万亩。猪、禽、奶牛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70%、80%、90%;新型规模化养殖场达到5.3万个,其中生猪万头以上规
7、模养殖场达到539个,数量稳居全国第1位。2、湖北省主要农业风险湖北是全国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在保证我国粮食总量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地理条件,湖北饱受着冰雪冻害、低温阴雨、“倒春寒”、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困扰,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逐年扩大。根据中国年鉴数据统计,1980年到2010年间湖北农业受灾面积占全国农业受灾面积的年均比重约为5.43%,农业成灾面积占全国农业成灾面积的年均比重约为5.53%。近三年来,由于自然灾害湖北省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近三年来湖北农作物受灾情况及种植业损失一览表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种植业损失主要受灾作物2009年4800万亩次16
8、6亿元小麦、马铃薯2010年5500万亩次206亿元水稻、小麦、棉花、蔬菜2011年5442.29万亩次136亿元水稻、小麦、油菜3、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现状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对湖北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预算安排力度不断加大,从2007年的21.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97.06亿元,累计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62.1亿元,年均增长高达45.8,为“三农”事业提供风险保障逾1.5万亿元。但相比之下,湖北省省级和县市的财政投入却相对不足,财政补贴一直在低位徘徊。由此,湖北政策性农业保险出现了保险规模小、险种数量少、农业保险的赔付标准等情况,例如目前执行的农业保险方案中,水稻出险损失
9、30以上才开始按比例赔付,而且一亩水稻绝收后的最高保险赔付额不得超过200元,在全国各省份中赔付标准最低。在与安徽、四川、湖南等其他农业大省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无论是在险种数量、保费规模上,还是在赔付标准上都已经处于落后位置。(三)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政策性保险的研究,从农业保险这一较为薄弱的农村金融体系分支出发,分析当代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从而在理论上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制度完善提供参考意见。项目研究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现状进行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实例出发从宏观上把握现代农村金融建设所需要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制度法律保障,分析在农业风
10、险管理上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政府灾后救济向政策性农业保险过渡的可行性,为建立更加完善、健康、公正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参考意见。课题小组通过研究政府主导、商业参与的农业保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商业双赢发展模式。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探究在农业保险中应如何有效的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加深对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和职能的认识。2.现实意义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开展探究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对农户个体、对农村建设以及社会效益三方面展开叙述:1、就农民个人而言,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转移和分散农户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从转移风险而言,投保人以较小的代价
11、将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转嫁给保险人;从分散风险而言,保险有利于将受灾区的损失分散到非受灾区。其次,一旦大量农民投保,保险公司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必然会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指导和病灾防范指导,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产量,从而有利于增加农民纯收入。另外,通过保险有助于改变过去自然灾害发生后恢复生产时间长、效果差的困境,通过保险的补助和政府的共同支持,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2、就农村而言,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善了农村农民的经济和信贷地位。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农民纯收入从而改善农民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保障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过去由于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频发
12、性限制了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的贷款和其他金融业务的发展,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这一窘境也有望得到改善。农业损失可以优先由保险机构赔付,减少了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必要性,同时一旦保险补偿金额有余额,可以优先偿还贷款。在总体上有利于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3、就社会而言,可以有效防止农业经济的大幅度波动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保持农产品持续而稳定的供应。其次,有利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保险尤其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另外,有利于我国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周转和事业效率,通过政府财政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源资金向农业这方
13、面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将政府补贴与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结合,使得农业保险的运作更有效。(四)研究方案1.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方法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其理论基础,例如农业保险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及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进行分析。(2)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应用Logistic二元离散选择模型,通过五个解释变量,对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主要是通过我们团队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得出的;部分数据是把国家和地方的统计局网站数据资源作为研究数据资料的来源。(3)比较分析方法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进行
14、比较区分,将国内其他省市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与湖北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以及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比较,得出湖北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启示。2.思路分析(1)个例与整体相结合 在对农户调研过程中,我们小组前往武汉市新洲区和黄陂区对农户进行访谈调研。通过对个例选择的差异性以及整体的调研结果分析,全面反映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需求上存在的问题。研究个体的最终目的是研究普遍的现象,以便客观充分的认识整体。整个调研活动结合了对个体与整体的研究,可以对课题研究内容获得更深的认识。(2)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理论上结合经济学、保险学、统计学、法学原理,综合不同学科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
15、,可以从社会福利和政府干预两方面进行研究;从保险学角度分析,可以从风险规避、费率合理性等方面分析;从统计学角度,可以通过建模,对不同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优化结果;从法学角度,涉及制度思考与建设。在实例方面,首先小组结合各省实施农业保险案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通过实际调研对两个区县的农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武汉分公司和武汉市农业局三个方面的调研,深化我们小组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施行现状的认识,最后探讨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困境与解决路径。(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微观上,重点在于探究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识或意愿不强的原因,从中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深层的原因;
16、通过对保险公司的调研,探究作为中间枢纽的保险公司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中遇到的困难,对湖北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此后,团队将前往武汉农业局将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与调研,从宏观角度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制度制定、财政支持、基层宣传等存在的问题。结合微观与宏观上的调研分析结果,研究探讨武汉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并做推广性探究。3.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为研究主题,围绕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发展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展开具体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进行描述界定,以及对
17、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进行区分;介绍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通过资料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第三,通过应用Logistic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在多种影响因素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状况。第四,针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别从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的角度,归纳总结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第五,参考国内外有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地域,吸取其发展经验及启示。第六,针对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推动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2)项目创新点第一,本文通过对农业福利经济
18、学理论以及国家干预和市场机制理论的运用,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拓展了理论的研究范围。第二,本文通过应用Logistic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模型说话,使得归纳的结论更有说服力。第三,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走访政策性保险实施地,对农户进行有效问卷,获得第一手有效数据资料,使得本文的数据真实可靠。(五)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专门针对湖北省农业保险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在对整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农业大省与核心城市农业保险的研究还是有一些的。在国外,各国的研究者根据所在国的农业保险也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1、国内文献综述我国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起源于193
19、5年王世颖,黄公安为代表的对我国农业保险的实施意义及模式的研究。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者们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缓慢的发展中。直到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的重新开办,学者们才对我国的各种农业保险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主要从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从农业保险属性与外部性的研究农业保险的属性对于研究农业保险具有重要作用。冯文丽,林宝清认为由于农业保险具有外部性,属于准公共产品,所以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就应该要么由政府直接经营,要么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使外部性内在化。李军的研究提出,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也就是社会效益高而个人的经济效益小,从一定程度上说即
20、农业保险具有公益性,同时具有排他性,所以参加农业保险的个体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在李军的研究基础上,庹国柱认为农业保险是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但趋于公共物品的一种物品。刘京生则从商品与非商品的角度出发提出农业保险具有双重性即商品性与非商品性,而根据我国农民的支付能力,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性补贴以支持农业保险的运行。(2)关于供求双方的行为及市场失灵的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经典定理,需求决定供给。从各个研究中了解到我国农业保险保费率高,外部性大,导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在供给充足,需求不足的前提下于是就产生了市场失灵。其中在黄亚林的研究中指出由于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如果农业保险经营商业化必
21、然会出现“供给有限,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冯文丽认为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与正外部性是造成我过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几个主要原因,可通过制度的设计以期使市场失灵得到一定的缓解。因此政府在农业保险上可以给予政策倾斜,让农户享受一定的补贴,从而激发需求,拉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3)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研究庹国柱提出了农业保险应该由政府主办、共济合作和分散经营三种模式。刘京生提出农业保险应在合作制基础上,采取保险公司制。孙秀清认为我国农业保险应该采取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模式。皮立波则认为我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应该采取初期商业代理,中期由国家政策扶持,最后发展成商业化经营。廖彬杉与上诉三人的看法不
22、同,认为保险公司有能力单独承担风险。2、国外文献综述国外的农业保险最早起源于1971年德国的雹灾保险。而对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上看,国外对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在农业保险成本收益、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几个方面。在成本收益,巴索可(Bassoco)等人提出,当农民承担的部分保费超过总保费额三分之一时,他们对农业保险的兴趣将会降低。在市场失灵方面,古德温(Goodwin)等人提出,如果没有保费补贴,那些低风险的被保险人很有可能会推出保险市场,从而是需求不足。在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中,温纳(Wenner)和阿瑞斯(Arias)认为,农业保险在经营中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博文杯结项 报告 政策性 农业 保险 实施 困境 解决 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7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