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四章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五章 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镇化目标 第二节 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三节 城乡空间管制 第四节 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 第五节 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 第六章 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 第七章 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 用地布局 第二节 对外交通 第三节 道路交通 第四节 公共设施 第五节 居住用地 第六节 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七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节 绿地系统 第九节 景观系统 第十节 岸线利用 第十一节 旅游发展 第八章 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2、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 给水工程 第三节 排水工程 第四节 电力工程 第五节 通信工程 第六节 燃气工程 第七节 环境保护 第八节 环境卫生 第九节 防震减灾工程 第十节 防洪工程 第十一节 消防安全工程 第十二节 人防工程 第九章 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 目标与规模 第二节 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 第十章 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 第十一章 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 第十二章 附 则 附 录 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市域资源的控制 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4主城区道路交通 5主城区公共设施 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7主城区园林绿地 8主城区给水工程 9主城区电
3、力工程 10主城区通信工程 11主城区燃气工程 12主城区环境保护 13主城区环卫工程 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 15主城区防洪工程 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 17主城区近期建设 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总表) 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 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 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 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 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
4、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第二条 规划修编背景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发展新思路。 3海口市委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两个翻番,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突出沿海,开发沿江,提
5、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腹地”的城市发展战略。 42002年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原海口、琼山两市合并。行政区划调整标志着海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三条 规划指导思想 1贯彻“五个统筹”原则,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构建海口和谐社会的能力。 2遵循海岛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并加强中心城市的各项经济功能。 3突出省、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
6、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综合影响,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省建设为方向,保持并提高海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 突出表现海口生态环境优势,增强海口热带滨海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6. 加强与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海南省各部门行业规划、海口市“十一五”规划思路以及各专项规划的紧密衔接和相互协调。第四条 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5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6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7海南省城镇
7、体系规划(20032020) 8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9琼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五条 规划期限为 2005年2020年近 期 2005年2010年远 期 2011年2020年远 景 2020年以后第六条 本次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海口市行政辖区,包括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总面积为2304.8平方公里。第七条 确定上版规划的老城组团以及文昌市的铺前镇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区。海口市城市发展建设应与协调区相衔接。第八条 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8、。第九条 文本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第十条 本规划由海口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十一条 城市发展总目标把海口建设成为经济实力最强,服务设施最优的海南省经济中心城市,拥有一流生态环境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理想居住地,国际知名的绿色生态城市。第十二条 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富裕,提前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成为中国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90亿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势更加突出,初步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以热带滨海风光为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市。第十三条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积极推进海口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在旅游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航空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等方面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格局。 2进一步强化海口作为全省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与省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快速提升海口对全省的综合辐射带动作用。 3调整海口工业与港口布局,继续推动马村港集装箱
10、枢纽港区和老城工业区的建设,培育现代物流与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海南西部工业走廊的龙头,实现琼北地区统筹协调发展。第十四条 社会发展策略 1优先强化基础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总体水平跨入国内发达地区行列。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社会保障面和就业面,努力使人民生活整体实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进而达到富裕水平。 3创新文体事业发展机制,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市、区、街道、居(村)委会四级文化网络,建设面向全省服务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积极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4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
11、急机制,逐步建立起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网络。第十五条 经济发展策略 1落实海南省“一省两地”经济发展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环保、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为重点的高新TRANBBS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化纤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重视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依托海南热带海岛风光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体育健身等热带滨海旅游业,适度发展旨在服务于岛外的房地产业。 3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以港口、机场、铁路、公路运输和物流配送为主体的物流服务体系;依
12、托马村枢纽港的建设,构建临海型现代物流园区。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省会职能,促进行政服务、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商业服务、金融保险、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多功能服务型的中心城市。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发展热带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热带资源的高附加值开发,促进生产型农业向都市服务型农业转变。第十六条 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的人居环境,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的各项奋斗目标,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2建成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工业企业全部开展清洁生产,农业
13、基本实现生态化生产,将生态旅游建设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支柱。 3积极推广城镇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发展农村生态型村庄。 4加强江、湖、海和城市水体的综合整治力度,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 5重点保护近海水体环境,更新改造现有的东、西海岸防护林。保护沿岸红树林,规范管理滨海养殖。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生物多样性。 6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确保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水平。第十七条 城市特色发展策略 1绿色环境特色构建组团间、沿海、沿江和南部生态
14、防护林带,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度、高标准提升城市净化、绿化和美化水平。 2热带风光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通过建筑物、道路、广场和园林等各项建设,突出展示热带城市的环境和景观特色。 3滨海滨江特色加大岸线生态恢复性建设和美化绿化,合理使用岸线,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岸线的不同功能。 4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大力维护和修缮名胜古迹,深入挖掘海口历史文化底蕴,开辟新的历史文化主题资源,申报海口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交融,保护与塑造海口历史文化风貌。 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十八条 城市性质海南省省会,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
15、,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十九条 城市主要职能 1海南省政治中心,省级党政军机关所在地。 2海南省经济中心,省级金融保险、商务办公、重要商业服务设施所在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研发与生产基地。 3海南省文化中心,省级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会展中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机构所在地。 4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地、海南历史文化展示基地,海南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5具有热带海岛风光和优良生态环境的理想居住地。 6海南省综合交通枢纽,海南主要进出岛门户。 7国家开发南海海洋资源战略基地。 第四章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二十条 人口发展规模近期(2010年):预测总人口180200万人
16、,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29万以内;远期(2020年):预测总人口230250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75万以内。第二十一条 市域城市化水平近期(2010年):预测市域城镇常住人口14414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2%左右;远期(2020年):预测市域城镇常住人口1922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左右。第二十二条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123.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5.8平方米;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209.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6平方米。第二十三条 城镇人口引导与分布 1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人口增长实行有效调控,大力提高人口素
17、质,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 2中心组团应疏散第二产业,适度控制人口密度,远期人口规模控制在113万人;长流组团和江东组团应积极推进教育产业、第二产业和房地产业的集聚,远期人口规模分别控制在40万人和22万人。 3积极发展建制镇,加快市域城镇化进程,远期建制镇和大型居民点人口控制在1725万人。第二十四条 城市建设用地控制 1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及时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处置积压房地产。尽快收回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 第五章 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18、城镇化目标第二十五条 城镇化目标 1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策略。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布局调整为契机,通过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农业产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和城区转移。 2城镇发展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强市域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控制。强调市域城镇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特色突出的原则。城镇建设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应有机结合、相互穿插,采用集约式组团发展模式。 3重点建设建制镇,走集约化和生态型发展道路;合理制定村镇规划,逐步完善村镇的集市、交通、供水等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大型居民点和农村生态型村庄建设。 第二十六条 城乡协调发展原则与目标城乡协调发展必
19、须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为原则,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为目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海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的根本出路。是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第二节 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二十七条 城镇结构特大城市1个:海口市主城区;建制镇9个:永兴、东山、新坡、龙塘、云龙、红旗、三门坡、三江、大致坡;大型居民点14座:石山、美安、遵谭、龙桥、十字路、美仁坡、旧州、新民、甲子、大坡、演丰、演海、咸来
20、、谭文。第二十八条 城镇职能 1海口市主城区:海南省省会,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永兴镇:以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3东山镇:以发展旅游、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4新坡镇:以发展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5龙塘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6云龙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7红旗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8三门坡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9三江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城市。 10大致坡镇:以发展商贸型业为主的城镇。第二十九条 城镇布局建立并完善中心放射式的城
21、镇空间布局结构,强化“一心四轴”的空间结构特色。“一心”是指主城区,“四轴”是指由主城区为中心放射出的四条城镇发展轴,9个建制镇镇区构成四条城镇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四条城镇发展轴分别为: 1海文高速公路城镇发展轴,以海文高速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三江镇区和大致坡镇区。 2海榆东线公路城镇发展轴,以海榆东线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云龙镇区、红旗镇区和三门坡镇区。 3东线高速公路城镇发展轴,以东线高速公路和南渡江西岸沿江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龙塘镇区和新坡镇区。 4海榆中线公路城镇发展轴,以海榆中线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永兴镇区和东山镇区。第三十条 城镇撤并与城镇建设 1适时进行乡镇区划调整
22、,邻近市区的城镇纳入主城区。市区外围17个镇合并为9个建制镇,撤并的城镇成为农村居民点。 2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加强建制镇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小城镇集约发展,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条件。 3。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居民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第三节 城乡空间管制第三十一条 空间类型划分市域空间划分为主城区、镇区(居民点)、保护区和农林生产区等四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第三十二条 区域空间管制分区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5 2020 城市 总体规划 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7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