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脆弱性的量化分析及其国际比较.docx
《金融脆弱性的量化分析及其国际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脆弱性的量化分析及其国际比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研究方向:金融学金融脆弱性的量化分析及其国际比较研究摘要:关于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状况的判断,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季度的金融稳健性综合指数,来测度一国或者地区的金融脆弱性状况。通过对45个样本国家/地区的金融稳健性指数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一、目前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全球金融体系正变得史无前例的脆弱。六七十年代是近50年来国际金融体系稳健性最好的时期,而九五时期是全球金融体系最为不稳定的时期。九五时期,39个样本国家中有8个金融稳健性指数超过警戒值,小于0.5,其中巴基斯坦最低,仅为1.3603,泰国处于倒数第二位,中国
2、处于倒数第五位,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值得警惕。二、全球金融风险的中心发生了几次明显的重大的转移。进入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亚洲成为全球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地。三、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金融稳健脆弱的演变轨迹好像一条正弦曲线或者余弦曲线。我们发现,金融稳定脆弱的周期大约为1012年,这与国际上的一些研究结果是比较一致的。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量化分析、国际比较作者简介第一作者,伍志文,男,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先后在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金融研究杂志发表论文多篇。通讯地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8A-2-304,邮编300071。E
3、-MAIL: nankaiwzw 或者nankaiwzw第二作者,蒋丽丽,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8-A-2-304,邮编,300071。第三作者,王涵宇,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8-A-2-304,邮编,300071。第四作者,田卫国,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8-A-2-304,邮编,300071。金融脆弱性的量化分析及其国际比较研究 感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台湾政治大学金融系主任沈中华教授、财政部徐路玲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熊昆博士在数据方面提供的帮助。摘要:关于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
4、状况的判断,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季度的金融稳健性综合指数,来测度一国或者地区的金融脆弱性状况。通过对45个样本国家/地区的金融稳健性指数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一、目前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全球金融体系正变得史无前例的脆弱。六七十年代是近50年来国际金融体系稳健性最好的时期,而九五时期是全球金融体系最为不稳定的时期。九五时期,39个样本国家中有8个金融稳健性指数超过警戒值,小于0.5,其中巴基斯坦最低,仅为1.3603,泰国处于倒数第二位,中国处于倒数第五位,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值得警惕。二、全球金融风险的中心发生了几次明显
5、的重大的转移。进入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亚洲成为全球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地。三、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金融稳健脆弱的演变轨迹好像一条正弦曲线或者余弦曲线。我们发现,金融稳定脆弱的周期大约为1012年,这与国际上的一些研究结果是比较一致的。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量化分析、国际比较一、引言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金融稳定在国际政策讨论中显得很突出,已经成为被讨论的很活跃的一个学术课题。目前关于全球金融体系稳健性存在不同的看法,总的说来,可以归结为9大问题,一、全球金融体系是越来越脆弱还是越来越稳健,全球金融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吗?二、谁是全球金融体系中最为脆弱的
6、国家?三、哪一个洲的金融体系最脆弱?全球金融风险的中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吗?四、哪一个时期金融体系最为稳健或者最为脆弱?六七十年代的金融体系稳健性好于现在吗?五、中国的金融脆弱性程度到底有多高,是下一个发生危机的国家吗?六、金融稳定的周期有多长?金融危机是可以预测的吗,下一次金融危机将在何时爆发?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金融稳健性在大多数国家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在设计金融体系时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关于金融稳健性的现有文献具体参考Allen and Gale (2000,2001);Carletti and Hartmann(2002),Debandt and Hartmann
7、 (2002)。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试图对全球的金融稳健性状况进行刻画,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金融脆弱性内涵及其测度的相关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金融脆弱性指数的提出及其国际比较分析。最后是小结。 二、关于金融脆弱性的内涵及其测度的相关文献回顾(一)、金融稳健性的不同内涵及其界定。什么是金融稳健性?概念引领我们思考,一个科学准确的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金融稳健性或者脆弱性的定义进行总结分析。关于金融稳健性的定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派(直接从正面来界定金融稳健性)和迂回派(通过界定金融不稳定来间接界定
8、金融稳健性)两大派别,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迂回派,从金融稳健性的对立面进行界定,强调的是金融不稳定的影响。正如Issing(2003)和Padoa-Schioppa(2003)所提到的,一些研究者发现对金融不稳定很容易定义,而对它积极的另一面就不行。很多人选择从其对立面,也就是金融不稳定或者金融脆弱性的角度进行定义。John Chant等(加拿大银行)参见Chant(2003)认为,“金融不稳定是指金融市场通过他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损害或者即将损害经济的正常运行的一种金融市场状态。它由源自金融系统内部的冲击通过那个系统传导或由源自金融系统的其他方面的冲击的传导而引起。这样的
9、不稳定以多种方式损害了经济的运行。Roger Ferguson(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董事会) 参见Ferguson(2003)认为,对中央银行和其他当局来说,最有用的金融不稳定概念与可能会对真实经济行为产生潜在损害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密切相关。他遵从三个基本标准来判断或者界定金融不稳定:(1)某些重要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似乎与其基础有很大脱离;和/或(2)国内的和国际的市场功能和信贷的可获得性都存在明显地扭曲。结果是(3)总支出与经济的生产能力出现明显的偏离(或即将偏离)。Andrew Crockett(国际清算银行和金融稳健性论坛) 参见Crockett(1997)把金融稳健性定义为没有不稳健性。在
10、金融不稳定的情况下,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金融机构不能履行它们的合同义务,可能对经济绩效产生损害。他强调金融不稳定应该存在真实经济成本,它是潜在的损坏而不是真实损坏,它不只对银行还有非银行和市场同样包括其它金融机构,如果这些机构倒闭了,他们拥有在系统中产生大范围损坏的能力。这是Andrew Crockett 定义所强调的四要素。二是直接派,从正面来直接界定金融稳健性,包括弹性观、能力观、功能观、结构观、影响观等。有人从弹性和金融系统吸纳冲击能力的角度进行定义,强调金融体系的弹性是稳定的关键因素,我们称之为弹性观,他们认为,单个的银行破产并不一定是金融不稳定的证据,这样的一个事情甚至有助于维持和提高
11、稳定性。具体可以参见Mishkin(1991、1997)、Padoa Schioppa(2003)、Haldane等(2001)、Udaibir S.Das,Marc Quintyn and Kina Chenard(2004)等。有人从金融功能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金融稳健性不仅意味着金融在配置资源和风险、聚集存款和推动财富积累、发展和增长方面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它同时也意味着经济中的支付系统运行平稳,把金融脆弱性理解为金融功能的部分乃至完全丧失,我们称之为功能观,代表人物包括Deutsche Bundesbank Deutsche Bundesbank(2003),Norges Bank 参见
12、Norwegian中央银行(2003), Frederick Mishkin(哥伦比亚大学) 参见Mishkin(1999)。有人从挖掘金融或者金融体系的历史源头和重新理解金融(或者金融体系)的定义的角度来界定金融稳健性,认为金融脆弱性植根于货币经济和不确定当中,金融稳健性可以看作是一个随着时间而变化并与金融组成成分的多种多样的组合相一致的连续体,认为金融稳健性是以预期为基础的、动态的并且依赖于金融体系众多部件的良好运行。把金融稳健性具体分为金融机构的稳定性、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稳定性等几部分,具有明显的系统观和结构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包括Wim Duisenberge(欧洲中央银行
13、) 参见Duisenberg(2001),Michael Foot(英国金融服务局) 参见Foot(2003)。有人从能力角度定义金融稳健性,代表人物为Garry J.Schinasi。Garry J.Schinasi(2004)认为,广义上,金融稳健性可以从金融体系能力方面来考虑,金融稳健性的概念不仅与真实金融危机的消失相关,而且与金融体系减少、遏制和处理突发的不平衡事件的能力相关。Garry J.Schinasi(2004)认为金融稳健性的界定通常是根据它推动和增强经济运行、管理风险和消化吸收冲击的能力来进行的。金融稳健性既需要从预防性方面考虑又需要从补救方面来考虑。有人认为金融稳定性是指
14、,在既定的冲击下,金融体系防止危机发生的能力(十国集团,2001,第126页)。在界定金融稳健性的时候强调的是金融体系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不是结果,这实际上是一大进步。有人从结果或者影响来界定金融稳健性,通过是否发生危机来判断金融稳健与否,认为金融稳健性可以表达为真实经济的潜在结果,代表人物包括Nout Wellink(De Nederlandsche 银行) Schwartz(1986),Tommaso Padoa-Schioppa (欧洲中央银行) 参见Padoa-Schioppa(2003),Anna Schawartz(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他们认为,如果金融市场或单个金融机构的扰动整体上
15、没有损害经济活动,就不需要被认为是对金融稳健性的威胁。将金融稳健性视作没有银行业危机而资产价格稳定的状况,这样的定义带有结果决定论的味道,在整体上它的概念阐述不清,因为“没有银行业危机”仍然没有提供金融体系相对稳健程度的直观印象。总的来说,有人看重的是状态和过程,有人看重的是影响和结果,有人强调的是能力,有人强调的是功能,有人既注重功能,又强调结构,既看作过程,又看重结果,给出了具有综合色彩的定义,强调金融稳健性的多维性、不确定性、动态性和连续性。从现有的关于金融脆弱性的界定来看,这些定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迄今为此,实务界和学术界尚没有提出一个科学准确的、可操作性的定义,对金融稳健性的界
16、定,远未达成共识 有的作者选择不界定金融稳健性而是使用系统性风险这个概念,参见Oosterloo和Haan(2003)对此概念的讨论。(二)、关于金融稳健性测度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如何测度金融体系稳健性或者金融体系脆弱性状况,这是一个国际难题。关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测度方法众多,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具体又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一是Kaminsky等的信号分析法;二是Frankel and Rose等人提出的概率单位模型如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三是Sachs,Tornell和Velasco等人提出的横截面回归模型简称STV模型;四是刘遵义的主观概率法;五是统计分析法,其
17、中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和指数化方法。在早期主要使用定性分析如历史事件分析法和定性指标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量化分析主要包括定量指标统计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最近有学者对识别金融危机事件进行了回顾和讨论,如Frydl(1999),Eichengreen和Arteta(2000)以及Boyd et al.(2001)。这些文献认为建立一个时间序列指数来识别金融危机尤其是银行危机难度很大,特别是因为缺乏银行金融活动的可靠的部门数据。很多国家的不良贷款数据不是不公布就是系统性地被扭曲,这也为研究带来了压力(见Hawkins和Klau,2000)。结果,已有的被广泛应用于确定银行危机事件的通常方
18、法是事件基础法,也就是说,他们的基础是事后的有效数据(比如银行损失和政府救助成本)。事件分析法带有明显的“事后诸葛亮”的味道,缺陷十分明显。为了弥补事件分析法的缺陷,采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法,开发出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金融稳健性指数,以取代传统的关于金融危机的事件分析法,更好的评估金融体系风险和预警金融危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一些学者和组织机构就金融稳健性指数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有的研究大体上沿着三条路径展开。遵循第一条路径的研究者都倾向于认为,难以找到一个单一变量指标来度量金融稳健性,他们强调金融稳健性的复杂性、广泛性和多维性,致力于开发一个包括众多指标的核心指标集和综合指标集。国外
19、的很多组织机构为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IMF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s)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Evans等人(2000)以及Sundararajan等人(2002)在FSAP的工作和IMF的监督指令的背景下,发展了一套金融稳健指标,并推动各国政府在对金融部门外部分析中采用这些指标(IMF,2003)。他们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个核心指标集和鼓励指标集,但是至今没有开发出一个衡量金融稳健性的综合指标。除了一些国际组织和中央银行外,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量化分析这一重大课题也吸引了一批重量级经济金融学家,他们就具体指标的选择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以Caprio an
20、d Klingebiel(1996);Honohan(1997);Dmirguc-kunt and Detragiache(1998);Kaminsky(1999)等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欧文伊文斯著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指标,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他们就指标的具体构成及其选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他们并没有开发出一个连续的衡量金融稳健性的指数。循着第二条路径的研究者依然坚持利用离散的虚拟变量来测度金融稳健性,他们从极端的金融不稳定性(金融危机)的观点接近金融稳定性,他们的研究使用了一个1/0模型来反映一场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否。对于虚拟变量的构造,近年来开始突破传统的事件分析法的窠
21、臼,另辟蹊径。台湾的沈中华(2000)和陈梦婷(2000)分别提出了一个衡量宏观经济稳健性和金融稳定性的指标方法,主要从过度投资、过度消费和经常帐户赤字三个指标进行度量,但这依然停留在离散的虚拟变量分析阶段,而没有构筑出一个连续的脆弱性指数。第三条研究路径是致力于开发一个连续的单一的金融稳健性指标,强调金融稳健性的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Sundararajan,Marston和Basu(2001)使用不良贷款(NPLs)作为评估金融稳定性的指标。Kent和Debelle(1999)从政策制定者观察到了金融混乱的程度与导致的宏观经济损失来衡量体系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他们建立了一个稳定性指数,反
22、映各种金融混乱的可能性及由此引起的宏观经济损失的大小。Corsetti,Pesenti和Roubini(1999)在亚洲危机中使用指数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不良贷款数据和贷款高峰信息之上的金融脆弱性指数。指数方法也被Johnston等人(2000)明确建议使用,一些私人部门的工作中已经采用了这一方法。Aykut kibritcioglu(2002)提出了一个加权的银行部门脆弱性指数来测度银行对危机易感性的变化,并证明这种脆弱性指数在衡量和监管银行部门的脆弱性时似乎有很大用处 Aykut kibritcioglu(2002)计算出了22个国家的月度的银行部门稳健性指数,并和传统的关于金融危机的事件
23、分析法进行比较,发现该指标具有较好的解释和预警能力,我们将国家拓展到50个,并计算出季度的银行脆弱性指数,结果发现,该指标确实较传统的通过事后的事件分析来确定银行系统性严重与否的虚拟变量的做法更为可取。Michael D. Bordo, Michael J. Dueker和David C. Wheelock(2000)根据企业破产率和银行破产率指标建立了两个连续的衡量金融稳健性状况的时间序列指数,使用probit模型来估计美国1790-1997的总体价格的冲击对每个金融稳健性指数产生的影响。他们设计出来的金融不稳定性的连续时间序列得到Bergman,U. M. and J. Hansen(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 脆弱 量化 分析 及其 国际 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7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