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金融概述课件.docx
《货币与金融概述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与金融概述课件.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第十六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一、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1.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欲望,而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理当是由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能够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以及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需要等。2、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如某年某国),经济中各个部门
2、需要持有货币的数量,即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货币需求研究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为何需要货币?什么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关系如何?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冋答。(二)传统货币数量说古典货币数量说主要有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191 1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所著货币购买力中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也称为费雪方程式: MV=PT其中,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代表货币量。费雪认为,在方程式中V和T在长期中都不受M变动的影响:V由制度因素决定而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可视为常数;T则取决于资本
3、、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大体上也是稳定的。因此,只有物价水平P和货币量M有直接关系。他认为, 货币量是最活跃的因素,会经常主动地变动,而物价则是主要的被动因素。只要货币量发生变化,马上就会反映到物价上来,引起起物价变动。因此,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庇古是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17年他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剑桥方程式:=KY/M其中Y代表总资源(总收人),K代表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相当于交易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代表货币价值(即货币购买力,为物价指数的
4、倒数),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KY代表真实货币需求。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货币需求以人们的手持现金来表示, 它不仅包括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等式中K就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剑桥学派把K解释为人们的持币量与支出总量的比例。持有货币的比例越大,所需货币越多。然而,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说明物价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在扬弃
5、古典货币数量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深人细致地分析了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认为经济主体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这一普遍心理倾向,即愿意持有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货币而不是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或投机的需要,从而产生货币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需求是由三类动机决定的:交易动机,即由于收人和支出的时间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即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如应付失业,疾病等意想不到的需要,以及企业的不时之需。投机动机,即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根据对市场利率变
6、化的预期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前两项构成交易性需求,由获得的收人多少决定,是国民收人的增函数,即L1=L1(Y)。后一项是投机性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即L2=L2(i)。若用L表示货币需求,则得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L= L1(Y)+ L2(i)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如图161中的i0),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人是短期资产这两个假定之上, 采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法,并突破了西方经济学传统的货币理论研究范围,将货币作为宏观经济中的一
7、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来研究,确实比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研究层次更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主要表现在突出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作用,同时也引进一些其他因素,力求使货币需求的研究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从而使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成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接受了剑桥学派的观点,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不仅仅是因为交换,也是因为货币是财富的缘故。但他又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产出、货币收人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来自四个方面:财富总额。个人所能持有的货币量以其财富总
8、额为上限,但个人财富难以计量,他提出了恒久性收人的概念,是以现在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加权计算的收人。恒久性收人越高,所需货币越多。财富构成。即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人力财富是指个人在将来获得收人方面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未来的人力财富总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转化过程需要货币。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持有货币的名义收益率一般等于0,持有其他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定期存单等的收益率一般大于0。因此,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持有货币的数量就会减少。其他因素。是指不属于上述三个方面,而又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随机因素。在此基础上
9、,弗里德曼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M/P=f(Yp;W;im,ib,ie;1/p*dP/dT;)其中,M代表名义货币量,P代表物价水平,Yp代表恒久性收人,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im、ib、ie分别代表存款、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1/p*dP/dT代表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代表随机因素的影响总和。二、货币供给(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1.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指货币供给主体即一国或者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过程。货币供给分析包括货币供给的机制和货币供给的决定,前者侧重于货币的创造过程,后者侧重于分析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2.货币供
10、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货币一旦被注人经济中并进入实际流通,就会形成现实的流通中的货币。因此,货币供应量在数量上就等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两者呈一一对应关系。3.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在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形态的多样化已成为现实。货币既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也包括在银行体系的存款,甚至各种票据及其他信用流通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货币的替代物参与流通,执行着货币的某些职能。不同形态的货币的流动性不同,在流通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目前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进而就有了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我国目前
11、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M0=流通中的现金M1=M0+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为流通中的货币,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属于潜在的货币量,与M1一起构成我国的广义货币量M2, 两者都是研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变量。(二)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因此,研究货币供给机制,就要分别研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行为和过程。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从会计学角度看,任何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都受资产与负债平衡关系的约束,银行部门也不
12、例外。然而,在处理资产和负债关系方面,银行部门,特别是中央银行,与非银行部门有很大不同。作为非银行的一般经济部门,当其资金不足时,可以向银行、别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借款。财政部门也是如此,甚至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不足时,也可以从中央银行获得信用支持。但是,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却无处告贷。中央银行是社会资金运动的组织和管理部门,要承担向社会提供充足的货币资金的责任。经济在不断发展,流通规模在不断扩大,对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在任意一个时点上,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总是保持着平衡。这一平衡关系,意味着中央银行现有的信贷资金来源已经被全数占用,如果不补充新的资金来源,则无法满足社
13、会经济的发展对追加货币资金的需求。中央银行既存在着不断补充信贷资金的需要,又无从获得新的信贷资金来源。于是,中央银行只能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即中央银行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或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要求,确定其信贷规模;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政府的债权以及持有的国际储备增加,其负债也就相应增加:首先是商业银行或政府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增长,又因其中有一部分要转化为现金而使其货币发行随后增加。其结果,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仍然保持着平衡,但是已经是在更大货币量基础上的平衡。由此可见,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而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
14、央银行所掌握。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商业银行经营货币信用业务,其资产规模必须取决于其负债水平。从银行信贷业务角度看,必须要以组织信贷资金来源作为运用信贷资金的基础,以维持其资产与负债的平衡关系。然而,尽管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但是具备在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一旦中央银行增加一笔信用,无论是直接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还是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或是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其结果都会通过不同渠道使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来源增加,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部分新增信贷资金发放新的贷款;而发放新的贷款又派生新增存款,又成为商业银行再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如此循
15、环往复,中央银行每放出一笔信用,通过银行体系的辗转存贷,就可以派生出大量新增存但是,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三类因素的制约:(1)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并不能全数用于发放贷款或投资于有价证券,其中有一部分要按规定的比例缴存中央银行,还要留一部分作为应付客户提存和支用的业务周转金,这两部分就不能作为商业银行继续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2)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存款总有一部分要转化为现金,一旦商业银行的存款转化为现金,流出银行体系,这部分存款也就失去了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3)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
16、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各类法人单位及居民个人缴纳税款、购买政府债券,都会使其在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存款转化为财政存款。这部分存款不属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从而也失去了继续扩张信用的能力。总之,中央银行每放出一笔信用,不仅直接向流通领域注人了一笔存款货币或现金,并且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能够扩张出若干倍的信用,派生出大量的新增存款。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存款的基础,故被称为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一般用B表示。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则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人中央银行部分所占比重即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结
17、构比率,这个倍数被称为货币乘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一般用K表示。由此得出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BK三、货币均衡(一)货币均衡与失衡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货币的均衡状况则是这两者对立统一的结果。1.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货币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货市供给符合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则达到均衡。 货币均衡具有如下特征: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
18、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现代经济中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2.货币失衡的含义货币失衡是与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货币均衡要求货币供给大体等于货币需求,如果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则存在货币失衡。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1)总量性货币失衡是指货帀供给在总量上偏离货币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货币运行影响经济的状态。这里也有两种情况: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币需求量偏小,或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币需求量偏大。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前一种货币供给不足的情况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容易恢复,经常出现的是后一种货币供给过多引起的货币失衡。造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
19、求量的原因很多,例如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以融通财政赤字,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适当地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等,其后果之一就是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2)结构性货币失衡是另一大类货币失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是指在货币供给与需求总量大体一致的总量均衡条件下,货币供给结构与对应的货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结构性货币失衡往往表现为短缺与滞留并存,经济运行中的部分商品、生产要素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又求过于供。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此,结构性货币失衡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而经济结构的刚性往往又使其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关系,在现实经济运行中
20、往往是两者相互交织、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以至于难以分辨。由于结构性货币失衡根源于经济结构,所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地注意总量性失衡。(二)货币均衡水平决定货币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其内在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够自发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关系,而货币供应量正是按货币需求向流通领域供给货币的结果,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产物。因此,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取决于货币的均衡水平。货币在运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机制能够使其保持均衡状态的特性,决定了单纯追求货币自身的供求均衡,在货币流通的决策和管理方面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而且,货币运动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不可能
21、不发生联系。特别是在当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运动对国民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能动作用,货币数量已经成为宏观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因此,研究货币均衡问题,固然首先要涉及货币的自身均衡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货币的均衡水平及由此而决定的流通领域中的货币数量与宏观经济其他变量的综合平衡问题。在宏观经济方面,总的要求是达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总是以商品价格总额形态出现,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总需求则是以货币形态出现,表现为通过货币的多次周转而实现的社会购买力(MV)。因此,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关系,要求处理好货币数量与经济增
22、长之间的关系。生产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流通规模也总是在不断扩大的。要保证国民经济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协调发展,就必须使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互配合。因此,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M1)就应当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步增长M1=YM0。其中Y为GDP增长率,M0为上期货币存量,M1为本期货币增量。然而,物价因素毕竟不能不考虑。在一般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跌。理由很简单:如果物价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升降而涨跌,那么各企业、经济部门乃至国家,其产值就只能反映出它们的劳动消耗状况,从而使经济增长率除了反映劳动力就业增减变动之外,不会再有别的意义
23、了。因此,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并不相应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在技术或劳动密集性程度不同的部门并不一致,从而造成所谓的产品价格剪刀差现象。在调整这种剪刀差现象时,一般都是通过调高价格低于价值的那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以使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化,其结果必然是价格总水平上涨;同时,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其结果也是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上涨。由此可见,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剔除通货膨胀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物价水平自然上升的倾向。若将物价自然上升因素考虑进去,则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
24、值的增长,即:M1=(Y+P)M0 或 M1= Y+P其中,P为物价自然上涨率,M1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上式反映了货币的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关系。四、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在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通货膨胀是种普遍的超额需求,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有的认为是人均货币存量或人均货币所得的普遍上升;有的则认为是因不能增加就业或产出的货币投人所导致的物价水平处于持续上涨的状态,等等。尽管说法多种多样,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在西方经济学中,比较规范的通货膨胀定义是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金融 概述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74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