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金融观察报告007号.docx
《每周金融观察报告007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周金融观察报告007号.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FINANCEWEEKLY REPORT每周金融观察报告【第007號】发布日期:2005年11月28日特 别 致 辞从中国的视角看全球资本市场和从全球视野观察中国的资本市场,是该报告的基本定位。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国的金融改革及整个社会的演进,本报告将本着客观、中肯、真实的原则,予以观察、研究和分析;既不盲目按中国少数精英人士的思路一味“迎合”、“顺从”,也不能轻信来自西方社会的偏激指责。总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社会快速崛起的历史过程中,本报告本着为金融资本市场的各方利益主体之利益诉求,提供尽可能令人信服的资讯服务为主旨。HTTP:/WWW.GEDAHK.COM郑 重 声 明 本观察
2、报告为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GEDA)与北京普蓝诺经济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制的内部交流专刊,主要赠阅对象为政府和有关机构的决策管理层人士。没有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公开发布,未经许可不得公开转载、编译、传播,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 北京普蓝诺经济研究院 每周金融观察报告目 录【特别观察报告】中国银行业务陷入怎样的困局1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到底有几宗罪?8【资金动向】各路资金大军伺机杀入“城池”?13【一周金融资本热点】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格局正暗发巨变16央行抑或通过央票和货币掉期双管基础货币17境外资本厉兵秣马暗涌珠三角18投资机构普遍认为股市本轮反弹将非常有限19券商认为后市三类G股值得
3、重点关注20巴黎百富勤预测中国将迎来第三个消费高峰20汇丰预计亚太对冲基金将激增50%21【特别观察报告】 中国银行业务陷入怎样的困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的西方国家就出现了“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即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逐渐失去了融资的主导地位。资金的供给绕开了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了资金的体外循环。中国商业银行正处于这样一种怪异状态:传统的直接融资业务尚没有真正发育起来,或者说真正的市场化条件下的传统金融业务还没有发达起来,而“金融脱媒”的大气候日益逼近,这对正处于改革关键时刻的银行机构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就目前资
4、本市场的态势而言,在股票市场低靡的背景下,以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为主的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调整,使商业银行日益僵化陈旧的业务经营方式备受挤压。如果商业银行不能主动适应这种趋势,“金融脱媒”的深化就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银行难免生存困境;如果应对得宜,中国商业银行也可能转变为综合性的金融机构,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一、当前资本市场结构调整深化的具体表现1.短期融资券对商业银行短期贷款形在替代效应2005年5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发布并实施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累计达到1009亿元,参
5、与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大型企业就有41家。在今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中,短期融资券已成为上市公司在再融资停滞状态下重要的短期资金来源之一。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今年千亿短期融资券就有三成流向上市公司。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穆怀朋11月17 日透露,截至今年10月27日,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在央行的累计备案额度已达1200亿元。分析:融资券的发行价格主要参照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债券品种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目前,1年期短期融资券的利率约为2.92%,而银行的1年期贷款利率为5.88%,算上承销费率,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比银行贷款的成本低约2个百分点。按此口径测算,到目前为止,短期融资券已累计为企业节约了近20亿
6、元的财务成本。由于短期融资券的准入和发行成本,显然要比一般的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有优势,短期融资券已日益成为优质企业解决短期资金或过渡性融资的重要渠道,从而对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的短期贷款形成了替代效应。总结: 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改变了中国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为主,发行主体过少,期限偏长的不平衡状态;对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改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随着短期融资券发行量的增加,企业间接融资的数量会进一步减少,直接融资比例会逐渐上升。这种趋势显然会使商业银行倍感失落。2证券投资基金正在抢夺银行资金存款1)货币市场基金:截至2
7、005年6月30日,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超过1750亿元,单只基金规模也突破了300亿大关。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05年末,货币市场基金的总数将会突破30只,总量增至2500亿元;2)企业年金基金:中国企业年金的存量规模已近1000亿元。业内人士预计,年金市场全面推开后,每年新增规模将在800亿到1000亿左右。到2010年,年金市场市场规模可望达到1万亿元。虽然企业年金不可能全部入市,但估计入市比例在20%左右,这样,企业年金将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每年供给股票市场资金约200亿元;3)银行系基金:自2005年9月银行系基金发行以来,三只银行系的股票型基金相继创造了今年股票型基金发行新高。
8、工银瑞信基金首发规模43.45亿元,交银施罗德精选基金首发规模48.75亿元、建信恒久基金自11月发行以来,募集规模已超过57亿元。另外,自2004年12月以后,保险公司在银行的存款逐渐下降,投资于国债和证券基金的资金总额逐步上升。保险资金已是目前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投资力量。截至2005年10月底,用于投资的保险资金共计8345.21亿元,同比增长58.47。其中,用于银行存款的保险资金达到5073.99亿元,同比仅增长了0.80;而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保险资金为1059.85亿元,同比增长44.59。 分析:从理论上讲,证券投资基金是专家理财,组合投资,有积少成多的优势。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
9、的财力,多买或少买基金单位。另外,投资基金收益率高、流动性好,是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纽带,能满足投资者对不同风险收益组合的需求。但实际情况是,近两年来的“专家理财”制造了很多资金黑洞,当资金循环链一旦发生故障,委托人的损失已极其惨重。因此,很多“存款人”从银行抽出资金转给券商,使存款大大缩水,而券商又“做掉”资金,使资金无法回流到银行。 总结:截止到2005年8月,证券投资基金累计交易金额为524.88亿元。与2004年同期相比,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额增速明显加快,由原来的负增长转为正数,最高增幅达到749.50%,国外基金发展的经验表明,投资基金将成为从商业银行手中争夺存款的主要方式。随着
10、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基金大有取代商业银行成为核心金融机构的趋势。二、商业银行当前现状是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从1999年到2004年,商业银行的人民币信贷资产占比下降了8.85%,外汇占款上升了8.1%,有价证券投资上升了1.7%。在银行资金的来源中,活期储蓄存款占比增加了3.9%,定期储蓄存款占比下降了6.65%;在银行资金的运用中,短期贷款占比下降了18.7%,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了9.8%。据中国人民银行11月11日公布数据,2005年1-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加40975亿元,而人民币贷款仅增加13837亿元,存贷比只有33.77%,而去年1-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加28
11、427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4733亿元,存贷比为51.83%。分析:资本市场深化为个人投资者和企业拓宽了投融资渠道。居民减少了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活期储蓄存款,以便在时机恰当时买入其他资产。企业的短期贷款需求除被中长期贷款上升替代外,还被别的融资渠道包括新增自有资金、FDI、股市和债市融资所代替。上市股票、企业债券、投资基金第一级市场证券发行和二级市场证券交易,通过证券结算公司与交易所、清算银行和结算会员(证券经营机构)的电子网络,以净额结算方式完成证券和资金收付,清算银行成为证券发行和交易资金的集散地。各地的券商在商业银行开立同业存款账户,使证券发行和交易的资金以同业存款的形式回流到商业银
12、行。这样从商业银行流出的是定期等较为稳定的资金,而流回的是随时可能提取的短期存款。总结:随着以资本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银行业已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买方市场环境。如果银行业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商业银行存款短期化和贷款长期化的趋势增加了银行流动性和期限错配的风险。三、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当前资本市场结构的调整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压缩了商业银行的业务,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商业银行完全可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扩大资金运用途径。 1、借助资本市场平台进行业务创新。以资
13、本市场为平台可展开的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有两种:一、边缘性资本市场业务;二、核心资本业务。边缘性资本业务:1)资本市场结算及代理业务。主要包括:为证券市场提供的清算与结算服务、代理券商经纪业务与零售业务、代理股票开户业务,以及基金托管、基金零售、基金代销业务。2)为券商和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服务。主要包括:对券商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业务、为上市公司提供过桥贷款,股票质押贷款等。核心资本业务:1)新型咨询顾问业务。如:企业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兼并收购,企业资本运作策划等。2)自营资本市场业务。主要包括:债券、股票的承销买卖,转让及基金的发售管理、买卖与转让等。3)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银团贷款、
14、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企业及项目财务与投资、发展战略顾问、企业年金托管、保理业务、个人投资理财与投资顾问。2、从传统被动负债转向部分主动负债。在资本市场下,银行可发行次级债,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等来锁定商业银行负债期限,减少或消除流动性风险敞口。此外,还可以推进资产证券化,将较长期的资产,特别是信贷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进行销售,以优化商业银行存量资产结构。3、转变资产结构从国债、金融债、短期融资券,到企业债的发展,都为银行的闲置资金提供了新的资产管理途径。银行资产多元化的有效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使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的最佳组合。“银行脱媒”
15、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正常现象, “脱媒”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它将迫使中国的银行业为求生存,改变自身的经营理念,主动进军资本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机构资料综合分析整理Top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到底有几宗罪?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推进到今天,尽管主流声音都称其进入了“关键时期”,但市场上总有些特立独行的人,似乎已走出对股权分置改革的疑虑和观望期,认为中国股改的失败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认为此轮股改失败的理由:理由一:股改逐步演变成拯救机构的行情股改的根本目的,原本是通过股权结构的变革,重塑股市的诚信和公平,使上市公司具有投资价值,进而推动股市持续
16、稳定的发展。然而,实际的股改却逐步演变成了拯救机构的行情。这从宝钢、上汽等动用数十亿人民币为机构投资者接盘,权证被疯炒,以及各式各样的“投票门”事件中,可见分晓。理由二:G股成为“跌股”和“死股”如果股改成功,那么G股就应该是“香勃勃”,就应该成为“涨股”和“活股”。然而, G股却成了“跌股”和“死股”。有好事者统计,“截至11月8日,推出股改方案的企业共234家(不含清华同方),其中送股类的企业为224家,比例达96%。在送股类的224家企业中,已完成股改的G股企业99家,其中97家跌破股改前价格,占98%,73家跌破自然除权价,占74%;已公布方案尚未实施送股的准G股企业125家,方案推出
17、后首次复牌的有95家,其中59家跌破停牌前价格,占62%”。而惟有毫无投资价值的“权证”,则在“创新”的旗号下,被一些违规资金操纵着,疯狂的上串下跳。以至于管理层要冒天下之大不违,搞 “倾斜政策”去支持G股做优做强。理由三:中小投资者参与投票越来越少如果股改成功,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就应该得到切实地保护,参与股改的热情就应该得到维系。然而,股改从试点第一批到全面推进后的第一批,流通股平均参与率为58.37%、50.26%、37.36%,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虽然保荐机构的努力“工作”,全面推进后第二批37家公司流通股平均投票率为38.74%;第三批21家公司流通股平均投票率为41.74%,流通股股
18、东的股改投票参与率有所起稳,但仍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理由四:“对价”越来越低股改在平均十送三股的预期中,一些业绩差的公司实际上付出的“对价”反而更少。如果以中小企业板为例,其对价水平不断在下降。“第一批10家公司平均对价水平是10送3.78,第二批20家平均对价水平就下降到3.44股,而到了随后公布的方案,这一数据已经下降到10送3.14股。这充分显示了对价水平的实际不公。理由五:股指数度面临千点之危以沪市综指为例,自股改以来,股指从2005年4月29日的1159点,在短短一个月后的6月6日跌到998点;后虽被所谓政策性资金托住,但又在此后不久的7月12日和7月19日两度跌至1004点;之后,股
19、指虽有所回升,在9月20日达到1223点;而就在各界人士特别是管理层因股指的上涨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股指却又再度掉头向下,并在10月28日又跌到1067点,直逼1000点的大关。(深市综指则更是于11月16日创下2593点的次低点位,相较6月3日的低点2590点,只有一步之遥)股指的如此走势,股改的成功从何谈起。理由六:股市的成交量一再缩减事实上,股票型基金不仅发行困难,而且遭遇净赎回;除了一些所谓的政策性资金外,增量资金其实很少,以至于管理层急急企求于QFII,使其得以乘虚而入。如果中国的广大投资者不能因股改而得利,反而令到外国的资本有机可乘,则股改的“成功”将仅是外国资本的胜利而已,而且其将
20、来(很可能是在两、三年内)胜利退出之日,很可能就是中国股灾再度降临、金融危机暴发之时)。理由七:大股东的增持承诺渐渐消失股改开始的时候,还有不少大股东誓言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有投资价值,并承诺出资增持。但是,在看到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失败以后,其他上市公司后续推出的股改方案,就再难看到大股东增持的誓言了。更有甚者,有的上市公司(如中化国际)的大股东干脆就直接背弃诚信,将自己已然做出的承诺置于脑后,一赖了之。二、此轮股改为何会失败相关人士认为,如果说中国股权分置原本就是因为知识和经验不足,以计划的方式管理市场的产物。那么现在依然沿袭计划的方法来解决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市场问题,是导致股改失败的直接原
21、因。原因一:“统一组织”“统一组织”是现行股改所遵行基本原则之一,其实质是,谁试点,谁先改、谁后改,完全由组织者说了算,缺少具体的标准和规范、缺少必要的监管,尤其是缺少对组织者的监管,没有公开、自由地竞争可言。客观上为设租、寻租开了方便之门。此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允,却成了股改的基本原则之一。分析:“统一组织”应当改为“统一规范、严格监管”。只有这样,所有的市场主体才可以在确定的规范下、在严格的监管之中,自主决策、自由竞争,使股改遵循市场的法则,有序进行。原因二:“锁一爬二”“锁一爬二”是指中国证监会确定的一项股改政策,即“非流通股自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起,至少在12个月内不上市交易或者转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每周 金融 观察 报告 007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6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