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信号微电子技术检测.docx
《中枢神经信号微电子技术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信号微电子技术检测.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枢神经信号微电子技术检测、处理与重建研究中枢神经信号微电子技术检测、处理与重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825101、30270391、30070255)和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0377013)。 王志功1王志功:德国工学博士,东南大学无线电系博士生导师, 电路与系统学科带头人,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专家。目前研究领域包括射频IC,超高速IC和生物体植入式IC。2 吕晓迎:德国牙科医学博士,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材料及其生
2、物相容性。3 顾晓松: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南通大学校长;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再生。,吕晓迎2 ,顾晓松3(1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南京 210096; 2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吴健雄实验室,南京 210096; 3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南通 226001)摘 要:介绍国内外利用微电子技术实现中枢神经信号检测、处理与再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研究神经电信号检测的电极装置、中枢神经电信号处理和功能控制的专用集成电路、远端神经信号再生的刺激装置、生物体植入式芯片的供电方式、低功耗电路的设计技术一系列技术,电极装置、生物体植入式芯片和刺激装置的生物
3、相容性和显微植入手术等一系列课题。关键词:中枢神经功能重建;生物体嵌入式集成电路;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植入手术851. 引言21世纪将是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竞相争辉的世纪。作为信息技术基础的微电子技术持续高速发展,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已进入0.1 mm左右的深亚微米阶段,电路的规模从超大规模(VLSI)发展到了系统芯片(SOC),CPU的晶体管数已超过4000万,单个芯片可以存储的信息量是一本百科全书,不久就可相当于人的大脑。这样,依靠微电子、光电子技术的支持、借助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的集成发展和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密切关联。同时,信息科学技术与生命科学技术相
4、结合,孕育着一系列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我们的研究项目属于这类跨学科研究。本论文探讨以系统芯片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与生物神经系统相关联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目标是设计一个可以嵌入生物体内、与生物的神经系统相联接的微电子系统,完成生物信息检测,处理和/或再生刺激之功能,实现生物信号的监测或神经功能重建之目的。2. 神经信号重建原理与实现生物的神经系统之所以可以与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关联,最主要的是存在着生物电现象。神经纤维某一点受到刺激,当强度达到某一阈值时,这一点在化学上就产生离子通透性变化,导致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利用一个适当的电极采集该电位变化信号,就实现了神经信号的检测或称记录1。另一方面,可以
5、以电的方式刺激生物体,以达到某种功能上的恢复。国外早在50年前就已经开始实验电刺激的方式实现生物体功能恢复的目的1。国内多个研究团体分别在不同方面对神经电信号记录或/和神经功能重建的理论和技术做出了贡献2-6。神经的损伤与再生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是神经科学家孜孜不倦、深入探讨的领域。真正意义上的神经再生应当是中断的神经沿着近端和远端生理的通路、通过神经细胞的分裂增殖自动生长而导致神经的再连通。这个领域的研究属于生物医学的范畴。目前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极为困难,迄今为止,此项研究工作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从实验室的研究到临床应用,更有一个艰难的历程7。正常情况下,
6、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脑皮层神经元可通过下行的传导通路控制脊髓神经元。一般认为,该通路由脑神经元(上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下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脊髓受损后,虽然上、下神经元之间联系中断,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但神经元仍然存在。这就为脊髓神经功能重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现可能。因此,本文拟将电子信息的集成电路芯片与神经生物学交叉结合,利用中枢神经传导束受损后上下神经元功能尚能恢复的可能性,研究出能够植入哺乳动物脊髓内与神经断端耦合、实现神经信号再生的芯片,达到神经功能重建的目的。3. 神经信号电子再生系统图2 神经信号电子再生系统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利用微电子技术实现神经功能重建的基本思想是:利
7、用电极由脊髓神经束近端,即上神经元检测来自大脑的运动控制信号,采用植入的微电子器件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再通过电极将信号传导至下神经元,实现神经功能重建。根据上述讨论,进一步构思出图2所示的神经信号电子再生系统功能框图。首先在受损神经纤维的近端施加神经信号检测电极,检测到的微弱神经信号然后送入一个专门设计的放大器,放大到一定电平后送入神经信号处理器,进行神经信号的识别和提取。接下去用提取出来的神经信号去控制功能电刺激(FES:Function Electric Stimulation)信号发生器。最后将FES信号施加到刺激电极上,从而将信号传递给脊髓运动神经元。这一系统与通信系统中的信号电子再生系
8、统非常相似。那里,来自无线或有线信道(包括光纤)的电磁信号通过检测器转换成电流/电压信号,经过放大和再生处理,加到一个发射电路,重新转换上神经元微电子器件下神经元图1 利用微电子技术实现神经功能重建的基本构思成电磁信号。所不同的是信道信号形式与相应的检测/激励器件。事实上,如果图2中用一个示波器或绘图仪一类的信号记录显示装置代替刺激信号发生器以后部分,该系统就是一个神经信号记录显示系统。如果用一个人工神经信号发生器代替神经信号处理器以前部分,该系统就是一个人工的神经功能电刺激系统。根据图2列出神经功能有源再生系统的研究内容:1) 研究神经信号检测、处理和刺激的原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2) 设
9、计并制造神经信号检测和产生刺激的电极;3) 设计并制造体内植入用生物信息处理系统芯片;4) 系统芯片与信号检测用神经信号传感器和神经功能电刺激器(FES)混合集成或单片集成神经信号再生微电子模块;接口插头5) 研究神经信号再生微电子模块的生物相容性;图3 德国IBME研究的双面10接触点杆式神经电极整体外形和端头部分的放大照片6) 实施神经信号再生微电子模块植入生物体的手术;7) 动物实验与临床实验。下面对上述内容详细加以讨论。4. 中枢神经信号的检测与刺激解决神经信号再生的首要问题是神经信号的检测问题。由于神经信号的传输过程存在电量即电位的变化,利用一对电极检测神经上的电位变化信号,就获得了
10、所对应的神经信号。另一方面,利用一个电子装置产生一个类似于神经动作电位波形的电信号通过一对刺激电极作用于神经纤维膜,使其产生离子通透性和电位变化,可以实现神经信号的生成和控制。将检测电极和刺激电极与一个信号处理芯片连接成一个整体,把运动信号传递给脊髓运动神经元,就构成一条中枢神经信号通道。如果在脊髓运动神经元上刺激产生的脉冲信号与正常神经相同或近似,即可实现功能重建。用来实现生物信号接收和刺激的装置通常是一对或一组金属电极。每个电极在离子导电系统与电子导电系统间形成一个界面。可以认为,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上发生的从离子导电向电子导电的转换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因而,生物电极也可以认为起着还能作用。作
11、为与神经接口、以分立器件形式制作的单电极有金属(金、铂、铱等)丝,多电极形式有杆式(staff)、书本式(book-type)、外膜式(epineural)、螺旋式(helix)、内置式(intraneural) 8和卡肤式(cuff)多种。它们多与微电子电路混合集成应用。图4 德国IBME研究的12接触点卡肤式神经电极基本结构图3为我们从德国弗朗霍夫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IBME)得到的双面25接触点杆式神经电极的整体外形和端头部分的照片9。这种利用微电子工艺制造的电极有两大特点:一是可批量制造, 检测或刺激通道数目可大量设置,二是结构简单,可以插入到神经纤维之间检测差动和多相神经信号或向神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枢神经 信号 微电子技术 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5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