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药的临床应用课件.ppt
《抗栓药的临床应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栓药的临床应用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栓药的临床应用,甘肃中医学院西医内科教研室钟 栩,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抗栓药的临床应用甘肃中医学院西医内科教研室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人生于血管通畅,长于血管硬化,死于血栓形成”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血栓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3大主要类型。全球范围内,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性死亡占了人群死亡的1312,由此导致的肢体和智力上的严重残疾更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患者和家庭。,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抗血栓药物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溶栓药阿司匹林替罗非班噻氯匹啶西洛,一、抗血小板药,(一)血小板生理1.数量:(100300)109/L2.功能
2、:1.参与生理止血全过程;2.参与凝血;3.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1)粘附并融合到血管内皮中;(2)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细胞增殖.,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一、抗血小板药(一)血小板生理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2.释放:ADP、5-HT、PF4、TXA2等;3.聚集: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过程;4.收缩:引起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5.吸附:血小板表面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形成 局部高浓度,促进凝血。,抗栓药的临床应用,5,(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抗栓药的临床应用5,抗栓药的临床应用,6,膜磷脂 花生四烯酸磷脂酶环加氧酶 PGG2,(三)生理性
3、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生理性止血功能降低时出血倾向*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血栓形成,抗栓药的临床应用,7,(三)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出,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由血管壁、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协同作用实现,包括:1.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抗栓药的临床应用,8,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抗栓药的临床应用8,血管损伤,出血,抗栓药的临床应用,9,形成松软止血栓出血停止,完成生理止血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粘附于胶,(四)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 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凝血因子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 的物
4、质。,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0,(四)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0,还有:前激肽释放酶(PK)、高分子量激肽原(HK),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1,编号 同义名 编号 同义名,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2,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2,2.凝血的过程 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3,2.凝血的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第一阶段纤维蛋白,(1)除F(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2)凝血主链的因子、都是丝氨酸蛋白酶(的酶原),必被激活才有活性。(3)起加速作用的辅因子:因子、Ca2、和HK。(4)多在肝脏合成,其中因子、为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5)除F外,其他均存在新鲜血浆中。
5、,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4,(1)除F(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抗栓药的临床,血液凝固的要点:1.为一正反馈过程;2.一系列酶促反应,每步均有放大效应 3.“瀑布学说”:各步骤密切联系,一环 受阻,则整个过程就不能完成,如:缺因子凝血缓慢A类血友病 缺因子不易凝血B类血友病,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5,血液凝固的要点: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5,3.血液凝固的控制: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2.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血流稀释及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化的凝血因子)3.生理性抗凝物质,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6,3.血液凝固的控制: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6,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1)血管内膜作为一个光滑完整
6、的屏障;(2)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发挥抗血小 板或抗凝血的作用,如:PGI2和NO,抑制血小板聚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凝血酶调节蛋白:通过蛋白质C系统.,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7,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7,3.生理性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等(2)蛋白质C系统:灭活Fa和Fa(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灭活Fa-TF复合物(4)肝素:主要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8,3.生理性抗凝物质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8,(五)血栓的溶解:纤溶系统的活动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 被逐渐溶解的过程。血栓溶解的意义
7、:(1)使因血凝而被堵塞血管重新畅通;(2)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9,(五)血栓的溶解:纤溶系统的活动抗栓药的临床应用19,纤溶酶原,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纤溶系统:,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0,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 纤溶系统:一纤溶酶抑制,(二)临床抗血小板药物及应用现状,抗血小板药物是指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阻止血栓的形成,用于防治心脑缺血性疾病、外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尿毒症、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溃疡病及存在活动性出血等为其主要的禁忌证。,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1,(二)临床抗血小板药物及应用现
8、状抗血小板药物是指能抑制血小,2.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根据其作用机制将其分为: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包括:环氧酶抑制剂:ASA磷酸二脂酶抑制剂TXA2合成酶抑制剂,TP(TXA2/PGH2)受体拮抗剂等 阻碍ADP介导血小板活化的药物:血小板膜GPb/a受体拮抗剂 其他种类,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2,2.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根据其作用机制将其分为:抗栓药的临床应,环氧化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A.S.A):COX-I 能将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2,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素又将之转化为前列腺素和TXA2,TXA2能促进血小板凝集并收缩血管。阿司匹林抑制TXA2合成,对血小板产生不可逆抑制,作用可
9、持续10天。ASA是目前唯一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可应用于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对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均有较好的效果。,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3,环氧化酶抑制剂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3,ASA服用后3040分钟即可出现血浆峰值,1小时出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肠溶片血浆峰值于服药后34小时出现,若为达到速效用肠溶片时,应嚼碎服用。ASA量效没有依靠关系,30 mg 的ASA即可抑制血小板聚集,23 倍剂量可以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预防用药目前主张剂量是75150 mg/d,更高的剂量并不能出现更强的抑制作用。,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4,ASA服用
10、后3040分钟即可出现血浆峰值,1小时出现抑制血,ACS患者,ASA用法为首剂300mg,连服35天后,改为75150mg/d 维持;接受PCI的ACS患者推荐服用300mg/d,连续服用1个月后可继服300mg/d,或75150mg/d维持治疗;CABG术前不必停用ASA,术后24小时开始75150mg/d口服长期维持。ASA主要不良反应与其胃肠毒性与剂量有关,肠溶片是否可减少胃出血的发生,尚无充分的依据。因此,为减低出血危险应使用低而有效的剂量。,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5,ACS患者,ASA用法为首剂300mg,连服35天后,改,阿司匹林抵抗(AR)可能与药物剂量不足、环氧合酶(COX)-1
11、多态性、COX-2抑制不足和GPb/a受体多态性等有关。,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6,阿司匹林抵抗(AR)可能与药物剂量不足、环氧合酶(COX,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是能选择性的作用于血小板的ADP受体(P2Y1 和P2Y12受体),抑制血小板膜ADP受体的表达、结合及其活性,有效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目前应用于临床药物有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7,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是能选择性的作,噻氯匹定(ticlopidine)即抵克力得 是最早的ADP受体拮抗剂,主要不良反应有高胆固醇血症、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
1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逐渐被氯吡格雷所取代。,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8,噻氯匹定(ticlopidine)即抵克力得抗栓药的临床,氯吡格雷(clopidogrel)通过抑制血小板膜ADP受体P2Y12的表达、结合及其活性,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GPIIb/IIIa之间的附着,活化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血小板的功能,还可抑制由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抗栓药的临床应用,29,氯吡格雷(clopidogrel)通过抑制血小板膜ADP,氯吡格雷半衰期6小时,肝功能不良者药效减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呈现量效关系,一般先采用300mg负荷剂量,然后逐日75
13、mg,至少1个月,可持续9个月。接受PCI术且拟行支架植进术的ACS患者,术前至少于6小时前在ASA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300mg顿服(如小于6小时则应使600mg负荷量),术后长期服用75mg/d。拟行CABG者提前5天停用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不良反应很少,偶可出现皮疹、严峻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0,氯吡格雷半衰期6小时,肝功能不良者药效减低。抗栓药的临床应用,普拉格雷(prasugrel)是第三代ADP受体拮抗剂,在肝脏代谢时几乎不产生非活性代谢物,故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但出血风险亦有所增加。最初开发用于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包括需
14、要进行支架置入的患者,在我国尚未上市,在美国的商品名为Efient。,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1,普拉格雷(prasugrel)是第三代ADP受体拮抗剂,在肝,多项临床试验显示首剂60 mg负荷剂量,随后天天10 mg维持剂量的普拉格雷可比首剂给予300 mg负荷剂量,随后天天给予75 mg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产生更快、更强、更持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2,多项临床试验显示首剂60 mg负荷剂量,随后天天10 mg维,血小板膜GPb/a受体拮抗剂,GPb/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终末途径。此类药物有单克隆抗体和合成制剂两大类,前者为阿昔单抗,后者包括替罗非班和埃替巴肽
15、。均为静脉给药。,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3,血小板膜GPb/a受体拮抗剂GPb/a与纤维蛋白原,阿昔单抗(Abciximab)是第一个用于人体的单克隆抗体,是抗血小板膜糖蛋白b/a单克隆抗体7E3 的Fab 片段,与人源化的FC 段结合。每个血小板表面存在大约80 000GPb/a受体。阿昔单抗可以优先识别活性状态的受体,并与其结合,从而阻止纤维蛋白原与GPb/a受体结合。用法:0.25 mg/kg静推,继以10g/min 速度滴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维持12小时。副作用:可引起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4,阿昔单抗(Abciximab)是第一个用于人体的单克,替罗非班(Ti
16、rofiban)埃替巴肽(Eptifibatide)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 波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前。替罗非班(欣维宁)10g/kg静推,继以 0.15g/(kgmin)静滴2436小时。埃替巴肽静脉输注90g/kg,之后1g/(kgmin)4小时。该类药物与糖蛋白b/a结合后可形成新抗原,可发生血小板减少,肾功能衰竭者慎用。,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5,替罗非班(Tirofiban)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他洛(cilostazol)是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可抑制PDE活性和阻碍环磷酸腺苷(cAMP)降解及转化,具有抗血小板、保护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增生等药理学作用
17、。同时还可抑制经由腺苷A1受体介导的强心作用。用法:100mg,每日12 次,有效率达76%88%。,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6,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他洛(cilostazol),双嘧达莫(dipyridamole,DPM)可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酯酶,cAMP降解减少使cAMP水平升高;它还能抑制红细胞和血管内皮对腺苷的摄取和代谢,使血管内皮中腺苷水平增加,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抑制血小板聚集。可降低脑卒中发作和病死率。,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7,双嘧达莫(dipyridamole,DPM)可抑制,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盐酸沙格雷酯用以治疗慢性四周动脉闭塞症。该药是血小板5-HT2A 受体抑制剂。口服100
18、mg每日3 次,抗血小板作用有效率达71.4%93.2%,也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8,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盐酸沙格雷酯用以治疗慢性四周动脉闭塞,塞米非班(xemilofiban)血小板膜GPb/a受体拮抗剂口服制剂包括xemilofiban,orbofiban,sibrafiban,lotrofiban等4种。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它们不比阿司匹林更有效,而价格昂贵,对其研发暂时中止。拉米非班(lamifiban)拉米非班通过抑制凝血因子I和血小板相结合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具有作用明显、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作用,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型心肌梗死等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19、,抗栓药的临床应用,39,塞米非班(xemilofiban)血小板膜GPb/a,水蛭素及其衍生物是凝血酶的直接抑制剂。可抑制凝血酶产生的血小板聚集和分泌作用,从而削弱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和交联蛋白形成的血小板聚集物的稳定作用,使其易于溶解。,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0,水蛭素及其衍生物是凝血酶的直接抑制剂。可抑制凝血酶产生的,呋格雷酸(fugerelatesodium)该药抑制TXA2合成酶的IC50为1.5108mol/L,对凝血时间、血压、心率无影响并能抑制血液循环中肿瘤对血管内膜的黏附。达美格雷(dazmegrel)该药是TXA2合成酶抑制药,能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TXA2合成酶,其仅能改善稳定
20、型心绞痛的症状,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和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无效。,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1,呋格雷酸(fugerelatesodium)该药抑制TXA2,苯磺唑酮(sultinpyrazone,SPZ)是保泰松的吡唑类衍生物,可竞争性抑制血小板COX-1,具有阻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延长血小板存活时间作用。单次口服0.2g,每日34次。,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2,苯磺唑酮(sultinpyrazone,SPZ)是保泰松的吡,氯贝丁酯(clofibrate)具有降低血小板黏附的作用。能降低血小板对ADP诱导聚集的敏感性,可延长血小板寿命,降低血浆Fib含量,防止动脉血栓形成。前列环素(Prostacycli
21、n,PGI2)一种强而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剂和血管扩张剂。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抑制血小板磷酸脂及环氧化酶,使血小板内cAMP浓度增高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3,氯贝丁酯(clofibrate)具有降低血小板黏附的作用。能,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中草药川芎、红花、赤芍、五灵脂、薄黄等、当归和阿魏酸、川芎和川芎嗪,丹参和丹参素,刘寄奴、红花、赤芍、三棱、独活、炙甘草、蒲黄、吴茱萸、大蒜、洋葱、郁金、益母草、黑木耳、葛根、三七、鸡血藤、血竭、毛冬青、银杏叶、灯盏花、海风藤酮等。某些中药制剂,如灯盏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等。但这些尚缺乏明确的靶位,作用机制也不清晰,目前还不能
22、列为肯定的抗血小板药物。,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4,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中草药川芎、红花、赤芍、五灵脂、,(三)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热点及展望,1.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近日宣布了2008年抗栓及溶栓指南(ACCP-8),新版指南一大亮点是对氯吡格雷抗栓价值的再认知,同时对三联抗栓及阿司匹林的研究也有新进展。(1)对于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患者,不论其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如年龄75岁,应给予氯吡格雷首次负荷剂量300 mg口服,年龄75岁者首剂为75 mg,之后均口服75mg/d,持续2至4周,出院后继承服用至1年。,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5,(三)抗血小板
23、药物的应用热点及展望 1.抗血小板药物在,(2)对于存在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的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建议长期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3)在冠心病一级防备中,不推荐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常规应用氯吡格雷;(4)对发生心血管事件中、高危并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建议单独使用氯吡格雷。(5)年龄65岁的女性有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危险而严峻出血风险较低者,也建议服用同等剂量的阿司匹林。,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6,(2)对于存在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的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建议长,三联抗栓治疗新观点:1.对于行支架置入术同时存在房颤、机械瓣置换术后或其他适应证需长期口服VKA者建议应用三联抗栓治疗;置入裸金属支架者建
24、议应用氯吡格雷4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应用氯吡格雷1年。2.对于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并考虑置入支架的患者,可置入裸金属支架,以减少三联抗栓治疗时间(氯吡格雷常规应用4周,之后可仅使用阿司匹林和VKA)。3.80岁以上的老年高危需抗血小板治疗者应适当减低用药剂量:阿司匹林50 mg/d,病情紧急时首剂负荷剂量不超过150 mg,氯吡格雷75 mg/d。80岁以上人群尽量不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血小板、抗凝联合治疗。,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7,三联抗栓治疗新观点: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7,糖尿病患者血栓性事件高发生率、高死亡率的原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者体内血栓
25、素有过度合成现象。ASA通过阻断环氧合酶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ASA在糖尿病人群中也是最基本的药物之一。,抗栓药的临床应用,48,糖尿病患者血栓性事件高发生率、高死亡率的原因在于动脉,2008年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建议:1.40岁以上、无禁忌证的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ASA;2.30-40岁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ASA;3.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脉支架置入者,早期联合ASA和氯吡格雷。4.心血管危险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用ASA75-162 mg/d作为一级防备措施,心血管危险包括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下列任何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栓药 临床 应用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5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