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课件.ppt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课件.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药学部 朱孝芹 2008-10,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心脏病、糖尿病常年用药)。耐药发展快,寿命短。抗菌药主要来源于细菌代谢产物,能产生代谢产物的抗生素是有限的。杀灭细菌要找到靶位,靶位已被占得差不多。,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心脏病、糖尿病常,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基于以上原因,国际上新抗生素开发的步伐明显放慢;另一方面,感染性疾病仍然是重要的健康威胁,新出现的感染包括耐药菌株的感染正成为人们面临的新挑战。,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过度使用,会增加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其危害是损害全社会的利益(环境污染)。重视合理用药定会使临床医师在面临感染时有更多的选择。让我们从我做起,关注合理用药。,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主要内容,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各论(抗菌药物作用特点、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5,主要内容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5,相互关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6,相互关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6,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考虑3个因素:1.抗菌
3、药物:抗菌谱、作用机制、组织浓度、不良反应、价格2.菌种:细菌、非典型病原菌、真菌、病毒 敏感性、耐药性3.患者:病生理状态(孕妇、老人、儿童)?身体哪一个部位感染?,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7,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考虑3个因素: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一、抗菌药物分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8,一、抗菌药物分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8,按化学结构分类,()抗生素()化学合成抗菌药一、-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喹诺酮类二、氨基糖苷类 二、磺胺类三、大环内酯类 三、硝基咪唑类四、林可霉素类 四、抗结核类五、四环素类 五、其他抗菌类(抗感染植物药)六、氯霉素类七、多肽类八、其他抗生素,抗感染药物的合理
4、使用,9,按化学结构分类()抗生素,按对细菌的作用方式分类,杀菌剂:繁殖期杀菌剂:-内酰胺类 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 速效杀菌剂:糖肽类、磷霉素、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类 抑菌剂:速效抑菌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类 慢效抑菌剂:磺胺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0,按对细菌的作用方式分类 杀菌剂: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0,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1,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1,二、抗菌药物各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2,二、抗菌药物各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2,-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二、头孢菌素类三、其它-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3,-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抗
5、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3,青霉素分类和代表药物,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4,青霉素分类和代表药物类别药品名称1.窄谱青霉素青霉素G钾(钠,青霉素类药物性质比较,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5,青霉素类药物性质比较特 性青霉素类药物窄谱青霉素耐酶青霉,-内酰胺酶抑制剂,1.-内酰胺类抗生素能被细菌产生的-内酰胺酶降解。2.-内酰胺酶抑制剂优先与-内酰胺酶结合,灭活-内酰胺酶,使-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到达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转肽酶和内肽酶,使细胞壁合成受阻,造成细菌细胞壁溶解,细菌死亡。,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6,-内酰胺酶抑制剂1.-内酰胺类抗生素能被细菌产生的-内,-内酰胺酶抑制剂比较,抗感染药物的合
6、理使用,17,-内酰胺酶抑制剂比较酶抑制剂抑酶谱抑酶强度入CSF稳定性诱,R1:注射用药改造为口服用药,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R2:增强抗菌活性,改变药物通透性,影响药动学性质.R3:扩大抗菌谱,R3 侧链是交叉过敏的结构基础,侧链结构越相似,交叉过敏反应越强。R4:增强对酶的稳定性,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8,R1:注射用药改造为口服用药,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R2:增,头孢菌素的结构改造,头孢菌素由青霉素扩环得到,分子结构中C2位双键与氮原子的未用电子对共轭,环张力小,较青霉素稳定。1.第一代C3和 C7位有少许改造,具备中谱的氨苄青霉素和耐酶的异恶唑青霉素的双重特性,但未形成系统的改造思路。2.
7、第二代C7位伯胺改造外,还引入甲氧基,使抗菌谱增宽,空间位阻加大,-内酰胺酶不易靠近,耐酶性有所提高,头孢呋辛的肟基提高了酶稳定性,头孢替安的氨基噻唑基提高了抗G-菌活性,给三代氨噻肟头孢菌素奠定了广谱耐酶的基础。,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19,头孢菌素的结构改造 头孢菌素由青霉素扩环得到,头孢菌素的结构改造,第三代头孢菌素C7位改造获得巨大成功,在C7位引入氨噻肟基团,使品种发展到广谱高效耐酶的水平。第四代头孢菌素在C7位引入氨噻肟基团,C3位采取头孢他定的翁基进行最佳组合,从而得到抗G+菌和抗G-菌较为平衡的四代,对金葡菌和铜绿假单孢菌都有很好的抗菌活性。3位带正电,2位羧基带负电,分子呈弹
8、性的两性离子,易透过细菌外膜,同时对PBPs有高度亲和力,对酶较三代稳定。,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0,头孢菌素的结构改造 第三代头孢菌素C7位改造,头孢菌素分类和代表药物,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1,头孢菌素分类和代表药物第一代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菌素抗菌特征比较,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2,头孢菌素抗菌特征比较头孢菌素阳性菌阴性菌第一代+-/,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增强了头孢哌酮对葡萄球菌属、假单孢菌属、脆弱类杆菌等的活性。,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3,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增强了头孢,各种复方制剂性质比较,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4,各种复方制剂性质比较氨
9、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哌酮 哌拉,头孢及其他-内酰胺药物性质比较,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5,头孢及其他-内酰胺药物性质比较类别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口服头孢菌素,特点:主要用于轻中度感染和重症感染的 序贯治疗。临床常用的有:一代: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原药型)二代: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原药型)头孢呋辛酯、头孢替安酯、头孢孟多酯(酯化型)三代: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头孢布烯(氨噻烯型)头孢泊肟酯、头孢托仑酯、头孢特仑酯(强)、头孢他美酯(弱),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6,口服头孢菌素 特点:主要用于轻中度感染和重症感染的 序贯,-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方法比较,(a)将药物溶于
10、10-20ml盐水,小壶注入,此法血药浓度上升快,Cmax大,肾排泄快,AUC小。(b)将药物溶于100ml盐水,0.5-1h滴完,此法血药浓度上升快,Cmax大,AUC大,肾排泄慢,临床疗效最好。(c)将药物溶于500ml盐水缓慢滴注,峰浓度低,常不能超过MIC。结论:多数抗菌药物溶于100ml液体中,0.5-1滴完,氯霉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加入250ml液体,红霉素加入500ml液体中,以减轻不良反应。,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7,-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方法比较(a)将药物溶于10-20,其它-内酰胺类,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米诺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汀、
11、美罗培南单环类:氨曲南,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8,其它-内酰胺类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米诺抗感染,头霉素类,头霉素在头孢烯的7位引入甲氧基,提高了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尤其对产-内酰胺酶的厌氧菌,头霉素抗需氧菌抗菌谱与二、三代相类似,因此将其归入二代(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和三代(头孢米诺)。氧头孢烯(拉氧头孢、氟氧头孢)与头霉素有类似的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也归入头霉素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29,头霉素类 头霉素在头孢烯的7位引入甲氧基,头霉素类,1.抗菌活性类似二、三代头孢菌素2.广谱,对G+、G-需氧菌均有较强疗效3.厌氧菌4.对-内酰胺酶稳定,对产ESBLs菌有效。5.
12、对假单孢菌无效,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0,头霉素类1.抗菌活性类似二、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将青霉素1位硫原子为碳原子取代,且噻唑环中2,3位具不饱和双键,兼有青霉素的五元环和头孢菌素的共轭双键,6位有-羟乙基侧链,在环平面上,更稳定,2位有碱性烷基硫醚侧链,更易进入G-杆菌的细胞外膜。以上结构使其具有比经典-内酰胺类更广谱、更高效、更耐酶的特点,从而覆盖了临床常见的需氧/厌氧菌和G+/G-菌。,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1,碳青霉烯类 将青霉素1位硫原子为碳原子取代,碳青霉烯类,1.更广谱、更高效 对G+、G-菌、需氧菌、厌氧菌、多重耐药菌均有强大作用。(对嗜麦芽假单
13、孢菌天然耐药)2.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产ESBLs和Ampc酶细菌有效3.对假单孢菌有效4.不能口服,脑膜通透性差,可透过胎盘和乳汁。,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2,碳青霉烯类1.更广谱、更高效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2,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1.本品对粪肠球菌、非产-内酰胺酶的耐青霉素菌株、多数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和部分伯克霍尔德菌耐药。2.本品是-内酰胺酶的强诱导剂,对最近接受过其他-内酰胺抗生素治疗的住院病人用亚胺培南进行经验治疗是不妥当的,可增加耐药酶感染机会。3.由于治疗中可迅速发生对亚胺培南耐药,不单独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合用氨基糖苷类,对肠球菌属和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协同
14、作用。4。本品与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竞争与受体结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易导致癫痫发作,有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患、肾功能减退(Ccr20ml/min)或剂量过大患者,癫痫发生率达1.5%。,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3,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1.本品对粪肠球菌、非产-内酰胺酶,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1.C1位导入甲基增加对肾肽酶稳定性,C2位代以碱性弱的二甲基氨基吡洛烷侧链,增强对G-需氧菌的活性,并减轻了肾毒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对铜绿,美罗培南是亚胺培南的2-4倍,且对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有效。诱导-内酰胺酶作用弱。2.抗G+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抗G-菌: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抗感染
15、药物的合理使用,34,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1.C1位导入甲基增加对肾肽酶稳定性,,单环-内酰胺类,特点:1.对G-需氧菌,包括假单孢菌有效2.对G+需氧菌、厌氧菌无活性,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5,单环-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5,头孢及其他-内酰胺药主要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者中有20%的人对头孢菌素有交叉过敏。2.具有肾毒性3.有出血倾向(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4.二重感染,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6,头孢及其他-内酰胺药主要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者,头孢菌素皮试问题,1.引发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尚不明确,2.皮试符合率70%
16、基于以上原因,目前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仍规定进行皮肤过敏试验。2008年6月2日在北京龙熙温泉度假酒店举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得出如下共识,如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则必须做。如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临床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7,头孢菌素皮试问题 1.引发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氨基糖苷类,一代:链霉素(需做皮试)、新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西梭霉素二代: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三代:大观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四代:依替米星
17、,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8,氨基糖苷类一代:链霉素(需做皮试)、新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第一、二代氨基糖苷类特点,1.对葡萄球菌、绿脓等G-杆菌、结核分支杆菌有较强作用,对链球菌和厌氧菌天然耐药。2.易出现氨基苷钝化酶,产生耐药性,同类间交叉耐药。3.口服不吸收,主要为肌注或静滴。4.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联合,可获得协同作用。5.具有过敏反应,肾毒性和耳毒性,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6.不透过血脑屏障,易透过胎盘,孕、哺乳妇女及婴幼儿禁用,儿童慎用。,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9,第一、二代氨基糖苷类特点1.对葡萄球菌、绿脓等G-杆菌、结核,第三、四代氨基糖苷类特点,总特点:对氨基苷钝化酶较稳
18、定,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耳、肾毒性小。阿米卡星(卡那霉素A衍生物):用于耐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G-杆菌 奈替米星(西梭霉素的衍生物):对金葡菌和部分G-杆菌活性优于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庆大霉素的衍生物):作用于奈替米星相似。,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0,第三、四代氨基糖苷类特点 总特点:对氨基苷钝化酶较稳定,,氨基糖苷类,浓度依赖性抗菌生素,以下三个研究支持每日一次给药。1.本类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细菌以抗生素接种,脱离抗生素后,它的生长不能马上恢复过来,使得病原菌在药物浓度MIC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抑制,氨基糖苷类有2h左右的PAE。,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1,氨基糖
19、苷类浓度依赖性抗菌生素,以下三个研究支持每日一次给药。,氨基糖苷类,2.本类药物存在适应性耐药,与细菌接触后,它很快就会变得不敏感,这种不敏感药持续12h左右才会恢复。Q8h给药,再次给药细菌处于适应性耐药,是没有价值的。原因是能量依赖性药物内流通道(EP1-1)关闭,药物不能进入细菌体内。,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2,氨基糖苷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2,氨基糖苷类,3.氨基糖苷类药物在上皮细胞溶酶体内积聚,可以破坏细胞内的溶酶体,导致上皮细胞破坏,最终导致耳、肾功能损害。现在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吸收存在饱和现象,如果日剂量一次给予,饱和时间为3-4h,如果q8h给药,饱和
20、时间可达到10-12h,这样在肾小管内积聚的时间长,毒性大。每日剂量1次给予,不仅使Cmax/MIC8-12,而且显著减少耳、肾毒性。,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3,氨基糖苷类 3.氨基糖苷类药物在上皮细胞溶,大环内酯类,第一代: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4,大环内酯类第一代: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4,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特点,窄谱,但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G+菌及军团菌(首选),胎儿弯曲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快速抑菌剂,其血药浓度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红霉素类:不耐酸,制成肠溶剂型,胃肠道不良反
21、应大,且生物利用度低(胃酸中溶解慢)。酯化红霉素类,具有肝毒性,国内外已趋向于不用琥乙红霉素、无味红霉素。,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5,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特点窄谱,但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G+,第二代大环内酯类特点,抗菌谱拓宽:淋球菌、弓形体、分支杆菌。抗菌活性有所提高。耐酸,口服生物利用度优于一代。半衰期长,长效。(克拉霉素:t1/2为3-4h;罗红霉素:10-13h;阿齐霉素:41h)。组织浓度比血浓度高。胃肠道不良反应低。,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6,第二代大环内酯类特点抗菌谱拓宽:淋球菌、弓形体、分支杆菌。抗,临床治疗评价,易造成肝损害和心功能异常(肝药酶抑制剂,慎与西沙必利、阿司
22、咪唑、特非那丁等合用)。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治疗衣原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治疗淋球菌、衣原体等所致的性传播疾病、皮肤及软组织感染:阿齐霉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克拉霉素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治疗弓形体感染。,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7,临床治疗评价易造成肝损害和心功能异常(肝药酶抑制剂,慎与西沙,糖肽类-万古霉素,对G+球菌、杆菌均有强大作用。对MRSA、MRSE、肠球菌有效。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仅用于严重G+菌感染,不做常规使用。对难辨梭菌有较强活力,可治疗伪膜性肠炎。替考拉宁抗菌谱同万古霉素,但不良反应低(6-13%),万古霉素为25%,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8,糖肽类-万古霉素对G+球菌、
23、杆菌均有强大作用。抗感染药物的合,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抗菌谱较红霉素窄,对大多数G+球菌和厌氧菌(难辨梭菌除外)有效,对G-菌作用差(耐药)。骨组织中浓度高,可透过胎盘和有炎症时血脑屏障,新生儿、孕妇禁用。主要经胆汁、粪便排泄,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和严重伪膜性肠炎。,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49,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抗菌谱较红霉素窄,对大多数G,其他抗生素类,四环素类(四环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广谱,但由于耐药严重,已不作为常见细菌感染选用。其主要适应症为立克次体病、支原体感染、霍乱、回归热等,也可用于敏感菌所致轻症感染。*致牙齿黄染,骨骼发育不良,学龄前儿童、孕妇、哺
24、乳妇女禁用。,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50,其他抗生素类四环素类(四环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抗感染药物,其他抗生素类,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广谱,尤对G-杆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有效。对胞内病原微生物有效,易进入血脑屏障,但具有血液系统毒性及引起灰婴综合症,现用于重症感染、低毒性治疗无效或属禁忌的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51,其他抗生素类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其他抗生素类,磷霉素:*体内外对下列细菌都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大肠埃细菌、志和菌属、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球菌(包括甲氧西林敏感和耐药)及粪肠球菌。*用于敏感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
25、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与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等有协同作用,可联合应用于重症感染。,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52,其他抗生素类磷霉素: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52,喹诺酮类,第一代:萘啶酸、吡洛酸第二代:吡哌酸第三代(组):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第三代(组):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第四代: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吉米沙星,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53,喹诺酮类第一代:萘啶酸、吡洛酸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53,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54,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54,喹诺酮类,组织穿透力强,细胞内浓度高。环丙沙星对G-活性最强。左氧氟沙星对G+活性最强。由于耐药严重,卫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染 药物 合理 使用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5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