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药医学宣教课件.ppt
《抗血栓药医学宣教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血栓药医学宣教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血栓药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和溶栓药三类。前两类分别主要应用于预防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后一类用于血栓的溶解。,抗血栓药,1,抗血栓药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和溶栓药三类。前两类分,第一节 血栓形成的机理,血栓的定义: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形成的一种由纤维蛋白与血液有形成分组成的凝块状物。(血管壁发生改变部位所产生的过度止血反应),2,第一节 血栓形成的机理血栓的定义:2,第一节 血栓形成的机理,有三个因素:(1)血管壁改变(内皮细胞损伤、抗栓功能减弱);(2)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3)血流改变(血液缓慢或停滞、漩涡形成)。,3,第一节 血栓形成的机理
2、 有三个因素:3,(一)血管内皮细胞(EC)与血栓形成,附壁血栓形成,物理、化学、生物等损伤因素,EC受损,内皮下暴露出胶原,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激活凝血因子,触发凝血,4,(一)血管内皮细胞(EC)与血栓形成附壁血栓形成物理、化学、,EC的促血栓形成物质:促凝血因子,组织凝血酶,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抑制纤溶的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抑制剂 有利于血栓形成的收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可活化血管紧张素(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一)血管内皮细胞(EC)与血栓形成,5,EC的促血栓形成物质:(一)血管内皮细胞(EC)与血栓形,EC的抗血栓形成物质:抗凝血酶(AT-),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
3、硫酸乙酰肝素 前列环素(PGI2,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血管内皮松弛因子(扩血管)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促血栓溶解),(一)血管内皮细胞(EC)与血栓形成,6,EC的抗血栓形成物质:(一)血管内皮细胞(EC),(二)血小板与血栓形成,人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生存期为7-10d 动脉血栓形成三个阶段: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凝血机制激活,7,(二)血小板与血栓形成 人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内皮下组织,血小板聚集并释放代谢产物,血栓形成,血小板膜糖蛋白和的复 合物(GP/为纤维蛋白原受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细胞外Ca2+,是指血小板被激活后,把细胞内存储内容
4、物和激活过程中代谢产物释放到胞外,血小板聚集就是血小板与血小板相互连接成团,其实质是依赖Ca2+的纤维蛋白原桥联过程,在Ca2+的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原两端与一个血小板膜GP/相联,(二)血小板与血栓形成,8,血管壁受损 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内皮下组织 血小板聚集并释放代谢,(二)血小板与血栓形成,血小板体内黏附的三个因素:血小板膜糖蛋白 内皮下组织(胶原、微纤维)凝血因子和Ven-WilledYead因子(FV/VWF)FV/VWF的作用:在血小板黏附过程中起桥联作用,9,(二)血小板与血栓形成 血小板体内黏附的三个因素:9,(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血液凝固 凝固因子:定义:血浆与
5、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共有12种+血小板第三因子(PF3)=13个因子除(Ca2+)和磷脂外,都是蛋白质。凝血因子大多数在肝脏中合成,但(抗血友病因子)例外,在肝合成需VK。凝血因子需活化在血凝中开始处于不活动状态,激活后才起凝血作用,“a”表示活化。,10,(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血液凝固10,凝血过程及机理过程: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机理: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分三个阶段:接触激活阶段血小板表面反应阶段凝胶形成阶段,(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1,凝血过程及机理(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1,内源性凝血,心血管内膜受损血液接
6、触内皮下胶原,(接触因子),a(活化接触因子),相继激活、,a,、Ca2+、磷脂、PF3,凝血酶原复合物,Ca2+、PF3,外源性凝血,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a,Ca2+,、Ca2+、磷脂、PF3,(凝血酶原),a(凝血酶),a(纤维蛋白稳定因子),Ca2+,纤维蛋白原(不溶的)(溶胶状态),纤维蛋白(不可溶的凝块)(凝胶状态),12,内源性凝血心血管内膜受损 a相继激活、a,新近研究指出:凝血酶不仅是血管损伤部位血栓形成的主要介质,而且是一强力生长因子,可导致损伤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3,新近研究指出:凝血酶不仅是血管损伤部位血栓形成的,抗凝
7、血功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能清除循环中凝血因子。体液:a、抗凝血酶(AT):能灭活多种凝血因子的功能b、2 巨球蛋白c、肝素,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4,抗凝血功能(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4,(2)纤溶活性:(纤维蛋白溶解)与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定义):血纤维溶解的过程 纤溶系统的组成:纤溶酶原,纤溶酶,激活剂,抑制剂,(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纤溶过程一般局限于血栓的刚生长部位,15,(2)纤溶活性:(纤维蛋白溶解)与血栓形成(三)血液凝固、,激活剂:1、血管激活剂: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入血2、组织激活剂:除肝以外,几乎
8、所有组织均 有,肺,前列腺,子宫(经血不凝固),甲状腺(手术时损伤易出血),含有丰富的激活剂。3、血液4、尿:尿激酶肾合成分泌,加速纤维蛋白溶解,使血块溶解,临床治疗脑血栓。,(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6,激活剂:(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6,抑制物:抗纤溶酶 PAI(拮抗纤维酶原),已发现有三种,其中PAI-I(来自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起主要作用。,(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7,抑制物:抗纤溶酶(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7,生理情况下,血液凝固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就纤溶活性的平衡维持是多种纤溶因子和纤溶抑制因子协调完成的。当纤溶活性下
9、降或纤溶抑制物活性上升是血栓形成的一个促进因素。在急性血栓栓塞疾病时若增强纤溶酶原活性,可促进血栓的溶解。,(三)血液凝固、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18,生理情况下,血液凝固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保持,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加,又引起血流缓慢V血栓形成与血流缓慢有密切关系纤维蛋白为血栓主要成份,(四)血流状态与血栓形成(主要为V血栓),19,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加,又引起血流缓慢(四)血流状态与血栓形,小 结,血栓形成机理涉及血管壁、血小板、凝血、纤溶和血流。血流状态改变是血栓形成条件之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的必须物质,其功能激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纤溶活性对血栓的结局起着重要的作用。,20,
10、小 结 血栓形成机理涉及血管壁、血小板、凝血、,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一)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是一个多功能细胞,其在生理止血以及某些病理过程如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癌症肿瘤转移,炎症反应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对外周血液中理化因子最敏感的细胞。,21,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一)血小板功能21,由上图可以看出: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与血 小板内Ca2+有关。,(一)血小板功能,22,引起肌动蛋白的聚集多种刺激 作用于血小板 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二)血小板功能调节,23,(二)血小板功能调节23,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可阻抑血栓形成。按作用机理不同,抗血小板药可分为四类:一
11、、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 二、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 三、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 四、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其它药物,(二)血小板功能调节,24,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1、磷脂酶抑制剂 作用机理:磷脂酶受抑制则AA不易从血小板膜磷释放出来,TXA2生成减少。代表药:甾体抗炎药和阿的平,25,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 1、磷脂酶抑制剂25,(二)环氧酶抑制剂 苯磺唑酮,消炎痛,布洛芬:对环氧酶抑制是可逆的,作用时间短。非类固醇类:阿司匹林(常用)对环氧酶抑制是不可 逆的,对血小板抑制作用持久,阻碍AA衍变为TXA2,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2
12、6,(二)环氧酶抑制剂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26,(二)环氧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原先为镇痛消炎药,近来用于抗血小板药,治疗血栓性疾病。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延长出血时间。适宜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实验性血栓形成,大剂量反而促进血栓形成。阿司匹林防栓或促栓的问题有争论因为阿司匹林除对血小板环氧酶有抑制作用外,大剂量还可抑制血管内皮C环氧酶使血管壁PGI2的合成减少。,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27,(二)环氧酶抑制剂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27,现公认,小剂量阿司匹林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原因:(1)血小板环氧酶较血管内皮细胞环氧酶敏感:血小板不能合成环氧酶,而血管内皮细胞则能合成。(2)
13、体循环前乙酰化假说:即阿司匹林在进入体循环前,在肠肝循环时就发生脱乙酰作用,使血小板环氧酶乙酰化而失活。所以小剂量阿司匹林只抑制血小板TXA2 的生成,而不影响血管壁合成PGI2,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28,现公认,小剂量阿司匹林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一、抑制血小板AA,阿司匹林临床应用:它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近15年内治疗:心肌梗塞,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稳定性心绞痛。国内采用小剂量50mg/d,预防心肌梗塞、脑卒中的再发生。,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29,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29,(三)TXA2合成酶抑制剂 作用机理:可选择性的阻断PGH2转化为TXA2
14、 PGH2的相对增多 血管内皮cPGI2 生成增多 代表药物:咪唑,吡啶,PGH2类似物。其中咪唑研究最多,苯酸咪唑对周围血管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偏头痛有一定疗效。目前开发长效药物RS-5183,作用大于苯酸咪唑,持续时间长,毒性低。,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30,(三)TXA2合成酶抑制剂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30,(四)TXA2/PGH2受体拮抗剂 作用机理:不影响血小板AA代谢过程,能拮抗 TXA2/PGH2的生理活性。(TXA2,PGH2 系激活血小板同一受体)代表药物:BM13177 TXA2受体拮抗剂与TXA2合成酶抑制作用合用有协同作用:增强PGI2,PGD2 对血小板腺
15、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减弱TXA2 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可使血小板cAMP增多。,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31,(四)TXA2/PGH2受体拮抗剂一、抑制血小板AA代谢药物,二、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小板聚集功能受血小板cAMP的调节。凡能增加血小板中cAMP含量的物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中cAMP来源:,因此,增加血小板cAMP含量药物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如PGI2、PGE1),促进cAMP的合成;或者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如潘生丁),减少cAMP的降解。,32,二、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 小板聚集功能受血小板c,(一)PGI2 及类似物 1PGI2(前列环素
16、):为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人工合成,但不稳定,半衰期23min,口服无效,治疗量易出现降压不良反应。用途:用于体外循环,防止血小板减少,微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对外周闭塞性血管病有一定疗效。2PGI2 及类似物:稳定Iloprost 抗血小板作用强度与PGI2 相当,降压作用弱,可口服或静注,主要治疗外周血管病。,二、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33,(一)PGI2 及类似物二、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33,(二)PGE1 及类似物:内源性血小板聚集强抑制药,已人工合成,国内已生产。治疗外周血管病。igtt可出现降压不良反应,大剂量PGE1 产生的降压作用,可预防心外科手术时的高血压危象。
17、OP-1206为PGE1 类似物,扩血管很强,可口服。,二、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34,(二)PGE1 及类似物:二、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34,(三)潘生丁 原为冠脉扩张药,具抗血小板作用。作用机理:1、潘生丁抗血小板作用的介质是腺苷,潘生丁使腺苷在血浆中积蓄,腺苷通过激活腺苷环化酶而产生抗聚作用;2、抑制血小板磷酸二脂酶活性,使cAMP降解减少。,二、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35,(三)潘生丁二、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35,三、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血小板膜上受体包括:ADP,肾上腺素,5-HT,凝血酶,血小板激活因子,TXA2,纤维蛋白原,因子受体等。(一)因子/vWF受体 因子/vW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栓 医学 宣教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3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