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临床合理应用课件.ppt
《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临床合理应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临床合理应用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 临床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 临床合理应用,前 言,前 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病世界上首位死亡原因*,动脉硬化血栓病(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肺部疾病,癌症,暴力死亡,爱滋病,死亡数(x106),Murray et al.Lancet 2019;349:1269-1276.,0,2,4,6,8,10,12,14,16,*世界8个发达和发展中地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病世界上首位死亡原因*动脉硬化血栓病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正常,脂肪条纹,纤维斑块,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溃/裂隙和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TIA,危重的下肢缺血,临床无
2、症状,心血管死亡,年龄增长,稳定性心绞痛间歇性跛行,不稳定性心绞痛,ACS,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正常脂肪条,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Fuster V et al NEJM 1992;326:310318Davies MJ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Suppl II):II38,II46,附壁血栓(如TIA/UA),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Fuster V et al NEJM,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微循环,Adapted from:Topol EJ,Yadav JS.Circulation 2000;101:57080,and Falk E e
3、t al.Circulation 2019;92:65771.,斑块破裂,微血管阻塞,栓子形成,冠脉微栓塞,脑血管微栓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微循环Adapted from:To,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一过性缺血发作缺血性中风,心绞痛(稳定性、不稳定性)心肌梗死,间歇性跛行急性肢体缺血,静息痛,坏疽,坏死,缺血性猝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一过性缺血发作心绞痛(稳定,血栓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血管壁改变(内皮细胞损伤、抗栓功能减弱)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血流改变(血流缓慢、停滞、漩涡形成),血栓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
4、化斑块及其表面损伤,血管内膜下基底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反应,激活凝血系统,血栓形成,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一、抗血小板药物进展,一、抗血小板药物进展,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在动脉硬化的发病、血栓形成(尤其是动脉血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可延长血栓性疾病患者缩短了的血小板生存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栓疗法中居重要地位其疗效已得到国际各中心大量临床肯定。,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在动脉硬化的发病、血栓形成(尤其是,(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1、血小板聚集第一相聚集:血小板粘附在异常或损伤的内皮表面,血小板互相聚集第二相聚集:第一相聚集后血小板释放ADP使更多的血小板
5、发生更致密的聚集形成牢固不能解聚的团块 血栓,(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1、血小板聚集,2、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糜烂、斑块破裂 血管内皮损伤 激活血小板 血栓形成,2、血栓形成,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靡烂及斑块破裂,使血管损伤,激活血小板膜上糖蛋白Ib(GPIb)受体以V.W因子为桥梁粘附于内皮下胶原纤维上,同时血小板糖蛋白b、a形成复合物(GPb/a)即纤维蛋白原受体,通过纤维蛋白原使邻近的血小板间发生聚集、变形,形成白色血栓。血小板膜磷脂在磷脂酶作用下释放花生四烯酸转化为TXA2。以上共同作用促使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血栓形成。,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靡烂及斑
6、块破裂,使血管损伤,,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凝血酶系统,内源性5-HT多巴胺肾上腺素,内源性ADP释放,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 Ib),血小板膜糖蛋白IIb IIIa形成复合物(GP IIb/IIIa)纤维蛋白受体,血小板膜磷脂,粘附于内皮下胶原纤维,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磷脂酶,花生四烯酸,阿司匹林(),TXA2,血栓形成,潘生丁培达(),阿司匹林(),血管收缩,力抗栓,IIb/IIIa(),激活,VWF,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凝血酶系统内源性内源性血小板膜糖蛋白Ib(,(二)抗血小板药物,血栓素 A2 抑制剂乙酰水杨酸(ASA)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潘生丁西洛他唑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波立
7、维)噻氯匹定(抵克力得)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 糖蛋白(GP)IIb/IIIa阻滞剂阿昔单抗、Eptifibatide、Tirofiban、Integrelin、Lamifiban等,(二)抗血小板药物血栓素 A2 抑制剂,1、血栓素 A2 抑制剂,1、血栓素 A2 抑制剂,阿司匹林(Aspirin),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的第二相聚集。1.抑制环氧酶,阻碍AA衍变为TXA2。2.抑制血小板释放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3.抑制内源性ADP、5-HT等释放。用法:阿斯匹林:50mg300mg q.d.,阿司匹林(Aspirin)药理作用:,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1)双嘧
8、达黄(Dipyridamoll)潘生丁,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磷酸二脂酶(AC)活性,增高血小 板内环核肝酸含量(CAMP),增强内源性 PGI2而起作用。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的第一聚集和第二聚 集。高浓度时(50mg/ml)可抑制血小板释放反 应。用法:25100g Tid,(1)双嘧达黄(Dipyridamoll)潘生丁 药理作用:,(2)培达(西洛他唑),抑制各种制聚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解聚药理作用: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cAMP浓度上升,抑制血小板聚集;比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力抗栓)更强力抑制血小板,并对血小板聚集块有解离作用,(2)培达(西洛他唑)抑制各种制聚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解聚,
9、能抑制血小板的二相聚集,对一相聚集也有抑制作用减少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率使血管平滑肌细胞cAMP浓度上升,使血管扩张增加末梢动脉的血流量用法:50mg Bid,能抑制血小板的二相聚集,对一相聚集也有抑制作用,3、ADP-受体拮抗剂,3、ADP-受体拮抗剂,(1)、噻氯匹定(Ticlopidine)(抵克立得 力抗栓)药理作用:ADP诱导血小板膜上GPIIb/IIIa受体 与纤维蛋白结合部位的暴露结合 血小板聚集,(一),(1)、噻氯匹定(Ticlopidine)(一),ADP介导血小板诱导剂(凝血酶活化因子)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IIb/IIIa受体结合 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与“低
10、亲和性”结合部位的亲和力血小板聚集 ADP亚型受体介导(抑制)ADP 腺苷环化酶(AC)cAMP 血小板聚集 用法:力抗栓 0.25 Bid,降低纤维蛋白原与“低亲和性”结合部位的亲和力血小板聚集,(2)、氯吡格雷(Clopidogrel,波立维),噻吩吡啶类化合物,结构类似噻吩吡啶具有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药理作用:1.抑制ADP受体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 GPIIb/IIIa受体结合 血小板聚集 2.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3.减少有功能的ADP受体的数量对激活的 AC抑制作用CAMP 血小板聚集,(2)、氯吡格雷(Clopidogrel,波立维)噻吩吡啶,血小板激活通道,血小板激活,纤
11、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结合位点,ADP,凝血酶,血小板,血小板激活通道血小板激活纤维蛋白原TxA2纤维蛋白结合位点A,通过选择性抑制ADP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阻断血小板聚集的进程,波立维阻断ADP受体,ADP,ADP,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波立维,波立维,纤维蛋白原结合减少,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通过选择性抑制ADP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阻断血小板聚集的进程,波立维的药理学,吸收(口服):快速,不受食物或者抗酸药物影响代谢:快速肝脏代谢半衰期:8小时(但对于血小板具有不可逆的抑制效果,血小板的寿命大约为710 天)排泄:5 天后 50%出现在尿中,46%通过大便标准剂量:75 mg每天一次 负荷剂量30
12、0 mg 能快速起作用3小时内提供全部的抗血小板效果,1.Jarvis B,Simpson K.Drugs 2000;60:34777.,波立维的药理学吸收(口服):快速,不受食物或者抗酸药物影响,波立维的药理学,波立维与心血管病人任何经常处方药物没有明显的不良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在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的病人,波立维超过阿司匹林的好处依然维持当与其他抗血栓药物(华法林、肝素等)同时应用时,应当注意,1.Jarvis B,Simpson K.Drugs 2000;60:34777.,波立维的药理学 波立维与心血管病人任何经常处方药物没有明显的,氯吡格雷75mg最佳的抗血小板剂量,N=20,N=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小板 抗凝 临床 合理 应用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3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