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井设计规范.docx
《煤矿矿井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矿井设计规范.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条文报批稿) 目 录 目 次1 总 则1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2和服务年限22.1 矿井资源/储量2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33 井田开拓53.1 井田开拓方式53.2 井口位置与开采水平划分63.3 开拓巷道布置73.4 开采顺序与采区划分84 井筒、井底车场及硐室104.1 井 筒104.2 井底车场124.3 主要硐室135 井下开采155.1 采区布置155.2 采煤方法及工艺165.3 采区巷道布置185.4 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196 井下运输216.1 一般规定216.2 井下煤炭运输216.3 井下辅助运输226.4 矿井车辆配备数量2
2、47 通风与安全267.1 通 风267.2 防水、防尘、防火、防煤与瓦斯突出287.3 抽放瓦斯307.4 安全监测、监控317.5 矿井热害防治328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358.1 提升设备358.2 通风设备408.3 排水设备418.4 压缩空气设备439 地面生产系统469.1 一般规定469.2 井口布置469.3 井口受煤仓479.4 筛分、选矸与破碎489.5 带式输送机运输499.6 储存与装车499.7 计量与煤质检查509.8 矸石和脏杂煤处理519.9 矿井修理车间及木材加工房5110 总平面布置及地面运输5310.1 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5310.2 工业场
3、地防洪、排涝和竖向布置5610.3 场内运输5910.4 地面运输一般规定6010.5 标准轨距铁路站场6110.6 场外窄轨铁路6310.7 场外道路6310.8 水 运6411 供配电系统6711.1 一般规定6711.2 电 源6711.3 负 荷6811.4 地面供配电6911.5 井下供配电7111.6 照 明7111.7 雷电保护7312 智能化系统7412.1 一般规定7412.2 安全、生产监控及自动化系统7412.3 计算机管理系统7612.4 通 信7712.5 信 号7913 地面建筑、给水排水与供热通风8113.1 地面建筑设计一般规定8113.2 主要工业建筑物与构筑
4、物8413.3 建筑面积指标8613.4 水 源8813.5 给水排水8913.6 井下消防洒水9013.7 供热通风9413.8 矿井井筒防冻9713.9 锅炉房9813.10 矿井瓦斯利用及燃气9914 环境保护10014.1 一般规定10014.2 污染防治10014.3 生态保护10114.4 环境机构设置及专项投资10115 技术经济10215.1 一般规定10215.2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10215.3 投资估算及概算10315.4 经济评价10415.5 技术经济综合评价104附录A 固体矿产资源分类106附录B 煤炭资源量估算指标107附录C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108行性研
5、究和初步设计资108源/储量分类及计算108C.1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资源/储量108分类及计算108C.2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资源/储量109分类及计算109C.3 矿井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110资源/储量分类及计算110附录D 水力采煤112D.1 一般规定112D.2 开 采113D.3 工艺系统115本规范用词说明1181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条文报批稿) 1 总 则1 总 则1.0.1 为贯彻执行我国发展煤炭工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推广应用煤炭工业地下开采(以下简称矿井)各项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确保安全生产和资源合理开采,促进高产高效矿井
6、建设,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实现矿井建设现代化,保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设计生产能力0.45Mt/a及以上的新建、改建及扩建的煤炭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矿井设计。1.0.3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及可行性研究,应根据矿井资源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资源配置及市场需求、可能采取的开采技术及装备条件、资金筹措及投资效果等,全面分析研究矿井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1.0.4 矿井设计应体现生产集中化、装备机械化、技术经济合理化和安全高效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行科学管理。1.0.5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矿井设计,除应符合本规
7、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的规定。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条文报批稿) 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1 矿井资源/储量2.1.1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应根据批准的井田详查或勘探地质报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应根据批准的井田勘探地质报告进行,且必须经认真分析研究后,对勘探程度、资源可靠性、开采条件及经济意义等作出评价。2.1.2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应分别根据井田详查和勘探地质报告提供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资源量,按国家现行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及煤、泥炭
8、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划分矿井资源/储量类型,计算“矿井地质资源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和“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划分矿井资源/储量类型及计算矿井资源/储量的具体规定见本规范附录A、附录B和附录C。2.1.3 计算矿井设计资源/储量时,应从工业资源/储量中减去断层、防水、井田境界、地面建(构)筑物等永久煤柱煤量及因法律、社会、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不得开采的煤柱煤量;计算设计可采储量时,应从设计资源/储量中减去工业场地、井筒、井下主要巷道等保护煤柱煤量;其煤柱留设要求和计算方法,必须符合现行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有关规定。2.1.4
9、矿井采区的回采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 厚煤层不应小于75%;2 中厚煤层不应小于80%;3 薄煤层不应小于85%;4 水力采煤的采区回采率,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分别不应小于70%、75%和80%。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2.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根据资源条件、外部建设条件、国家对煤炭资源配置及市场需求、开采条件、技术装备、煤层及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论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新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进行第一开采水平或不小于20年配产;2 新建和扩建矿井配产,均应符合合理开采程序,厚、薄煤层及不同煤质煤层合理搭配开采,不应采厚
10、丢薄;3 同时生产的采区数及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个数,应体现生产集中原则,符合本规范5.1.3条规定,并应保证采区及工作面合理接替。2.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类型,其类型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大型矿井为1.2、1.5、1.8、2.4、3.0、4.0、5.0、6.0Mt/a及以上;2 中型矿井为0.45、0.6、0.9Mt/a;3 小型矿井为0.3Mt/a及以下;4 新建矿井不应出现介于两种设计生产能力的中间类型;5 扩建矿井,扩建后的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在原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按本条13款规定升二级级差及以上。2.2.3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宜按
11、年工作日330d计算,每天净提升时间宜为16h。2.2.4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宜以一个开采水平保证。2.2.5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新建矿井及其第一开采水平的设计服务年限,不宜小于表2.2.5-1的规定;表2.2.5-1 新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矿井设计生产能力(Mt/a)矿井设计服务年限(a)第一开采水平设计服务年限(a)煤层倾角456.0及以上70353.05.060301.22.4502520150.450.9402015152 扩建矿井,扩建后的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不宜小于表2.2.5-2的规定;表2.2.5-2 扩建后的矿井设计服务年限扩建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Mt/a)矿井
12、服务年限(a)6.0及以上603.05.0501.22.4400.450.9303 改建矿井的服务年限,不应低于同类型新建矿井服务年限的50%;2.2.6 计算矿井及第一开采水平设计服务年限时,储量备用系数宜采用1.31.5。4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条文报批稿) 3 井田开拓3 井田开拓3.1 井田开拓方式3.1.1 井田开拓方式应根据矿井地形地貌条件、井田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装备条件、地面外部条件、设计生产能力等因素,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3.1.2 当煤层赋存条件和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平硐开拓方式。3.1.3 煤层赋存较浅,表土层不厚,水文地
13、质条件简单或表土层虽较厚,属于干旱贫水区,且井筒不需特殊工法施工的缓倾斜、倾斜煤层,宜采用斜井开拓方式。3.1.4 煤层赋存较深、表土层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井筒需用特殊工法施工或多水平开采的急倾斜煤层,宜采用立井开拓方式。3.1.5 根据井田特点,结合地面布置要求,采用单一开拓方式在技术、经济不合理时,可采用综合开拓方式。3.1.6 井田面积大、资源/储量丰富或瓦斯含量大的大型矿井,条件适宜时,可采用集中出煤分区开拓分区通风的开拓方式。3.1.7 井筒数量及兼用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斜井或立井开拓的矿井,一般宜开凿两个提升井筒,即主井和副井;2 分区开拓的矿井或在特殊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
14、合理时,可开凿两个以上的提升井筒;3 风井数量应根据开拓部署、通风系统要求、安全生产需要、合理工期安排及投资效益等,经综合论证后确定。4 箕斗提升井或装有带式输送机的井筒兼作风井使用时,必须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3.1.8 与生产矿井相邻的井田,经方案比较,由生产矿井扩建开采合理时,不应另建新井。矿井过密的老矿区,经方案比较矿井合并有利时,应通过技术改造实行合并。3.2 井口位置与开采水平划分3.2.1 提升井口位置应根据下列原则,经综合比较后确定:1 有利于第一水平开采,兼顾其它水平,有利于井底车场和主要运输大巷布置,减少工程量;2 有利于首采区布置在井筒附近的开采条件好、资源/储
15、量丰富的块段,且不迁村或少迁村;3 井田两翼资源/储量基本平衡;4 井筒位置应尽量避开厚表土层、厚含水层、断层破碎带、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或软弱岩层,不应穿过采空区;5 工业场地应具有稳定的工程地质条件,避开法定保护的文物古迹、风景区、内涝低洼区和采空区,不受岩崩、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威胁;6 工业场地应少占耕地,少压煤;7 水源、电源较近,煤的运输方向顺畅,矿井铁路专用线短,道路布置合理。3.2.2 主、副提升井井位一般应选择在同一工业场地内,在特殊条件下,亦可分别设在两个场地中。3.2.3 风井井口位置选择应在满足通风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利于缩短建井工期,并利用各种煤柱少压煤。有条件时,风井
16、井位可布置在煤层露头以外。3.2.4 矿井开采水平划分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条件、开采技术与装备水平、资源/储量和生产能力等因素,经综合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矿井划分为阶段开采时,其阶段垂高宜为:1)缓倾斜、倾斜煤层200350m;2)急倾斜煤层100250m。2 条件适宜的缓倾斜煤层,瓦斯含量低、涌水量不大时,宜采用上、下山开采相结合的方式;3 近水平多煤层开采,当层间距不大时,宜采用单一水平开拓;当层间距大时,可分煤组(层)多水平开采。3.2.5 由于煤层露头不一或煤层倾角变化大,造成部分区域上(下)山斜长过长时,可在该区域适当位置设辅助水平。3.3 开拓巷道布置3.3.1
17、开拓巷道布置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矿井开拓、通风、运输方式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开采近距离多煤层时,宜采用集中或分组运输大巷布置方式;煤层(组)间距大时,宜采用分层运输大巷布置方式;2 开拓巷道不得布置在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中和严重冲击地压煤层中;3 当煤层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无冲击地压,煤层顶底板围岩较稳定、煤层较硬、含水量较小,或自燃发火、高瓦斯煤层采取安全措施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时,主要运输大巷及总回风巷宜布置在煤层中;4 近水平多煤层开采,采用分层或分组布置运输大巷时,宜将开采水平分层(组)运输大巷重迭布置;5 开拓巷道布置应避开应力集中区和活动断层
18、,且不宜沿断层布置。3.3.2 当开采煤层上部留设防水(砂)煤岩柱时,总回风巷道可设在防水(砂)煤岩柱内,沿防水(砂)煤岩柱标高下限布置。3.3.3 主要运输大巷、总回风巷支护方式,应根据围岩性质、地压状况、巷道用途及服务年限、通风安全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岩石巷道应优先选用锚喷、挂网锚喷或锚注等支护;2 半煤岩及煤巷宜选用锚喷、挂网锚喷、锚索或型钢支架等支护方式。3.4 开采顺序与采区划分3.4.1 新建矿井采区开采顺序必须遵循先近后远,逐步向井田边界扩展的前进式开采。3.4.2 煤层开采顺序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经分析论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近距离多煤层开
19、采顺序,一般应先采上层,后采下层的下行式开采;2 开采有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经论证需要先开采下部保护层时,或开采煤层层间距大,开采下部煤层不影响上部煤层完整性,可采用先采下层,后采上层的上行式开采;3 多煤层开采时,应厚、薄煤层合理搭配开采。3.4.3 采区划分应根据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及装备水平等经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井田内有对采区巷道布置和工作面回采影响较大的断层或褶曲构造时,应以其断层和褶曲轴部做为采区划分的自然边界;2 当井田地面有重要建(构)筑物,按其保护等级划分必须留设保护煤柱时,采区划分应以其保护煤柱为边界;3 当井田内无影响工作面正常回采的
20、断层或断层构造较少时,应按开采工艺、通风、运输和巷道维护要求,合理划分采区;4 开采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和突水威胁的煤层时,应按开采保护层、抽放瓦斯及单独开采等技术措施要求,合理划分采区;5 井田内小断层较多且对工作面回采有一定影响,当采区划分避不开时,宜避免工作面回采方向和断层走向呈小角度斜交;6 开采煤层群时,应按集中和分组布置开采方式的不同,划分集中煤组采区和分煤组采区;7 近水平煤层开采,宜在开采水平运输大巷两侧划分盘区;8 有条件时,应在井筒附近划分中央采区。3.4.4 矿井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根据井田地面村庄和其它建(构)筑物分布情况,经技术经济论证,做出村庄和建(构)筑物搬迁及压煤开
21、采规划;矿井初步设计应对搬迁及压煤开采规划进行优化;采区划分、资源/储量计算、采区开采顺序应和搬迁及压煤开采规划一致。3.4.5 采区参数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及机械化装备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缓倾斜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的采区,当采用走向长壁开采时,其采区一翼走向长度、或采用倾斜长壁开采时,其采区倾斜宽度,均不宜少于回采工作面连续推进一年的长度;普通机械化开采,其采区一翼长度不宜小于0.6km。2 按盘区划分开采的煤层,当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不受断层限制、综合机械化采掘装备标准较高时,其盘区沿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的长度不宜小于3.0km。3 倾斜和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矿井 设计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3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