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平政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终)(2).docx
《合阳平政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阳平政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终)(2).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阳县平政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合阳县秦晋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二一四年十一月项目名称:合阳县平政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提交单位:合阳县秦晋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单位:陕西全安煤矿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项目负责:张亚星技术负责:贾希荣报告主编:郭旺参编人员:张森、王晨鑫提交时间: 2014年 12月目 录 1 前言11.1 目的任务11.2 工作依据11.3 普查要点21.4 矿井工程概况32 矿井地质条件82.1 地层及煤层82.2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142.3 工程地质条件162.4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182.5 矿井充水条件222.6 井田及周边矿井生产情况253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2
2、63.1 采空区普查263.2 废弃老窑(井筒)普查263.3 断层、裂隙和褶曲263.4 瓦斯273.5 煤尘与煤层自燃273.6 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普查273.7 封闭不良钻孔普查273.8 井下火区普查274 矿井隐蔽致灾防治措施建议284.1 采空区管理284.2 矿井瓦斯、煤尘、煤层自燃防治措施294.3 矿井防治水害工作304.4 封闭不良钻孔防治措施315 结论32附 件附图一:采掘工程平面图附图二:井上下对照图合阳县平政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1 前言1.1 目的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
3、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陕政办【2014】3号)、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全面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工作通知(陕煤局发【2014】74号)等文件要求,为加强和规范煤矿生产安全工作,查明隐蔽致灾因素,及时处置煤矿地质环境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合阳平政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政煤矿)于2014年10月委托陕西全安煤矿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担该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并提交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要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结果可信,防范措施可靠并具有一定可操作性。1.2 工作依据1、 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2
4、、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4】3号);3、 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工作通知(陕煤局发【2014】74号);4.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4年3月1日;6.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7.矿井水文地质规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8号,2009.9.21。1.3 普查要点平政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依据该矿现有地质资料,预先提出该矿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隐蔽灾害。普查要点如下:一、采空区普查,应采用
5、调查访问、物探、化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查明采空区分布、形成时间、范围、积水状况、自然发火情况和有害气体等。应将采空区相关信息标绘在采掘(剥)工程平面图和矿井充水性图上,建立煤矿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二、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应收集废弃老窑(井筒)闭坑时间、开采煤层、范围,是否开采煤柱和充填情况等资料。井田内及周边施工的所有钻孔都要标注在图上,分析每个钻孔封孔的质量。建立井田内废弃老窑(井筒)、水源井、封闭不良钻孔台账。三、断层、裂隙和褶曲普查,应查明矿井边界断层和井田内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查明矿井内主要褶曲形态,收集矿井裂隙发育资料、总结规律,编制煤矿构造纲要图。其中,断层普
6、查主要包括断层性质、走向、倾角、断距,断层带宽度及岩性,断层两盘伴生裂隙发育程度,断层富水性等。四、瓦斯富集区普查,应查明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煤质和瓦斯含量及赋存状况,系统收集矿井所有的瓦斯资料和地质资料,编制瓦斯地质图,对矿井瓦斯赋存情况进行分区,开展瓦斯防突预测预报工作。五、地下含水体普查,应查明影响矿井安全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各种含水体的水源、水量、水位、水质和导水通道等,预测煤矿正常和最大涌水量,提出防排水建议。六、井下火区普查,应查明火区范围、密闭、气体成分等情况,提出防灭火措施建议。1.4 矿井工程概况1.4.1 煤矿概况1.4.1.1 矿井位置及交通平政煤矿位于合阳县城东南7公里
7、,隶属平政乡杨家洼村管辖。西(安)候(马)铁路线、108国道及西(安)禹(门口)高速公路,经过合阳县城从矿区西侧通过,北上韩城市52公里,南下渭南120公里,西去澄县27公里,矿区至合阳县城及各乡镇有公路相通,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见图11)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1.4.1.2 含煤地层井田含煤地层均赋存于太原组地层,可采的稳定煤层1层,为太原组的5号煤,大部分可采的较稳定煤层2层,为4、10号煤层。1.4.1.3 储量平政煤矿资源/储量为3043万吨,可采储量为1264万吨。1.4.1.4 生产规模及服务年限矿井生产能力核定为45万吨/年,可采储量为1264万吨,服务年限为21.1年。1.4
8、.2 矿井范围及周边关系平政煤矿位于澄合矿区安阳井田东部。其矿权范围边界呈北东向楔形展布,矿区西侧有合阳县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和合阳县金桥煤矿,其余周边均没有矿权设置。(见图12)。矿区范围为:北以F3-1断层为界;南以F2断层及煤层露头线为界;西以3-3勘探线(A113和A148钻孔连线)为界;东以2-2勘探线(A145和A23号钻孔连线为界);面积约4.0256平方公里。图12 平政煤矿与周边关系位置图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 平政煤矿边界拐点坐标 拐 点编 号54北京坐标系6带坐标(批复)拐 点编 号54北京坐标系6带坐标(批复)纵坐标(X)横坐标(Y)纵坐标(X)横
9、坐标(Y)13896260.0019425950.0053898480.0019429635.0023897268.0019426969.0063897654.0019428768.0033898245.0019428368.0073896122.0019427688.0043899290.00 19430080.0083895700.0019426652.001.4.3 井下工程1.4.3.1 开拓方式平政井田可采煤层三层,均赋存于太原组地层中,主要可采煤层5号煤层全井田发育,厚度大且稳定,结构简单。工业场地位于井田中部边缘,4、5号煤层间距较小(平均5m左右),井田开拓方式采用斜井(竖井)
10、+平巷的单水平混合方式开拓,开拓水平标高+475m。1.4.3.2 水平划分全矿井沿5号煤层只布置一个水平生产。1.4.3.3 大巷布置在井田中部沿5号煤层布置一级三条大巷,即胶带输送机大巷、辅助运输大巷、及回风大巷各一条。1.4.3.4 盘区划分及开采顺序根据井田开拓,大巷位置,煤层赋存特征等,4、5号煤层采区巷道采用联合布置,且均布置在5号煤层中,沿大巷方向划分2个盘区。开采顺序按照自上而下、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次先4号煤层后5号煤层,由第一(南采区)向第二采区开采,盘区内各煤层则由上而下分煤层开采。1.4.3.5 采煤方法、工艺及顶板管理方法4、5号煤层均属于较稳定的缓倾斜煤层,平均倾角1
11、0,设计采用走向长臂采煤方法。4号煤层采煤工艺为一次全高高档普采,5号煤层煤层采煤工艺为放顶煤的采煤方式,即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1.4.3.6 工作面参数4号煤层首采工作面长度130m,工作面日完成8个生产循环,采煤机截深定为0.6m(循环进尺),日推进4.8m。工作面年推进长度约1420m。1.4.3.7 安全煤柱留设井田边界留设20m煤柱,采区分界线两侧各预留10m保护煤柱;井田四周断层两侧各留设20m保护煤柱,井田境界内其它地方均为农田,无村庄及其它永久性构筑物,不留设保护煤柱;煤层风(氧)化带留设30m保护煤柱。矿井设计对相对集中的重要建筑物工业场地、主、副井、回风井、运输
12、大巷均预留了保护煤柱。两条运输大巷外侧各留40m宽的保护煤柱,大巷和采区巷道之间留设30m宽煤柱,工业场地、主、副井、回风井等围护带宽度20m或15m。1.4.3.8 矸石场地矸石堆放场位于工业广场以东井田边部冲沟内,距工业场地约2500m。年堆存量12万吨,排矸场容量是以5年的容积设置。1.4.4 地面工程1.4.4.1 工业场地、选煤厂及排矸场建设平政煤矿原建的工业场地位于井田中部偏西南边缘的位置,平政林场以北,杨家洼林场以东的台塬上,场地标高708m左右,地形平坦,地势开阔(照片1),地表距煤层埋深268m左右,利于竖井+平巷开拓。但由于矿方与附近村民之间存在分歧,该地已不宜布置矿井的主
13、生产系统,仅作为矿井的辅助生产系统和行政福利系统进行布置。综合考虑井田地形、井上下运输和工业场地的布置等因素,在井田中部靠近北部边界处新选一工业场地,布置矿井的主生产系统。照片1 平政煤矿工业场地场址原工业场地占地面积约6.810hm2,按功能分为辅助生产区、行政福利及单独救护、消防区等三个区。辅助生产区位于场区东南部;行政福利区位于场区东北部;单独救护及消防位于福利区的西侧。新设工业场地占地面积约4.887 hm2,按功能仅为独立布置的主生产区。包括了储、装、运三功能,从主井井口向东依次布置有驱动站、转载站、储煤仓、汽车衡和控制室。平政煤矿选煤厂是与平政煤矿矿井相配套的矿井选煤厂。厂址设在矿
14、井北侧的工业广场上。选煤厂生产系统包括主井驱动机房至产品仓之间的整个生产环节。主要单位工程有原煤储煤场、筛分破碎车间、主厂房、浓缩车间、产品仓、矸石储存场、煤泥晾干场等。2 矿井地质条件2.1 地层及煤层2.1.1 井田地层平政煤矿位于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澄合矿区安阳井田东部。区内被广厚的第四系黄土覆盖,根据钻孔揭露资料,地层由老至新有:中奥陶统峰峰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和第四系(见综合柱状图2.1-1)。现由老至新叙述如下:1、中奥陶统峰峰组(O2f),为本井田钻探揭露最老地层,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煤系地层之基底。岩性主要由深灰色至灰色厚层状石
15、灰岩夹白云岩及薄层泥灰岩组成,岩溶裂隙较为发育,裂隙多被方解石脉充填,其顶部因受长期剥蚀,起伏较大,对后期的沉积建造有控制作用。全层厚度约400米,钻探揭露厚度一般57米。2、上石炭统太原组(C2t),与下伏奥陶系灰岩呈假整合接触。该组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含煤达8层之多,由上而下编号为4、5、6、7、8、9、10、11号,其中4、5、10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该组按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三段:下段为紫杂色铝质泥岩、灰白色石英砂岩、深灰色粉砂岩及11号煤层;中段为11号煤层顶板,由灰白色石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10号煤层以及石灰岩(K2)、9号煤层和石英砂岩组成;上段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石英砂
16、岩、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细粒石英砂岩与煤层组成,细粒石英砂岩(K3标志层)为5号煤层的直接底板。本段地层中含4、5号主要可采煤层,本组地层厚度46.7067.05米,平均60.77米。3、下二叠统山西组(P1s),为一套近海的陆相含煤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含煤3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2、3号,在本井田为薄层或煤线出现,无开采价值。该组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底部砂岩稳定,呈厚层状,粒度较粗,为4号煤层之顶板,称为K4标志层。本组厚度18.0665.00米,平均44.92米。4、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为一套湖沼相碎屑岩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岩性由灰绿、
17、灰色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少量的钙质砂岩等组成。本组地层厚度062.95米,平均30.10米。5、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h):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岩性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组成,底部为一厚层状浅灰或灰白色中粗粒砂岩(K5标志层)。本组地层厚度0151.47米,平均37.74米。6、新近系上新统(N2):该层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平政洼地,厚度045米,岩性上部为棕红色、暗紫色粉质粘土、粉土;下部为灰紫杂色含砾砂岩及砾岩,砾石35厘米,分选性差,磨圆度差,多呈次棱角状,成份多为钙质结核及砂岩碎块。7、第四系(Q):与下伏各组地层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广布于全区。
18、主要为砂土、亚砂土、粘土和粉土层组成,底部普遍含钙质结核及砾石层,厚度149.24230.61米,平均169.81米。2.1-1 综合柱状图2.1.2 含煤地层平政煤矿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含煤地层总厚度64.76132.05米,平均105.69米。山西组含煤3 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2、3号煤,以薄煤或煤线出现,含煤性差,无开采利用价值。太原组含煤8层,自上而下编号为4、5、6、7、8、9、10、11号煤。区内含可采煤层3层,为4、5、10号煤层。其含煤系数见(表2.1-2)。 表2.1-2 含煤系数统计表 地层名称厚度(m)含煤层数煤层总厚度含煤系数山西组(P1s)44
19、.9230.801.80太原组(C3t)60.7788.3113.67山西组+太原组105.69119.118.622.1.3 可采煤层平政煤矿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1层,为太原组的5号煤,大部分可采的较稳定煤层2层,为4、10号煤层。4、5、10号煤层的层位、厚度、结构、可采范围及稳定性如下:表2.1-3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编号自然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夹矸层数夹矸平均厚度(m)煤层间距(m)最小最大平均顶板岩性底板岩性稳定程度备注40.301.81.1801.615.356细粉砂岩、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稳定51.259.193.94 02 0.050.45细、粗粒砂岩泥岩或粉砂岩稳定26.413
20、5.04301003.261.87 01 0.110.42石灰岩铝质泥岩较稳定高硫1、4号煤层位于太原组顶部,其上为山西组底部砂岩(K4标志层),煤层分布较稳定,井田大部分可采,厚度0.30(C1)1.80米(A24),平均厚度1.18米,一般不含夹矸,只有A148孔含夹矸1层,夹矸厚度0.06米。煤层底板标高310-540米,埋藏深度为168401米。煤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煤层倾角南部比较平缓,靠近北部F3断层处倾角增大,为79。该煤层属层位较稳定、结构简单的可采煤层。该煤层在井田东北部较厚,西南相对变薄,西部、中部有两块不可采区。该煤层距离下部5号煤层1.6515.35米,一般6米左右。
21、2、5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其底板为石英砂岩(K3标志层),层位稳定,全区分布。厚度为1.25(ZK1)9.19米(A113),平均3.94米,含夹矸02层,夹矸厚度0.050.45米。煤层底板标高300-530米,埋藏深度为176409米。煤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煤层倾角南部比较平缓,一般为35,靠近北部F3断层处倾角增大,为810。5号煤层全区发育,厚度大且稳定,结构简单,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煤厚变化规律明显,厚煤带主要集中在区内中部,厚度基本上呈区内中部厚东西两边薄的趋势,煤层比较稳定。下距10号煤层26.4135.04米,一般30米左右。全区5号煤层12个可采见煤点中7个不含夹矸,占
22、总见煤点数的58%;2个见煤点含1层夹矸,占总见煤点数的17%;3个见煤点含2层夹矸,占总见煤点数的25.0%。两层夹矸中夹矸厚度最大为0.45米(ZK8),夹矸岩性多为粉砂岩、炭质泥岩、砂质泥岩;一层夹矸中夹矸厚度最大为0.15米(A139),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总之,5号煤层结构简单,大多数没有夹矸,少数含12层夹矸。含矸层数及厚度与5号煤层的总厚度相关关系不明显。5号煤层顶板按岩性、层位、厚度及采掘过程中跨落的情况可分为基本顶、直接顶和伪顶。伪顶:紧贴煤层,厚度较薄,一般小于0.50米,多为炭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或泥岩,以层薄和随采随落为特征,极不稳定,零星分布。直接顶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阳平 煤矿 隐蔽 因素 普查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3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