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划研究.docx
《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划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划研究.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市人才工作研究会资助项目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划研究重庆帷幄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课题负责人:陈茂春 课题组成员:陈爱华 赵彬 张辉其 伍建华2013年11月25日目录一、人力资源行业的现状分析3(一)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现状4(二)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SWOT分析4(三)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提升方向7二、国内目前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9(一)国内目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现状9(二)目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11三、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各模块定位与盈利模式14(一)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功能模块定位15(二)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盈利模式18
2、(三)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区县的发展模式22四、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划指引26(一)规划容易进入的误区27(二)园区规划建议28五、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一站式服务流程和实现方式30(一)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模式的内涵及创新点31(二)一站式服务模式操作要点32六、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政策指引和激励机制研究34(一)加大对企业的投资、融资支持力度35(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35(三)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扩大经营规模36(四)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提升36七、结论37(一)本文的贡献371、探索入园认证机制带动产业园良性发展的盈利模式372、建立入园企业考评机
3、制为一站式服务提供有力支撑38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划研究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继2010年11月9日,我国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在上海成立以来,2011年11月20日,我国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园在重庆空港新城奠基,而后,江苏、浙江等地先后成立了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各地根据自身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源服务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开拓。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中国处于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只有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各职能初步完善,其他地方人力资源尚处于开发建设中。本文将从目前国内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分析入手,预测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前景,结
4、合重庆市企业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的情况,为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对策。一、人力资源行业的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发展比较成型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务主要有:教育培训、人力资源中介、人事代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分化、衍生和综合的新业务。随着社会分工体系的深化和巿场需求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的内容必将不断丰富和完善,将会有更多新的业务形式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中出现。(一)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现状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国家确定的中国五个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发展前景广阔。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的扶持下,重庆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企事业单位在人力
5、资源方面需要的服务也随之增加。2012年重庆市新成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5个,年末,重庆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58个,其中公共就业和人才公共服务机构70个(县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288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实现镇街全覆盖,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和社区、91.7 %的行政村建立了服务网络。2012年重庆市共举办招聘会1.2万次,参会单位18万个,提供岗位491万个(网络发布岗位信息264万条),求职人数366万人次(网络发布求职信息116万条),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127万人。保存流动人员档案82万份,依托档案提供服务29万人。(二)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SWOT分析1、机遇分析随着我国加入W
6、TO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重庆市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流动将进入新的高峰期,围绕人才流动所产生的各种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将会有一个迅速的增长。宏观层面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和用人主体的地位将得到继续巩固和加强。传统的以组织安排为主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将加快转变为以人为本的高流动性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将从重视产品生产、重视资本运营转变为重视人力资源、重视企业文化。这种转变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市政府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将加快自身职能的转变,进一步退出人力资源服务活动的微观领域,鼓励人力资源服务的多元化投资和产业化发展。这种转变将为重庆市人
7、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让出巨大的成长空间。2、威胁分析人力资源巿场的地方性割据,造成了人力资源服务的行政性地域划分,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统一巿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目前绝大多数私营企业经济实力不强但为数众多,许多企业和求职者对人力资源服务虽有需要,但形成不了需求。目前全市人力资源专业的人才培养相对落后,适应不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人力资源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外资背景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巨鰐”的进入,将对重庆市本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构成客观上的威胁。3、劣势分析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资源分散,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服务手段落后,服务
8、效率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流程不规范,服务机构鱼龙混杂,对产业形象的树立和长远发展十分不利。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新不足,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4、优势分析作为在本地发展起来的产业,重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文化方面对客户有着更深的理解。与其他行业不同,人力资源服务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这种文化上的共同背景几乎成为了人力资源服务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外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入重庆市场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部分市内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拥有了一批长期合作的客户。这些积累起来的客户渠道和服务网络,将成为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
9、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的价格明显低于外资人力资源服务的价格。这在工资收入和个人消费水平较低的西部重镇,对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始市场化的时间较短,行业规范化程度较低,专业人才稀缺,服务经验和管理经验缺乏,与国际同业差距很大。具体表现在,客户需求在不断提高,但人力资源服务产品链发展却相对滞后。从西方国家、中国东部地区借鉴了经典的理论,在重庆市运用的实际效果并不高。目前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主要集中在人才招聘、派遣、行政事务代理等初级服务,而管理咨询、教育培训、职能外包等中高端服务还比较薄弱。如何提
10、升产品结构档次, 突破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瓶颈,这已经成为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三)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提升方向1、创新行业服务产品鼓励新技术、新知识在人力资源服务中的运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完善政策咨询、就业和创业指导、就业援助、就业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代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党员管理、人才招聘、人才公招公选、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和人才服务产品。大力发展高级人才访聘、人才测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网络招聘、人力资源派遣、信用调查、心理援助、薪酬管理、人事诊断等新兴
11、业态和产品,引导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扶持。2、提高行业服务能力以服务机构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管理创新。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现代管理水平。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研修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健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大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鼓励高等院校设置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学科、专业,培养行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3、建立行业标准体系根据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与国际化标准相衔接的地方标准体系。加快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置、经费保障、服务规范等标准制定步伐。加速人力资源服务机
12、构等级、服务产品、服务行为、服务程序等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推广进程。对暂不具备标准化的服务产品,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和服务规范等制度。对列入国家和市服务业标准计划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化项目,由市级相关发展引导资金给予一次性补助。4、推进产业品牌化大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人力资源服务商标,带动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广。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举办、参加人力资源服务业推介说明会、博览会、交易会,着力打造一批国际化、全国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服务品牌。加大品牌创建工作奖励力度。5、推进产业规模化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打造一批实力雄
13、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域。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跨省、跨国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或买壳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资的,建立相关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给予上市费用一次性补贴。6、推进产业集约化建设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促进行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鼓励区县人力资源服务街区、基地等集聚区建设。二、国内目前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人力资源
14、市场化配置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对于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国内目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现状2010年11月9日,我国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第一个国家级的行业发展集聚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正式揭牌。2011年8月11月20日,人社部在全国布局的第二家、西部第一家,由部市共建的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奠基。随着国家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度重视,目前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战略布局日益清晰
15、。继上海、重庆之后,2011年8月,几乎和重庆园区同时筹建的还有中国山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所不同的是,这是山西“自筹自建”性质的地方性产业园区。2012年7月河南获得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筹建资格,这是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013年1月,四川正式宣布筹建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并将落户天府新区,同样提出要成为西部第一、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园区建设目标。除了国家级产业园布局外,2012年2月,安徽省人社厅批复马鞍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省级园区,占地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预计可以引进20家左右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作为浙江省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宁波
16、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于2012年9月在该市江东区正式开园,其中一期规模约7000平方米,二期计划于2014年底完成,预计整个园区入驻企业总数达到50家左右;2013年2月20日,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获批,其中,一期核心区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同样提出要打造集“多功能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地、多渠道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产品创新基地”于一体的产业园建设目标。此外,北京、天津、辽宁和青岛等地都在推动筹建国家或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4月,江苏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率先出台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建成国家级产业园家,
17、省级和市、县级产业园分别为20家和50家,行业总营收突破1000亿元。目前,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在代表江苏申报国家级产业园,包括吴江、常熟、大丰等县级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也都分别正式“亮牌”。总体来看,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的风起云涌,不仅将深刻改变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对重庆园区建设发展可能将构成某种倒逼式的“反压”态势。因此,如何构建体现重庆特点、产业特征和园区特色的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现有体制局限、市场约束、资金筹措机制单一和区位条件等组合要素对园区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或制约,特别是通过园区的管理体制创新来积累和释放产业发展红利,就成为推动园区可持续发
18、展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整体跨越的当务之急。(二)目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现状调研及材料研究显示,目前园区的实际建设进程和整体推进程度,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集中表现为观念认识不一、整体合力不足、建管主体不明晰和投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具体来看: 1、观念认识层面,园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没有形成主要表现:一是大环境方面,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特别是产业园的社会认知度还不高,社会公众对于人力资源服务业认知大多停留在传统职业中介领域。二是在市级层面,还没有给予园区建设应有的重视,包括有关委办局等职能部门对园区建设还没有形成高度统一认识,园区的整体规划、建设管理
19、、政策聚焦和产业布局等还不够明确。三是在局内层面,对园区建设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热不均”现象,有些职能处室在园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参与度较高,但同时还有部分职能处室关心度及参与度不够,还没有形成推动园区建设的局内共识与整体合力。此外,园区建设与其所在地政府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互动,园区建设完成后的管理博弈、行政分权及授权程度和利益分配等不确定因素对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容忽视。2、组织管理层面,现行建管体制的主体层级不对应主要表现:一是缺乏能级对应的决策协调主体。据调研,现有“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模式,作为局内临时性非常设机构,行政层级不高,缺少明晰的委托授权机制,没有对应的经济管理职能,
20、难以进行跨部门和跨委办局协调;二是管理主体不明确。反映在“建设办”的具体职能、编制和内设机构不明确,容易造成园区建设和管理、部市建设目标与建设效果、产业效益和运行需求等脱节;三是运营主体不明确。目前,市人社部门作为园区建设的单一主体,从园区规划到建设管理都由政府职能主导,还没完全摆脱一般产业园建设初期的政府“包揽包办”模式,容易导致园区承担更多社会职能而向传统体制复归,不利于园区管理的创新发展。3、产业基础层面,支撑园区发展的市场规模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一是整体实力不强。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人才服务业收入总额为25.5亿,占重庆第三产业比例只有1.03,市场份额不高,行业规模偏小。二是市场管
21、理不顺。据调研,目前全市有500多家人力资源机构,其中,300多家属于经营许可,归口人力资源市场处管理;200多家劳务派遣机构,归口劳动关系处管理;国际人才市场归口国际合作处,而职介就业归口就业服务局,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很好实现整合,人力资源市场运作还没有形成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和统一体系。三是产业链不合理。据调研,目前很多中介机构服务项目还集中在人事代理、派遣服务等中低端服务,而体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和项目开发滞后,行业高端服务用户群还处在培育阶段。4、资金整合层面,多元化的建设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从园区产权制度看,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建设机制,市人社局作为园区的职能主管部门和
22、建设直管单位,不仅负责园区的总体规划、政策供给和公共服务,还要负责园区的建设投入及融资,由此表现为建设主体单一、出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单一和投融资模式单一等特征,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因此,建设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后续投入力度严重不足,这是制约园区建设进度的一个关键性瓶颈。 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起源看,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态,与科技产业园或其他专业园属性及发展路径不同,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既没有国内的成熟模式,更没有国外的成功经验可鉴。因此,对国内现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作为专业园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的抽象分析,只是试图寻找某种参照,为重庆园区的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构建提供启示性借鉴。国
23、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要素比较指标地区时间功能规划所处区位建设规模建设状态管理现状上海2010.11.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闸北区苏河湾CBD2.05平方公里上海人才大厦系核心载体(4.6万平米)正式挂牌“联席会议+联席办+服务中心”模式重庆2011.8人力资源市场社保信息中心社保服务平台产业基地空港新城约158亩约32万平方米南、北分区筹建资格领导小组+建设办模式中原(河南)2012.8要素市场产业基地社保服务平台郑州航空港区22.3万平方米一期8.3万平米二期15万平米筹建资格不明成都(四川)无打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拟似)天府新区一场一馆五中心6万平方米拟申报未知表2-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 人力资源 服务 产业园 规划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3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