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区间施工测量方案(DOC37页).docx
《盾构区间施工测量方案(DOC3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盾构区间施工测量方案(DOC37页).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XXXXX公司XXXXX(英文)XX轨道交通XX号线X期工程XXX标XXX盾构区间施工测量方案中国XXXXXX公司XXXXXXXXXXXXX(英文)二O一八年一月中国XXXXX公司XXXXX(英文)XX轨道交通XX号线一期工程土建X标XX盾构区间施工测量方案 审批: 审核: 编制: 中国XXXX有限公司 XXXXX(英文)二O一八年一月XX轨道交通XX号线XXXX区间施工测量方案 目录I目 录第一章 编制说明11.1 编制依据11.2 编制原则11.3 适用范围1第二章 工程概况2第三章 施工控制测量43.1 首级控制网的复核43.1.1 平面控制点复核43.1.2 高程控制点复测53.2
2、 地面近井控制点的测量63.2.1 近井导线点选点与测量63.2.2近井水准点选点与测量83.3 盾构联系测量103.3.1两井定向法平面联系测量103.3.2高程传递测量123.4 地下控制测量123.4.1 地下施工控制导线测量123.4.2、地下高程测量133.4.3、控制测量施测过程中的关键点14第四章 始发和掘进阶段的测量154.1 始发测量准备工作154.2 始发托架的平面位置控制154.3 反力架的定位164.4 盾构机初始姿态调试164.5 盾构导向系统吊篮测量184.6 盾构姿态的人工测量194.7 全自动全站仪的移站224.8 管片检测224.8.1 管片检测方法224.8
3、.2 管片姿态超限处置要求234.9 贯通前洞门及接收托架复测244.9.1 洞门复测244.9.2 接收托架复测24第五章 竣工测量265.1 贯通测量265.2 竣工断面测量265.2.1 平面、高程控制点265.2.2 断面测量点位26第六章 测量工作精度保证措施27第七章 测量资料的管理29第八章 测量成果报验30第九章 盾构施工测量安全措施31第十章 测量人员、测量仪器及工具的配置3210.1 测量人员配置3210.2 测量仪器配置3210.3 附件32II成都轨道交通11号线一期观新区间施工测量方案 第一章 编制依据与原则第一章 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
4、范(GB503082017);(2)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6)本标段工程设计施工图;(7)本标段施工组织设计;(8)成都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轨道交通施工测量管理细则201493号;(9)成都轨道交通1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1标段施工测量方案;(10)国家、地方相关行业有关规范、强制性标准等。1.2 编制原则满足相关测量规范中规定的测量精度和要求,不影响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1.3
5、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XX地铁XX号线X标XXXX站XXX站盾构区间施工测量。33XX轨道交通XX号线X期XX区间施工测量方案 第二章 工程概况第二章 工程概况XXXXX站区间始于XXXX,隧道地表为市政道路。左线区间线路起讫里程为ZDK50+801.524ZDK51+270.329,长458.818m(短链9.987m)。最小半径为500 m。最大坡度为16.6 ,隧道顶部最大埋深约为14.9 m。最小埋深约为 10.6 m。本区间从XX大道站始发,在XXX站接收。右线区间线路起讫里程为YDK50+801.524YDK51+270.324,长468.8m。最小半径为530 m。最大坡度为16
6、.6 ,隧道顶部最大埋深约为14.9 m。最小埋深约为 10.6 m。本区间从新通大道站始发,在新川路站接收。圆形隧道内径5400mm,隧道外径6000mm,衬砌厚度为300mm。线形采用直线环、左转环和右转环的组合方式。标准环环宽1500mm,转弯环为双面楔形环管片,楔形量38.0mm,环宽1500mm。一环管片由1块封顶块管片(F)圆心角为15,标准块管片3块(分别为A1、A2、A3)圆心角均为72。邻接块管片左右各1块(分别为B1、B2)圆心角均为64.5,纵向接头为10处,按36等角度布置。图2-1 XXXX区间平面实景图 图2-2 XXXX区间平面示意图XX轨道交通XX号线X期XX区
7、间施工测量方案 第三章 施工控制测量第三章 施工控制测量3.1 首级控制网的复核为了确定控制点是否有变化,依据成都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轨道交通施工测量管理细则201493号文件,我部每3个月对全线控制网进行复测,全线控制网复测涵盖全线所有GPS控制点、导线控制点以及高程控制点。另外,如果发现部分控制点不稳定,则加大复测频率。3.1.1 平面控制点复核3.1.1.1 GPS控制点复测严格按照GPS静态观测的规范进行。天线的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对中,整平。 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两次测量结果之差不应超过3mm,实际控制时不应超过1mm,取其平均值记入测量手薄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开机作业,保
8、证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观测开始后,应及时记录有关数据并随时注意卫星信号和信息储存情况。观测即将结束前,应检查接收机的对中整平情况,检查完毕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关机。采用苏一光FGO2008后处理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和平差计算,各项指标均需满足规范要求。平差结果与交桩值比较,看是否在允许差值范围之内,以确定控制点是否有变化。目前,现有的GPS点共有12个:GPSG6069、GPSG6072、G11102、G11103、G11104、G11105、G11106、G11107、G11108、G11109、G11112、G11115。GPS静态观测的简约网形图如下:图3.1-1 GPS静态观测简约网形图3.1
9、.1.2 导线控制点复测本工程所处地理位置道路交通流量不大,测量时间安排在早上6点至晚上8点,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测量时采用附合导线作为本工程的地面平面控制测量方法,严格按照精密导线的规范要求进行。观测仪器为索佳CX101 1秒级全站仪,采用测回法进行观测,每个置镜点左、右角各观测2个测回。内业资料直接输入电脑分别采用南方平差易和科傻测量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相互检核,平差结果与交桩值比较,看是否在允许差值范围之内,以确定控制点是否有变化。目前,精密导线点共有18个:D11102、D11102-1、D11103-1、D11104-1、D11105、D11106-1、D11107、D11108、D
10、11109-1、D11110-1、D11111、D11112、D11113、D11114、D11115、D11116-1、D11117、D11118。导线测量时使用GPS控制点作为起算点,导线测量起始边为G11102-GPS6069,附合边为G11112-G11115。导线测量的简约网形图如下:图3.1-2 导线测量简约网形图3.1.2 高程控制点复测水准点复测方法采用往返测附合水准测量,严格按照二等水准的规范要求进行。测量时间安排在早上6点至晚上8点,避开中午高温时间。路线长度约为1.3公里,观测仪器为天宝DiNi精密水准仪(0.3mm/KM,DS1级)+精密条码铟瓦水准尺,内业资料直接输入
11、电脑采用南方平差易和科傻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平差结果与交桩值比较,看是否在允许差值范围之内,以确定控制点是否有变化。目前,高程控制点共21个:BM6092、BM6094、BM11101、BM11103、BM11104、D11105、G11105、BM11105、BM11113、D11107、D11108、BM11106、D11111、D11112、D11113、BM11108、D11114、D11115、BM11107、D11118、BM11109。水准测量的起始控制点为BM6092,附合控制点为BM11109。往返测量,内业资料直接导入电脑采用科傻平差软件进行平差,平差结果与交桩值比较,看
12、是否在允许差值范围之内,以确定控制点是否有变化。水准测量的简约网形图如下:图3.1-3 水准测量简约网形图测量组保护好所交各控制桩点,对人流量、车流量较多处及施工中可能扰动的点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由于施工(或外界影响)必须挖掉、覆盖、遮挡(造成不通视)或扰动的点,测量组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事先向监理报告经批准后方可进行,确保各桩点不受破坏和扰动,确保工程施工和测量的顺利进行。3.2 地面近井控制点的测量3.2.1 近井导线点选点与测量 (1)选点与埋设:1、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最短边长不应小于50m,相邻短边不宜小于长边的12。2、近井导线点的位置应选在因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施工而发生沉降变
13、形区域以外的地方。3、点位应避开地下管线等地下建筑物。4、相邻点之间的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以不受旁折光影响为原则。5、近井导线点布设为砼标石,顶部有明显不锈钢质或铜质测量点标识,包括直径60mm的不锈钢质或铜质标识盘及直径20mm半球形突起,半球形顶部须有刻画明显的十字线标识,须保证稳固及有最高位置,禁止使用易被破坏的简易测量标志。6、在观东路站施工场地内布置两个近井导线点,分别为D11103-1和JM4,分别位于新通大道站西侧和南侧井口附近,近井导线点的布设以及近井导线测量线路图如下:图3.2-1 近井点布置及近井导线线路示意图(2)测量:地面近井导线点以业主提供的GPS控制点和精密导线点为依
14、据,根据竖井布置位置,在施工场地,结合现场情况布设近井导线控制点,所设的近井导线点与业主所提供的平面控制点形成一条附合精密导线。近井导线测量以控制点D11102-1和D11103-1为起始边,附合到控制点D11105和G11106。严格按照精密导线的要求进行。为保证导线测量的精度,应做好以下几点: 水平角观测采用1全站仪,仪器应经过有检定资格的单位检定。 由于工点所处道路车流量较少,导线观测时间选在早上6点至晚上8点内进行,避开中午高温时间。 水平角的观测为4测回,(左、右角各两个测回),各项限差按以下精密导线网技术要求执行。 前后视边长相差较大,观测时需要调焦时,宜采用同一个方向正倒镜同时观
15、测法,此时一个测回中不同方向可以不考虑2C较差的限差。 水平角观测中误差2.5,方位角闭合差5 (n为测站数)。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半测回归零差6;测回中2C值较差9;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6。 水平角观测结束后,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式中: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n计算时的测站数;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测距时,应在启动仪器20-30min后观测,以保证仪器适应室外环境;在成像清晰和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雨、雾和大风天气作业时尽量避开,不宜顺光、逆光观测,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准太阳;测距过程中,当视线被遮挡出现粗差时,应重新启动测量;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
16、回。 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总测回数:往返测各3个测回;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一测回读数较差(mm):3;单程各测回较差(mm):4;往返较差(mm): 2(a+bD)。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如下:方向观测值及各项修正数(): 0.1;边长观测值及各项修正数(m): 0.0001;边长及坐标(m): 0.0001;方位角(): 0.1。测量精度要求满足以下条件:每边测距中误差:4mm;测距相对中误差:1/60000;测角中误差:2.5。级全站仪测回数:4测回;方位角闭和差:5。全长相对闭和差:1/35000;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8mm。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
17、,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度的较差应小于4。采用严密平差,其近井点的点位中误差应在10mm之内。3.2.2近井水准点选点与测量(1)选点与埋设:水准点应埋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工地围挡以内选取合适位置布设,水准点必须稳固可靠,避免布设在端头基坑附近以及其他容易受到扰动的区域。水准点的布设要求为布设为砼标石,顶部有明显不锈钢质或铜质测量点标识,包括直径60mm的不锈钢质或铜质标识盘及直径20mm半球形突起,须保证稳固及有最高位置,禁止使用易被破坏的简易测量标志。在新通大道站施工场地内布置近井水准点JM3,JM3位于新通大道站南侧端头井附近,近井水准点的布设以及近井水准测量线路图如下:图3.2-2
18、 近井水准点布置及水准线路示意图(往测)图3.2-3 近井水准点布置及水准线路示意图(返测)(2)测量:水准往测起始点为BM11104,经过近井点JM3,最后附合到BM11113。往返测量,按城市二等水准精度要求测量外业和内业计算。水准测量满足以下要求: 往测 奇数站上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上为: 前后后前 返测 奇数站上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上为: 后前前后 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分别在上午、下午进行,也可在夜间观测。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水准测量仪器和标尺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水准i角检查,在作业第一周内应每天1次,稳定后可半月1次
19、。二等水准测量仪器i角应小于或等于20。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偶然中误差:2mm,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全中误差:4mm,附合水准路线平均长度:24km。 观测次数:往返测各一次,往返两次测量高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应将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比较,其较差合格时,取其平均值。 平坦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和差:mm。 视距:60m;前后视距差: 2.0m ;前后视距累计差: 4.0m;视线高度:视线长度20m以上0.4m,视线长度20m以下0.3m。 水准网的数据处理应进行严密平差,并应计算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高差全中误差、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点的相对高差中误差。3.3 盾构联系测量在隧道施工
20、过程中,联系测量分别于始发前、盾构掘进至盾尾距离始发面150m200 m处时、300400m处时,和盾尾距离始发面150m200m处时进行。采用多次测量成果的加权平均值,指导隧道顺利贯通。3.3.1两井定向法平面联系测量根据本区间始发井实况平面联系测量决定采用两井定向法进行几何定向,如下图:图3.3-1 联系测量示意图在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左线联系测量时,在左线北端头井口和左线南端头井口分别悬挂一根钢丝,右线联系测量时,在右线南端头井口和右线北端头进口分别悬挂一根钢丝。但是在某些现场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比如井口无悬挂钢丝条件、井口视线不通、施工震动较大等情况,则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条件,选择合适
21、的井口悬挂钢丝,钢丝距离地面近井点的距离不宜过短或过长,过长则会导致视物不清,增加观测误差,过短则会导致边长比过大,同样增加测量误差,另外,两钢丝间的距离在现有施工条件下应保证尽可能的长,但同时也要避免底板控制点距离钢丝距离过远导致观测视物不清的问题。在底板上左线和右线各布置两个控制点,既作为平面控制点,也作为高程控制点使用。底板控制点的布设位置,一般在轨行区附近,既可布置在轨道中间,也可以布置在轨道两边,底板控制点布置的原则是:既保证不受盾构机影响,也要保证通视条件良好。底板控制点的布设方法为:在底板上用电钻钻孔,孔深10cm左右,插入专用不锈钢测量控制点,控制点上方有明显的细十字丝线,孔与
22、控制点之间的缝隙用水泥砂浆填实,控制点必须有明显的最高点。根据现场情况对控制点采取合适保护措施。井下底板平面控制点布设与测量示意图如下:图3.3-2 底板平面控制点布设及测量示意图在两井定向中,遵循以下几点:(1)两井定向独立进行三组,每组分左右线分别计算基线点坐标,坐标闭合差满足规范要求后平差,最后取三次的平均值作为该次的定向最终测量成果。每测回测定的地下起始方位角较差小于12,方位角平均值中误差为8。(2)联系测量宜选用0.3mm钢丝,悬挂10kg重锤,重锤应浸没在阻尼液中。边长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距,读至0.1mm。每次应独立测量三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各测回较差应小于1mm。井上与井下同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盾构 区间 施工 测量 方案 DOC3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29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