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培训课件.ppt
《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培训课件.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一、叶天士关于和解表里法与 分消走泄法的论述,2,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一、叶天士关于和解表里法与 分消走泄法的论述,叶天士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7条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由文中所述“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可知其病变属三焦气分证。,3,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叶天士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7条说:“再,其治法是“分消上下之势”,所用方药为“杏、朴
2、、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所用药物都属祛湿之品。从其证候与治法可知本条所说的应当属湿热病。综合起来看,本条所讲的应是三焦气分湿热证无疑。,4,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其治法是“分消上下之势”,所用方药为“杏、朴、苓等类,,叶天士在文中提出,湿热病“邪留三焦”的证候“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这就是说,温病的三焦气分湿热证,与伤寒病中少阳病的病机有相同之处。其所论含义殊深,可以说,叶氏在这里将少阳病的机理做了高度而深入的概括。伤寒少阳病的病位在足少阳胆,温病少阳病的病位在手少阳三焦,二者病变部位并不相同,,5,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叶天士在文中提出,湿热病“邪留三焦”的证,叶氏
3、为什么用“亦如”二字把他们联系起来呢?关于这个问题,叶氏在文中未作解释,而清代的何秀山在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的按语中阐发颇为深刻,他说:“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相火乃炽。”这段话是讲,胆经与三焦经同属少阳,所以“合为一经”。,6,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叶氏为什么用“亦如”二字把他们联系起来呢?关于这个问题,少阳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所以有“少阳为枢”之说。足少阳胆经从横向主半表半里,为气机表里出入之枢,它的气化功能是疏泄胆汁,参与水谷的消化,同时胆的疏泄功能还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即
4、木能疏土。手少阳三焦经从纵向贯通上、中、下三焦,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它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7,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少阳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所以有“少阳为枢”之说。,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可以使阳气和水液敷布周身,直达腠理,以充养人体。手、足两少阳经虽有所分工,但又密切相关,气机表里出入条达,则上下升降通畅;气机上下升降通畅,则表里出入条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如果气机出入障碍,则升降必然阻滞;反之,气机升降阻滞,则出入也必然发生障碍。气机的出入与升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字来表示,,8,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可以使阳气和水液敷布周身,直达
5、腠理,,它标志着南北纵向和东西横向的两条大道,其中任何一条道路发生了堵塞,则另一条道路也会相应堵塞。如果外感湿热邪气留恋于三焦,必然阻滞三焦气机,导致上、中、下三焦气化受阻而升降失常。手少阳三焦经气机升降失常,则足少阳胆经气机的出入也必然受阻而致胆失疏泄,郁而化热、化火。由此可见,在病变过程中,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往往互相,9,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它标志着南北纵向和东西横向的两条大道,其中任何一条道路,影响,出现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病证。所以,治疗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手、足少阳病变,都必须采用和解法。依笔者之见,“和”,是指调和气机;“解”,是指解除滞障。所谓和解法,就是调和气机,解除
6、滞障的治法。和解法的治疗范围相当广泛,有和解表里、调和肝脾、调和胃肠、分消走泄、开达募原等具体治法,但总体来说,,10,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影响,出现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病证。所以,治疗气机升降出,都不外以疏利调和气机,解除滞障为 目的。具体而言,在和解法的大范围内,和解表里法适用于足少阳胆的病变,分消走泄法适用于手少阳三焦的病变。这是因为,两少阳经虽然有共同主司气机升降出入的密切联系,但毕竟又有手少阳与足少阳之分,在病变过程中,气机失常又有偏于表里出入失常与偏于上下升降失常的区别。,11,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都不外以疏利调和气机,解除滞障为11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所以
7、,少阳病的治法虽然都必须采用和解法,但叶氏指出二者又有“和解表里之半”与“分消上下之势”的不同。因其证候有异,所以又应当在和解法的大前提下灵活变通,也就是叶氏所说的“随证变法”。,12,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所以,少阳病的治法虽然都必须采用和解法,但叶氏指出二者,二、和解表里法的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13,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二、和解表里法的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13,“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是伤寒少阳病的治法,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伤寒论第96条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
8、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14,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是伤寒少阳病的治法,,伤寒论中的少阳病,是以足少阳胆为主,但也涉及手少阳三焦。由条文中可以看出,少阳病的临床特点不似太阳病与阳明病有经证与腑证之分,而是发病即呈经腑同病。往来寒热,是因寒邪侵袭半表半里,导致足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出入失常所致。正气出表与邪争则发热,但少阳为稚阳,与邪争则阳气伤而无力抗邪,以致邪阻气机,正气不得出而恶寒,,15,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伤寒论中的少阳病,是以足少阳胆为主,但也涉及手少阳三焦,待正气得续
9、,又与邪争,则又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往来交替出现。足少阳经行于胸胁部,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所以胸胁为胀满所苦。少阳枢机不利,木不疏土,脾胃升降失司,所以静默不欲饮食。木郁化热、化火,母病及子,上扰心神,则心烦。木郁乘土,胃气上逆,则喜呕。胆热上蒸,胆汁上溢,则口苦。胆热伤津,则咽干。胆火循经上扰于目,则眩。,16,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待正气得续,又与邪争,则又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往来交替,在伤寒少阳病的主症中,“嘿嘿不欲饮食”、“喜呕”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但究其机理,则是中焦痞塞,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所以其或有症中可见三焦气化不利,水道失于通调所产生的诸兼症,如:三焦气滞,水饮蓄结胁
10、下,可见“胁下痞鞕”;水饮停于心下,可见“心下悸”;三焦水道不通,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等。,17,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在伤寒少阳病的主症中,“嘿嘿不欲饮食”、“喜呕”虽是胃,可以说,伤寒少阳病的病位在足少阳胆,但又影响到手少阳三焦。 治疗伤寒少阳病的主方是小柴胡汤,其方剂组成是: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柴胡苦辛性平,专主少阳,轻扬升散,疏气机而透表邪为君。,18,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可以说,伤寒少阳病的病位在足少阳胆,但又影响到手少阳三,黄芩苦寒,清泄少阳郁热为臣。柴胡与黄芩君臣合力,
11、透解半表之邪而清泄半里之热,共奏和解表里之功。半夏辛温,和胃降逆止呕。半夏与黄芩相配,辛开苦降,开痞散结;半夏与柴胡互伍,升降相因,调升降而畅三焦气机。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既鼓胃气以拒邪深入,又扶正气以助驱邪。这个方剂以和解表里,,19,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黄芩苦寒,清泄少阳郁热为臣。柴胡与黄芩君臣合力,透解半,疏调足少阳胆经气机的表里出入为主,又兼顾手少阳三焦经气机的上下升降。伤寒论第230条说,服用小柴胡汤之后,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这是因为,服用小柴胡汤后,足少阳胆经气机表里出入条达,从而使手少阳三焦经气机上下升降通畅,则上焦宣通,中焦和畅
12、,津液四布,其下行则大便可解,小便通利,其发布于腠理则濈然汗出。,20,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疏调足少阳胆经气机的表里出入为主,又兼顾手少阳三焦经气,是不通便而大便通,不利尿而小便利,不发汗而汗出。由此可见,小柴胡汤是手、足少阳同治而偏重于和解足少阳表里之半的代表方剂。,21,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是不通便而大便通,不利尿而小便利,不发汗而汗出。由此可,三、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剂 温胆汤,22,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三、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剂 温胆汤22分消,外感湿热邪气而致的湿热病,初起多以湿邪为主,呈湿热裹结,热蕴湿中之态。因湿性粘腻,氤氲弥漫,阻滞气机,所以容易
13、导致三焦气化失权,水道不通的病变,其治疗当然应从祛除湿邪,通利三焦水道入手,所以叶氏提出“此则分消上下之势”的治法。至于具体方药的运用,他又明确指出“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23,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外感湿热邪气而致的湿热病,初起多以湿邪为,如温胆汤之走泄”,短短一句话,理、法、方、药俱备。因为湿热病的病变机理是湿邪阻滞三焦,上下气机不通,所以治疗采用分消走泄之法,以祛除湿邪,宣通上、中、下三焦气机。分消走泄法中的“消”字与“泄”字,是指消除湿邪,使之泄出体外。“分”字,则是指出祛湿之法并非一条途径,而是要因势利导,从不同部位给湿邪,24,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如温胆汤
14、之走泄”,短短一句话,理、法、方、药俱备。因为,以出路,如治上焦应宣通肺气,一方面通过肺的宣发功能使湿邪从表而出,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功能使水道通调,湿邪下行而入膀胱;治中焦应辛开苦降,使湿从燥化;治下焦应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驱。分消走泄的“走”字,是行走之意,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则湿走,就是叶氏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11条,25,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出路,如治上焦应宣通肺气,一方面通过肺的宣发功能使湿,所说的“具流动之品可耳”。综上所述,分消走泄法,是指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利导,使弥漫于三焦的湿邪分道而消,泄出体外。 叶氏文中所说的“杏、朴、苓等类”,是列举因势利导祛
15、除三焦湿邪的代表药物。杏仁苦温,降肺气而作用于上焦,使肺气行则水道通;厚朴苦辛温,燥湿行气,宣畅中焦;茯苓甘淡平,健脾利湿,导湿邪下行,,26,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所说的“具流动之品可耳”。综上所述,分消走泄法,是指用,从小便而驱。王孟英在叶氏这一条的按语中说“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就指出了这三味药合用,可共奏通利三焦,分消走泄之功。不过,笔者认为,王氏所说的“宣中”的“宣”字,往往用于“宣肺”,在这里不如称为畅中。其 “导下”的“导”字,往往用于通导大肠,在这里不如称为渗下。合而言之,杏、朴、,27,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从小便而驱。王孟英在叶氏这一条的按语中
16、说“杏仁开上,厚,苓三药,有开上、畅中、渗下之功。还应当看到,叶氏所指的这三味药,是举例而言,临床使用可随证灵活变通,不必拘泥,如开上也可以用苏叶、藿香,畅中也可以用苍术、半夏、蔻仁,渗下也可以用泽泻、薏苡仁等。 叶天士在条文中所说的“或如温胆汤之走泄”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温胆汤是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剂。其,28,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苓三药,有开上、畅中、渗下之功。还应当看到,叶氏所指的,论对中医药学理论颇有阐发。温胆汤一方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腑胆虚第二,其原文说: “【胆虚寒】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 ,名曰
17、胆虚寒也。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29,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论对中医药学理论颇有阐发。温胆汤一方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孙氏在书中明确指出病在“足少阳经也”,以此方主治“胆虚寒”证。 但是,其证其方以胆虚寒立论似颇为费解,所以后世医学家对此方的运用颇有发挥。宋代陈言(无择) 在其所,30,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孙氏原方有所改动,仍然名为温胆汤,其方剂组成是: 半夏 竹茹 枳实面炒,各二两 陈皮三两
18、 甘草一两,炙 茯苓一两半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陈氏之方在孙氏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遂为后世所常用。,31,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孙氏原方有所改动,仍然名为温,对于此方的功用,清代罗美(东逸)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阐发颇为精详,他说:“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夫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鬲之余热未尽,必致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熇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32,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此方的功用,清代
19、罗美(东逸)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阐,郁实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热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当清热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调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陈,下以枳实,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而和者乎?,33,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郁实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热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乙癸同源而治矣。”按罗氏之论,温胆汤之主治证的临床表现有:虚烦惊悸,热呕吐苦,痰气上逆。其病机是:胆热内扰,加之脾胃湿热内蕴,土壅木郁,则足
20、少阳甲木之气不得升,进而影响手少阳三焦,以致手足少阳同病,气机升降出入失常。,34,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胆热内扰,则虚烦惊悸不宁;胆热犯胃,则热呕吐苦;土壅木郁,液聚成痰,胃失和降,则痰气上逆。论其治法,则“首当清热及解利三焦”。清热,应当从足少阳胆入手;解利之法,则是针对手少阳三焦而用。方中以苦寒的竹茹为君,清热和胃,化痰止呕。甘草、生姜为臣,调胃益气止呕。以半夏、陈皮之辛温,配枳实之苦降,辛开苦降,行气开郁,燥湿化痰,降逆止呕。,35,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胆热内扰,则虚烦惊悸不宁;胆热犯胃,则热呕吐苦;土壅木,
21、茯苓淡渗,健脾以升清,利尿以逐邪。方中诸药配伍,行气机,祛痰湿,通三焦而清胆热。方中的药物,以行气化痰祛湿为主,治在手少阳三焦而不在足少阳胆,但三焦的气机畅达,升降之枢通利,则出入之枢自通而胆热可清,可谓不从胆治而治胆之法。所以罗氏有“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而和者乎”之论。,36,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茯苓淡渗,健脾以升清,利尿以逐邪。方中诸药配伍,行气机,至于温胆汤的“温”字,罗氏解释为:“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也说:“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
22、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得其温和之气耳。”也就是说,胆为中正之官,,37,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至于温胆汤的“温”字,罗氏解释为:“胆为中正之官,清静,应东方少阳春升温和之气。 所谓温胆者,是指通过宣通气机,祛除痰热,则胆热自清而恢复其中正温和的本性,由此可以认为,温胆汤其实是清胆之方。温胆汤虽有清胆之功,但方中却无大队寒凉之品,而是以辛温为主,通过宣气机,祛痰热而使胆热得清。可以说,温胆汤实际上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中所说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38,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应东方少阳春升温和之气。 所谓温胆者,是指通过宣通气机,祛痰清胆
23、之方。罗东逸、张秉成对温胆汤清胆热之论与孙思邈温胆汤治胆虚寒之说虽然相悖,但似乎更符合临床实际。罗东逸的古今名医方论成书于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叶天士生于公元16661746年间,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是他晚年所述,所以叶氏对温胆汤的见地似乎应当是受到了罗氏的影响。,39,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祛痰清胆之方。罗东逸、张秉成对温胆汤清胆热之论与孙思邈,但叶氏较之罗氏则又有所发挥,他的学术见解不仅与罗氏 “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的论点相同,而且更进一步,以温胆汤作为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剂。 叶天士在本条的最后提出了“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的说法。他是说
24、,湿热邪气留滞三焦的病变,因为没有传入,40,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但叶氏较之罗氏则又有所发挥,他的学术见解不仅与罗氏 “,血分而仍然属气分证范畴,所以就有可能通过分消走泄法的治疗而使邪气外达,阳气得以宣通而自愈。湿热邪气外达有两种途径,其中“战汗之门户”这句话,是指通过分消走泄,使湿邪解除,阳气伸展,气机畅达,正气奋起驱邪,正邪激争而作战汗,通过战汗而开通门户,使邪从汗解,这是使湿热外达的一种途径。另一种途,41,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血分而仍然属气分证范畴,所以就有可能通过分消走泄法的治,径是“转疟之机括”,从“机括”二字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转疟”,并不是说转为疟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消走泄法 湿热 治疗 中的 应用 培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2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