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导向业绩评价.docx
《战略导向业绩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导向业绩评价.docx(1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篇战略导向业绩评价第三十一章业绩评价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 1 -第一节受托责任及其分析- 2 -一、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分析- 2 -二、经济学家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 6 -三、本书的几点认识- 11 -第二节 关于业绩的各种观点及其评述- 14 -一、关于企业业绩组成内容的各种观点及其评述- 14 -二、关于公共部门业绩组成内容的各种观点及其评述- 18 -第三节 业绩: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过程- 20 -一、管理的本质- 21 -二、业绩的内容: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过程- 26 -三、管理目标- 27 -四、管理过程- 33 -第四节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 34 -一、从预算的本质看战
2、略、预算和业绩评价三者的关系- 35 -二、从预算的作用看战略、预算和业绩评价三者的关系- 35 -三、从预算的编制看战略、预算和业绩评价三者的关系- 37 -四、从预算的认识误区看战略、预算和业绩评价三者的关系- 38 -第三十二章企业整体业绩评价- 40 -第一节企业整体业绩评价概述- 41 -一、企业整体业绩的概念- 41 -二、企业整体管理过程的内容- 43 -三、企业整体业绩评价标准体系- 44 -第二节企业整体管理过程评价标准之一:战略管理评价标准- 48 -一、企业战略管理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 48 -二、战略管理概念结构- 51 -三、战略管理指南- 54 -第三节企业整体管理
3、过程评价标准之二:企业治理评价标准- 57 -一、企业治理概念结构- 57 -二、企业治理结构指南中的企业治理要素- 64 -第四节企业整体管理过程评价标准之三:企业组织评价标准- 65 -一、企业组织概念结构- 65 -二、组织管理指南中的组织管理要素- 69 -第五节企业整体管理结果评价标准之一:现行模式评述- 70 -一、财务模式- 71 -二、综合模式:平衡计分卡- 87 -第六节企业整体管理结果评价标准之二:因果客观模式- 89 -一、因果客观模式的基本思路- 89 -二、财务业绩评价标准- 91 -三、原因业绩综合评价标准- 95 -第三十三章单位业绩评价- 96 -第二节营销管理
4、评价标准- 97 -一、营销管理过程评价标准- 97 -二、营销管理结果评价标准- 106 -第三节生产管理评价标准- 110 -一、生产管理过程评价标准- 110 -二、生产管理结果评价标准- 113 -第四节设备管理评价标准- 114 -一、设备管理过程评价标准- 115 -二、设备管理结果评价标准- 118 -第五节质量管理评价标准- 119 -一、质量管理过程评价标准- 120 -二、质量管理结果评价标准- 124 -第六节供应管理评价标准- 128 -一、供应管理过程评价标准- 128 -二、供应管理结果评价标准- 131 -第七节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标准- 132 -一、人力资源管理过
5、程评价标准- 133 -二、人力资源管理结果评价标准- 137 -第八节财务管理评价标准- 138 -一、财务管理过程评价标准- 138 -二、财务管理结果评价标准- 144 -第九节 会计管理评价标准- 145 -一、会计管理过程评价标准- 145 -二、会计管理结果评价标准- 153 -第三十四章岗位业绩评价- 154 -第一节岗位业绩评价的一般方法- 154 -一、岗位业绩评价的概念- 155 -二、岗位业绩评价的原则- 156 -三、岗位业绩评价要素- 157 -四、岗位业绩评价主体- 159 -五、岗位业绩评价的程序- 161 -六、岗位业绩评价的方法- 164 -七、业绩评价的准确
6、性- 168 -第二节岗位业绩数量化评价- 170 -一、岗位业绩评价标准概述- 170 -二、岗位管理过程评价标准- 174 -三、岗位管理结果评价标准- 184 -业绩评价是行为的指导机制,要实现企业战略,就必须建立一套与战略要求相匹配的业绩评价机制。本篇从战略实施的角度研究业绩评价问题,主要内容安排如下:业绩评价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受托责任及其分析、关于业绩的各种观点及其评述、业绩是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过程、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企业整体业绩评价:企业整体业绩评价标准概述、企业战略管理评价标准、企业治理评价标准、企业组织评价标准、企业整体管理目标评价标准现行模式评述、企业整体管理目标评价标
7、准的因果客观模式。单位业绩评价:首先确定所要讨论的单位包括哪些;然后,对单位业绩作进一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单位业绩评价标准作进一步的讨论,理清建立单位业绩评价标准的思路。这些内容都在本章第一节。理清建立单位业绩评价标准的思路之后,本章随后各节按这种思路讨论各个单位的管理过程评价标准和管理目标评价标准。岗位业绩评价:岗位业绩评价的一般方法、岗位业绩数量化评价。第三十一章业绩评价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本章的任务有二个,一是解决业绩评价要对什么进行评价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业绩评价才有了明确的范围。二是讨论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本章内容的逻辑顺序是:受托责任及其分析:分析受托责任(委托代理
8、关系)的产生原因、组成内容、内部矛盾及其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将业绩评价的对象界定为业绩。关于业绩的各种观点及其评述:分析和评述业绩组成内容的各种观点,为本书观点的确立奠定基础。业绩是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过程:论证业绩的组成内容是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过程,并对管理目标和管理过程作较详细的分析。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讨论各层次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关系。第一节受托责任及其分析管理和受托责任有着不解之缘,管理因为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而受托责任之所以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也离不开管理。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分析着重于受托责任的起源和内容,分析受托责任为什么会产生和受托责任的组成内容。经济学家对
9、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着重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解决办法。这两方面的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完整分析。本节首先介绍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分析,然后,介绍经济学家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自己关于受托责任的一些观点,为进一步分析业绩的内容奠定基础。一、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分析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关系的分析着重于受托责任的起源和内容,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分法和三分法。各种两分法的共性是把受托责任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不同学者所确定的组成内容是不同的。各种三分法的共性是把受托责任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不同学者所确定的组成内容也是不同的。(一)两
10、分法各种两分法的共性是把受托责任的内容分为两方面,不同学者所确定的组成内容不同。1、詹姆斯卡特的观点:程序性受托责任和结果性受托责任加拿大审计学家詹姆斯卡特(James Cutt)认为:受托责任系指一种可负责任的状态,或对某些具体行为或隐含的任务在形式上的责任。一般意义上的受托责任有两种形式: (1)程序性受托责任(procedural accountability):根据事先确立好的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并由审计鉴证其公允性,以解除其受托责任。这种受托责任强调要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等,与之相 匹配的审计是符合性审计。(2)结果性受托责任(consequential accountabili
11、ty):对各种资源是否得到经济而有效的利用结果而确立的责任。这种责任以合法性为基础,强调资源利用的结果或管理业绩的好坏。2、王光远教授的观点: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业绩我国青年审计专家王光远教授对受托责任颇有研究,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受托责任可以分为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业绩;受托财务责任要求受托人尽一个最大善意管理人的责任,保护受托财产安全,诚实经营,同时要遵守法律、道德、技术和社会的要求;受托业绩要求受托人不仅应合法经营,而且要按照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公平性(equity)和环保性(environment)的原则来操持受托
12、财产;财务审计鉴证财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及其结果,业绩评价鉴证业绩的完成过程及其结果。3、罗西塔切(Rosita S Chen)的观点: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加拿大的会计教授罗西塔切对受托责任的发展历史作了精辟的分析,其独到的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罗西塔切教授关于受托责任的主要观点如下:受托责任概念起源于财产,即所有权和使用权。而使用权又来源于所有权,当所有者将使用权托付给代理人时,代理人就承担了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完成社会福利的责任(社会责任);另一种是所有者利益的责任,社会责任是主要责任,所有者利益的责任是次要责任。在原始社会,人是上帝的托管者,最原始的受托责任主要
13、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公共责任;在中世纪,受托责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制和庄园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托责任的内涵也在发展。在商业社会,有两种重要的商业理念:古典理念和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 ,出现了两种受托责任:古典受托责任和管理受托责任。按照古典受托责任的观点,代理人只负责追求所有者的利益,仅承担所有者利益的责任,不承担社会责任;按照管理受托责任的观点,代理人不仅要承担所有者利益的责任,还有社会责任。财务报告是代理人对其所承担责任的报告,因此,代理人的观点是:会计师为了核实财务报告的结果,应该分析交易事项,提供有关评价代理人受托责任的信息。作为一个代理人,其业绩应该按照利润的多少和社会结果的实现程度来评
14、价。(二)三分法各种三分法的共性是把受托责任的内容分为三方面,不同学者所确定的组成内容不同。1、卡特(J.Cutt)教授的观点:财务受托责任、效率受托责任和效果受托责任澳大利亚的卡特教授认为:随着委托人对受托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受托责任关系越来越复杂,所以,受托责任就形成了以下几个层次:财务受托责任:这是最低层次的受托责任,与此相适应的是符合性审计;效率受托责任:这是中间层次的受托责任,与此相适应的是业务审计;效果受托责任:这是最高层次的受托责任,与此相适应的是效果性审计。2、库珀(W.W.Cooper)等人的观点:货币受托责任、业务受托责任和财产受托责任美国的库珀(W.W.Cooper)教授
15、和井尻雄士(Yuji Ijiri)教授在科氏会计辞典中对受托责任的定义如下:“雇员、代理人或其它人定期报告其行动或行动上的失败,以继续行使委任权力的责任,因此,指定出纳总管责任金额或帐目,以货币、财产或其它预先确定的基础表达的对他人责任或义务的计量,法律、规章、协调或惯例所强加的证明良好管理、控制或其它业绩的义务。选为受托责任测定基础的单位叫受托责任单位。”在定义了受托责任的一般意义之后,珀教授和井尻雄士教授对受托责任作了如下分类: (1)货币受托责任(dollar accountability):会计在传统上着重关注流动资产的流动货币受托责任,亦即收益和费用的报告,流动资产的来源及由此而发生
16、的活动。(2)业务受托责任(operational accountability):区别于货币受托责任,是管理者有效使用全部资产和资源的责任。与之相配合的审计是业务审计或综合审计。(3)财产受托责任(property accountability):看管和报告资产的存在、存放地点、用途及其它情况的责任,特别是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和小型工具以及各种原因而尚未资本化的项目。3、伯恩伯格(Birnberg)的观点:财产安全、管理业绩和资产使用全过程美国会计学家伯恩伯格将受托责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纯粹保管时期,传统保管时期,资产有效利用时期,全过程时期。在纯粹保管时期和传统保管时期,代理人只需履行保管职
17、能,保证委托人的财产安全即可;在资产有效利用时期,代理人要提供详细资料表明计划的完成程度,除了编制资产负债表外,还要提供影响资产 使用效率的数据以评价管理业绩。在过程时期,代理人除了履行资产有效利用时期的全部责任外,还要注重资产使用全过程的数据。二、经济学家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经济学家将会计学家的受托责任称为委托代理关系,他们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着重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解决办法,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都对委托代理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一)古典经济学家的委托代理理论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最早对企业作了初步的考察。当时,企业制度尚处于特许主义阶段,设立企业必须经国王或皇室
18、的特别许可。因此,这一时期的企业承担某些公共职能,享有某些特权。所以,斯密把企业视为“公共机关”。斯密将企业制与合伙制作了比较。斯密指出,企业制的优点在于它集资的广泛性,由于企业的经营由董事会负责,股东自己不用经营,再加上股东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样省事而所冒危险又只限于一定金额”,所以“许多不肯把资产投于合伙企业的人,都向这方面投资。因此,股份企业吸收资本通常超过任何合伙企业。”斯密认为,企业的缺点是经营者缺乏责任心。股份企业是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为股东们的利益营运的。所以,“要想股份企业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象私人合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这样,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企业业务经营上
19、多少难免的弊窦”。斯密的这一议论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提到两权分离后引起的代理问题。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hn Mill)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传统的企业制度作了客观、全面分析。他认为,企业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能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办大事;其经营规模和连续性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要求;其经营的公开性有利于企业所有者监督企业的运作。穆勒认为企业制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结果不一致,企业不会精打细算。针对企业的缺点,穆勒还探讨了股份企业对经理人员和员工进行激励以降低代理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问
20、题。他认为,其核心是通过各种方式使雇员的利益同企业的盈亏或多或少地相关联,具体办法是实行计件工资制和让经理人员参与企业利润的分享。(二)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委托代理理论19世纪中叶,英美两国完成了由传统企业制向现代企业制嬗变的历程。企业特许制度的废除,为现代企业制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不必像他的前辈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那样,将企业制度研究的重点放在反对政府干预问题上,而着力研究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及激励问题,这就将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马歇尔说:“大的私人企业的首脑,承担营业的主要风险,他把企业的许多细节工作委托别人去做如果他所委托为他经营货物的采购和销售的人,从与
21、他们交易的人那里收受佣金,他就能发觉和处罚这种欺诈行为。如果他们徇私和提拔他们无能的亲友,或者他们自己敷衍塞责,甚至他们没有表现出使他们最初被提升的那种非凡的能力,他就能发觉错误之所在,并加以纠正。但是,在上述这些事情上,股份企业的大多数股东除了少数的例外情况外差不多是无能为力的”, “私人企业所具有创造性、主动性和目的的一致性以及行动的敏捷,多为股份企业所罕见”。马歇尔已初步认识到了股份企业内股东与经理人员信息不对称状态下产生的代理成本问题。代理人相对于委托人来说掌握着更多的私有信息,这种私有信息使他们很容易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去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了使代理人的行为不偏离利润最大化结果,委托人必
22、须对代理人实施激励。马歇尔所指的激励办法主要是给代理人以合理的报酬,将经理的收入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即以利润率作为计量经理的经营绩效的计量指标,刺激他们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三)制度学派的委托代理理论制度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制度学派把制度当作经济变迁的内生变量,主张以“历史起源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作用,因而制度学派的许多经济学家对当时急剧变迁的企业制度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1)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Ptorstein Bunde Veblen)对股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其产生的影响作了分析。他认为,作为所有者的股东“对他们所有财
23、产的财产关系薄弱到极度”。“资本所有人的命运大部分寄托在经理的主持权上”。股票“在形式上是所有权证书,实际上是债务凭证”。因此,从财产实际占有角度,他把股份制称为“无主所有制”。凡勃伦认为,两权分离必然导致经理人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企业利益束之高阁。既然,企业经理人员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那么,企业所有者如何对经理人员进行控制呢?凡勃伦对此没有展开论述。(2)美国制度经济学家阿道夫贝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通过对美国股份企业制度的考察,得出了如下结论:现代大企业的管理权将不可避免地从私人资产所有者(股东)转移到具有管理技术的人的手里;在股份企业中,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拥有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略 导向 业绩 评价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2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