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顾客需求的营销渠道设计与应用.docx
《基于顾客需求的营销渠道设计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顾客需求的营销渠道设计与应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n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一八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一三920份资料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基于顾客需求的营销渠道设计及应用研究研究生姓名: 王理文 导 师姓名: 王宝荣 专 业: 企业管理
2、 研 究 方向: 市场营销方向 评审组长: 成 员: 评审时间: 1、论文题目(初选):基于顾客需求的营销渠道设计及应用研究以家用汽车行业为例2、研究背景和意义 营销渠道(Marketing channels)是指产品或服务转移所经过的路径,由参与产品或服务转移活动以使产品或服务便于使用或消费的所有组织构成1。营销渠道也被称为“销售通路”、“流通渠道”或“分销渠道”。营销渠道作为50年代末由JeromeMcCarthy提出的经典市场营销理论4Ps(Product,Price,Promotion,Place)理论中的一个P(Place),在国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竞争白热化
3、的今天,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一个厂商很难再凭借自身的技术、工艺或设备优势来在竞争中获得足够优势;同时,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竞争的压力迫使厂商频频使用价格战,使产品获利空间越来越小,过去作为竞争利器的价格兑显无能为力;促销作为厂商推销产品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常用手段之一,也已被各路商家发挥到极致,促销成本愈来愈高昂,效果却是越来越难保证。鉴于此,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最后一个P(渠道)上,谁控制了渠道,谁就赢得了市场主动权,正所谓“得渠道者得天下”,渠道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正越来越受到各路厂商的重视。而与此同时,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之一,国外许多大型、巨型零售商、生产制
4、造商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为中国企业带来许多学习机遇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空前竞争压力。如何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是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之一,作为中国企业一直引以为豪的渠道优势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还是被这些外来的洋企业利用自身资金与管理优势后来居上,理应引起中国企业及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以渠道设计作为切入点,从基于顾客需求的角度,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分析了影响渠道设计各类影响因素,并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试图构建一个基于顾客需求的渠道设计模型,最后将此模型应用到一个具体的企业之中,希望此文能够给中国的企业在渠道设计与管理中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意义。3、论文综述(围绕论题:国内外对本领域的研究
5、概况 附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3.1、达文康与菲力普斯的“渠道选择”理论达文康(Duncan , J . D. ) 在其1951 年的论文中就流通渠道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2 , 他认为影响企业( 主要是厂商) 选择流通渠道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是一般因素, 二是特殊因素。所谓一般因素主要是指所要选择的流通渠道能够实现的销售额、所需要的费用及能够实现的利润; 所谓特殊因素主要是指市场的性质与范围( 购买动机、购买习惯、店铺的位置等) 、现有渠道的优势与不足、厂商的财务资源、能够为渠道成员提供的支援、渠道成员的协作方式与范围以及领导者的偏好等。达文康根据流通渠道的集约度( 开放度) 将可供选择的流通渠
6、道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开放性流通渠道、选择性流通渠道与独家或垄断性流通渠道。后来,达文康又与菲力普斯( C. F. Phillips) 合作,对流通渠道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补充研究3 。他们认为,企业在选择流通渠道时往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基础或程序性工作、渠道开放度的确定以及与渠道成员合作或协调关系的确定。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 产品流通特性分析; 市场性质与范围的决定; 对可供选择的流通渠道进行分析; 从销售额、费用及利润等角度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流通渠道进行评价; 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 希望得到渠道成员的哪些支持或合作; 确定对渠道成员的支援或协作形式; 对选择的渠道不断进行考核与再评价。达文康
7、和菲力普斯认为, 上述工作是企业进行渠道选择时必须做的基本工作,只有经过上述工作程序才能保证所选择的流通渠道符合企业的经营战略。同时, 他们还强调对所选择的流通渠道要不断进行考核与再评价, 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除上述基础性工作外, 达文康与菲力普斯认为在选择流通渠道时, 还要根据企业性质与产品特点确定渠道的开放度或宽度,即选择开放性流通渠道、选择性流通渠道还是垄断性流通渠道。由上可知, 达文康与菲力普斯关于流通渠道选择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了渠道理论研究的两个基本领域,即渠道建设理论与渠道管理理论。显然,达文康与菲力普斯并没有将二者进行分别研究,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渠道问题的研究
8、深度。3.2、沃尔特斯的“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理论沃尔特斯( C. G. Walters) 在1977 年的著作中分两章论述了“营销渠道的设计”与“渠道选择”问题4 。关于“营销渠道的设计”问题, 沃尔特斯提出了以下观点。( 1) 在设计营销渠道时, 首先要考虑渠道的职能贡献,为此必须考虑两个因素,即渠道成员职能贡献的变化以及职能贡献与渠道长度的关系。( 2) 在设计营销渠道时, 还要考虑渠道的所有权或支配权结构, 即要考虑各所有或支配形式的流通渠道的成员构成及其可行性、渠道成员的多少以及谁是渠道的领导者等问题。( 3) 在论述渠道成员的结构关系时, 提出了与渠道成员直接相关的渠道流量概念,
9、并对渠道流量的方向、不同时期的渠道流量比率以及物质流量与所有权流量的区别进行了论述。( 4) 在论述渠道成员的层级结构问题时, 提出了渠道成员层级结构的影响因素、渠道成员之间的支配或协作关系、垂直支配与水平支配、支配关系与渠道职能的关系以及支配与渠道职能的调整等问题。( 5) 应用“零售轮理论”对渠道成员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由上可知,沃尔特斯只是从渠道结构与职能、渠道流量等方面对渠道设计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研究,而对渠道设计的具体方法与程序没有涉及。此外,沃尔特斯还对“渠道选择”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认为, 渠道设计是对渠道的基本结构进行设计,而渠道选择是在渠道设计的基础上对渠道成员结构所进
10、行的选择。为了保证渠道选择的正确, 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 最终消费者因素, 如人口规模与结构、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消费者的空间分布、市场集中度等;产品因素, 如产品的种类、体积与重量、生产或订货批量、产品线的长短或宽窄等; 渠道成员因素,如渠道成员的职能贡献、对渠道成员的支援、渠道成员的合作、渠道成员的工作效率、多渠道的必要性等; 管理因素,如渠道目标、可利用渠道的多少、企业的财务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领导者的偏好等;竞争因素; 费用与利润因素。综上所述, 沃尔特斯将渠道建设问题分为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两个方面, 并分别进行了研究。沃尔特斯的主要贡献是对渠道选择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认为渠道选择过程
11、包括渠道初选、渠道修正与渠道创造三个阶段,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区别。但是,不足之处是没有对渠道成员的具体选择问题进行研究。3.3、鲍威尔索克斯、库佩尔、兰巴特及泰罗的“渠道设计”理论1980 年, 鲍威尔索克斯(D. J . Bowersox) 、库佩尔(M. B . Cooper) 、兰巴特(D. M. Lambert ) 及泰罗(D. A.Taylor) 在其合著的著作中, 以“渠道结构与设计”为题,对渠道设计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5 。鲍威尔索克斯等人在该书中指出:“即使在特定时期设计了最佳的流通渠道, 但是由于一些不可预期的变化,也必须对所设计的流通渠道进行新的考虑。”也就是说,即使在特定时
12、期是最佳的流通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无法保证它永远最佳, 因此必须根据条件及环境的变化对所设计的流通渠道进行修正、调整甚至重新设计。以此为出发点, 鲍威尔索克斯等人提出了渠道设计的基本思路, 即企业在设计流通渠道时,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其次, 还要考虑流通渠道的集约程度或开放程度, 即是直接销售还是通过中间商进行销售以及如何寻找合适的中间商等。企业流通渠道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开发上市而设计新渠道; 二是对现有的渠道设计进行修正或调整。他们认为, 这两种设计都要有计划地进行。他们所说的“设计新渠道”与“修正或调整现有渠道”就是前述沃尔特斯所说的“渠道初选”与
13、“渠道修正”。同时, 鲍威尔索克斯等人还提出了渠道设计的一般步骤: 确定渠道目标;制定渠道策略; 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渠道方案;评价各种可供选择的渠道方案; 选择、确定渠道方案; 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渠道成员方案; 评价、选择具体的渠道成员; 考核、评估渠道绩效; 修正、调整或变更现有的渠道方案( 如有必要) 。在此基础上, 鲍威尔索克斯等人还将流通渠道划分为商流( 交易) 渠道和物流渠道, 并分别论述了两种渠道设计所要考虑的因素。他们认为, 在设计商流渠道时, 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 顾客因素; 渠道的开放度与环节; 市场覆盖范围与市场占有率; 产品特性,如产品的单位价值、市场需求、替代性等。在设
14、计物流渠道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顾客服务水平, 如便利性、速度、安全等; 产品特性,如产品的单位价值、产品容积与重量、产品的易腐蚀性、顾客的空间集中程度、产品的季节性、产品线的宽度与深度等; 总费用水平, 包括顾客服务费、运输费、保管费等各种费用的总水平。由此可见,鲍威尔索克斯等人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明确提出渠道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 并对渠道设计过程进行了划分; 第二,以往的渠道设计或选择理论只限于商流渠道, 而鲍威尔索克斯等人则提出了物流渠道设计问题, 并提出了设计物流渠道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其不足之处是, 虽然提出渠道设计的9 个过程, 但对每个过程并没有进行具体说明与解释。此外,
15、 没有将渠道结构设计与具体渠道成员的选择分别进行研究。3.4、罗森布劳姆的“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理论罗森布劳姆(B . Rosenbloom) 在其1991 年版的著作中设有“营销渠道的设计”与“渠道成员的选择”两章,对渠道设计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6 。罗森布劳姆认为,以往在研究流通渠道问题时,对“渠道设计”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存在着概念使用上的混乱。为此, 罗森布劳姆重新对“渠道设计”概念进行了定义。他认为, 渠道设计是指“对过去从未有过的新渠道的开发或创造以及对现有渠道进行的修正”。同时,还对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进行了概念区分。罗森布劳姆认为, 渠道选择是指对渠道成员的选择, 渠道选择只是
16、渠道设计的一个阶段( 部分) 。罗森布劳姆在对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重新定义和区分后, 对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罗森布劳姆认为渠道设计过程包括以下7 个阶段: 渠道设计必要性的认识; 流通或营销目标的制定与调整; 渠道作业职能的确定; 制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渠道方案; 对影响渠道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最佳”流通渠道方案的选择、确定; 渠道成员的选择。显然,在罗森布劳姆看来, 渠道设计包含了渠道选择。为了对“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问题分别进行研究, 罗森布劳姆将至作为“渠道设计”问题来论述, 将作为“渠道选择”问题来论述。以上就是罗森布劳姆“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理论的基本主张,其
17、主要贡献是: 明确了“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的概念区别, 同时认为“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都是一个连续的决策过程, 每个决策过程又分为若干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方法。罗森布劳姆渠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概念清晰, 因而对以后的研究者影响很大,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3.5、斯坦恩与耶鲁安萨利的“渠道设计”理论斯坦恩(L . W. Stern) 与耶鲁安萨利(A. I . El -Ansary) 在1992 年合著的著作中, 以“渠道计划: 渠道系统的设计”为题设专章对渠道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7 。斯坦恩与耶鲁安萨利的渠道设计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张顾客主导型的渠道设计, 将渠道设计划分为10 个阶段。
18、( 1) 首先要思考渠道要销售什么, 也就是要思考哪些商品要通过哪些渠道进行销售的问题。( 2) 对最终消费者进行类别分析, 即从购买过程来看,消费者希望渠道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从而根据消费者对服务的不同偏好,对消费者进行类型划分。(3) 针对最终消费者需求, 选择合适的渠道成员,即通过对最终消费者购买特征或服务类型的类别分析设计理想的渠道成员结构。(4) 设计理想的渠道系统,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对渠道成员的职能与业绩进行评价, 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提供哪些渠道服务( 职能) 、企业的整个渠道系统应进行哪些投入以及渠道职能的内部化程度等,即从最终消费者的角度来设计理想的渠道系统。( 5)
19、对现有渠道系统进行分析, 即对企业现在利用的流通渠道进行评价。( 6) 对外部及内部环境与机会进行分析, 即主要对外部环境( 渠道所面对的外部环境) 及企业内部环境( 如企业经营者对渠道风险的评价、企业经营者心目中理想渠道的标准、渠道的效率及可利用程度、目标及其约束条件等) 进行分析。(7) 差距分析, 即对理想的渠道系统、现有的渠道系统及经营者心目中的理想渠道系统进行比较,并对它们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 8) 对目标与约束条件进行分析, 即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对目标与约束条件的分析, 调整经营者的偏好与认识。( 9) 确定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目标, 即企业经营者要面对实际与理想的差距, 确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顾客 需求 营销 渠道 设计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1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