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讲课大纲.docx
《国际贸易学讲课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学讲课大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贸易学讲课提纲第一篇 国际贸易基础 本篇主要讲述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分析国际贸易产生发展过程中影响的基本因素。如国际分工,经济结构与增长,世界市场等。探讨国际贸易发展的战略模式。第1章 国际贸易概述教学目的:掌握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学这门课程的大体结构和内容,知晓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重点和难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第1节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1.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reign Trade )概念。二者的联系与区别。2总贸易与专门贸易。(General Trade and Special Trade ) 关境与国境的
2、问题3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Visible Trade and Invisible Trade ) 概念. 联系与区别.4.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Direct Trade , Indirect Trade ,Entrepot Trade and Transit Trade ) 概念. 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联系与区别.5. 易货贸易与自由结汇贸易。(Barter Trade and Cash Trade )以什么为清算偿工具?6. 双边贸易与多边贸易.(Bilateral Trade and Multilateral Trade )为了解决结算矛盾.7. 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
3、. (Domestlic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 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有四点.第2 节 国际贸易统计分析指标1. 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二者的联系与区别.2. 净进口与净出口. ( Net Export and Import ) 复进口与复进口.3 . 贸易差额. (Balance of Trade )4 . 贸易条件. (Terns of Trade ) T= px/pm100. 贸易条件的含义.5对外贸易依存度.(Ra
4、tio of Dependence of Foreign Trade )6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Foreign Trade and 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 概念, 含义. 7贸易竞争指数. (Trade Competitive Index ) (同种或同类商品的进出口差额)该种或该类商品的进出口额8. 出口换汇成本 。通过商品出口,用多少人民币可以换回同一个单位的外币的比例数。 既,出口总成本(人民币)出口销售的外汇净收入(美元) 第三节 国际贸易法律环境.1.国内法.2.国际贸易条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海牙规则, 维斯
5、比规则, 汉堡规则,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 关于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的公约3. 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托收统一规则, 国际保付代理惯例规则. 第4节 国际贸易学.1.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2.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沿革3. 国际贸易学与宏观、微观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4, 学习方法.第2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本章概述.重点与难点:(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国际分工的概念. 第1节 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1.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1. 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发
6、展的前提条件.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3.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4.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2.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规模对国际分工有重要作用.人口的影响. 劳动规模的影响. 市场规模的影响.3.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4. 上层建筑、国际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有重要影响. 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5. 资本国际化是深化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第2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时间:从一五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开始,到一八世纪60年代
7、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分工。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成因:第一次产业革命。时间:一八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先后完成。结果:形成了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垂直型分工)特点:a.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原材料、销售市场、劳动力、运输工具、通讯) b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而形成的。 c在宗主国和殖民地国的基础上形成了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成因:第二次产业革命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内容特点:a.垂直型分工进一步扩大和加深b.水平型分工日益发展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三次产业革命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上
8、世纪60年代以后内容:计算机,宇宙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特点:a.各种类型的分工进一步发展,但水平型分工超过了垂直型分工b.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不断加深c.生产的国际化日益发展,工艺分工方兴未艾第3节 国际分工与国民经济结构的相互关系国民经济结构的概念1. 国民经济结构对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影响(1) 各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差异性是进行国际分工的前提(2) 国民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参与国际分工的特点(3) 国民经济结构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2. 国际分工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反作用(1) 国际分工可以促进一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善(2) 国际分工有时会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善产生阻滞作用第四节 国际分
9、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影响国际分工。1.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国际分工发展规模和速度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与速度(2) 国际分工的地理结构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地区分布(3) 国际分工的内容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4)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2. 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影响(1) 国际贸易是联结国际分工的纽带,是实现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2) 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3) 国际贸易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第3章 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 为什么要讲这一章?是因为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有非常紧密
10、的联系.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而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交换的领域.因此,世界市场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第1节. 国际贸易发展与世界市场演进 1. 资本主义以前的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 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最早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与贸易中心.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与贸易中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2.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16世纪至一八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方式逐步建立与发展.诱因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哥伦布, 瓦斯哥达伽马,麦哲伦),战争掠夺与奴隶买卖.在这一背景下,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开始萌芽3.
11、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 4. 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贸易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使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5.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时期,商品输出被资本输出所代替.于是,统一的世界市场终于形成.其标志是:多边贸易支付体系形成.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和世界货币的形成.形成了比较健全的销售渠道. 第2节 当代国际市场体系世界市场体系的概念. 世界市场体系的划分.(按制度.按地区.按交易对象.按商品类别.按市场组织特征来划分.)本节是按市场组织特征划分的内容来讲述
12、的. 1. 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市场 .商品交易所:是对一些大宗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进行买卖和投机活动的有组织市场。它是在固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按规定方式,由特定的交易人员进行大宗商品毛买的专业市场。商品交易所由会员组成,只有正式会员才能进入交易所进行买卖。会员除自己进行交易外也可以充当经纪人,替非会员进行交易,收取一定的佣金。交易所的买卖可分为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目前主要是期货交易。拍卖中心:它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按照一定的规章和程序通过公开叫价竟购,把事先经买主看过的货物逐批或逐件卖给出价最高者的交易过程。拍卖中心具有以下特点:a.买卖双方并不直接恰商,而是通过拍卖行来进行;b.拍卖是一
13、种单批实物现货交易,具有当场公开竟购一次确定成交的性质。成交后卖方或拍卖人对商品的品质一般不负赔偿责任;c.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特点在拍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故卖方较为有利;d.拍卖所需费用一般较其他方式高。.国际博览会、展览会:国际博览会又称国际集市,是一种定期在同一地点、在规定期限内举办的有众多国家厂商参加的展销结合的国际市场,是开展国贸和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展览会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办的,由众多国家厂商参加的展览活动。它跟博览会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固定时间;二是只展不销。不过目前的展览会有和博览会逐渐结合的趋势,也销售商品。展览会主要是展示和宣扬自己的产品,扩大影响,提升形象。2无固
14、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市场.单纯的商品购销.补偿贸易:包括直接产品补偿(回购)、间接产品补偿(互购)、劳务补偿和其他形式.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易货贸易(含广义的和狭义的易货贸易)招标与投标3国际商品销售渠道国际商品销售渠道的概念。它是指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领域所经历的买卖环节及组织形式。它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出口国内的销售渠道,进口国内的销售渠道,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销售渠道。对出口企业来说,进入国际市场有三条渠道: 直接出口。直接出口是指企业把产品直接卖给国外的顾客或最终用户。它包括利用经销商,代理商,设立驻外办事机构,建立国外营销机构,把产品卖给最终用户等种形式。(经销商与代理商
15、的区别 间接出口。是指把产品卖给国内的中间商或委托国内的代理机构,由其负责出口业务。 国外生产。包括组装业务,合同制造,许可贸易,国外合营及国外独资生产.4. 国际市场运输网络. 它包括铁路运输,公里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和集装箱运输.5. 世界信息网络.它包括信息传播手段和信息来源渠道.第3节 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1. 整体市场多元化.2. 区域市场一体化3. 贸易方式多样化4. 市场竞争激烈化5. 封闭市场扩大化.第4节 . 世界市场价格1. 国际价值.国际价值的概念.影响国际价值的因素.(国际平均劳动生产率,国际平均劳动强度,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2. 世界市场价格.世界市场价格
16、的概念.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因素.(国际生产价格,供求关系,垄断,经济周期,政策因素等)3. 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世界“封闭市场”价格.它包括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区域集团内部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价格. 第4章.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第1节.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对外贸易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见书66.图)2. 对外贸易有利国民经济的平衡.(见书67)3. 对外贸易乘数原理.第2节. 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生产要素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生产要素按相同速度增长(见书图70)这表明了在中性增长条件下,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将按相同速度增长,不会引起贸易模式的变化
17、. 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增长.根据罗布津斯基定理,生产要素单一增长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绝对增加,而密集地使用另一种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则绝对减少.这里将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超顺贸易倾向增长;另一种是超逆贸易倾向增长.(见书73页). 生产要素的非中性增长 如果生产要素按不同的速度增长,那么也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顺贸易倾向增长;另一种是逆贸易倾向增长.2. 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中性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劳动力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以等比例提高,从而生产的资本和劳动比保持不变.中性技术进步发生在哪个产业,这个产业的产量就会提高,另一个产业的产量会减少.如果该产
18、业是出口产业,则出口量会扩大.如果该产业是进口产业,则进口量回减少.如果中性技术进步等程度的发生在两种产业中,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是对外贸的影响是中性的.即进口和出口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相等.贸易模式不发生变化. 非中性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而该产业又是出口产业,则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量会增加,出口会扩大.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进口产业,则进口会减少.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发生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复杂,它可能对外贸产生影响,也可能没有影响.如果两种产业发生了同等程度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则出口量必定增加.如果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只发生在资
19、本密集型产业中,也会增强中性技术进步的效应.即如果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出口产业,则出口会扩大.如果是进口产业,则进口会减少.同样地,如果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只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其对外贸的影响不清楚.如果两种产业都发生了同等程度的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则出口量必定增加.3. 偏好变化与国际贸易.在出口品需求弹性一定的条件下,如果进口品的需求弹性等与于1,那么这种经济增长不会带来偏好的变化,也不会改变贸易模式.如果进口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则进口品的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如果小于1,则进口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第3节. 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差额的影响.1. 哈罗德的三个命题. 以国代表本国,国
20、代表整个世界.如果国的增长率大于国,国就具有入超倾向. 如果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中每人平均生产量的增长率超过该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则国就具有出超倾向. 如果国工资增长率小于每人平均生产率的增长率,国就会具有出超倾向. 2. 约翰逊的一般方程式. 第5章 国际贸易与经济结构第1节 国际贸易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发生作用的:第一,通过国际贸易的引入,必然导致分工的深化和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第二,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会使进口竞争部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国际贸易是建立和发展新行业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提供了市
21、场)第四,国际贸易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还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来实现.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和小岛清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雁型产业发展形态理论”和“推进国民生产过程的国际互补原理”.1. 雁型产业发展形态理论. 这是赤松要在考察日本棉纺工业发展历史后而建立的利用生产要素国际移动来推进本国产业结构发展的模型.赤岛要在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发展历史后发现,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过程在图形上可以描述为三只飞翔的大雁.第一只大雁为进口浪潮;第二只为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大雁就是出口浪潮.(见书80页)赤岛要将此形象地称为“雁型产业发展形态”.后来,许多学者发现此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本产业结构的发展,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讲课 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18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