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一)亚当.斯密与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指一国(人)生产1单位的某种资源少于另一国(人)同类商品的生产。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超乎人为力量之外的物质生产的优势条件。如:气候、矿产等。获得性优势: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分工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从而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
2、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在于输出本国在生产费用上占绝对优势的商品,以换取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费用较高的商品。按这种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使参加国都能获得利益。比较成本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英国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一、李嘉图模型的图例假定:1、两个国两产品模型。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劳动生产率不变。3、生产成本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劳动量成比例。4、没有运输成本。即部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5
3、、没有技术进步6、物物交换。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7、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8、充分就业。即没有闲置资源,劳动力作为唯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直接衡量贸易利益。二、比较优势理论1、基本思想: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2、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3、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比较(相对)成本差异两利相权
4、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4、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基于比较成本说的古典国际贸易模型一、模型的作用:解决贸易的成因和影响(价格、生产、消费、福利)(一)1、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情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的连线。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性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二)1、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相结合:均衡(最佳)产量和消费量(三)交换比率
5、(相对价格、贸易条件)二、贸易前均衡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判断一国的比较优势三、古典国际贸易模型(一种要素)(一)国际贸易的影响1、对价格的影响: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将会提高,进口商品相对价格则会降低。2、对生产的影响:在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都会在自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上实现生产的完全专业化。3、对消费的影响:两国消费者都在位置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消费产品,消费者福利都得到了改善。一、贸易条件T=PxPm1、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TOT):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2、T值上升,贸易条
6、件改善;T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有关需求的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一、恩格尔法则: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收入中用于食品(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收入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奢侈品和耐用品开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会不断上升。二、代表性需求假设代表性需求假设(representativedemand hypothesis)是林德提出的一种用需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学说,也称“重叠需求贸易理论”。需求结构:一国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的质量或档次。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1、解决李嘉图留下的问题: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2、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故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又称要素禀赋论3
7、、对国际贸易有很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一、假定前提1、两个国家(A和B)、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L和K),即两国两要素两商品模型,称222模型2、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是同质的;并且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初始水平是既定的,彼此各不相同。要素禀赋不变,国内可自由流动,国家间不流动3、两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两国同种产品要素密集度相同)4、规模报酬不变,消费偏好相同,各种商品消费比例取决于价格而非收入。5、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6、自由贸易,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二、与
8、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基本概念1、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是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2、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报酬。如:土地的租金、劳动力工资、资本的利息等。3、要素密集度: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4、要素密集型产品:如果某种要素在某种特定的商品中投入的比例最大,则称该商品为该要素密集型产品。如: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纺织品劳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5、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6、要素丰裕度:在一国的生产要
9、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的方法:1、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2、以要素相对价格 三、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1、贸易影响:价格、生产、消费2、国际贸易使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下降。3、局限性:只解释了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一、“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资本丰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更大,进口的资本密集型
10、产品比重更大。违背了H-O模型的结论。二、对“谜”的解释1、要素密集度逆转2、贸易壁垒3、人力资本4、自然资源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要素报酬的决定:生产要素报酬 = 产品价格(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W = PMPL R = PMPK短期:生产要素不流动1、出口产品(X)价格上涨W = PXMPL(R = PXMPK)W提高(R提高)出口行业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都提高2、进口产品(Y)价格下跌W = PYMPL(R = PYMPK)W减少(R减少)进口行业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都减少长期:由于要素可自由流动,国际贸易不仅影响商品价格,也影响要素的边际产品1、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报
11、酬提高资本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的要素向出口行业流动进口竞争行业流出的资本比劳动多(出口行业需要的劳动比资本多)资本相对过剩,价格降低劳动相对稀缺,价格提高各行业投入更多资本,资本劳动比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生产率下降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品减少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会减少。无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3、放大效应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PMP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产品价格的变动。(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A国贸易前(W低、R高)贸易后(W提高、R降低)B国贸易前(W
12、高、R低)贸易后(W降低、R提高)最终达到均衡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在均衡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商品贸易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都是相同的,两个国家有相同的生产技术和固定的规模报酬,商品的相对成本和绝对成本将是均等的。这种均衡只有在要素价格均等时才能达到。新国际贸易理论一、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1、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二、新贸易理论的共同特征不完全竞争1、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2、垄断力(价格差别)规模经济1、内部规模经济(企业)2、外部规模经济(行业)三、产业内贸易的特点:1、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之间要素禀赋
13、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上,产业内贸易则以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的机会就越大,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内贸易发生可能性就越大。2、产业间的流向可以凭借贸易前同种商品的价格差来确定,而产业内则不可以。3、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产业内贸易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所有要素都可能从中受益。4、产业间贸易是由各国要素禀赋之间存在的差异引起的,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但是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T
14、1X M X M (X:产业出口值 Y:产业进口值)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一)不完全竞争产生的原因:1、行业内存在的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成本优势,从而使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2、完全竞争理论假定产品都是同质的,而实际上同一类别的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异质性,这也使得各厂商对于市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二)完全垄断市场主要特征:1、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供应厂商。2、该产品不存在任何相近似的替代品。3、该产业具有进入壁垒,新的厂商无法进入。4、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制订者,它可以根据自身利益制定价格,实现利润最大化。(三)寡头垄断市场主要特征:1、
15、厂商数量较少,基本控制了该产业,新的厂商要进入该产业比较困难。2、各厂商的产品可以同质,也可以存在差异,因而厂商之间存在激烈竞争。3、厂商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之间存在依赖关系,每个厂商都要关注其他厂商的决策。4、厂商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四)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特征:1、同一类产品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产品内在品质、外观形象以及消费者主观评价等。2、厂商数目较多,可以忽视对手的反应,独立决策。3、产业的进入壁垒比较少。4、由于存在产品的异质性,厂商对产品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二、克鲁格曼模型(一)三组关系:1、厂商数量(n)与厂商平均成本的关系:厂商数量越多,单个厂商的产出越少,因而平均成本
16、越高。2、厂商数与厂商价格的关系:厂商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低。3、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有垄断利润),其他厂商会进入该行业,反之,价格低于平均成本时(垄断利润为负),厂商会退出该行业。(二)将厂商数与平均成本的关系反映在图形中即为CC曲线(同向变动);厂商数与价格的关系反映在图形中即为PP曲线(反向变动)。长期来看,行业的厂商数由两条曲线的交点来决定。战略性贸易政策:一国通过出口补贴、关税等战略性措施,以增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同时实现下述目标: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使专业分工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战略性贸易政策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垄断的市场
17、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上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要素密集度特性、生产格局、进出口格局各不相同第一阶段:创新阶段,或成长阶段 从要素特性看:由于技术尚需改进,产品尚未定型,要素比例、工艺流程、规格划定等需不断调整,因而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从产地特性看:由于新产品的设计和设计的改进要求靠近市场,因而新产品只能在创新国生产。从进出口格局看: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着世界市场,高价格的产品只有创新国和国外的高收入者能够购买。因此,产品主要在创新国销售,并少量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这一阶段,创新国垄断出口。第二阶段:成熟阶段 从要素特性
18、看:到这一阶段,技术已经定型,且由于出口增大,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由于产品开始转入正常生产,只需使用熟练劳动力和扩大生产规模即行。因此,这时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变为资本密集型。从产地特性看:其他发达国家进口的增加,市场的扩大一方面诱使进口国的厂商仿制,一方面创新国从事新产品制造的企业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从事生产,以防丧失市场。从进出口格局看:这阶段,原进口国的企业及创新国的子公司生产了这种产品并逐步占领国内市场,创新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逐渐减少。同时,虽然东道国的厂商在本国生产新产品的成本能和创新国企业的产品相竞争,但由于生产规模尚小,再加上关税、运费后,使其产品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典 国际贸易 理论 概述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17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