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docx
《北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立足服务 加强管理不断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以人本服务为核心,围绕就业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以构建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基础,积极推进区县本地化建设,不断探索应用现代化信息服务技术,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了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一)构建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按照国家金保工程的总体要求,依托北京市电子政务专网和全局统一的安全体系,我市于2003年起
2、组织开发建设“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现已更名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历经业务流程梳理、软件开发、基础环境建设、系统推广上线等过程,系统于2008年12月正式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该系统共有13个子系统,分别是失业人员管理、优惠政策管理、农村劳动力管理、境外劳动力管理、资金管理、机构管理、政策咨询、劳动人事代理、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创业指导等。系统面向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等城乡劳动者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失业保险待遇发放、促进就业经费审核发放、求职招聘服务、培训鉴定考核、人事档案管理和社会保险经办等服务工作。目前,系统已全部覆盖市、区
3、、街(学校)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逐步向社区村级服务站延伸,基本实现了“市-区-街三级纵向数据集中、全市范围横向信息共享、劳动力市场业务全方位互动”的建设目标。截至2010年5月底,信息系统已部署到全市行政区域内18个区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324个社保所、472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40所技工学校,加上目前连通的7个区县的743个社区或村级就业服务站,接入信息系统的机构总数接近1600家,业务操作人员近6000人,日均业务量约2万笔左右。按照统一流程、统一规范的要求,全市就业服务和管理工作已全部依托系统开展。(二)积极开展网上人才服务近几年,我市网上人才服务工作快速发展,针对不同服务群体,分别
4、建立了北京市人才网,北京人力资源行业协会网、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招聘服务网站,内容涵盖了招聘信息发布、求职登记服务、就业指导、招聘会信息发布更新、政策解读等多个内容。网络招聘会逐步成熟,从策划、程序开发、前台设计到推广、招商各个环节均已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我市已成功举办了“北京人才大市场网上招聘会”、“科博会网上招聘会”、“京、沪、苏、浙、青五地网上人才招聘会”、“京津冀环渤海网上人才招聘会”及“高效毕业生网络招聘月”等大型网上招聘活动,取得显著效果。近几年,北京市还通过互链嵌套,互相代理业务等模式,积极与其他省市网站展开跨区域合作,先后与天津、唐山、大连、烟台、威海、沈阳、长春、哈尔滨、内蒙古
5、、厦门、南京、浙江、温州、宁波、西安等各省市人才网站成为伙伴关系,建立了全国性的网上人才服务品牌。二、主要做法和经验体会我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齐心合力的努力下,实现了全市就业管理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形成了“一点登记、全市服务”的业务新模式;完成了“市区街三级纵向数据集中、全市范围横向信息共享、劳动力市场业务全方位互动”的建设目标,对北京市的就业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撑和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及经验有:(一)建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面对全市庞大的业务经办机构,组织好、管理好、维护好整个系统需要做大量的统筹协调工作,为此在系统建设及运维阶段我们建立健
6、全了“六项制度、一支队伍”的工作机制。六项制度即例会制度、工作简报制度、业务跟踪制度、定期回访制度、培训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例会制度即市局专门成立了由局长牵头的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具体开展工作。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协调联络各有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度。工作简报制度即定期编制工作简报,向局领导、市级牵头部门、各区县局领导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业务跟踪制度即工作小组全程跟踪政策制定过程,及时提供高效、可行、安全的解决方案,快速完成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使新出台的政策措施能实现全程计算机网络管理,确保业务与信息化管理同步进行。定期回访制度即
7、技术人员直接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工作所人员的需要,现场解决问题。培训制度即定期开展配套的系统操作培训,有效解决由于基层业务经办机构人员流动大所造成的培训需求持续化问题,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使用系统的能力。目标考核制度即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每年度局重点工作目标,年底进行考核。一支队伍即在区县、街道建立起既精通技术又熟知业务的系统管理员队伍,使其成为信息系统与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之间重要的纽带和桥梁。这些机制的建立确保了信息化建设五到位即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考核到位,为系统正常有效运转提供了基础保障。(二)加强区县本地化建设,区域特点显著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应用集中”的模式,有效地保障
8、了全市的业务统一和数据共享。但由于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就业工作的管理措施和手段不同,因此区县对本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部分区县为在本地实现宏观管理,要求与系统基础数据实现共享的需求;二是各区县由于统计分析角度和关注重点不同,需增加个性统计分析报表的需求;三是各区县由于推出不同的惠及本区居民的优惠政策而需新增系统功能的需求;四是扩展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在全面推广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区县本地化建设。对于属于大系统业务的本地化需求,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由区县提出申请,市局信息中心组织需求调研,经相关业
9、务处室认可后,由市里统一安排开发和上线运行。对区县新增的个性化需求和以前自主开发建设并确需保留的系统,比如石景山的社保所系统、朝阳的优惠政策系统以及西城准备开发的就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我市在确保市级数据安全、集中、统一、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区县个性化业务的不断完善。通过区县本地化建设,不但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开发和资金的重复投入,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三)注重数据的真实有效,信息准确性不断提高作为集中式数据库,信息系统已经存贮了330 万城乡劳动者和20万家企事业单位的数据,记录条数已达1.5亿。为保证个人和单位基础数据库中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完整,我们以对
10、公众服务的子系统(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为突破口,一方面通过开发信息质量实时监测模块,实时监测进入系统的个人和单位信息的质量,对不符合规范、重复等无效信息进行筛查,提高了系统内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建立市、区两级信息监测机制,定期向区县通报监测情况,并听取各区县对街道(乡镇)的监测汇报。通过以上措施,基本保证系统能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数据准”,同时也提高了各区县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拓展系统应用领域,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搭建信息系统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多年来手工操作的状况,大大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能力。但信息系统仅仅是支撑业务经办还远不能充分体现系统的使用价值。按照我局信息化建设框架的整体要求,数据
11、生产区和宏观决策区要互为补充,相互衔接。为此,我局早在2004年就已开始建设宏观决策统计分析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并以生产区的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四险信息系统、社会保障卡管理信息系统为数据支撑,定期向宏观决策系统上传统计数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权威、及时的数据依据。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自上线运行以来,已经实现了职业介绍、失业人员管理、技能培训和优惠政策等9个子系统向宏观决策统计分析系统定期传送数据。为适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信息系统向社区(村)的进一步延伸、人才网站内容的完善和省际间互链嵌套及互相代理业务的开展、与
12、北广传媒合作利用移动电视、城市电视及地铁电视等媒体,在公交车、写字楼、商场、地铁等发布就业服务信息等手段,不断拓展信息发布渠道,丰富信息内容,架起了人力社保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在“春风行动”期间,我们通过“就业服务进车站、移动传媒送信息、公交地铁广覆盖”等方式,进一步实现了系统由单纯的业务经办向完善服务的转变。三、下一步发展目标面对当前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按照部发18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实际,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在继续完善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一点登记、全市服务”的模
13、式,对现有相关业务进行梳理、整合、优化,特别是对有业务交叉的原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主要工作,要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规范。同时逐步将区县人才机构纳入业务经办范围,扩大现有管理服务机构规模。通过业务流程梳理、需求调研,软件开发等系列工作,最终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成为“技术保证有力、业务互联互通、操作规范高效、服务手段多样”的综合业务操作平台,真正对全市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促进人才充分流动、资源最佳配置。(二)搭建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方式,通过短信、移动传媒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服务信息,开展便民服务。逐步完善语音系统12333(政策咨询服务热线),进一步探索通过
14、电话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职业介绍等咨询服务。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职业指导、招聘求职、人事代理服务、人才素质测评、技能培训鉴定、创业指导等服务功能,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网上平台。(三)加强系统信息内部共享和外部数据交换在逐步整合四险系统与医疗保险系统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与保险系统的业务联动。开展社保卡一卡多用,保证各应用系统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同时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为依托,逐步建立面向全国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库,与全国主要人力资源市场、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形成高速流转的信息平台,打破部门、地域限制,及时准确地通过全国网络配置人力资源。记录一生 服务一
15、生 管理一生 受益一生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是在劳动保障“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劳动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三原则”上逐步建立起来。其核心是上海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系统从1999年开始建设,始终贯彻“整合、安全、先进、开放、可扩充”的指导思想,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一期、二期、三期建设,实现了以劳动者一生的状态变化为主线,涵盖市、区县、街镇三级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劳动者“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受益一生”的系统设计目标。 系统的建设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一、整合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技术标准,实
16、现劳动和社保业务的全面融合系统建设采用“前台服务功能整合、后台网络实时互联、数据集中统一管理”的设计理念,在需求分析阶段,各业务中心抽调业务精干人员,通过半年时间的集中调研,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完善业务规范,逐步实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等业务的全面整合,实现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管理。整个系统由业务管理、执法监督、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决策支持和系统集成六大分系统组成,包括劳动力资源业务子系统、职业培训业务子系统等30余个子系统。系统服务管理对象涵盖了全市所有的从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农村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外来就业人员和境外就业人员等,服务管理对象总数
17、超过2500万。二、重视数据协同联动和数据交换,确保各项基础信息准确,完整系统通过实时联网和提供数据接口,实现了和民政系统、公安系统、公积金系统和医疗保险系统等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根据业务需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之间建立了业务信息协同规则,充分体现了开放互联、信息共享的特点。例如通过与公安分系统的数据交换,确保了个人信息实名制准确可靠;通过与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数据交换,确保了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真实唯一;通过与银行、邮局的信息共享,确保了各类就业补贴及时准确发放;通过专线联网,市残联和市建委还能直接对系统的中央数据库进行数据操作,从而实现了各职能部门间跨系统的实时业务处理和数
18、据更新与交换。三、建立系统运行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科学管理,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了保证系统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行,我们通过制定运行管理办法,设置了一整套系统流程控制和管理的措施。运行管理办法包括需求开发、故障处理、技术维护、资产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容灾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关系管理等十多个规范管理办法,基本涵盖了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整个过程。按照运行管理办法控制系统运行,不仅保证了系统管理工作的规范和高效,同时也促进了各业务部门规范设计业务逻辑、科学使用和管理业务系统,从而提升了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例如应急处理预案在世博会期间保
19、障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安全通畅、系统稳定运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四、采用集中式数据管理,多层次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系统在市级中心建立统一的中央数据库,采用客户机/事务处理/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实现三级网络、一级管理。全市所有的业务数据集中存放于市级中央数据库,市、区县、街道的业务操作直接面向市级中央数据库,保证全市范围内数据的一致性和实时性。为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系统从物理、网络、系统和应用各个层面入手,通过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逐步构建了安全防护、响应与灾备相结合的综合安全体系,并获得上海市A类信息系统的安全认证, 2010年通过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例如在电子认证体系方面
20、,原劳动保障局信息中心被部选为电子认证体系建设的首批试点单位,推广电子认证在系统中进行应用。同时,为缩短和减少因不可预见因素而导致的系统停顿及数据丢失,系统在日常数据备份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了完备的冗灾备份方案。其一是在距离市级中心机房10公里以外设立同城灾备中心,与中央数据库通过网络保持数据同步,当不可抗拒因素而导致主系统暂时停顿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各项业务应用进行接管,迅速恢复各项日常业务处理。其次,将中央数据库全备份的数据磁带定期送至外省市的银行金库加以保存,尽可能地减少在极特殊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五、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信息服务手段系统统一的中央数据库为建设包括网站
21、服务、电话服务在内的多层次服务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其中劳动保障服务网站的网上办事功能不仅为公众提供个人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就业培训、政策法规、服务网点等各类信息的查询以及表格下载等服务,同时行政审批结果反馈,网上互动评议平台,求职招聘短信通知服务等方式极大的方便了公众与我们的互动。12333电话咨询中心立足于业务、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逐步形成集政策“一口咨询”、劳动监察举报“一口受理”、电话办事、网上信访、电话调查、舆情反馈、英语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对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通过远程转接、多方会议等方式最快捷地给予明确答复。来电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每天6万多个
22、来电,开通以来累计来电量已突破8000万个。 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还开通了公共招聘网、创业公共服务网、外国人、台港澳人员就业服务网、来沪人员就业服务网等网站,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劳动保障服务。目前,上海公共招聘网运行至今已有5年时间,截至2009年底,共服务各类单位3.8万家,发布招聘岗位131.4万个,受理求职者应聘近500万人次。同时通过构建网上、网下两个平台,设立“青年求职专区”、做好高校网络联盟招聘周、实施大学生见习专项计划、强化大学生网上职业指导服务、发布求职警示和劳动维权指南等方式,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几年来,上海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也逐步积累了
23、一些建设经验和教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会: 一、业务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给系统设计带来较大难度 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业务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方面,公共就业政策覆盖面比较广,例如上海公共就业方面就包括了六大业务系统,30余个子系统;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各项促进就业政策会不断进行调整、变化,从而导致用户的需求亦会不断调整,开发者不仅要根据业务需求统筹考虑各相关子系统的耦合关系,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系统的可扩充性和稳定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设计层次上优化整合用户需求。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循环迭代的系统重构方式,不断优化软件系统的内部架构,使系统对于需求的变更
24、始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重构中,不仅仅是过程分解、任务分配,更重要的是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各个方面互相交织、齐头并进。同时,着重协调各业务之间,各个业务分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确定数据兼容的原则和内容,确保整个系统有序运行。二、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完善的项目管理控制和流程安排 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公共就业信息化部门需要从两个方面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是从服务的角度实现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提供稳定的技术环境运行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化设备以及确保信息安全;二是从促进的角度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业务从流程过程自动化向高效率的业务优化发展。 上海在系统建设初期就提出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的构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公共 就业 服务 信息化 工作经验 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1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