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
《(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玉林工业化的基础现状.8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8(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8(二)投资规模持续增加.9(三)经济效益显著提高.9(四)强优企业发展壮大9(五)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力增强.9(六)中小企业发展迅猛9(七)园区经济异军突起.9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问题和差距.10(一)规模不大、水平不高、结构不优,与全国、全区相比还存在差距.10(二)综合实力不强,大产业、大企业少.10(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粗放.11(四)知名品牌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11(五)改革创新力度不够,体制机制制约明显.11三、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利条件.11(一)发展基础成熟.11(二)发展机遇良好.
2、12(三)区位优势明显.12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15三、总体思路.15四、发展目标.15(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6(二)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16(三)中小企业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16(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16(五)工业就业比重明显提升17(六)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17(七)工业投入明显增加17(八)工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17(九)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18(十)环境保护控制指标比“十五”期末下降30%.18第三章 工业化发展重点.18六、产业发展重点.18(一)重点发展壮大优势产业.19(二)改造提升特色产业.23(三)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4(四)做大做强大型核心企业.25(五)大力发
3、展中小企业.26(六)加强工业品牌建设.28七、运用工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29(一)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29(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第四章 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31八、构建一线两带的工业布局.31九、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34(一)重点工业园区.34(二)县域特色工业集中区.36(三)临海产业园.36(四)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产业园.36十、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38(一)构建与工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空间格局.38(二)推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38(三)围绕工业发展提升城镇服务功能.39第五章
4、 构建工业化的支撑体系.39十一、人才资源支撑体系.39(一)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39(二)新型工业化人才开发工程.40(三)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41(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41十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42(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42(二)构建科技服务平台.42(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43十三、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43(一)金融市场.44(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44(三)技术市场.45(四)人才市场.45十四、现代交通电力支撑体系.45(一)公路.45(二)铁路.46(三)水路.46(四)港口.46(五)电力.46十五、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47(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47(二
5、)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48(三)加快发展会展业.48第六章 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49十六、统一思想,加强领导.49十七、制定完善工业发展政策.50(一)工业投资政策.50(二)产业政策.50(三)财税政策.51(四)工业用地政策.51(五)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政策.51(六)扩大就业政策.53(七)扶持强优企业政策.53(八)扶持中小企业政策.53十八、进一步把改革引向深入.54(一)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54(二)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55(三)推进户籍管理改革.57(四)深化人才培养使用制度改革.57十九、努力提高开放水平.58(一)实施多区域合作战略.58(二)加大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
6、,建设产业转移集聚区.59(三)增强园区吸引外来投资能力.59(四)加强外向型工业基地建设.60(五)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61(六)结合玉林实际,加快县域工业发展.62二十、加强工业化的组织领导.62(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规划实施.62(二)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确保经济稳健运行63(三)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增强加快发展活力.64(四)建立健全工业发展投资机制,大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65(五)建立健全环境建设工作机制,提高服务工业水平65(六)建立健全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形成增强工业发展合力.67(七)建立健全工业发展督查机制,促进各个时期目标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
7、.67(八)建立健全工业宣传长效机制,营造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6839玉林市工业化“十一五”规划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进而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依托,与农业和服务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发展工业是推进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玉林市工业化“十一五”规划(下称“本规划”),主要阐明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导向,是推进全市工业化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第一章 玉林工业化的基础现状“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实施“工业兴玉”战略,加快
8、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总量,优化结构,努力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工业化跃上新台阶。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市工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兴玉”战略,“十五”期间工业发展成就显著,工业化取得较大进展。(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4.41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7.8。“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1,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4.3个百分点。(二)投资规模持续增加。“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75亿元,技术改造投
9、资43.01亿元,均比“九五”增长4.8倍以上。 (三)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4年和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利均超过13亿元。(四)强优企业发展壮大。2005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其中,超过100亿元企业1家。(五)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力增强。目前,我市形成了机械、水泥陶瓷、健康、皮革服装等四大优势产业,2005年四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77%;同时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玉柴是全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广西玉柴机器股份公司生产的“玉柴”牌柴油机和广西三环集团生产的“三环”牌日用瓷跨入了中国名牌行列。
10、玉林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竞争力,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六)中小企业发展迅猛。2005年,全市中小企业1.4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资产占全市资产总额的81%,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0%,工业增加值83.45亿元。(七)园区经济异军突起。自2000年以来,玉林工业以园区经济为突破口,重点扶持,加快建设,园区已成为我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主要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至2005年底止,园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6.92亿元,入园企业296家;2005年实现园区工业产值5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十五”时期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2,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
11、优化升级。2005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29.3,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732美元,城镇化率达到33,按照国际通行评价标准衡量,我市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十五”期间,我市工业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全市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一)规模不大、水平不高、结构不优,与全国、全区相比还存在差距。现在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玉林市仍处于初期阶段。2005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为732美元,广西人均生产总值为10
12、83美元,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74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8.77亿元,在全区只排在第四位。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04.41亿元,仅占全区工业增加值1264.84亿元的8.25%。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十五”期末,我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29.3:33.9:36.8,广西为22.4:37.1:40.5,全国为12.6:47.5:39.9,我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偏大,第二产业偏低。(二)综合实力不强,大产业、大企业少。在工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少。2005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仅31家,全区398家,只占全区总数的7.79%;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
13、业企业只有1家。2005年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我市只有1家。(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工业产业层次低,精深加工的少,由此导致产品物耗大,附加值低,产业增值能力弱。2005年,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12吨标准煤,全区为3.19吨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为2.59吨标准煤;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每户实现利润160万元,全区为335万元。(四)知名品牌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少。“十五”期末,我市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区排位仅达到中等水平,目前全市只获“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产品2个。(五)改革创新力度不够
14、,体制机制制约明显。体制机制滞后是制约我市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体制机制不活,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没有完全到位,与工业化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三、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利条件(一)发展基础成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市已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加强了交通、能源、通讯等建设,特别是近两年我市开展“振兴工业服务工业”大会战和城市基础设施大会战,取得可喜成果,初步构筑起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具备了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基础条件。(二)发展机遇良好。进入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全球范围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全球经
15、济产生巨大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今后至2010年将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的重要时期,增长速度将在目前的水平以每年约2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目前,我市正面临多区域合作、多政策优惠、多方面关注的新兴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和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启动、玉林市作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4+2”的成员、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的年年举办、玉林市“振兴工业、服务工业”良好氛围的形成、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崛起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
16、快,都为加快玉林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和更有力的支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更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新兴工业调整经济结构,向外转移资本和技术,为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和市场,接纳东部产业转移,引进台商项目,扩大工业投资创造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三)区位优势明显。玉林市位于泛珠三角、泛北部湾、中国东盟三大经济区域交汇区内,东靠粤港澳,西联大西南,南向出海,北联中南腹地,是连接泛珠三角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两个经济实体的陆路黄金通道,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便利,随着洛湛铁路、南宁至广州铁路;南宁广州及玉林铁山港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我市的交通网络日臻完善。黎湛、
17、洛湛铁路交汇于玉林,南接湛江口岸,北达我国中原地区;南宁广州、玉林铁山港两条高速公路T形对接,向东直达珠三角中心腹地,向西联结南北钦防和中越“两廊一圈”经济区域,南向直接打通出海走廊;玉林市各出口均有高等级公路与周边省市特别是广东地区对接;市辖区的县(市、区)之间均有高等级公路连接并形成以玉林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交通体系。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接纳东部产业的梯度批量转移,有利于迅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为加快工业化发展提供信息、资金、人才、市场、物流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面临着多重新兴机遇,全市上下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
18、感,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快工业发展,增强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速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追赶全国发展步伐。玉林市 玉林市工业化发展环境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四、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把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作为主要任务,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以扩大开放、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多重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为契机,加快构建玉林“一线两带”的工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打造接纳东部产业转移的外向型工业基地;以集聚发展为模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培植优势产业集群和强优企
19、业,扶持发展和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催生新兴产业;发挥基础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继续以优化工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做大产业,壮大企业,扩大就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联动发展,从而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玉林的步伐。五、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实现工业发展速度高于生产总值发展速度,高于全区年均增速;重点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名城建设取得阶段
20、性成果,工业化跨入中级阶段,为到2020年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8.8,高于全区年均增长15%的要求,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7以上,比“十五”期末提高9.4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17亿元,年均增长19.1%;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4.1%。(二)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238美元;二、三产业比重占生产总值的80%;在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就业人数高于50%;城
21、市化率42%,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达到1.84左右。按国际通用标准衡量,我市工业化水平进入中级阶段。(三)中小企业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企业数量有较大的增加;机械、陶瓷、水泥、服装、编织工艺、电子、有色金属等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逐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品牌;玉柴、三环、黑五类、玉药等现有品牌企业及其品牌产品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提高,一批基础好、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及其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养一批在国内业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29.3:33.9: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立 农业 产业化 发展 相适应 社会化服务体系 3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10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