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一、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二、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1.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对固体物质机械迁移加强)2.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干预地面水平衡)3.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4.对生态平衡的改变5.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加速化学元素迁移),三、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若干原则,1、人类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 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1992提出生态足迹,1996年wackernagel完善。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任何已知人口(某一个人、一个城市或
2、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笑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陆地和海洋)。2、必须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开发利用自然环境,3、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多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能力就有多大。即使没有核战争,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足以毁灭人类自身。4、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可持续发展),四、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深化:国际地理学的发展愈来愈注重由自然支配的环境变化向由人类影响的环境变化转移,这是现代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任务和着眼点。目前主要研究陆地表层水循环过程、碳循环、生物要素的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河口与海岸带的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控制等。2、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一切自然营力及人类活动都将引起LUCC。由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在全球所处地位以及具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东亚季风带等独特的自然与区位条件,而成为全球LUCC研究的热点地区。3、全球变化及区域响应:研究核心在于通过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探讨全球环境变化的自然规律。着重于全新世古地理环境演变、全球变化及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响应、全球环境变化对策研究。,4、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从区域整体出发,研究资源格局及其变化、分析环境演变规律、评价资源开发的环
4、境效应,协调人与环境关系。5、技术支撑系统:以“3S”技术为核心的集合应用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宏观分析中,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气候研究计划(WCP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都运用“3S”技术与定量模型。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将改变地理工作者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宏观更宏,微观更微,宏观微观相结合”是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全球性、综合性与区域性是其重要特色。,关于:生态足迹(eclol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eclolgical footprint)或称生态空间占用,最早又加拿大
5、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1992年提出,1996年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完善,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生态足迹(eclolgical footprint):任何已知人口(某一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师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呵消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陆地和海洋)。,一只承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它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即 当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积无法容纳这只巨脚时,那么它承载的人类文明终将崩塌。,图1
6、生态足迹方法形象示意图Fig. 1 Sketch map of EF,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生态的涵义: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生态文明的涵义: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1.生态和生态文明的涵义,(1)原始文明人类从属于生态的自然状态,(2)工业文明人类与生态的游离状态,(3)生态文明人类与生态的和谐状态,2.对生态文明认识的发展历程,生态是人类文明的守护神,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法则,(1)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2)建设生态文明是在发展
7、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3)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3.建设生态文明的缘由,4.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1)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解决发展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2)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解决污染的无限性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1.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3.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8、的思想,既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考虑子孙后代发展需要。,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4.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5.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2)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
9、比重显著上升。,(3)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1)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4)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主要内容,(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途径,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一)人口资源
10、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2010年我国大陆人口总数接近13.4亿,并且每年人口净增长达730多万。,中国人口素质相对较低,2010年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2011年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6.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低,2.中国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98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
11、资源拥有量的1/4;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我国45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种重要战略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0%、10%和5%。,2008年,我国共有耕地18.2574亿亩。人均不足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严重,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污染物排放量大,江河湖海严重污染。劣五类水质占40.9%,全国75%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大量受到严重污染的江河水流入大海,对我国近海海域造成了污染。,(1)水污染不断扩散,(2)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中国目前每年排放二
12、氧化硫近2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烟尘1000多万吨,工业粉尘1000万吨左右。全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为全球三大酸雨区之一。北方地区沙尘暴有愈演愈烈并向南方扩展的趋势。光化学烟雾、细颗粒物已经在城市密集地区构成严重的区域性污染。,(3)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增多 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04094.2万吨,比上年增加7.3%;排放量为710.7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中国的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其中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人均年产废旧物400公斤,城市人均垃圾以810的速度增长,全国城市有23被垃圾包围。,(4)草原和森林退化严重,全国90%以上
13、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才勉强达到20%。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5)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如今的长江,2009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8%;风力侵蚀195.7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0.4%。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并且有扩展之势。如今,长江也有变为“第二黄河“的迹象。,(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14、相协调的途径,1.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国策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才、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2.推动节能减排,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加强宣传教育,5.完善体制机制,3
15、.发展循环经济,五、中国应对气候问题的主张,(一)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产生以及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三)解决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努力,(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问题上的尖锐对立,(一)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产生以及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问题上的尖锐对立,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排放累积所致,必须追溯历史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减排分配。,发展中国家必须明确承担大幅度减排的义务,以此来分解发达国家的负担。,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主要强调:,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准则,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可持续发
16、展。,1.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加强全球合作,(三)解决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努力,(1)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始终承担着自己应负的责任。(2)中国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2.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谢谢,作业怎样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关于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历程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过程中,有三份重要的报告催生了其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它们是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
17、)的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为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野生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等国际组织共同发表的世界保护策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资源保护(Living Resources Con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的我们共同
18、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 1. 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 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关心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3. 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认为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 “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19、E.Barbier,1985)。 4. 从科技属性来定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的工艺和技术系统”(世界资源经济所,1993)。 5. 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在联合国的支持下,2006年被作为“国际行星地球年”内容包括:1、地下水可持续利用;2、地质灾害缩小危害,加强预报;3、地球与健康建立更安全的环境;4、气
20、候建立档案库;5、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能力;6、巨型城市深入地下与更为安全。,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2)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3)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2.推动节能减排,(1)通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抓
21、好水污染防治、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3)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3.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技术链接技术,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循环经济模式图,(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4.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要提倡从我做起,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家庭和公民的自觉行动。,(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5.完善体制机制,(1)建立和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问责监督机制。,(2)在宏观规划、制定政策、经费投入上体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明确导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0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