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第1.2.3.章重点ppt课件.ppt
《建筑概论第1.2.3.章重点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概论第1.2.3.章重点ppt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京工业大学专接本考试辅导建筑工程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季雪主编2014年6月版讲师:翟鸣元2014.08,考试基本情况:,一、选择题(单选、2分/题、共10题)二、填空题(1分/空、共10题)三、判断题(判断对、错的改正,1分/题、共10题)四、名词解释(3分/题、共5题)五、简答题(5分/题、共5个) 六、案例分析(10分/题、共2题) 重点:第2、5章,P2,二、基本建筑知识建筑是人类为满足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而建造的。建筑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物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或其它活动提供场所的建筑,如住宅、医院、学校、办公楼、厂房等。,构筑物是人们不在其中活动的建筑。如水塔、烟囱、堤坝、井架等。,
2、单选、填空、判断题。,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一)建筑的分类,P3,单选、名解、判断题,民用建筑,1.按照建筑使用性质分类,公共建筑如学校、办公楼、医院、影剧院。,居住建筑如住宅、宿舍、公寓等,工业建筑,生产辅助用房 更衣室、仓库、动力设施,生产类用房 如生产车间,农业建筑 饲养牲畜、贮存农具和农产品用房、 农业机械用房。,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P3,单选、简答、判断题,2.按照建筑物层数分类,低层建筑:为13层,多层建筑:为46层,中高层建筑:为79层,高层建筑:为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米,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
3、术发展概况,P3,填空、简答、判断题,3.按照承重结构材料分类,木结构:多用于单层建筑和低层建筑,砖混结构:也称混合结构。以砖墙(柱)、 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面板作为主 要承重构件,属于墙承重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4.按照承重结构材料分类,P3,填空、简答、判断题,掌握适用范围,墙承重体系适用于内部空间较小、 建筑高度较小的建筑。,骨架承重体系适用于跨度大、荷载大、高度大 的建筑。,内骨架承重体系适用于局部设有较大空间的建筑。,空间结构承重体系适用于大空间的建筑。,前两种重点,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1.世界
4、三大建筑体系,P4、5,选择、填空、简答、判断题,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二).建筑体系及特色,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最卓越的成绩体现在宫殿建筑、坛庙、寺观、佛塔、园林建筑和民居等。其建造特色有以下几点: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木质结构承重。由木柱、木梁搭建来承托层面屋顶,而内外墙不承重,只起着分隔空间和遮风避雨的作用。庭院式的组群布置。优美的大屋顶造型。色彩装饰的“雕梁画栋”。注重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选择填空,判断,欧洲建筑 欧洲建筑是一种地域文明的象征。特点是简洁而、线条分明,讲究对称,运用色彩的明暗、鲜淡来产生视觉冲击。使人感到或雍容华贵,或典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简答,简答,第一章
5、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P6、7,简答、填空、判断题,欧洲建筑特点,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色是石拱券、飞扶壁、尖拱门、穹隆顶及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感,喜好使用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来表现自由的思想和营造神秘的气氛。,简答、填空、判断,简答、填空、判断,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P8,判断题,伊斯兰建筑 特点,变化丰富的外观。穹隆。开孔。纹样。,判断,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P 9、10、12,填空题,2.
6、世界造园艺术 的三大体系,中国园林。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填空,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P 22、23,(三)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现代意义上的混凝土直到19世纪才出现,它是 由骨料(砂、石)和水泥、水混合而成。,填空、判断,三、现代建筑流派及代表人物(一)建筑技术的发展 纽约帝国大厦(又称帝国大厦)被称为高楼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摩天楼的代表之一,20世 纪3070年代间世界上最高的建筑。,P 24,判断,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P 29、30,第三节 中国建筑发展概况及特色一、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一)著名的特色建筑(二)中国建筑的抗震智慧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造的“刚
7、性”建筑不同,中国传统 的木结构建筑 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体现的是“以 柔克刚”特性。“柔性”的木构框架结构,通过种种巧 妙的措施,如整体浮法式基础、斗拱、榫卯等,以 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简答题,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P 36,四、中国的传统民居我国传统民居可谓丰富多彩:,填空题,南有干阑式民居北有四合院西有窑洞民居东有水乡古镇,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P 44,第四节 现代科学技术对建筑的影响一、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一)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2002)里规定:高层建筑结构: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
8、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超高层建筑:当高度超过100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判断题,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P 45,(二)大跨度建筑通常是指横向跨越30m以上的空间的各类结构形式的建筑。,判断题,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2,一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一)建筑结构(二)建筑构造,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基础墙或柱楼层与地层楼梯屋顶门窗,简答题,建筑构件,是指与结构设计相关的梁、柱、板等,建筑配件,是指与建筑设计相关的门窗、电器设备、管线等,名解判断,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2,二、建筑构成的基本要素,建筑构成的基本要素,建筑功能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筑的形象(建筑艺术),选择填空,
9、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3,三、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和设计原则,(一)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外界环境的影响,选择、填空判断、简答,建筑技术条件的影响,外力的影响:荷载。气候条件的影响:风雪、地下水、日晒雨淋。人为因素的影响:火灾、噪声。,材料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建筑标准的影响,(二)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简答,坚固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3,四、建筑模数,模数数列:指由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为基础扩展的一系列尺寸。,名解、选择、填空、判断、简答,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寸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及有关设备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1M=100m
10、m,3M、6M、12M15M、30M、60M,1/2M、1/5M、1/10M,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3,第二节 建筑结构,填空,一、建筑结构形式,按照结构的空间形态分为,单层多层高层大跨度,按照承重结构传力体系分为,水平分体系竖向分体系,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3、54,第二节 建筑结构,(三)墙体的类型及其划分,一、建筑结构形式,判断,框架结构。指以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梁、柱、板,使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粒等等轻质材料做隔墙。框架结构特点: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整体性好,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框架结构使用范围:厂房,或20层以下多、高层建筑。,全剪力
11、墙结构。这类墙体具有较大的承受水平力(水平剪力)的能力,故称为剪力墙。,填空、判断、选择,框架-剪力墙结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筒体结构。,填空、判断、简答,无梁楼盖结构。,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4、55,建筑荷载分类比较复杂 主要包括,名解、判断、填空,二、建筑荷载与结构内力,名解、判断,直接作用荷载-建筑荷载通常是指直接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各种力。,间接作用荷载-不是以直接的形式作用在结构上的力。如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地震。,(一)建筑荷载,1.恒载-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加应力、混凝土收缩、基础沉降、焊接变形。2.活载-安装荷
12、载、屋面和楼面活荷载、雪荷载、风荷载、雨荷载、吊车荷载、积灰荷载、自然灾害荷载。3.动荷载-地震作用、机械设备振动、高空坠物冲击。,地震震级-震级是地震强弱的级别,以震源处释放的能量大小来确定。地震烈度-烈度是某地区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或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选择、判断,4.地震荷载,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5,第二节 建筑结构,填空、判断,(二)结构内力,1.温差引起的内力-建筑物因昼夜温差和季节性温差,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形状和尺寸,当这种改变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内力。2.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内力-3.地震引起的内力,看教材,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5、56,三、建
13、筑结构的基本要求,名解、选择填空、判断,(一)平衡(二)强度-是指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根据外力的作用方式,有多种强度指标,如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如当构件和材料承受轴向力时,强度性能指标主要是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三)刚度-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建筑物的材料、构件或结构抵抗变形的 能力。材料的刚度-由使其产生单位变形所需的外力值来量度。 结构的刚度-除了取决于组成材料的刚度外,还与其几何 形状、边界条件等因素以及外力作用形式有关。 许多结构要通过控制刚度以防止发生振动、颤振或失稳。(四)稳定-指建筑物抵抗倾斜倒塌、滑移和抗倾覆的能力。(五)耐久性-结构在规定的
14、 使用年限内,在各种环境条件作用下,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加固处理而保持其安全性、正常使用性和可接受的外观的能力。,名解,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6,四、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填空、选择、名解,(一)耐火等级-与材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有关。1.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我国标准GB8624-97将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分为:,A级:不燃性建筑材料B1级:难燃性建筑材料B2级:可燃性建筑材料B3级:易燃性建筑材料,3.建筑物的耐火极限-从构件受到火的作用到失掉支持能力或发生穿透缝,或背火一面温度达到220为止的这段时间,以小时表示。划分建筑耐火等级的方法:根据我国现行规定,可分为以下四级。,简答,一级:耐火
15、极限1.50h二级:耐火极限1.00h三级:耐火极限0.50h四级:耐火极限0.25h,名解,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7,填空、选择,(二)耐久等级-按照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及耐久年限分为,一级:100年以上。具有历史性、纪念性、代表性的重要建筑物。 如纪念馆、博物馆、国家会堂。二级:50100年。重要的公共建筑。如一级行政机关办公楼、 大城市火车站、国际宾馆、大体育馆、大剧院。三级:2550年。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如医院、高等 院校、主要的工业厂房。四级:15年以下。简易建筑和使用年限在5年以下的临时建筑。,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7,简答、判断,五、建筑结构的失效,破坏。
16、如拉断、压碎。失稳。如弯曲、扭曲。变形。如挠度、裂缝、侧移、倾斜、晃动。倾覆。指结构全部或部分失去平衡而倾倒。散失耐久性。如受腐蚀、生锈、冻融、虫蛀。,(三)失效-指结构的各种破坏现象。有以下几种现象:,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7,名解,六、建筑节能与建筑防护,(一)建筑节能概念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满足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中使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能效比采暖空调设备,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二)建筑节能的内容我国建筑耗能已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称为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提升,呈急剧上升趋势
17、。,判断、填空,1.建筑能耗的范围,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采暖空调占20%,第二章 建筑结构与构造,P 57,2.建筑得热与失热的途径,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约占70%80%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耗热量约占20%30%,对于建筑来说,节能的主要途径是:a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加强维护结构保温以 减少传热耗热量;b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空气渗透耗热量。,简答,(二)建筑节能的内容,判断、填空,3.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P 58,体型系数-在建筑物各部分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窗墙面积比不变条件下, 热量指标随体型系数呈直线上升。朝向。多层住宅东西向的比南北向的其耗热量指
18、标约增加5.5%,名解?,填空、选择,新风量的控制,是采用在窗子、阳台门上部和外墙上都有不太显眼的进风器,通过对风量的控制,形成室内外正负压差,让新鲜空气先进入主要居室,然后经过卫生间和厨房,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这个建筑新风系统,技术简单,却有效达到了“房屋呼吸”的目的。,P 59,填空,(四)建筑防护考虑如下三个方面,P 60,填空,建筑防火。建筑防震。建筑隔声。,第三节 地基、基础与地下室,P 60、61,选择、填空判断、名解,一、地基的基本知识(一)地基-是指直接承受建筑物、构筑物荷载的土体或岩体。,地基土分为,持力层-是指在基础之下直接承受建筑荷载的土层。下卧层-持力层之下的土层称为下
19、卧层,理论上建筑荷载传递到该层已经小到可以或略不计。,(四)地基设计要点-地基设计中对地基的要求为了使建筑物安全、正常地使用而不遭到破坏:要求地基在荷载作用下不能产生破坏,组成地基的土层因膨胀收缩、压缩、冻胀、湿陷等原因产生的变形不能过大。,简答,P 61,填空,在进行地基设计时,要考虑如下因素:,强度。变形。稳定。其它。建筑物基础宜埋置在砂土或黏性土上, 埋置深度至少在土的冰冻线以下。,判断,P 61,填空选择,二、地基的类型,天然地基人工地基特殊地基,人工地基加固处理的 主要方法有:,压实法。利用重锤、碾压和振动法将土压实。换土法。用碎石、粗砂等空隙大、压缩性低、 无侵蚀性的材料取代原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概论 1.2 重点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0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