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
《六章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章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制作:王 瑛,1,t课件,第六章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寄生虫学,皮肤及组织内寄生虫是在皮肤及组织内寄生,或者其幼虫在皮肤组织内移行,引起临床疾病的寄生虫。 本类寄生虫感染途径多,通过误食污染的食物、经皮肤黏膜侵入等方式感染。,2,t课件,皮肤及组织内寄生虫是在皮肤及组织内寄生,或者其幼,皮肤及组织寄生虫分类 线虫 :旋毛虫、美丽筒线虫 绦虫:曼氏迭宫绦虫 原虫:刚地弓形虫、肉孢子虫 节肢动物:疥螨、蠕形螨、虱、潜蚤,3,t课件,皮肤及组织寄生虫分类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寄生,目 录第一节 线虫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第四节 原
2、虫第五节 节肢动物,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4,t课件,目 录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4pp,第一节 线虫一、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第一节 线虫,目录,下页,上页,5,t课件,第一节 线虫第一节 线虫目录下页上页5ppt课件,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中。 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引起旋毛虫病。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严重感染常致人死亡。,目录,下页,上页,第一节 线虫,6,t课件,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形态】,1.成虫 虫体线状,细小,后端稍粗;雄虫比雌虫小。,目录,下页,上页,第一节 线虫,7,t课件,【形态】
3、1.成虫目录下页上页第一节 线虫7pp,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雄虫尾端具一对钟状交配器,无交合刺。雌虫阴门产出的幼虫称新生幼虫,大小约有1246m,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8,t课件,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8ppt,2. 幼 虫,寄生于宿主横纹肌内的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称之为幼虫囊包。一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目录,下页,上页,第一节 线虫,9,t课件,2. 幼 虫寄生于宿主横纹肌内的幼虫,长约1mm,卷曲,【生 活 史 】,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0,t课件,【生 活 史 】 囊包内幼虫逸出雌虫产新生蚴经血,寄生部位:成虫寄
4、生在小肠,幼虫在同一宿主的横纹肌内;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感染阶段:幼虫囊包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吃了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 保虫宿主:猪、鼠、犬、猫及熊、野猪、狼、狐等多种哺乳动物,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1,t课件,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同一宿主的横纹肌内;完成生活,根据病程可分三个时期:1.侵入期(肠型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临床表现:肠道广泛炎症,【致病性】,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2,t课件,【致病性】 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2ppt课件,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 新生幼虫随
5、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 ,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肌肉。临床表现:发烧、水肿、呼吸困难,病人常见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引起肌肉炎和血管炎。,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3,t课件,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3p,3.囊包期(恢复期) 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囊壁。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重症患者可出现恶病质、虚脱、心肌炎、心力衰竭,也可并发肺炎、脑炎。,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4,t课件,3.囊包期(恢复期)下页上页目录第一
6、节 线虫14ppt,1.病原学诊断采用活检法,自患者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取样,经压片或切片镜检有无幼虫及囊包。如果患者尚有吃剩的肉,亦可用同法检查,以资佐证。但阳性检出率仅50%。,【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5,t课件,1.病原学诊断 【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5p,2.免疫学方法 血清学方法可协助诊断,常用于轻度或早期诊断,方法有多种。 其中,ELSIA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用于急性期病人的诊断和流行病学的调查。在国外作为商品猪宰杀前常规检测方法。,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6,t课件,2.免疫学方法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6ppt课件,1.流行分布 旋毛虫病呈
7、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发病率较高。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已知有百余种哺乳动物可自然感染旋毛虫病。,【流行及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7,t课件,1.流行分布【流行及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7p,2.流行因素,猪为主要动物传染源。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干燥。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8,t课件,2.流行因素猪为主要动物传染源。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加强卫生宣传和肉类检疫。科学养猪,提倡圈养。消灭老鼠等传染源,搞好环境卫生。治疗病人,常用甲苯咪唑、阿苯达唑,3.防治,下页,上页,
8、目录,第一节 线虫,19,t课件,加强卫生宣传和肉类检疫。3.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二、美丽筒线虫 (Gonylonema pulchrum) 是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口腔与食管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线虫,偶尔寄生人体。,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0,t课件,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0ppt课件,成虫雌、雄异体,细长,乳白色。寄生反刍动物体内的成虫较大,人体寄生者较小。 人体内成虫: 雄虫2162mm0.160.23 mm; 雌虫32150mm0.200.37 mm。,【形态】,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1,t课件,成虫雌、雄异体,细长,乳白色。寄生反刍动物体内,虫体头部(花
9、缘状表皮突),雄虫尾部(膜状尾翼),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2,t课件,虫体头部(花缘状表皮突)雄虫尾部(膜状尾翼)下页上页,寄生部位: 口腔、食管的黏膜及黏膜下层感染阶段:感染期幼虫感染途径:经口感染,吃了感染期幼虫污染的食物和水。保虫宿主:牛、羊、马等多种哺乳动物。,【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3,t课件,寄生部位: 【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虫体于寄生的黏膜下可自由移行。寄生部位可见小疱和白色的线状隆起。 临床症状: 患者口腔、咽部有虫爬感、异物感或发痒,也可有麻木感、肿痛、黏膜粗糙等,重者舌颊麻木僵硬,影响说话,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 若在食管黏膜
10、下层寄生,可造成黏膜表浅溃疡,引起吐血。,【致病作用】,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4,t课件,虫体于寄生的黏膜下可自由移行。寄生部位可见小,1.病原检查法 常采用针挑法挑破虫体寄生处的黏膜取出虫体鉴定、确诊。 2.血象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占到了白细胞总数的20%。,【诊断 】,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5,t课件,1.病原检查法【诊断 】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5pp,1.世界性分布,人兽共患。2.预防 不食不洁的蔬菜、生水和甲虫等。3.治疗方法 主要是从患处取出虫体 。,【流行与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6,t课件,【流行与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11、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27,t课件,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27ppt课件,斯氏狸殖吸虫是中国独有虫种。,【形态】,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28,t课件,【生活史】,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29,t课件,【生活史,1. 生活史过程,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30,t课件,1. 生活史过程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30,感染阶段 囊蚴感染方式 因食入动物未熟的肉而感染中间宿主 以淡水螺为第一中间宿主和淡水蟹为第二中间宿主。终宿主
12、 犬、猫、果子狸、豹等家养或野生动物。转续宿主 人,以童虫形式寄生人体皮下,一般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31,t课件,感染阶段 囊蚴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以童虫阶段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并到处游走,造成某些器官或全身损害,引起幼虫移行症。 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的皮下包块和结节,常见于腹部、胸部、腰背部,也可见于四肢、腹股沟、头颈部、阴囊、腋窝等。,【致病作用】,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32,t课件,以童虫阶段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并到处游走,造成,1.病原检查法 切除或活组织检查,切开摘除的包块,可见隧道样虫穴,有时可
13、见童虫,镜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坏死渗出物及夏科雷登结晶等。 2.血液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3.免疫学诊断 最好的辅助诊断方法。,【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33,t课件,1.病原检查法 切除或活组织检查,切开摘除,1.分布 本虫仅在中国流行,全国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四川、重庆、云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等1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 2.传染源 许多野生动物自然感染,构成了本病的自然疫源性,是本虫重要的传染源。人感染后不能发育为成虫,故人不能传播疾病。 3.防治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生食蟹和动物肉类。治疗药物选用吡喹酮。,【流行与防治】,下页,上页,
14、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34,t课件,1.分布 本虫仅在中国流行,全国甘肃、山西、,幼虫称为裂头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和器官,引起裂头蚴病。成虫偶然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曼氏迭宫绦虫病。,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35,t课件,幼虫称为裂头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和器官,,1. 成虫 头节 颈部 幼节 链体 成节 孕节,【形态】,曼氏迭宫绦虫成虫,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36,t课件,1.,曼氏迭宫绦虫头节,曼氏迭宫绦虫成节,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37,t课件,曼氏迭宫绦虫头节 曼氏迭宫绦虫成节下
15、页上页目录第三节,原尾蚴 裂头蚴,寄生于剑水蚤内的原尾蚴,活裂头蚴,2. 幼虫,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38,t课件,原尾,【生活史】,曼氏迭宫绦虫生活史过程,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39,t课件,【生活史】曼氏迭宫绦虫生活史过程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感染期 裂头蚴、原尾蚴感染途径和方式: (1)经皮肤或黏膜侵入 (2)经口感染,误食原尾蚴或裂头蚴。终宿主 猫、犬等第一中间宿主 剑水蚤 第二中间宿主 蛙、蛇、人等转续宿主 蛇、鸟、兽、人等,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40,t课件,感染期 裂头蚴、原尾蚴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16、成虫致病力不大,一般无明显的症状。有时会有消化系统轻微症状 。,【致病性】,1. 成虫致病,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曼氏迭宫裂头蚴病,其危害远比成虫大。其危害严重因裂头蚴的移行及其寄生部位而异。,2. 幼虫致病,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41,t课件,成虫致病力不大,,临床症状按寄生部位分型:,眼裂头蚴病皮下裂头蚴病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内脏裂头蚴病增殖型裂头蚴病,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42,t课件,临床症状按寄生部位分型:眼裂头蚴病下页上页目录,眼裂头蚴病 多累及眼睑或眼球,出现眼睑红肿且有虫爬感,严重时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失明。,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
17、迭宫绦虫,43,t课件,眼裂头蚴病 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皮下裂头蚴病,可在躯干、四肢、外阴或全身的皮下,形成游走性皮下结节,局部瘙痒有虫爬感。发生炎症,可有间歇或持续性疼痛及触痛。,目录,下页,上页,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44,t课件,皮下裂头蚴病 可在躯干、四目录,【诊断】,查虫卵诊断曼氏迭宫绦虫病。 局部手术检出裂头蚴,诊断裂头蚴病。,询问病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影像技术如CT等对脑裂头蚴病有价值。,1. 病原学检查,2. 免疫学检查法用裂头蚴抗原作各种免疫学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45,t课件,【诊断】 查虫卵诊断曼氏迭宫绦虫病。,1.分布 成虫寄生人体的报告不
18、多见,裂头蚴病多见。我国以南方为主。 2.流行因素 (1)局部敷贴生蛙肉或生食蝌蚪;(2)生食蛇、猪及其他转续宿主的肉;(3)饮用生水或游泳吃进含原尾蚴的剑水蚤;,【流行与防治】,3.防治 加强卫生宣教,阻断传播途径。成虫可用槟榔、南瓜子、吡喹酮、丙硫咪唑驱虫,裂头蚴主要靠手术摘除。,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46,t课件,1.分布 成虫寄生人体的报告不多,一、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弓形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的有核细胞中,可发生机会感染引起弓形虫病。,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47,t课件,一、 刚地弓形虫 弓形虫寄生于,弓形虫是重要的机会致病原虫
19、,当宿主感染了HIV、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因素引起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甚至危及生命。,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48,t课件,弓形虫是重要的机会致病原虫,当宿主感染,【形态】 共5种形态,包括滋养体(假包囊)、包囊、卵囊、裂殖体、配子体。,(一)中间宿主体内,下页,上页,目录,49,t课件,【形态】全国高职高专检验,急性感染期的存在形式。包括 速殖子(增殖快速的滋养体) 假包囊(宿主细胞包裹数十个速殖子) 缓殖子(增殖缓慢的滋养体),1. 滋养体,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0,t课件,急性感染期的存在形式。包括1. 滋养体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20、,弓形虫滋养体(肠外组织细胞内),目录,下页,上页,第四节 原虫,51,t课件,弓形虫滋养体(肠外组织细胞内)目录下页上页第四节 原,弓形虫假包囊:(宿主细胞内含数个速殖子),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2,t课件,弓形虫假包囊: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2ppt课件,慢性感染期虫体存在形式。 囊性结构内含数百个缓殖子。,2.包囊,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3,t课件,2.包囊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3ppt课件,1.卵囊 猫粪便内 (含两个孢子囊,共8个子孢子),(二)终宿主体内,2.裂殖体 猫肠上皮细胞内3.配子体 猫肠上皮细胞内形成,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4,
21、t课件,1.卵囊 猫粪便内(二)终宿主体内2.裂殖体 猫,终宿主 中间宿主,中间宿主,相互传染,【生活史】,生活史过程图,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5,t课件,终宿主,感染阶段:(1)猫粪便中的卵囊; (2)动物肌肉内的包囊和假包囊。感染方式和途径: 经口感染、输血、胎盘、黏膜等方式寄生部位: 除了红细胞外的所有有核细胞。中间宿主: 人和多种动物猫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6,t课件,感染阶段:(1)猫粪便中的卵囊;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1.致病因子虫株毒力:RH株(强毒株)、Beverley株 (弱毒株)机体免疫状态 (机会致
22、病原虫)2.致病机制速殖子导致组织急性炎症和坏死,包囊挤压器官组织,破裂后刺激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形成肉芽肿,纤维化 。,【致病性】,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7,t课件,1.致病因子 【致病性】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7p,先天性弓形虫病: 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感染胎儿,可致流产、早产、畸胎或死产。早孕期感染畸胎发生率高,主要累及大脑和眼。,3.弓形虫病,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8,t课件,3.弓形虫病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8ppt课件,弓形虫所致脑积水、内脏裸露,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9,t课件,弓形虫所致脑积水、内脏裸露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59,多
23、为隐性感染,不同的寄生部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 淋巴结肿大多见,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眼部病变,以视网膜脉络膜炎为多见。,脉络膜和视网膜炎,获得性弓形虫病,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60,t课件,多为隐性感染,不同的寄生部位,,弓形虫感染致脑部脓肿,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61,t课件,弓形虫感染致脑部脓肿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61ppt,1. 病原学诊断 涂片染色法 取病人胸水、腹水、眼房水、脑脊液等离心后取沉淀物,或活组织穿刺物涂片,经吉氏染色后镜检,检查到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假包囊、包囊。 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法 涂片染色法检查结果为阴性者,取剩余体液或活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皮肤 组织 寄生虫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00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