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方案及文件.docx
《黑龙江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方案及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方案及文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黑龙江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精神,加速我省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校校通”工程快速、健康、有序地开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黑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我省实施“校校通”工程建设方案如下:一、“校校通”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校校通”工程是一项包括硬件设备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传播、使用及教育教学管理等项内容的系统工程,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
2、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基本保证。(一)指导思想“校校通”工程建设,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服务。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实际,本着高效、适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积极稳妥地推进“校校通”工程建设。要严格规范“校校通”工程建设的软件使用标准,统一选用兼容性、扩展性、开放性强,符合互联网通用技术标准的软件平台,确保我省“校校通”工程的整体建设规划和管理要求的落实,以实现全省在统一软件平台上的管理、应用及资源共享的“校校通”工程目标。(二)建设目标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中指出:“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
3、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校校通”工程总体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全省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或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并共享网上的教学资源,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目标是:依托现有条件和资源,积极构建一个省教育主管部门、地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部教育机构的联通,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网络管理、信
4、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形成辐射全省所有中小学及其他教育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信息化网络环境。从2002年到2005年,为快速建设时期,到2005年,争取90%的县、乡中心以上学校都实现“校校通”, 完成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完成高质量的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使绝大部分中小学师生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水平。二、校校通工程建设的原则1、整体规划。“校校通”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中应做到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为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各地应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分阶段、分步骤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教育(校园)网络建
5、设的规划,要组织专家做好本地教育(校园)网络建设的方案论证、立项审批及评估验收工作,教育厅将组织省级专家队伍,协助各地工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集成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承担。在具体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确立这样一个原则:“校校通”不等于“校校网”。要从根本上杜绝一些学校硬件建设到位而软件应用滞后的现象,要为偏远、贫困地区提供切实可行的“校校通”解决方案,突破资金严重短缺的瓶颈,使基础硬件建设逐步递进、软件和人才建设及时到位。2、培训在先。切实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培训,形成一支能使“校校通”工程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应用队伍、教育教学资源开发队伍和能保证“校校通”工程正常持续
6、运行的软、硬件管理队伍。必须把教师的计算机应用培训纳入“校校通”工程建设规划,并充分利用“校校通”工程开展好教师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工作。3、建网建库同行。资源建设是“校校通”工程的核心,要采取多种渠道,加快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步伐,资源库的建设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广大师生的普遍应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全省的广大师生参与到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校校通”工程的使用效益。4、重在应用。“校校通”软件平台的采用,必须具备网络平台间的信息交互、教育教学应用、管理等项功能。在“校校通”工程建设中,切不可贪大求全,要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设
7、备,继续实施实验教学和电脑多媒体教学,并努力将互联网与其它网络(例如闭路电视网和广播网等)紧密结合,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应用;要量力而行,经济条件和应用基础好的学校可建功能齐全的校园网并与互联网相连接,经济条件和应用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建功能一般的校园网并与互联网相连接,经济条件和应用基础较差的学校可实行电子备课室、多媒体电教室或单机上互联网的应用,也可配备卫星接收设备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相连接;一些经济条件和应用基础很差的农村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例如电视机、DVD、VCD播放机等)和课程教学资源(例如教学多媒体光盘等),获取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当地的教育教学质量。5、加强管
8、理。要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工程质量。在加强网络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良莠不齐状况下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一个面向中小学师生良好的网络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网站必须设专人管理。对中小学生直接上互联网,要严格管理,正确引导,教育(校园)网络中不准搞没有管理的BBS、聊天室。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信息发布和网络安全管理。 三、“校校通”工程建设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一)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基本现状分析我省共有中小学校15573所,其中普通高中462所,职业高中148所,普通初中2313所,职业初中15所,小学12635所(乡镇中心校
9、138所)。在校生5108094人。近年来,全省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和中小学校校园网、网络教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中有计算机室347个,占75.1,有校园网的高中133个,占28.8%,计算机9464台;初中有计算机室1143个,占49.4,有校园网的初中211个,占9.1%,计算机45646台;小学有计算机室2000个,占15.8,有校园网的小学543个,占4.3%,计算机54138台;全省中小学在校生数与计算机数的比46.8:1。高中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部分初中和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已得到普遍认同和重视。但在建设校园网和实施“校校通
10、”工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1、全省除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部分学校外,其它地区建设校园网的学校为数不多,而且应用系统多数为行政管理系统且极不统一,多数中小学尚不具备上网条件或真正实现各种形式的网上共享资源。如果没有超常的建设模式,仅仅按目前建设校园网的方式,全省每所学校投入一、二百万建校园网的话,不仅资金缺口巨大,实施周期也将很长,是很不现实的;2、全省部分中小学虽已配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但目前除少部分学校拥有独立的校内资源库外,其它多为独立使用未能连接上任何资源库,甚至无联网及上网条件。大部分学校网络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应用范围相对封闭;3、全省范围内尚未统一使用结构合
11、理、功能适用的“校校通”工程的系统应用平台。学校不能纳入到一个统一平台上,使得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之下;4、各中小学普遍缺乏好用、实用、易用的管理和辅助教育软件系统,没有在全省范围内真正发挥信息和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且硬件投入的实际使用效益不高;5、各地区、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优秀教育资源、管理经验不能及时地充分共享,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6、能够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资源比较缺乏,绝大多数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搜集、整理、归纳和利用的应用水平仍然较低。(二)基本内容我省“校校通”工程的建设主要包括省级中心网站、各地市(县)教育局中心
12、网站、学校网站、各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及教师培训等五项基本内容。(三)技术要求完备的“校校通”工程,应在教师备课教学、学生学习、教务管理、行政管理、图书资料管理、资源信息管理、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辅助、支持功能,并通过与广域网的互联,实现校际间的信息发布、交流及资源共建共享,为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为充分实现这些功能,必须把握好“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并按统一要求来开展“校校通”工程建设。“校校通”工程网络系统的设计应达到以下要求:1、先进性: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采用市场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2、实用性:建网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
13、,充分发挥设备效益,要保证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全中文界面,并具有功能完善,界面友好,兼容性强,使用户最方便地实现各种功能。3、开放性:系统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与外界信息的沟通。4、适应性:采用积木式模块组合和结构化设计,使系统配置灵活,方便管理和维护。5、可扩展性:网络规划设计要满足校园网不断发展的要求,还要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而实现低成本扩展和升级的需求。6、可靠性:具有容错功能,能满足学校所在的环境、气候条件,抗干扰能力强,对网络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等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析,确保系统运行可靠。7、安全性:提供多层次安全控制手段。
14、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有可靠的防病毒措施,防止数据受侵袭和破坏。8、经济性:投资合理,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四、我省“校校通”工程实施方案及步骤(一)“校校通”工程实施方案统一采用由省教育厅与省通信公司共同建设的“育龙教育信息网”()做为全省中小学校“校校通”工程实施的应用平台及资源库。充分利用“育龙教育信息网”已有200GB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及教务管理和教学应用平台,依托覆盖全省的电信网络,采用“校校通”学校信息化解决方案及智能软件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及教学应用平台。该平台及资源库的应用是为了贯彻整体规划的思想,保证系统建设标准的统一,并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投资。使已
15、具备校园网硬件基础建设条件的学校全面加强基于“校校通”平台和资源库的教育教学应用,使边远、贫困地区学校通过低成本接入方式获取共享资源并逐步实现远程教学和管理,缩小各类学校之间的差别,使所有学校与全省“校校通”工程的大趋势、大环境同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省省情,在2002-2003年全省“校校通”工程实施的起步阶段,重点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省级“校校通”平台和资源中心(育龙教育信息网及资源库),即集中应用设立于黑龙江信息港数据中心内的“校校通”平台和资源库(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建立区域中心平台及资源库)。各中小学校平台可直接依托中心资源库(或所在地区中心资源库),建设本学校的
16、网站和资源库。育龙教育信息网及资源库提供了“校校通”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应用系统及共享教育资源库,为全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提供了统一的信息交流、教学应用、管理的教育信息开放平台,其突出特色就是在互联网层面上,采用广大教师易学易用的软件平台,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个人通过互联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他们既成为教学资源共享受益者,也成为资源建设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并且在技术上实现了资源的分布式存放和集中管理。该解决方案适合我省省情,所用软件系统通过了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的鉴定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具体鉴定意见如下:1、基于互联网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建立中心资源库,开放资源、共建共享。设计
17、思想合理,符合国情,易于推广、普及;2、根据需要自动生成各级用户网站,拥有强大后台管理功能,可实现教务管理、在线备课、信息发布与交流、网上远程辅导等;3、能够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单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网、城域网),可与其它系统有机集成,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4、“所见即所得”的在线编辑方式,界面友好,易学易用。(二)本方案的具体实施模式“校校通”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以总体规划、全面普及、分步实施为原则,具体表现形式如以下结构图:实施方案结构图首先以搭建在黑龙江信息港数据中心的育龙教育信息网平台为依托,向有条件和需要建立区域中心的地区提供本地区的区域中心教育网站、区域中心教学资源
18、库的建设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建设辖区所属学校网站、学校教学资源库。各地区所属学校可通过区域中心教育网站或直接通过育龙教育信息网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本级管理平台对所属学校进行实时管理。各学校可以自行建设、维护学校网站,教师可以应用智能软件系统实现教案与课件制作、在线组卷与考试等应用,师生及家长可以进行主页制作和信息交流,也可将其拥有的资源发布至上级资源库。育龙教育资源库同时向全省各地市及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海量资源。“校校通”工程解决方案“以学校为用户单位,在互联网上构建学校信息化平台”的设计理念及实现手段,使各学校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信息发布、交流和教学、教务应用,具体方案模式
19、见下图:“校校通”工程解决方案采用“中心网站资源库”(育龙教育信息网及资源库)“学校网站”“应用平台”三部分构成,以“育龙教育信息网”现有教育资源为基础,分级建设具有多级结构的教学资源库:中心资源库、区域资源库、学校资源库、个人资源库,各级资源库之间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合理的资源互换整合模式,实现省中心、地区中心和学校的教学资源整合,达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良性增长的效果。“校校通”工程实施方案采用的“校校通”智能软件系统提供的具体应用见下图:教务管理平台建立了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基本信息管理、教务信息管理、公文管理以及学生学籍、成绩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使纷繁琐碎的
20、行政管理变得智能化、简便化、程序网络化;而作为彻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的教学应用平台不但使自身网站建设降低了技术门槛、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信息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工作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了简便易用的教务管理、在线备课、信息发布、教学应用、网站制作、网站管理等功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三)全省“校校通”工程设计的若干统一要求 为更好地发挥育龙教育信息网的整体功能在“校校通”工程中的作用,充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全省中小学校“校校通”工程规划设计均应符合以下要求:1、“校校通”工程应以较高带宽接入省级(或地区)中心网站,共享网上资源。2、“校校通”工程的网络布线
21、要尽可能进教室,条件许可的,应在教室内配备网络工作站,以最充分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3、“校校通”工程应用中的域名、空间等由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管理和分配。4、各地及学校要统一使用由省教育厅指定的应用系统,以规范网上信息标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5、学校应建设既符合统一规范、又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并链接上育龙教育网网上发布。6、学校应积极在育龙教育网的软件应用平台上实施各项应用。(四)“校校通”工程实施步骤我省“校校通”工程建设分四个阶段实施:(1)起步阶段(2002年9月2003年7月)起步阶段的目的是:建设一批“校校通”工程应用示范校、示范区。具体为:根据地市(县)教育局各自
22、“校校通”规划和校校通工程现状,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校校通工程应用示范校和示范区;组建一支优秀的覆盖各学科的优秀教师队伍,优化建设我省中小学教育资源库;以介质形式将中小学优秀教育资源分发给边远贫困学校,使其同步共享我省中小学资源库;此阶段实施“校校通”工程学校数量占全省中小学数量的5%。(2)普及应用阶段(2003年9月2004年7月)应用阶段的目的是:普及示范校、示范区优秀成果,加强应用深度,突出应用效果。具体为:继续加大“校校通”工程推进范围及扶持力度;对应用示范效果好的地区加强宣传并进行公开课教学;举行全省范围学校与个人课件制作大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开通学校间形成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
23、建,实现网络化办公、网络化教学;此阶段实施“校校通”工程学校数量占全省中小学数量的20%。(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9月2005年7月)普及阶段的目的是:乡中心校以上学校完全实施“校校通”工程,形成产业化的实施规模与应用效果。具体为:乡中心校以上学校完全实施“校校通”工程,形成产业化的实施规模与应用效果;具有本省特色的各级资源库内容丰富,资源整合、共享、共建效果明显;形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的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师生、家长等个人应用水平得到提高,借助平台与网络,使校内外形成互动局面;此阶段实施“校校通”工程学校数量占全省中小学数量的40%。(4)收尾阶段(2005年9月-2010年7月)重点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中小学校 工程 实施方案 文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9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