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气候站观测业务规范.docx
《自动气候站观测业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气候站观测业务规范.docx(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1:自动气候站观测业务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二七年十二月前 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人工观测,1999年开始逐渐使用自动气象站。但是,自动气象站的观测精度和观测方法达不到进行基准气候观测的要求,因此,在国家基准气候站虽然布设了自动气象站,从气候资料连续性和自动气象站的精度考虑,人工观测仍然全部保留。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部分气象观测站的观测环境不断恶化,气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受到影响。为了获取我国未来50年或更长时间的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评估我国气候和气候变化,确定建立我国以自动观测为主的地面基准气候观测网。地面基准气候观测网采取自动气候站布设。即选择观
2、测环境具有代表性并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气象观测场所,使用高稳定性、自动的观测仪器,来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地面气候基准资料。每个自动气候站通过通信网络连接到省级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级气象信息中心,由国家级气象信息中心汇集观测数据并进行质量控制、归档管理,形成可用的数据产品。本规范规定了自动气候站观测的基本要求、观测方法、技术要求、值班工作要求、数据文件及归档、数据中心处理和自动气候站检定等内容,是自动气候站观测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有关自动气候站的具体使用方法、操作和维护由相关使用手册进行规定。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组织编写,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负责具体编
3、写工作。目 录第1章 总则11.1观测目标11.2自动气候站布局11.3区站号确定11.4历史资料连续性评估11.5数据文件归档及报送21.6观测员的基本要求2第2章 自动气候站观测要求32.1观测项目32.2观测方式42.3时制和日界42.4累计值和极值的时界42.5自动气候站观测场42.5.1环境条件要求42.5.2观测场要求52.5.3观测场的坐标52.5.4自动气候站安置62.5.5仪器塔仪器的布设82.5.6防风圈要求102.6值班工作室122.7自动气候站技术性能要求122.7.1总体要求122.7.2传感器性能要求122.7.3测量值性能要求13第3章 自动气候站153.1结构及
4、工作原理153.1.1结构153.1.2工作原理153.2硬件163.2.1传感器163.2.2数据采集器213.2.3系统电源213.2.4通信接口223.2.5外围设备223.3系统软件223.3.1采集软件223.3.2监控处理软件223.4主要功能要求233.4.1初始化功能233.4.2数据采集功能233.4.3数据处理功能233.4.4数据存储功能233.4.5数据传输功能233.4.6系统管理功能233.5数据质量控制243.5.1数据质量标识分级243.5.2采样值的质量控制253.5.3测量值的质量控制263.5.4气温传感器的检测273.6采样、算法及数据存储273.6.1
5、采样273.6.2算法283.7监控处理软件基本流程323.7.1软件流程323.7.2数据流程363.8安装363.8.1基本要求363.8.2传感器的安装373.8.3电缆的安装与连接413.8.4采集器、电源、计算机与打印机等的安装413.8.5防雷要求423.8.6软件安装42第4章 值班工作434.1基本要求434.2自动气候站维护444.2.1一般要求444.2.2观测设施和各传感器维护44第5章 组网处理505.1通信和组网505.2数据处理50第6章 自动气候站检定516.1数据采集器检定516.2各传感器的检定516.2.1检定周期516.2.2检定方法51附录1 终端控制命
6、令541.1运行操作541.1.1设置采集器的通信参数541.1.2在线更新采集器的程序541.1.3显示采集器的基本信息541.1.4采集器自检541.2监控操作541.2.1采集器日期操作541.2.2采集器时间操作551.2.3采集器区站号操作551.2.4观测场纬度操作551.2.5观测场经度操作561.2.6地方时差操作561.2.7观测场拔海高度操作561.2.8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操作571.2.9传感器修正值操作(待定)571.2.10辐射传感器灵敏度操作571.2.11采集器电源容量操作581.2.12采集器内存容量以及剩余容量操作581.2.13机箱温度操作581.2.14各
7、传感器状态操作581.2.15实时状态信息操作591.3观测数据控制命令和数据格式591.3.1返回数据一般格式591.3.2终端传送的观测数据要求60附录2 数据文件格式672.1采集数据文件格式672.1.1组成672.1.2正点常规气象要素数据文件672.1.3正点总辐射数据文件702.1.4分钟常规气象要素数据文件722.1.5分钟总辐射数据文件742.1.6实时状态信息文件752.1.7实时要素数据文件762.1.8分钟样本数据文件772.2实时上传数据文件格式782.2.1组成792.2.2常规气象要素数据文件792.2.3总辐射数据文件822.2.4状态信息文件832.3归档数据
8、文件格式83附录3 自动气候站观测值班工作日记(格式)84附录4 自动气候站日维护记录表(格式)85附录5 自动气候站月维护记录表(格式)87第1章 总则1.1 观测目标为了获取我国未来50年或更长时间的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评估我国气候和气候变化,确定建立我国以自动观测为主的地面基准气候观测网。地面基准气候观测网采取自动气候站布设。即选择观测环境具有代表性并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气象观测场所,使用高稳定性、自动的观测仪器,来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地面基准气候资料。每个自动气候站通过通信网络连接到省级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级气象信息中心,由国家级气象信息中心汇集观测数据并进行质量控制、归档
9、管理,形成可用的数据产品。1.2 自动气候站布局自动气候站的布局主要依据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委员会关于中国气候观测系统(CCOS)的设计原则和确定的关键气候观测区,结合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和区域气候站网选择原则,在现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基础上,重点考虑现有观测站的探测环境、气候区域特点与代表性、已有资料序列等因素择优选址确定。1.3 区站号确定在现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布设或与现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按一站多址布设的自动气候站,其区站号与现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相同。其他新建自动气候站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确定。1.4 历史资料连续性评估要利用台站已有气象观测资料,开展地面基准气候资
10、料连续性的评估,以获取长序列的归一化、标准化的综合数据集。省级气象资料处理部门负责资料连续性的评估工作,主要评估要素为气温、降水量。气温连续性评估:对逐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按月作均一性对比分析,包括对比差值的月平均、月标准差和月一致率。当月一致率大于或等于 时,作为资料连续,并给出月平均系统差值;否则视为资料不连续。降水量连续性评估:对月总量按年作均一性对比分析,包括对比差值的年平均、年标准差和年一致率。当年一致率大于或等于 时,作为资料连续,并给出年平均系统差值;否则视为资料不连续。1.5 数据文件归档及报送台站需要归档的数据文件包括:(1)自动气候站采集数据文件,格式见附录2
11、。(2)自动气候站业务软件的参数文件和日志文件。(3)值班工作日记,格式见附录3。(4)归档数据文件,见附录2。该文件应包括所有有可能影响观测数据的活动和变化的记载,包括仪器检定、更换采集器和传感器、软件升级、近地面环境参数(包括土壤性质和周围植被状况)、周围观测环境的变化和对观测记录有影响的干扰源等,其记载内容通过描述、标注日期、电子图像等方式进行报告。各级气象资料管理部门需要归档的内容和上报时间由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制定,台站和资料管理部门应按照逐级上报并审核的原则,按时报准、报全各类资料。1.6 观测员的基本要求(1)应经过系统业务技术培训,参加业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考核,取得省级或以上业务
12、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面基准气候观测业务岗位资格。(2)具有气候系统相关专业的知识,熟练掌握气象观测技术,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有关信息资料。(3)应掌握观测设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当观测设备等出现一般故障时应能及时排除,出现大故障时能查找故障原因。(4)负责观测仪器和场地的日常维护,保持仪器和场地处于良好状态。(5)应按规定的数据格式按时发送气象观测数据,整理值班工作日记和仪器设备维护维修报告,及时归档各种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6)应积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业务技术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新的观测业务技术知识和新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第2章 自动气候站观测要求2.1 观测项目自动气候站观测项目至少应
13、包括气温和降水量。气温观测包括两组铂电阻传感器,每组为3支,一组置于百叶箱,另一组分别置于各自的通风防辐射罩内。降水观测包括称重式和翻斗式传感器。辅助观测项目包括风速、总辐射和地表温度。根据需要可扩展的观测项目包括气压、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各观测项目的测量值要求如下表:观测项目测量值单位气温每分钟平均值整点值(5 min平均)小时内最高值(5 min平均)及出现时间小时内最低值(5 min平均)及出现时间小时平均值(5 min平均)标准差摄氏度(),采样值精确到0.01,测量值精确到0.1出现时间为时分降水量每分钟累计量小时累计量毫米(mm),取1位小数风速每分钟平均值2 min,5 m
14、in,10 min滑动平均风速小时内最大风速(10 min滑动平均)及出现时间小时内极大风速(瞬时风速)及出现时间小时平均值(5 min平均)标准差米每秒(m/s),取1位小数出现时间为时分总辐射每分钟辐照度小时内最大辐照度及出现时间小时曝辐量标准差辐照度为瓦每平方米(W/m2),取整数;曝辐量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取2位小数出现时间为时分地表温度每分钟平均值整点值(5 min平均)小时内最高值(5 min平均)及出现时间小时内最低值(5 min平均)及出现时间小时平均值(5 min平均)标准差摄氏度(),取1位小数出现时间为时分气压每分钟平均值整点值(5 min平均)小时内最高值(5
15、 min平均)及出现时间小时内最低值(5 min平均)及出现时间小时平均值(5 min平均)标准差百帕(hPa),取1位小数出现时间为时分相对湿度(或露点温度)每分钟平均值(包括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下同)整点值(5 min平均)小时内最小相对湿度值(5 min平均)及出现时间小时平均值(5 min平均)标准差水汽压为百帕(hPa),取1位小数,相对湿度为百分率(%),取整数,摄氏度(),取1位小数出现时间为时分2.2 观测方式全部观测项目均采取自动观测,由高可靠性技术设计和高精度测量的自动气候站完成,辅以必要的人工维护和干预。2.3 时制和日界辐射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
16、北京时。辐射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2.4 累计值和极值的时界小时累计值和小时内极值的开始计时时间为上一时次的01分,结束时间为本次正点00分。例如:8时小时内最高气温是指7时01分至8时00分这段时间气温的最高值,其出现时间只能是7时01分至8时00分。日累计值和日极值的开始计时时间为上一日界时次的01分,结束时间为本日日界时次正点00分。2.5 自动气候站观测场2.5.1 环境条件要求自动气候站观测场是获得地面基准气候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气候的区域特点和较大范围气候变化特征的地方,具有下垫面代表性。为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
17、不能设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以及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自动气候站观测环境应依法进行保护。四周观测环境能够保证至少50年长期保护。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周围环境和下垫面应尽可能保持自然状况。2.5.2 观测场要求(1)对于现有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环境完全符合气象观测环境技术要求,并利于长期保护的自动气候站,在现有地面气象观测
18、场的东边或西边扩出一个观测场,对于冬季降雪较大的地区,面积应为25 m25 m,降雪较小或南方地区面积应为15 m(东西向)25 m(南北向)。(2)对于现有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环境不符合气象观测环境技术要求,或地面气象观测环境将不能得到长期保护的气象观测站,需要在现观测站20 km范围内,另外选观测环境完全符合气象观测环境技术要求,并利于长期保护的地方,新建自动气候站观测场,对于冬季降雪较大的地区面积应为25 m25 m,降雪较小的地区面积应为15 m(东西向)25 m(南北向),不会出现降雪的地区面积应为15 m15 m。(3)如果受条件限制,也可以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有关仪器布设原则,对
19、观测场地的大小及仪器架设进行适当调整、整合。(4)若能够保证仪器设备安全,观测场可不设置围栏。与地面气象观测场设在一起时,应与地面基本气象观测场形成整体。若需设置观测场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应稀疏,高度约1.2 m。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5)场地应尽可能的保持自然下垫面状况,有草时,其高不能超过20 cm。场内不准种植作物。(6)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可铺设0.3 m0.5 m宽的小路。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7)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并
20、便于维护。(8)观测场的防雷应符合符合QX 30 2004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2.5.3 观测场的坐标应准确获取自动气候站观测场的经度、纬度(精确到秒,采用1980年西安国家大地坐标系)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 m,以黄海海平面为基准)。有气压观测项目时,应测定气压感应器或传感器的拔海高度(精确到0.1 m)。观测场经度、纬度和拔海高度以百叶箱(没有百叶箱时,以通风防辐射罩气温传感器)所处的地平面位置为准。2.5.4 自动气候站安置自动气候站安置在自动气候站观测场,百叶箱、仪器塔上的各传感器和降水传感器之间应避开相互影响,仪器布局尽可能行列整齐排列。一般测量气温的仪器在东,测量降
21、水的仪器在西,仪器塔在南,称重式降水量传感器在北,若为避开与其他观测系统相互之间的影响,可将气温和降水测量仪器的位置置换。对于称重式降水量传感器防风圈的安装视冬季是否会出现降雪而定,由于防风圈的大小不一,自动气候站的仪器设备按如下三种类型布设:(1)北方大防风圈型:如图2.1。图2.1 北方大防风圈型自动气候站仪器设备布局参考图观测场大小25 m25 m。各仪器设施共两行两列。北面为百叶箱和称重式降水量传感器(防风圈外圈直径12 m),百叶箱与防风圈外圈的距离不小于8 m;南面为仪器塔和翻斗式雨量传感器,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4 m,仪器塔位于百叶箱的正南面,与百叶箱的距离不小于15 m。各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 气候 观测 业务 规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9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