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培训课件.ppt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培训课件.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引言: 1842年BeNNeftt首先提出了“组织学”,同时virchow作了大量正常和病理组织显微镜研究,于1856年发表了“细胞病理学”。百余年来组织病理学进展很快,但在应用和解释形态学标准时仍有困难,单靠组织切片检查有时并不能作出全面的诊断,随之发展了特殊染色和各种组化技术,为病理诊断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1941年由cooN等建立的荧光抗体在组织切片中检测细胞抗原的技术,首次提供了一种根据细胞抗原及细胞产物来识别细胞的手段,这种手段在病理的某些领域,尤其是肾脏病、皮肤病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免疫组化技术在
2、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引言: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但在外科病理学中并未得到推广,主要是由于该方法需要新鲜组织作冰冻切片,并只能获得较少的形态学特征,这对于传统的根据细胞形态学的特征,有时甚至是极细微的表现来识别细胞和诊断肿瘤的外科病理学家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尽管荧光抗体技术并未在肿瘤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简便而快速的特点,在肾小球肾炎、皮肤病的研究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3,但在外科病理学中并未得到推广,主要是由于该方法,1966年NakaNe和Averameas等建立了免疫酶标技术,1970年seerNberger等人发展了
3、一种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技术,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杂交瘤制备单克隆抗体技术,这些对于外科病理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技术里程碑。随着辣根过氧化物酶代替荧光素异硫氰酸盐,作为初级抗体的标记物,一种全新的信号分子得到了应用,在辣根过氧化物酶中加入显色的底物进行染色,产生一种能被普遍光镜所观察的稳定显色反应。酶免疫组化法对于病理学家诊断肿瘤、对其分类、判断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于各种疾病与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理诊断与研究水平。,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4,1966年NakaNe和Averameas等,一、 免疫组化技术 利用能与
4、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酶,在酶-抗体-抗原反应的位点上诱导通过底物或显色剂而完成的变色反应。辣根过氧化物酶是免疫酶学的原型,其它酶系统如葡萄糖氧化酶,碱性磷酸酶也被成功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5,一、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5,酶桥法: 利用酶联抗体将酶与组织切片中抗原相结合,通过与适当底物反应(通常是H2O2)以及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 DAB)的显色剂,产生一种不溶性棕色反应产物。该法已被进一步改进发展为更敏感的多级桥联法,后者利于增加在抗原部位反应产物的沉积。,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6,酶桥法:免疫组化技
5、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6,PAP法是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复合物,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抗原组成的可溶性复合物为五环状结构,3个分子辣根过氧化物酶和二个抗体分子组成,极为稳定,比免疫荧光法敏感100-1000倍,比酶桥法敏感20倍,其原理是特异性初级抗体(一抗)的Fab段与组织抗原结合,二抗(桥抗)在一抗与PAP复合物之间形成分子桥联,此时一抗与PAP中的免疫球蛋必须是同一种属,以使得衍生自其它种属的二抗,对一抗分子PAP中的FC段及稳定成份都具有特异性。,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7,PAP法是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由于免疫酶学技术
6、普遍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因此组织切片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一开始就必须用H2O2或H2O2和甲醇组成的混合物加以灭活,并通过与桥抗同一种属来源的非免疫稀释血清阻断非特异性结合,足够的桥抗使所有游离抗原结合位点都能与PAP复合物连接,并在加入PAP可溶性复合物到组织切片中反应之前洗去未结合的桥抗,最后使PAP复合物与底物及显色剂反应, 以产生能被普通光镜所见到的不溶性棕色产物,以此识别组织切片中抗原所在的位置。,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8,由于免疫酶学技术普遍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因,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9,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9,免疫酶学技术还包括碱性
7、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系统2 及葡萄糖氧化酶抗葡萄糖氧化酶(GAG)系统等,这些技术与PAP技术相似,只不过是将碱性磷酸酶或葡萄糖氧化酶代替辣根过氧化物酶而已,据称这两种技术可以减少背景染色的干扰,因为相应的内源性酶在组织中分布有限,尤其是APA -AP技术更适用于血液标本染色。,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0,免疫酶学技术还包括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生物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维生素,可以与一抗共价结合。亲合素是一种从卵白素中提取的具有4 个生物素结合位点的糖蛋白,这一特性能使之成为多级免疫酶学系统各成分之间的桥接物。1981年Hsu 等人建立了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
8、物酶(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ABC)系统。该方法是通过生物素相关的次级抗体将一抗连接到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上,结果产生的复合物是一种点阵样、三维构造的复合物,有助于将多个辣根过氧化物酶分子结合于切片中的一个抗原所在的位点上,因此比PAP法更灵敏,约比PAP法敏感8-40倍,特异性强、非特异性背景着色低、方法简便、应用广。,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1,生物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维生素,可以与一抗共,ABC系统通过将链球菌抗生物素蛋白代替抗生物素蛋白而得到进一步改进,称为链球菌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系统(StreptavidiN b
9、iotiN system SAB)。链球菌抗生物素蛋白在生理PH环境中为电中性,而不产生非特异性结合,而抗生物素蛋白在生理PH环境中带正电荷。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法时,内源性生物素能与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复合物直接结合而产生非特异性或称假阳性染色,避免的方法可先通过切片与游离抗生物素蛋白反应以去除游离生物素。,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2,ABC系统通过将链球菌抗生物素蛋白代替抗生物,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3,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3,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4,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4,葡萄球菌A蛋白(S
10、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蛋白成分, 单链多肽,分子量为42000,SPA最大的特点是能与不同种属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分子稳定FC段结合,此外还能与其它物质如荧光素、过氧化物酶、铁蛋白、胶体金等结合,并不影响其生物活性,因此被用来发展为一种简便而迅速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即用SPA代替PAP技术中的次级抗体,因SPA可与多种动物的抗血清反应,而不需因不同种动物而制备相应的第二抗体。SPA可以结合大多数IgG分子,可以充当第一抗体和衍生自不同种属的抗过氧化物酶抗体的桥接物即SPA-过氧化物酶联法。同时由于SPA与FC段的高亲和力可以减少非特异
11、性背景染色。,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5,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金属离子和金属蛋白复合物如铁蛋白、金和汞可作为免疫组化反应中的标记物,如免疫金银法 (ImmuNogold silver techNique IGST)。其基本原理是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反应,随后用金标记的间接抗体或SPA蛋白,再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用乳酸银处理,使银颗粒沉积在金颗粒上,还原银反应而显示出黑褐色。适用于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培养细胞,细胞涂片和树脂包埋的电镜切片,该法敏感性高,可检测组织中微量抗原,定位准确,无扩散现象,背景清晰,对比度好,方法简便。,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
12、应用,16,金属离子和金属蛋白复合物如铁蛋白、金和汞可,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7,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7,美国抗体公司新近又推出“二步法”系统,清除了与内源性生物素的非特异性结合,具有灵敏度高,无背景,步骤少,节省时间等诸多优点,其原理是通过一个葡聚糖分子,将多个抗小鼠或抗兔的二抗同多个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聚合在一起。由于葡聚糖分子较大,其每个骨架可以结合多达100个酶分子和 20 个抗体分子,因此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又由于二抗和酶合二为一,其测定过程至少比SBA/ABC法少一个步骤。另外无需阻断内源性生物素,所以血清封闭这一步
13、可以省去。,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8,美国抗体公司新近又推出“二步法”系统,清除,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9,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19,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0,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0,原位杂交也称为“杂交组织化学”(HydridizatioN Histochmistry) 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提供了形态学定位特异性DNA或RNA顺序,DNA二条链之间以碱基的氢键相连,而四种碱基均按严格的互补规律结合成对(T或U-A,C-G),DNA经变性处理碱基间氢键发生断裂,双链DNA 可解离成单链,终止变性处理后,DNA
14、可恢复双链结构,因而利用标记已知核苷酸序列DNA片断作为探针,按碱基配对的互补原则去检测组织切片中的DNA或RNA。,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1,原位杂交也称为“杂交组织化学”(Hydrid,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2,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2,二、 显色剂 在各种免疫组化显色剂中,3.3-二氨基联苯胺(DAB)是目前用得最多的,它的棕色反应产物清晰可见,且不溶于酒精,因此适用于多种抗体染色及固定介质中,但DAB具有致癌性。3-氨基-9-乙基卡巴唑(AEC)为红色终产物,溶于酒精,使用该显色剂时需要一种特殊的含水固定介质,其反应产物不稳定,在贮存
15、过程中密度逐渐降低。与DAB一样AEC也具有致癌性8,因此没有足够的理由将其作为DAB的替代物。,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3,二、 显色剂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其它的显色剂如4-氯-1-萘酚为兰色的终产物,溶于酒精、盐酸对苯二胺/焦性儿萘酚,形成兰黑色终末产物,不溶于酒精。四甲基联苯胺、-萘酚和同香草醛酸,它们的作用是在有H2O2存在的情况下,由氢化物酶介导其产生氧化诱导反应,产生一种沉积于组织中抗体-酶复合物位置上可见的氧化产物。,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4,其它的显色剂如4-氯-1-萘酚为兰色的终产物,,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5,免疫
16、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5,三、试剂 免疫组化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所应用的第一抗体的质量,单克隆抗体有很强的特异性,不同的批号之间差异不大,由于它们主要是针对抗原表位,而不是整个抗原,所以单克隆抗体较常规多克隆抗体敏感性低。事实上有些单克隆抗体,尤其是作用于细胞表面抗原的,也许只与低温,恒温切片中的未固定细胞反应,因此这种单抗的应用受到限制。,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6,三、试剂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6,第一抗体有时与商标说明并不相同。因此每个实验室须将新购的抗体进行测试,一般可在多组织块(即由20-30种不同瘤组织组成的复合物)中进行测试。 试
17、剂最佳浓度的确定受到固定方法、时间、组织处理过程的影响,最佳浓度在不同实验室是不同的,最合适的稀释度是以得到最大强度的特异性染色和最弱的背景染色为标准。,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7,第一抗体有时与商标说明并不相同。因此每个实验室,在诊断性免疫组化中的质量控制是个重要问题。美国生物染色委员会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以负责检测商品抗体的程序,这是质量控制的保证手段,并使附属商品以及商品试剂信息标准化,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通过美国病理学会批准出台一项政策,列出了61种在一些严重疾病的诊断和/ 或监测中充分标准的单克隆抗体,并要求制造商自政策发表之日起的30个月内向FDA提交合适
18、的产品使用申请,在此期间产品虽被允许用于医学目的在市场销售,但制造商们必须在产品上标明“未经法律批准,暂时供应以满足重要的医学目的”。,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8,在诊断性免疫组化中的质量控制是个重要问题。美国,此外,制造商及进口商将负责保证通知所有实验室中的医生及相关人员。制造商们必须确保在30个月内给出产品的安全性及效能的数据,否则将从市场上消失。FDA的这些限制是针对外科病理学检验中所应用的试剂,但其含意明显延伸到免疫组化中应用的试剂。关于是否有必要区别应用于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以及外科病理检验中的抗体,当同种抗体应用于不同目的时其抗体的标准及范围的讨论仍在继续,免疫组
19、化方法的标准化,如组织准备,染色时段等,使各实验室之间标准化与进行比较是十分困难的,自动化染色便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自动化染色可使各实验室间标准统一。但是免疫组化方法中重要的一点是组织固定与处理的方法在各实验室间区别甚大,以致于即使实现自动化也很难达到标准统一,自动化将实现实验室内部标准化,使定量技术如密度分析得以实现。,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29,此外,制造商及进口商将负责保证通知所有实验室中,抗体保存在不吸附蛋白质的材料中,如储存抗体中蛋白浓度很低时(10-100mg/l),应另加隔离蛋白,以减少容器对抗体蛋白的吸附,隔离蛋白常用0.1%-1.0%的牛血清白蛋白。绝大多数
20、已稀释的抗体应保存在4-8的条件下,以免冻融对抗体蛋白产生有害的效应。抗体原液和已分离的免疫球蛋白组分应保存于-20条件,避免反复冻融。冷冻的抗体溶液应置于室温中缓慢地解冻,应绝对避免用高温快速解冻。被细菌污染的抗体常会出现假阳性结果,为了防止细菌污染,可在抗体溶液中加入0.01%叠氮钠。抗体经真空冷冻干燥后置-20以下可以保存2-3年,保存稀释后的单抗应加入0.1%叠氮钠。大多数稀释抗体不可进行冷冻保存,多数抗体可能会丢失抗原活性,多数抗体只要蛋白浓度适当,可在4下保存数月。,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30,抗体保存在不吸附蛋白质的材料中,如储存抗体中蛋白浓度,四、免疫组化增强染
21、色方法,可采取几种形式 不溶性氧显色剂产物的可见度可通过金属离子或有机化合物增强。例如将免疫染色切片浸泡于0.5硫酸铜溶液、0.125%四氧化锇、1氯化钴、 或1 硫酸镍铵中,可以根据使用不同溶液而改变其反应产物的颜色以增加可见度12, 但并不提高免疫染色的灵敏度。在应用黑白显微摄影技术时,这些方法较有效,如锇的黑色能增强与苏木素,甲基绿或钴兰绿等背景染色形成强烈对比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31,四、免疫组化增强染色方法,可采取几种形式免疫组化技术,其它技术如用咪唑也可以实现免疫染色增强,由辣根过氧化物酶介导DAB 的过氧化反应可以被多种含氮化合物增强,咪唑是最有效的一种。
22、另一项免疫染色增强技术尤其适用于组织内抗原数量很低时,重复使用初级抗体,开始抗体孵育过程很短,接着PBS冲洗,然后再次与同一浓度的初级抗体进行反应,并在4“孵育”过夜,这一过程也可以颠倒即先一抗4孵育过夜(或室温下)然后PBS洗,再次反应。,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32,其它技术如用咪唑也可以实现免疫染色增强,由辣,五、免疫组化中的固定,这也是免疫组化好坏的关键 有证据表明目前石蜡包埋处理的组织减少了可以检测的抗原数量15。 、冰冻组织 在新鲜冰冻组织中细胞表面抗原及其它组织抗原,仅需极少量组织即可被检测到,而在常规操作及蜡块包埋时这些抗原可能完全丢失。所以新鲜组织冰冻切片仍是抗
23、原保存的金标准。 未被冰冻的组织必须立即固定,以免变干,否则抗原将“失活”。若抗原长期暴露于固定剂后将被毁掉,因此用于免疫组化目的的组织,应尽可能短时间固定,即刻包埋。,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33,五、免疫组化中的固定,这也是免疫组化好坏的关键免疫组,、醛固定剂 甲醛是诊断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的固定剂,组织在10缓冲甲醛中,保存很长的时间仍可保持令人满意的细胞形态,但长时间固定于甲醛中绝对是免疫组化不值得提倡的,抗原的保存量与固定时间负相关。很多种普通组织抗原在持续固定后丢失。非肿瘤组织的多组织块固定于甲醛3天后,抗原染色密度显著下降,7天后大多数抗原丢失。VimeNtiN和Di
24、smiN即使固定于甲醛中一天也会丢失很多。特别是尸检组织常固定较长时间,影响免疫组化结果。因此要想获得多种抗原的满意结果,固定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8小时。,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34,、醛固定剂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非交联固定剂 不同的固定剂对抗原有不同的保存结果,如Carroy 溶液(60乙醇、30 氯仿、10冰醋酸),methacarN(60甲醇、30氯仿、10醋酸)和95乙醇更适合于检测组织中的VimeNtiN。BouiN 溶液能较好保存N肽及生物胺。重金属固定剂如B5和ZeNker溶液更适合于一些核抗原的免疫组化检测,但这些固定液常使背景染色增加,对于环境又
25、是一个有毒的污染物。,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35,、非交联固定剂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过碘酸盐-赖氨酸副甲醛溶液能氧化糖类,产生交联、稳定脂质和蛋白,并保留形态的完整,较适合于淋巴细胞膜抗原的保存。并较适用于雌激素受体蛋白的免疫染色。 当固定剂中含有酸性物质时最易导致抗原的丢失,可能是蛋白质三级,四级结构受损,因此使用中性或接近于生理PH值的固定剂可获得最满意的形态及抗原保存效果。因此现在提倡使用缓冲甲醛固定液。,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36,过碘酸盐-赖氨酸副甲醛溶液能氧化糖类,产生交,细胞涂片的固定100% 的乙醇最为常用,在免疫染色准备中通常是先用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免疫 技术 病理 诊断 研究 中的 应用 培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8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