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电现象到电磁波课件.ppt
《从静电现象到电磁波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静电现象到电磁波课件.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从静电现象到电磁波,“自从牛顿奠定理论物理学基础以来,物理学的公理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关于实在结构的概念最伟大的变革,是由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 爱因斯坦,伽利略和牛顿所取得如此伟大成就,是因为他们把科学思维和实验研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力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电学、磁学构成了经典物理学的另一重要分支。随着一个个电磁学研究成果的取得,企图把全部物理学归纳为力学的机械论观点宣告彻底失败。,本章将涉及下面一些科学家以及他们的重大发现,他们是:库仑、奥斯特、安培、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等。,库仑,奥斯特,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3.1 静电和静磁现象的研究,一、
2、静磁和静电现象的早期研究,中国古代的贡献:最早文字记载“雷”、“电”,发明指南针等。 最早总结前人对电磁研究的大量经验,讨论电磁体性质的英国医生吉尔伯特,他断言:电与磁是两种不同的现象。,相比静磁现象,静电研究困难得多。直到第一台摩擦起电机发明后,对静电研究才迅速开展起来。,吉尔伯特,摩擦起电,一根玻璃棒,用一种丝绸布把它摩擦一会儿,它就能把桌上的羽毛片或小纸屑吸起来,这是“摩擦起电”。其实,人们很早就知道了摩擦起电。大约在2500 年以前,古希腊有七位“圣人”,其中之一便是著名哲学家泰勒斯,经过摩擦之后的琥珀会吸引轻小的物体泰勒斯当时还无法解释,但是他认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把它详细地
3、记录了下来。我国古代对摩擦生电方面的发现和记载也是很多的。东汉初期的科学家王充就在他的著作论衡一书中有记载。,世界上第一个认真研究这一现象的人是16 世纪末的英国医生威廉吉尔伯特。他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以研究磁力现象而著称于科学史。他对泰勒斯的故事十分感兴趣,动手做了大量的实验,还特地在女王面前作了琥珀吸引羽毛的表演,吉尔伯特把这一现象称为“电”。“电”这个字的英文读音“Electricity”就是希腊文“琥珀”一词的译音,吉尔伯特第一个提出了“电”这个概念。,从泰勒斯发现摩擦琥珀可以起电后的2300 多年的时间里,摩擦起电几乎成了人们获得电的唯一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人对自然界
4、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例如琥珀经过摩擦可以吸引轻微的东西,那么摩擦得猛烈一点,吸引力会不会增加呢?琥珀会不会带上更多的电呢?摩擦起电促使欧洲科学家继续研究、继续探索。,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摩擦起电机的人是德国(当时称普鲁士)萨克森的马德堡市市长格里克。虽然他是市长,公务繁忙,但是对自然科学研究还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把带有一个木柄的黄色硫磺球。放在一个木制的托架上,使它可以自由转动,他用一只手握住木柄,使硫磺球绕轴旋转,另一只手按在球体上,随着球的不停转动,硫磺球表面就会因摩擦而生电,充满大量的电荷,这就是第一个起电机。,起电机,1882 年,英国维姆胡斯创造了圆盘式静电感应起
5、电机,其中两同轴玻璃圆板可反向高速转动,摩擦起电的效率很高,并能产生高电压。这种起电机一直沿用至今,在各中学的物理课堂上作电学演示实验时,就经常用到它。经过英国、德国几代科学家改进摩擦起电机,其效力和威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能够产生强大的火花。特别是能从人身上生出火花来,引起世人的惊奇,使促人们对电的本质、物质结构以及雷电现象等进行探索,从而促进了电学的发展。,吉尔伯特,1600 年,近代磁学的奠基人、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吉尔伯特(15441603 年)所著论磁石、磁性物体和大磁体地球一书出版。吉尔伯特曾在剑桥大学学医,156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在伦敦行医,1600 年成为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御医
6、。但吉尔伯特的主要兴趣和成就不是在医学方面,而集中于磁和电的研究。他的著作总结了自己多年工作的成果,其中包括对自己所做的600多个实验的介绍。,吉尔伯特发现,磁体永远有两个极:北极和南极,在分割磁体时,也永远不会得到只有一个磁极的磁体;同名的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的磁极相互吸引;在磁体影响下,铁制物品可以获得磁性;如果在天然磁石两极包上铁,能够使其磁性显著增强。吉尔伯特最重要的科学贡献,是发现了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他的这一结论是从实验中导出的。,吉尔伯特的实验和研究还发展了有关电的知识。在他之前,人们对电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所描述的琥珀经摩擦会产生电的水平上。吉尔伯特设计制作
7、了一台验电器,由一个尖顶支枢支承一根能够灵活转动的指针。他把钻石、宝石、玻璃、水晶、硫磺、树脂等各种物体摩擦后靠近指针,看指针是否被吸引向这些物体。通过这样的实验,他得出结论:琥珀的性质是许多其他物质共有的。他把这些物质称为“带电体”,而把金属物质列为“非带电体”的主要项目。他当时还不知道,金属这类导电物质在摩擦时产生的电荷会很快失去。在吉尔伯特之后,对磁和电的现象的研究进展缓慢,很长时间内没有多少新的发现。,莱顿瓶,莱顿瓶是一个玻璃瓶,瓶里瓶外分别贴有锡箔,瓶里的锡箔通过金属链跟金属棒连接,棒的上端是一个金属球,电容器莱顿瓶很快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电学家们不仅利用它们作了大量的实验,而且
8、做了大量的示范表演,有人用它来点燃酒精和火药。,本杰明. 富兰克林,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和音乐家。作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老战士。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
9、的崇敬。他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二、库仑定律 类比万有引力,科学家猜测电荷间作用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罗比逊实验,发现:,罗比逊实验装置,指数偏差:,卡文迪许利用两个同心球的实验证明了上述规律,他得到=0.02,可惜两人的工作都未发表。 法国的工程师、物理学家库仑建立了著名的库仑定律。他发明了灵敏度很高的测量装置“电钮秤”。进行广泛的电学和磁学实验,证明了电场力和磁场力都服从平方反比规律。研究中,库仑也是把它们跟万有引力作类比,事先建立了平方反比的概念。,库仑于1875年用电扭实验,通过与万有引力类比,确信并提出了库仑定律 。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
10、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它们的联线,同号相斥,异号相吸。,单位矢量:,计算表明,库仑力远大于万有引力 ,后者在讨论中完全可忽略。,C2/(Nm2),在实际问题中,直接用到库仑定律的机会很少,常用的却是从它推导出来的其他公式。为了使这些常用公式的形式简单些,可以使库仑定律中的比例系数K复杂些。,真空电容率:,两个带电体的库仑力计算,三、从库仑定律的建立看,类比方法的重要性,库仑测得=0.04,但他断定力与距离成平方反比,是成功运用类比方法的结果。 麦克斯韦对类比法的论述:“为了不用物理理论而得到物理思想,我们必须熟悉物理
11、类比的存在。所谓物理类比,我指的是一种科学定律与另一种科学定律之间的部分相似性。它使得这两种科学可以相互说明。”,汤川秀树也是类比法的成功运用者,他通过将核力和电磁力类比,成功地提出了核力的介子理论。他说:“类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假定存在一个人所不能理解的某物,他偶尔注意到这一物和他所熟悉的另一物的相似性。他通过将两者比较就可以理解他在此刻之前尚不能理解的某物。如果他的理解是恰当的,而且还没有人达到这样的理解,那么可以说,他的思维确实是创造性得到。”必须指出:有时简单的类比也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如惠更斯类比声波,认为光波也是纵波就错了。可见类比结果是否正确还得由实验检验。,汤川秀树,192
12、9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5年,汤川秀树在大阪大学任讲师时,发表核力的介子场理论,用来解释原子核内的作用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介子是质量处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粒子。1937年,C.D.安德森在宇宙线中发现一种比电子约重200倍的粒子,当时误认为就是介子,后来发现其性质跟介子应有的不同,实质是介子衰变后的产物,今称子。经 C.F.鲍威尔等人的研究,于1947年在宇宙线中发现另一种粒子,认定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介子,今称 介子。由于在核力理论的基础上预言介子的存在,汤川秀树获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2 电流的产生及其磁效应,一、从动物电研究到伏打电堆发明 伽伐尼发现“动物电”:
13、青蛙的肌肉因与手术刀接触会发生痉挛现象。使电学的研究开始从静电转向动电。,伏打电堆,伏打从实验发现了金属的接触电势差,从而发明了伏打电堆。从此使电学从静电领域到电流(动电)领域,实现了一大飞跃。伏打电堆的发明,提供了产生恒定电流的电源化学电源,使人们有可能从各个方面研究电流的各种效应。电学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电流和电磁效应的新时期。现在用的干电池就是经过改时后的伏打电池。,拿破仑,伏打电堆,二、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 奥斯特基于 (1)自然哲学思想自然各种基本力 可以相互转化。 (2)已发现一些电可能会发生磁 的迹象。 坚信电磁间有联系,并发展电是否能产生磁的研究。,奥斯特,法国著名生物学家
14、巴斯德在讲述奥斯特的发现时,说过一句名言: “在观察领域的一切机遇只偏爱有那些准备的头脑。”,一次演讲中,偶然发现导线通电时,在它的下方的小磁针有一微小晃动。他抓住了这个现象,经过3个月的反复实验,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揭开了研究电与磁内在联系的序幕。,奥斯特的实验迅速在两个方面取得惊人的突进: 一个是技术上立即诞生了电流计和制成了电磁铁。 另一个是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之间的桥梁,导致电与磁关系的一系列发现,使电磁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学科出现。,三、安培对电流磁效应的深入研究 安培从磁体与磁体、电流与磁体相互作用,联想并发现了通电导线之间有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发现了通电螺线管与条形磁铁的等效性。发现磁性
15、转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服从右手定则。,安培,载流直导线相互作用,载流螺线管与条形磁铁等效,“磁性起源假说”: 由此安培提出了著名的“磁性起源假说”:物质磁性来自于内部有电流,构成磁性物质的每个微粒都存在永不停息的环形电流,此环形电流使微粒显示出磁性,N极和S极分布在环形电流的两侧。 可解释物体可被磁化的现象及磁体被分割后仍有N、S极性现象。此假说,直到19世纪知道了原子结构和物质结构的秘密,才真正知道这是“分子电流”。,安培也通过理论研究,提出了计算两载流回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方法。对于作用在长为l 两载流直导线上的力为,其中 和 是两导线中的电流,d为两平行导线间的距离,在国际单位制中,
16、常量 为真空磁导率,,3.3 电磁感应定律,一、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法拉第的自然哲学思想:他与奥斯特一样,坚信自然力的“统一性”,并追求这种统一性。他在实验记录中有这样一段话:“长期以来,我就持有一种观点,几乎是一种信仰,我相信其他许多爱好自然知识的人也会共同有的,就是物质的力表现出来时具有某种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或者换句话说,它们是相互直接联系的,也是相互依赖的,所以它们似乎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加上奥斯特已发现了电能产生磁,所以法拉第坚信:磁一定能产生电。经过近10年的努力,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由上述4种方法,可见关键点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回路都是处在一个变化的磁场中,一旦磁
17、场变化停止,感应电流就消失。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二、创造性的科学思维磁感线与场概念的引入 法拉第于1831年底用铁粉实验展示并提出了“磁力线” (现称磁感应线)概念。他认为磁感应线显示了在磁体周围空间是物理空间,其中存在“磁场”。利用磁感应线在空间分布的疏密程度可以直观地描述磁场的强弱。“密”表示 “强”,“稀”表示“弱”。,条形磁铁周围铁屑沿磁感应线排列,磁感应强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在磁感应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磁感应强度方向。人们规定磁场的方向是将小磁针放在该点时,北极所指方向。,“场”概念引入的重大意义 力线和场的概念的提出,不仅使电磁感应可给以定量的描述,而且“场”的提出,表
18、明电力和磁力是一种近距作用,即这种力是通过“场”进行传播的,不是“超距作用”。,更重要的是:“场”的引入是物理学中极具想象力的创举,对物理学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在过去人们认为物理实在是质点,牛顿研究的是质点的力学运动规律。而在电磁学的研究中,物理实在是有连续的“场”来代表。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研究的是“场”的运动变化规律,这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电场(E)线:在电场中画一组曲线: 1、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电场方向一致; 2、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 3、为了定量地描写电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静电 现象 电磁波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8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