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汇编.docx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汇编.doc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表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民间文学种类:故事 编号:02-023-0203-08-001项目名称呆大学闲话讲述者姓名吴秀莲性别女出生年月1944年民族汉讲述语言宁波方言文化程度高小职业退休健康状况良好详细住址宁波市海曙区鄞奉路仪凤弄一号电话87483822内容记录“呆大”学闲话 很久以前,在鄞州西乡的农村有一个勤劳的寡妇,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一个遗腹子。只是这个遗腹子自小比正常的小孩来得迟钝,下地走路晚,开口也迟,总是傻乎乎的。于是大家逐渐忘了他的名字,都叫他“呆大”。 岁月流逝,转眼间呆大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勤劳的寡妇花了多年的积蓄为儿子说了一门亲事,呆大马上该去女方家做“毛脚女婿”了。寡
2、妇担心呆大真的是呆头呆脑,连话都讲勿清楚,弄勿好把这门亲事给搅和了。于是,一天早上她对呆大讲:“儿啊,侬快成家了,可连话都勿清楚,弄不好连媳妇都要逃走的,还是到外头去学学讲闲话吧。”呆大讲:“姆妈格阿拉问啥人去学了?”寡妇讲:“儿啊!侬走到村口的大路旁,如果见到头发、胡须都白的老人,就跟其学吧!”呆大听了满心欢喜地跑了出去。 在村口的大路旁,呆大等啊等,只见来来去去的老人要么是白头发没胡须,要么是有胡须没有头发。呆大东张张西望望,心想:姆妈讲的白头发、白胡须乍会没有啊?只觉得肚子里“咕噜咕噜”直叫,原来是快到中午了。这时从旁边的草垛里钻出一个花白头发上沾满草屑、胡子拉渣的老乞丐。呆大眼晴一亮,
3、赶紧跑过去说:“阿拉姆妈叫我来向侬学讲闲话。”老乞丐眼晴一翻,讲:“阿拉要去讨饭吃了,学啥闲话?不要烦。”边说边匆匆走了。呆大心里想:反正姆妈叫阿拉向有白头发的人学讲闲话,阿拉就跟着侬。 走啊走,老乞丐有气无力地走在石板路上,只听“的卜”一声响,原来是一块石板没放平,便摇摇头讲:“过桥石板蹊跷又蹊跷。”呆大心里暗暗把这句话记了下来。老乞丐走上一座小桥,坐在桥栏上,望着河里游来游去的鱼,叹了口气说:“河里鱼多,只差一顶网。”呆大又把这名话记下来。走到一个村庄旁的草垛下,只见一只刚下完蛋的老母鸡扑打着翅膀“咯咯咯咯咯”地叫,老乞丐心烦地讲:“红皮鸡娘垛翅已生。”呆大又把这句话记了下来。来到村内树荫
4、下的泥塘中,有一头牛在翻来滚去嬉戏,老乞丐在路边坐了下来,伸了一下懒腰,庸懒地说:“老牛腻塘,河伯叹气。”便沉沉地睡了过去。呆大嘴里含叨傻乎乎地站了好一会儿,见老乞丐还是睡着,便揉了揉肌肠漉漉的肚皮回家去了。 呆大一到家,马上兴奋地向寡妇汇报学闲话的过程,并把“过桥石板蹊跷又蹊跷,河里鱼多只差一顶网,红皮鸡娘垛翅已生,老牛腻塘河伯叹气。”四句话复述了一遍。寡妇听了摇摇头,暗暗叹了口气。 “毛脚女婿”上门的日子终于到了,呆大在媒人的陪同下来到了丈母娘家,心中暗暗牢记着寡妇同他讲的话:新女婿上门少讲话,顶多只讲一、二句。按风俗,新女婿上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总得捉弄一番。于是在吃饭的时候,呆大坐的是
5、一把三只脚的凳子,一坐下去便摇摆不定。呆大随口讲了句:“过桥石板蹊跷又蹊跷。”捉弄他的亲戚大吃一惊,都说,“这人是呆大,咋介聪明啦!”赶紧把凳子换了一把。酒过三巡吃饭了,桌子上放了一大碗虾皮汤,只只虾米在细葱的衬托下让人直流口水,可偏偏呆大面前没有瓢羹,呆大于是讲了一句:“河里鱼多,只差一顶网。”负责帮厨的邻居赶紧把瓢羹递了过去,回到灶头就说开了,“这户人家的女婿咋聪明,明明捉弄伊,伊却巧巧妙妙地让侬主动把瓢羹放上去。”帮忙烧火的隔壁阿嫂讲:“真当话啊?阿拉去看看!”隔壁阿嫂来到堂尾门口一张,这时呆大刚好抬起头来,看到因烧火而涨红了脸的隔壁阿嫂,便触景而说:“红皮鸡娘垛翅已生。”引起了一阵哄堂
6、大笑。隔壁阿嫂难为情,赶紧逃到厨房去了。因为呆大出手异常的聪明,让未来的丈人觉得非常有面子。文人高兴得多吃了几杯老酒,便倒在眠床上困觉了。差不多该回家去了,呆大一一向丈母娘家的亲戚朋友道别。最后来到了丈人的眠床前,见丈人醉眼矇胧翻来覆去,便讲了一句:“老牛腻塘,河伯叹气。”丈人一听从床上蹦了起来,一下子酒就醒了,随手就是一个巴掌。回家的路上,呆大摸摸红肿的脸颊就是想不通:姆妈叫我学闲话,叫我只讲一、二句,我顶多讲了四句闲话,咋还要吃巴掌啦!作品来源讲述者从鄞州区西乡的亲家公处学来。 备注注(讲述人特殊生活经历、能讲述的其他作品)除此之外,讲述人尚能讲述呆大老婆、呆大老公卖布、冤鸟、黄鳝告状、小
7、康王逃难到段塘、梁山伯阴配等民间文学作品。记录稿(页)3页录音带或录音光碟 (盒/张)录像带或录像光碟(盒/张)照片(张)调查人姓名林之寅文化程度大专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段塘街道南塘社区电话87483764调查时间2007年7月调查地点吴秀莲家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表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民间音乐种类:器乐 编号:03-032-0283-05-002项目名称奉化吹打演唱语言无传承人姓名汪裕章性别男出生年月1943年2月民族汉文化程度初中从艺时间1952年至今健康状况良好详细住址奉化市萧王庙街道云溪村电话057488830355主要艺术成绩一、 参加宁波市第三届音舞节奉帮腾飞荣获二等奖。
8、二、 奉化吹打代表作“划船锣鼓”全曲、“将军得胜令”精彩选段在宁波电视台录像,该录像带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民乐比赛,获金奖。历史沿革奉化吹打源远流长,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记载了江浙一带民间流行的吹打乐情况。据民间口头传说,奉化的民间吹打乐曲将军得胜令是明嘉靖年间人民为凯旋而归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演奏的曲目。可见奉化吹打乐在明代中叶已盛行。奉化吹打自钱小毛(19161996)加入职业性民间音乐团体“九韶堂”之后,逐步走向鼎盛。在此之前,奉化民间乐队一般只使用二至三面锣,就连最出名的“九韶堂”也只使用四面锣。十五岁那年,钱小毛与张阿盛、林佩道等人一起探索、试验增加用锣数量,从
9、一个人打五面锣开始,逐渐发展到六面、七面、八面、九面,到二十岁时,钱小毛已能熟练地演奏“十面锣”,并在锣经的编配上也作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打击乐的音色变化和表现能力。1955年,大桥镇“九韶堂”演奏的大型丝竹锣鼓万花灯、吹打乐将军得胜令进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获优秀奖。之后加入“浙江民间音乐舞蹈巡回演出团”赴金华、瞿州、温州、上海、宁波等地演出。1973年,浙江省歌舞团奉命参加广交会演出,演出期间,由钱小毛主持,集体创作,并由钱小毛演奏十面锣的大型民族器乐曲渔舟凯歌受到中央领导和外商赞扬。嗣后,钱小毛和他的渔舟凯歌作为国际文化交流节目多次随“中国艺术团”赴国外访
10、问演出,并在北京为尼克松、金日成、李光耀、马科斯等外国贵宾作招待演出。同时,渔舟凯歌还被摄入电影百花争艳之中。表演形式及特点奉化吹打有二种表现形式,一种为队列行进式,乐手分二列纵队边走边演奏,如有“纱船”在前的,则跟随“纱船”之后,队形相同。此形式主要适用于婚嫁迎娶、迎神庙会、行会、出丧等动态场合。另一种为室内坐奏,乐手分三面围坐在八仙桌前演奏。此形式主要适用于祝寿、满月酒、祈祷、庙会、祭祀、做七等静态场合。奉化吹打的最大特点是在原打击乐器中新增加了定律的“十面锣”和多面鼓。“十面锣”和多面鼓均由一人演奏,使打击乐的音色变化更加丰富、个人演奏技巧充满炫技性与灵动性。乐曲结构庞大而有序,音乐有开
11、有阖,有静有动,具有浓厚浙东地方特色。代表曲目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八仙序、三打等(曲谱略)乐 器、道具及服饰 等1、乐器:奉化吹打的主要乐器为唢呐、笛子、板胡、二胡、三弦、琵琶及“十锣”、“四鼓”、铙钹等。十锣由十面大小不同的锣组成,垂直分布于锣架上,自下至上分别为大锣、柴锣(四面)、令锣(二面)、闹锣、张板锣和狗叫锣,由一人演奏。四鼓由板鼓、扁鼓、小堂鼓、大鼓组成,由一人演奏。2、道具:八仙桌(坐奏)、船鼓(行奏)。3、服饰:无特殊要求。传承状况奉化吹打为旧时“堕民”的谋生手段,且演奏时乐手可多可少,随主顾操办场面大小而定,故乐手流动性较大,传承关系较为松散。一般来说,奉化吹打以“
12、堂、班、社、会”形式组成职业或半职业性民间组织。早期的传承关系已无从稽考,民国时期,以大桥九韶堂、萧镇白柞杨徐鑫堂、吴家埠张潮水班等较为有名。另有南浦利星社、方桥阮家奉光社、董李永昌会、永丰会等小乐队。代表人物有钱忠道、张潮水等。钱忠道一脉较为明显,其同仁及弟子有张阿盛、林佩道、钱小毛、钱得万、张月兴、周小如、周祥元等。解放后,奉化吹打日见萧条,从业人员大多歇业改行,只钱小毛一人进浙江歌舞团从事乐队工作,1986年3月,奉化县开展“三民集成”搜集整理工作,特邀钱小毛前来传经授艺,当时的学员有文化馆音乐干部王建华(负责曲谱记录、校对、整理)、陈培华及乡镇文化干部汪裕章等,之后又有江耀权、戴建良、
13、葛金裕、汪春辉、汪斌等等。相关活动奉化民间自发组织的吹打乐队多与民俗礼仪相随,常在迎神赛会、喜庆婚嫁、丧葬祭祀时演奏。一般来说,这些不同场所演奏的曲目都可套用、混用。一、迎神赛会。过去,奉化境内多行迎神赛会,迎神赛会时必有吹打乐队相随,主要曲目有满堂红、柳青娘。以“请龙王”为例,每年盛夏,天干地旱之时,各地都要召集乡民前去龙潭(山塘)请龙王,此时吹打乐队就大显身手,随着请龙队伍一路吹打。特别是在请到了龙王(泥鳅、黄蟮、青蛙、水蛇等水生动物)后,更是大吹大擂,一直把龙王吹送到本村的祠堂里供起来为止。二、喜庆婚嫁。婚庆时,吹打乐队随花轿至新娘家,待新娘出房门上轿开始吹奏,并一路行奏(行奏时可适当休
14、息),到新郎家后大吹大擂,直至新娘下轿进入洞房。出嫁时吹打的曲目是喜庆的出嫁行。三、丧葬祭祀。从丧葬到祭祀的众多场合,如烧经、入殓、落材、出殡、行走、跪桥头、入墓、转七、七七、百日、周年等一般来说都要用到吹打乐队,其中的落材、跪桥头、入墓为重头戏,此时,吹打乐队全神贯注,舒缓庄严的大开门乐曲使整个丧葬祭祀活动高潮迭起,表现了人们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相关资料1984年“奉化吹打”被编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1986年月12月,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八仙序、三打等五首曲谱入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宁波分卷。2003年7月“奉化吹打”被编入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
15、版的中国音乐通史概述。记录稿(页)26录音带或录音光碟 (盒/张)3录像带或录像光碟(盒/张)1照片(张)10调查人姓名裘基贤文化程度初中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奉化市文化馆电话56376284 13056996567调查时间2007年8月调查地点云溪村汪裕章家中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表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民间舞蹈种类: 编号:项目名称造 趺传承人姓 名周德兴性别男出生年月1929.10民族汉文化程度初小从艺时间1949年10月职业农民健康状况一般详细住址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穿山村电话86060019主要艺术成绩作为造趺艺术现阶段传承创新的代表,在表演内容、形式及道具的设计工作出了成绩,
16、多次参加市、县、区表演活动,为造趺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历史沿革穿山村造趺艺人(1929年9月生)周德兴根据家传的手抄本史料反映,造趺始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当时,穿山村有人出访鄞州(今宁波),在庙会时看见过这种艺术形式,后即移入穿山村。穿山村附近的芦江庙会隔年举行一次,时间是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五,穿山村就以民间艺术形式高跷、造趺、狮子参加庙会。造趺当时以少年扮童男童女或八仙骑在成年人的肩上,但不表演,百姓俗称“马嘟嘟”,这是造趺发展的第一阶段。到了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有人创造出成人双臂立童,少年扮“活观音”及借东风等剧目中的人物,但没有唱和舞蹈,只是从原来
17、骑在成人肩上发展成站立在成人肩上,这是第二阶段。到1912年后,又发展成“天盘”扮演戏中人物,能唱会舞,“地伴”也能配合动作的独特歌舞形式。由此可见,造趺从鄞州移入穿山村曾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才形成现在的状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穿山造趺曾先后参加宁波、镇海、滨海、北仑等重大文化活动达几十次之多,少则一年一次,多则一年四至五次。表演内容、形式及特点造趺出场前由铿锵的锣鼓声伴奏,然后十组造趺紧接出场,走圆场、绕八字,全体退场以后,再开始一对对的表演。第一对扮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手拿金箍棒,与白骨精三次交战;第二对金钱豹,二只金钱豹在山上相遇,互相逞强,三次交锋搏斗;第三对春草闯堂,春草戏
18、弄贪官;第四对扮演的是大宋小将岳云与金国公主三次交战;第五对三请樊梨花,表演薛丁山与樊梨花交战,以打花枪为主,穿插“老快枪”、“小快枪”,然后下山下马。造趺中天盘在表演时双脚站在地伴的肩上,由地伴紧紧抓住天盘的小腿,但此,天盘全靠上半身进行武打、亮相,而表演中所需要的前进和后退等步伐变化,则全靠地伴配合,地伴要随着天盘追打的表演走圆场步,亮相时的停顿,演唱曲调时则做原地踏步转动踩脚等步伐,达到上下配合浑然一体。服饰、道具舞蹈音乐(包括伴奏乐器、曲谱)传承状况目前的传承工作主要以穿山村为主,区、街道负责指导提高及协调工作,村负责具体队伍人员的组织联系。2005年底北仑区文体局、柴桥街道办事处在穿
19、山村、柴桥实验小学(原穿山小学)建立造趺艺术创新基地,分别培养造趺艺术的天盘、地伴人才。主要存在困难:(1)造趺传承艺人队伍老化,第六代艺人周德兴已有80岁高龄,第七代艺人周翠珠也有56岁的年龄;(2)天盘变化大,青黄不接,上下半年需要更新换人,培训工作有脱节;(3)经费落实上有些困难,区、街道、村三级投入机制尚待建立。第一代艺人:丁祖、周祖(1839年)第二代艺人:尚秀武壮(1875年)第三代艺人:丁月林(生于1870年)第四代艺人:丁玉清(生于1904年)第五代艺人:王静波(生于1921年)第六代艺人:周德兴(生于1929年)第七代艺人:周翠珠(出生1951年)相关活动据史料记载,解放前柴
20、桥的芦江庙会隔年举行一次,时间是农历二月初一到初五,穿山村的造趺经常参加庙会表演,造趺成为芦江庙会的主要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成为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相关资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宁波卷)记录稿(页)10录音带或录音光碟(盒张)1录像带或录像光蹀(盒张)2照片(张)20调查人姓 名王 忠文化程度大 专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文化站电话0574-86786657调查时间2007年8月2日调查地点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表格可根据填写内容需要自由扩展表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戏曲种类:民间小戏剧种 编号:05-055-0282-03-004项目名称姚滩演唱语言姚北方言 传
21、承人姓名周忠强性别男出生年月1942.8民族汉文化程度初中从艺时间1956年至今健康状况良好详细住址慈溪市坎墩街道三四灶村花巷弄100号电话1356780554963270512擅演剧目担任角色打窗楼饰:益元青(短衫花脸)前后落发饰:秦生和(长衫花脸)历史沿革姚滩是发源于姚北地区坎墩一带的地方戏曲,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当时已有了时称滩簧班、灯班的演出班子。姚班艺人多数是农民与手工业者,如漆匠、簟匠、泥工匠、棕棚匠等,闲季组班演出。大约在清乾隆时期,出现职业性戏班,晚清时在三北最为盛行。演出剧目庵堂相会、前后落发、打窗楼、卖青碳、刘秀娟、陆卖饼、特别三堂、卖妹成亲、姐弟奇缘、换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物质文化 遗产 调查表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8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