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和中医药培训课件.ppt
《儒释道和中医药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释道和中医药培训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儒释道和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2,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2,内容提示:,“儒、道、释”对中医药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掌握中医药学“道德”的儒、释学基础理解“致中和”与中医思想的相互作用了解道、释的养生哲学,儒释道和中医药,3,内容提示:“儒、道、释”对中医药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掌握中医药,儒、墨、道三家,秦汉以前文化思想,唐、宋以后文化思想,儒、释、道三家,儒释道和中医药,4,儒、墨、道三家秦汉以前文化思想唐、宋以后文化思想儒、释、道三,民国以来,“打倒孔家店” 到 文化复兴 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http:/ww
2、w.chinakongzi.org/xwzx/200911/t20091105_5147945.htm,美国纪念孔子的背后:表达与中国平等对话的姿态,http:/www.house.gov/apps/list/press/mo08_emerson/10_28_2009Confucius.html,儒释道和中医药,5,民国以来 “打倒孔家店” 到 文化复兴http:/ww,儒家思想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佛教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6,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6,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
3、,7,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7,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儒释道和中医药,8,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弟子入则孝,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左传-黄帝内经:很少涉及医德伤寒杂病论序批评居世之士。“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孙思邈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儒释道和中医药,9,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
4、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左传-黄帝,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称专门。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 医家十要和病家十不要,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10,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明龚廷贤 医,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医者五戒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
5、。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亦当正己,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贫窘者药金可壁,看回只可与药,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报,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11,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医者五戒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医者十要: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自无差谬矣。七要:贫穷之家及游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
6、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12,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医者十要: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13,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观,也是内经的基本观点,【礼记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释道和中医药,14,“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和整体和谐,多样
7、的统一,复杂的平衡,中庸行为的适度,无过也无不及,1988.1,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儒释道和中医药,15,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和整体和谐多样的统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致中和”是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动态趋向和动态稳定,自然界中,有冬去春来,寒极生热,日月运行等,均是在一定“度”内的消长变化;而人亦如此,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儒释道和中医药,16,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致中和”是在时间、空间,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
8、、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过度伤身,喜、惊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伤肾各种情志活动太过,都能伤及心脏,“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释道和中医药,17,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子贡曰师与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注:师,颛孙师,儒释道和中医药,18,“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子贡曰【论语先进】注:师,颛孙师儒释道,中庸思想对方剂名称的影响,中和汤(鸡峰普济方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黄橘皮-理气调中,燥湿人参-补脾气甘草-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厚朴-长于行气燥湿,诸
9、药使脾胃升降得宜,既不太过,又非不及,达到“中和”的目的。,功效:调阴阳,和荣卫养脾胃,增饮食治:胁肋胀满止呕逆恶心,“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释道和中医药,19,中庸思想对方剂名称的影响中和汤(鸡峰普济方 )白术-补,“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台论: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 以兼治,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陈嘉谟本草蒙筌: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儒释道和中医药,20,“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清徐大椿,素问至真要大论
10、日:“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举例: 麻黄汤(伤寒论),处方: 麻黄 9 桂枝 6 杏仁 6 甘草 3功能: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儒释道和中医药,21,素问至真要大论日:“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治疗法则的影响,“阳盛”或“阴盛”相当于“过”,“阴虚”或 “阳虚”相当于“不及 ”,“过”与“不及”都将产生疾病,要“无过无不及”亦即“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伤寒明理论:“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
11、,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儒释道和中医药,22,“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治疗法则的影响“阳盛”或“阴盛,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23,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23,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尊天之德,以人为本笃谨孝道,养身待为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24,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和,【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
12、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和中医药,25,【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儒家,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孔子 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传:“有生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和中医药,26,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孔子 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思,荀子 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礼记 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
13、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朱熹朱子语类):“人受天地之气而生”,“人气便是天地之气” ,指出人有自然之特质。,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和中医药,27,荀子 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孝经圣治:“天地之性,人为贵。”“伤人乎?不问马”的典故,则生动体现了孔子珍视生命的人道主义光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和中医药,28,
14、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笃谨孝道,养身待为,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奉养父母的准则,珍惜生命,养护身体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儒释道和中医药,29,笃谨孝道,养身待为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孝道是儒,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如何面对死亡?,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日:敢问死。日:未知生,焉知死?”说
15、明:孔子对死亡采取了一种听之任之的自然观同时,也表现出冷静与理智,“死生有命,富贵由天”,吕氏春秋说的“尽数 ”,黄帝 内经说的“天年 ”,宿命论?,儒释道和中医药,30,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如何,儒家如何面对死亡?,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在自然生命无法延长时,可以通过道德价值的途径,使之死而不朽,达到永恒。,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的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久而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朽”说,对后世儒家的安身立命产生深远影响,儒释道和中医药,31,儒家如何面对死亡?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在自
16、然,纵使不能建功立业,或为贤圣、著书立说、流芳于百代,也应率性顺生,安居若素,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意即为反对轻视生命的行为,追求养天命之性,达到自然的寿数,正命而死。后世所谓尽享天年、寿终正寝的生命思想,即渊源于此。,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释道和中医药,32,纵使不能建功立业,或为贤圣、著书立说、流芳于百代,也应率性顺,生死抉择关头,是贪生怕死,还是向死而
17、生,是考验儒家精神意志和气魄品格的试金石。儒家自孔、孟起就告诫人们,当自然的个体生命和社会道义发生冲突时,正确的选择应当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气贯长虹、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典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儒释道和中医药,33,生死抉择关头,是贪生怕死,还是向死而生,是考验儒家精神意志和,儒家思想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佛教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34,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和中医药34,道文化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关
18、系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儒释道和中医药,35,道文化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关系儒释道和中医药35,道家与道教关系,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儒释道和中医药,36,道家与道教关系什么是道家?儒释道和中医药36,什么是道家?,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先秦老庄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道,魏晋以后,道家实质上被道教取代,道家与道教关系,儒释道和中医药,37,什么是道家?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先秦老庄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什么是道教?,东汉顺帝(126-144),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率弟子7人入蜀,于鸡鸣山创立道教,弘扬“不死之道” “神仙长生之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释道 中医药 培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8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