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分析.docx
《有关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种粮?不种粮?关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分析内 容 提 要本文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及实证分析,证实粮食主产区的优势还是粮食生产。但是,从主产区自身直接利益出发,在现在的比价体系下种粮食难以增收,而从全国总体利益出发,鼓励主产区种粮食又是经济的。因此,一方面国家应支持粮食主产区同时兼顾收入增长目标与粮食安全目标;另一方面,主产区农民增收要立足于深化粮食品种结构调整、造就畜牧业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关键字:粮食主产区 农民增收 结构调整Producing Grain or No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how to i
2、ncrease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in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AbstractBy combining the evidence from field survey in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 (MGP area) and relevant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ims to confirm the result that MGP areas advantage is still in grain-producing. However, its hard fo
3、r households in MGP area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s mainly through grain plant, although from the national aspect its efficient for them to do so.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tradeoff between the income growth of those households and the food security of the whole country. On the one hand, its the gover
4、nments responsibility to support rural households in MGP area. On the other hand, those households could manage to increase their own incomes through the in-depth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grain varieties,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Key words:
5、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income growthstructure adjustment4th CEAC农业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种粮?不种粮?来自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分析粮食主产区是指地理、土壤、气候、技术等条件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并具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专属经济区。主产区的选择不仅取决于粮食生产量,而且取决于能否提供较多的商品粮食。根据这两个基本标志,本文分析的粮食主产区是指粮食总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粮食输出较多的传统农业产粮大省,具体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14个省(区
6、)。 这14个省区粮食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且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食。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走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形势更为严峻。受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影响,1998-2000年,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连续三年减少。农民增收难,主产区农民增收更难。为探讨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和吉林省农调队对榆树、农安、德惠、公主岭和梨树等5个产粮大县进行了实地调查。这5个县市是吉林省产粮大县的前5名,也是全国前10名中的产粮大县。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全国农村住户调查有关资料,对影响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粮食主产区的优势还是粮食生产,农
7、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是减少粮食,而是深化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要立足粮食优势,造就畜牧业支柱产业,通过规模化养殖使农民获得规模效益;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宽和拉长新的产业链,形成农、牧、加三位一体良性循环。这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主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一、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一)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呈现“三低三高”。“三低”是农民收入水平低,现金收入低,工资性收入低;“三高”是实物纯收入高,农业收入高,粮食收入高。2001年粮食主产区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为235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元。其中,现金纯收入人均为1682元,
8、占全部纯收入的71.4%,比平均水平低66元和2.5个百分点;实物纯收入人均为674元,占28.6%,比平均水平高56元和2.5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人均为74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元。粮食主产区农民经营农业(小农业,不包括林牧渔业,下同)获得的纯收入人均为940元,其中粮食纯收入占农业收入的66.2%。来源于农业的纯收入比平均水平高76元,其中从种植粮食获得的纯收入比平均水平高108元。(二)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经历了三个阶段,1993年以前,除个别年份外,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普遍低于全国;19941998年间,由于国家两次
9、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年后,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再次低于全国,农业生产发展与农民增收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三)农业收入对纯收入的直接贡献率明显下降。1996-2001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由1027元减少为940元,减少87元,减少9.3%。农业收入对全部人均纯收入的贡献1996年为55%,到2001年则下降到39.9%,下降了一五.1个百分点。非农收入支撑了近年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996年的400元提高到2001年的746元,平均每年增加69元,年均增长一三.3%,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6
10、年的21.2%提高到2001年的31.6%,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四)种植粮食得到的收入仍未恢复到1996年水平。1996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粮食纯收入为759元,占当年全部纯收入比重的40.3%;1998年后持续大幅度下降,到2000年降到最低点,粮食纯收入下降为532元,占当年全部纯收入的比重只有23.7%,下降了16.9%。2001年,由于粮食价格比上年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种植粮食获得的收入回升,达到625元,粮食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回升到26.4%,但种植粮食获得的收入仍未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19962001年五年间,粮食主产区农民粮食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一三.9个百分
11、点。二、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下降和生产结构调整缓慢(一)粮食价格下降对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产生显著影响。1979-1996年间,国家先后三次提高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都直接影响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这期间,尽管1985年、1988年和1997三年粮食总产量同比上年绝对减少,但由于国家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提高,确保了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继续增长。农副产品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985年比上年提高8.6%,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一八.7%;1988年农副产品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提高23%,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了14.8 %;1994年农副产品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提高39.9%,主产
12、区农民收入增长了35.9%。1997年以后,粮食价格下跌使粮食主产区种植粮食的效益下降。1997年全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下降4.5 %,1998年下降8.0 %,1999年下降12.2 %,2000年下降3.6 %。1996年,粮食主产区农民每出售1公斤粮食可获得1.43元收益,到2001年仅为1.09元,减少0.34元,若按1996年价格计算,2001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仅由于粮食价格的下降,人均就减收127元,占粮食主产区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的5.4%。2001年和1996年比较,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提供给社会的商品粮食数量增长了41.1%,同期获得的粮食收入人均增长了7.6%。(二)生产结构调整缓
13、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从主产区农民收入“三低三高”的结构特点可以看出,主产区生产活动仍以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为主。从粮食生产和转化情况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也不大。主产区优质、专用农产品发展尚嫌不足,其优质品种产量低于非主产省区。2001年粮食主产区农民生产的优质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9.2%,与非产区比较比重低3.1个百分点。在优质粮食产量中,粮食主产区农民生产的优质稻谷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43%,比非主产区低0.2个百分点;优质小麦产量占小麦总产量的32.6%,比非主产区低7个百分点;优质玉米产量占玉米总产量的23.7%,比非主产区低2.5个百分点。主产区农民生产的粮食除作为口粮以外
14、,其余大部分是用于直接出售,加工转化的份额较小。2001年主产区生产的粮食中,31%是用于口粮消费,48%用于出售,20%用作饲料。主产区农民的生产结构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种养型”结构。这种结构适应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形势稍有变化,农民获得收入的能力就将遭受巨大冲击,收入增长发生剧烈波动。 三、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因素的微观分析前面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制约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这里我们将利用2001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考察劳动力、资本、土地的投入、种植业结构、生产效率、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以期回答如下问题:主产区与非
15、主产区在种植业生产方面各种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有何不同?种植业内部结构以及农户参与种植业的程度怎样影响其纯收入水平?农业技术的应用对农民种植业收入的增加起到了多大作用?主产区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是否比非主产区更有优势?(一)模型与数据种植业的投入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测定这些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基础模型是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1)其中,为产出,分别为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的投入,是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弹性,为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土地的产出弹性。基于下述几方面的原因,我们将对CD生产函数加以扩展。第一,文中对弹性系数的测定是以微观的分户数据为基础的,由于
16、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个体因素的不同,农户之间的生产模式差别很大,需要在模型设定时引入各个级别的控制变量以提高模型拟合的优度以及减少偏差。第二,除了要素投入水平会影响产出水平外,针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也关心其他一些因素包括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以及种植业内部结构对农户产出水平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回归模型中引入相关的解释变量。另外,我们也将引入粮食主产区地区虚拟变量与其他有关解释变量的交叉项以观察各种影响因素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影响程度是否有明显不同。扩展后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下:(2)其中:被解释变量为第户来自于种植业的纯收入的对数形式,用于代替生产函数中的产出水平;为第户的第个社区特征
17、,;为第户的第个住户特征,;为第户农业劳动力人数的对数形式;为第户种植业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的对数形式,表示资本的投入;为第户的粮食亩产,表示生产效率;为第户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构成情况;为第户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用以初步反映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的强度;为第户劳均年内从事非农产业的月数,把它作为解释变量放在回归方程的右边旨在观察参与非农业劳动的机会成本;D为粮食主产区地区虚拟变量,将这一变量与某些解释变量相乘得到交叉项,以观察这些因素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是否与非主产区不同;为残差项。模型中引入的社区控制变量包括:所在村地势,是否老区,
18、是否郊区,是否少数民族地区,是否通公路,是否通电,能否接受电视节目,距最近的县城(乡镇、小学、初中、车站、码头、卫生站、邮电所)的距离,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乡镇企业人均销售收入。住户特征变量包括:户别(个体工商户、干部户、个体工商和干部户、五保户),家庭结构(单身或夫妇、夫妇与一个孩子、夫妇与两个孩子、夫妇与三个以上孩子、单亲与孩子、三代同堂),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该户是否参加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该户是否参加合作医疗,该户的卫生设备、取暖设备、燃料使用情况及饮用水水源情况,该调查户的从业类型(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非农业户),该户是否种植小麦、是否种植水稻、是否种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关 粮食 主产 农民 增收 问题 调查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82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