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杭客运专线二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docx
《宁杭客运专线二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杭客运专线二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新建南京至杭州铁路客运专线工程二标段(DK075+213.16DK148+000.00)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中水四局宁杭客运专线工程指挥部测量控制中心目 录第一章 总则1一、适用范围1二、工作依据1一、职责分工3(一) 项目指挥部测控中心职责3(二) 分部、梁场职责3二、沉降观测任务段落划分表4三、工作程序5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6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6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8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8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9第四章 专业要求12一、路基工程12(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2(二)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2、20(三)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22(四)过渡段的沉降评估23二、桥涵工程24(一)一般规定24(二)桥涵变形控制标准24(三)变形观测方案25(四)观测资料要求281桥梁梁体和墩台28(五)观测频次29(六)沉降评估30三、隧道工程33(一)隧道基础沉降观测331.一般要求332.观测断面的布设33四、其他34五、综合评估34附件三:各单位责任人名单38附件四:附表40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40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41附表3 路基沉降水准测量记录表42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43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44附表645路基沉降观测
3、记录表(沉降板)45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46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47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48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49附表11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51附表12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52附表13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53附表14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54附表15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55附表16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56附表17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57附表18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58第一章 总则为指导宁杭客运专线铁路工程二标段各分部路基(含过渡段)、桥梁、隧洞、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以及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4、的评估工作,制定本方案。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制定本标段的沉降观测实施方案。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宁杭客运专线二标段路基(含过渡段)、桥梁、隧洞、涵洞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二、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
5、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宁杭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1. 铁道部有关规定。第二章 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宁杭客运专线铁路土建工程二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分部区、
6、梁场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一) 项目指挥部职责项目指挥部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并对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1负责与监理项目部、业主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参与和配合业主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2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工作。3解决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中的疑难问题。4组织分部、梁场测量人员参加内部培训或业主举办的培训。(二) 分部、梁场职责分部、梁场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工程指挥部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1负责编制单位(单项)工程、特殊结构工程沉降变
7、形观测实施细则。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4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5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工作。二、沉降观测任务段落划分表沉降观测按施工任务划分段落,各分部各自完成观测任务。整个标段观测网布设和观测按照下表分段进行,整体平差。测段分部观测段落工作内容里程1一分部GCPII061GCPI020GCPII064GCPI021观测网布设、观测DK75+213.16DK80+008.892二分部GCPI021GCPII067
8、GCPI022GCPII071JZ01GCPI023观测网布设、观测DK80+008.89DK89+542.6753三分部GCPI023GCPII074GCPI024GCPII077GCPI025GCPII081观测网布设、观测DK89+542.675DK98+497.4004四分部GCPII081GCPI026GCPII086GCPII027GCPII089观测网布设、观测DK98+497.400DK106+287.1805五分部GCPII089GCPI028GCPII093GCPI029GCPII275GCPII277GCPI030GCPII279观测网布设、观测DK106+287.180
9、DK117+306.276六分部GCPII279GCPII281GCPII283GCPII286GCPII288GCPII291GCPI033GCPII292GCPII293观测网布设、观测DK117+306.27DK131+443.597七分部GCPII293GCPI034GCPII296GCPI035GCPII299GCPI036GCPI037GCPI038观测网布设、观测DK131+443.59DK142+059.708八分部GCPI038GCPI040观测网布设、观测DK142+059.70DK148+000三、工作程序1按特殊结构、单位(单项)工程分别编制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报监理
10、单位批准后实施,并报项目工程部备案。2经监理按附表1核查同意后,根据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各分部、梁场进行设备布设和观测。 3严格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每次的观测记录必须经监理专业人员进行签认。4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7天内提交评估申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经监理签认后,由项目部报指挥部及设计单位由指挥部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第三章 通用要求宁杭客运专线铁路工程二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涵、路基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桥涵、路基工点施工图具体要求确定。一沉降变形测
11、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标段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三等1.00.56.0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三等1.00.30.60.8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2)垂
12、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基准点使用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工作点作为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可利用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
13、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洞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3年考虑,计复测6次。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梁工点,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2水平位移监测网(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
14、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选用精测网中的CPI、CPII控制点
15、。2工作基点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3沉降变形观测点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置。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此校核。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
16、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工作基点联测及首次沉降观测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其他各次沉降观测单程双
17、测站。2水准仪使用DS05或DS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
18、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级仪器,读数记至0.01mm。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5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
19、垂直。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
20、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9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第四章 专业要求一、路基工程(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控制标准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c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2c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cm。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
21、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式中: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设计最高速度(km/h)。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
22、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3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1)沉降观测内容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过渡段沉降观测4)路基稳定性观测5)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客运 专线 标段 工程 沉降 变形 观测 评估 实施方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