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docx
《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docx(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 点 方 案二一一年十月2目 录1. 专业基本情况1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113. 试点规模及学制13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145. 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156. 培养方案287. 企业阶段实践培养方案568.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649.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6410.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64附件1 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本科生阶段)附件2 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研究生阶段)附件3 毕业实习方案附件4 联合毕业设计方案附件5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书 1. 专业基本情况1)专业与学科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当年
2、建校时就创办了土木科,后更名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93年按照新的专业目录,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更名为建筑工程专业。1994年新增交通土建工程专业。1997年建筑工程专业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工程专业评估。1999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以上二个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2002年、2007年连续二次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复评),目前处在有效期内。2009年土木工程专业被批准为湖北省品牌专业(鄂教高20094号)。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高函201015号)。本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全国第一批获得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19
3、86年全国第二批获得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得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获准设立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8年结构工程被原国家建材局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2003年被湖北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重点学科,同年岩土工程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结构工程被批准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2008年土木工程被批准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依托,1979年建立了具有建筑工程甲级资质的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2004年建立了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09年土木建
4、筑学科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鄂教高2009 18号),2010年在建的岩土工程防灾模拟实验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上述部门成为本科生实践环节教学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地。1997年土木工程学科的“智能材料与结构”项目进入国家“九五”“211工程”建设行列,2001年通过国家组织的验收。2003年“智能材料、器件及智能结构系统”项目进入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行列,2006年通过国家组织的验收。2008年“智能土木工程结构的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进入国家“十一五”“211工程”建设行列。专业与学科建设优势,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2)师资队伍武汉理工大
5、学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8人(见表1),其中院士1人(双聘),具有正高职称者25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高职称者25人,中级职称者1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75%。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8人,占教师比例72.1%;具有到国(境)外进修学习经历者21人,占教师比例31.8%;大部分教师有工程实践经验,23名教师持有各类注册工程师执业证,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34.8%。学院于2009年1月制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实施办法”,目前已经有8名青年教师到设计研究院所进行了实训。近几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立足湖北省,辐射中西部地
6、区,在土木建筑、公(铁)路交通、水利水电等领域的重大工程中获得一大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级纵向项目,以及军工和重大横向项目共计400余项,到款经费累计8580.2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基金4项。获得11项省部级及武汉市科研成果奖励,取得 3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43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33篇。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多年来保持着二个好传统:一是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促进教材建设;二是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为引领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师中已蔚然
7、成风,有力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7表1.土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简况表序号教师姓名职 称执业注册师学位专业方向留学国家或地区1顾金才*院 士研究员/博导学士地下建筑与工程2张季如*教授/博导二级注册建筑师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法国3夏元友*研究员/博导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4李新平*研究员/博导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美国5管昌生教授/博导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美国6程 康研究员爆破工程师(高级)硕士地下建筑与工程7胡春林教 授注册岩土工程师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8谢全敏研究员爆破工程师(中级)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9孙吉主教 授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10王协群副教授注册岩土工程师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11申 翃副教授博士地下建筑
8、与工程加拿大12胡 静副教授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13祝文化副研究员注册监理工程师、爆破工程师(高级)硕士地下建筑与工程14田 水副教授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美国15芮 瑞副教授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16杨 繁讲 师硕士地下建筑与工程17王国波讲 师博士地下建筑与工程序号教师姓名职称执业注册师学位专业方向留学国家或地区18瞿伟廉*教授/博导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硕士建筑工程19李书进*教授/博导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博士建筑工程日本20谢伟平*教授/博导博士建筑工程日本21杨志勇教授/博导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二级注册建筑师博士建筑工程英国22李保德教 授硕士建筑工程23龙炳煌教 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学士建筑工程美国
9、24谷 倩教授/博导博士建筑工程加拿大25王小平教 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二级注册建筑师博士建筑工程香港26黄 斌教授/博导博士建筑工程美国27魏文晖教 授博士建筑工程英国28涂建维教授博士建筑工程29朱乃龙教 授硕士建筑工程30范小春副教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博士建筑工程31张光辉副教授博士建筑工程32蔡江勇副教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博士建筑工程美国33万红霞副教授博士建筑工程34饶云刚副教授学士建筑工程35陈志华副教授博士建筑工程序号教师姓名职称执业注册师学位专业方向留学国家或地区36汪声瑞副教授学士建筑工程37沈少波副教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
10、咨询工程师硕士建筑工程38朱立冬副教授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硕士建筑工程39刘 晖副教授博士建筑工程40周 强副教授博士建筑工程美国41王雪亮副教授博士建筑工程42陈 波副教授博士建筑工程香港43乔婉风副教授硕士建筑工程44李顺国副教授一级注册建造师博士建筑工程45汪 菁讲 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博士建筑工程46马广阅讲 师一级注册建造师硕士建筑工程47于艳丽讲 师硕士建筑工程48李 波讲 师博士建筑工程49谭冬梅讲 师博士建筑工程50谭洪波讲 师博士建筑工程51镇 斌讲 师博士建筑工程序号教师姓名职称执业注册师学位专业方向留学国家或地区52刘 嘉讲 师博士建筑工程53杨
11、 剑讲 师博士建筑工程54柯 杨讲 师博士建筑工程法国55汪大海讲 师博士建筑工程56郅伦海讲 师博士建筑工程57冯仲仁*教授/博导博士道路与桥梁工程58刘沐宇*教授/博导博士道路与桥梁工程芬兰59卢哲安*教授/博导注册咨询工程师硕士道路与桥梁工程日本60徐家云教授/博导博士道路与桥梁工程61姜增国教 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交通部注册造价工程师(甲级)、注册试验检测工程师博士道路与桥梁工程62熊红霞副教授博士道路与桥梁工程63连岳泉副教授注册监理工程师硕士道路与桥梁工程64康俊涛副教授注册试验检测工程师博士道路与桥梁工程65张又敏副教授硕士道路与桥梁工程66王雄江讲 师博士道路与桥
12、梁工程67杨保仓讲 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硕士道路与桥梁工程68王 頠讲 师博士道路与桥梁工程注:“*”为各专业方向学术带头人(上表上网时删除了部分信息)3)办学情况土木工程专业现培养本科生67个班约210250人/年,硕士研究生(包括5个二级学科点)约110120人/年,博士生(包括5个二级学科点)约16人/年。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土木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分别服务于土木工程领域的设计研院所,世界或国内知名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大部分成为了院所和企业的骨干力量,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采取在“大土木”的框架内按专业方向培养的模式,在国内已成为主流趋势。我校
13、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采取“2+2”模式。即学生进校后的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后两年学习“专业课+专业方向课”。要求学生在专业主修方向修满280学时的必选和任选课程,同时还必须在另外二个专业方向的拓展选修课中各修满32学时的课程,体现了“宽口径、强能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4)实践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制订了严格的征题审查制度和工作程序,题目大多来自于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或实际工程项目,从而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机会,培养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能力。通过产学研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使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能有效结合(如变集中实习为根据设计进程和
14、需要分散实习),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创造条件。 课程设计“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工程爆破课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岩体工程课程设计”等都结合相应的课程实习,从实际工程中抽取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工程设计活动,接受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与实践。 实习生产实习采取“开放式合作指导,答辩式集中考核”的实习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联系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或产学研基地,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按实习大纲的要求独立地进行实习。指导教师赴实习现场巡视督察。学生完成实习后,组织公开答辩来考核实习成绩。对实习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督促其
15、在规定的期限内进入基地重补实习的主要内容,并再次答辩考核。土木工程专业的各类实习形成“学生自主实习实践、教师有效监控指导”的实践特色。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既要充分体现校企“双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为学生发挥个人主动性创造条件。 实验教学构建强化基础、突出设计与综合能力、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层次、多模块、系统化、科学性相统一的,由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见图1)。其中,由学科基础实验、力学实验和专业实验平台构成的基础型实验平台,除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外,还将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选择性地进行开放性和自主设计的系列实验,形
16、成综合型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对“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实验”进行改革,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包括试验项目、材料准备、材性试验、试件设计、制作与安装、设备选用、测点布置、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特点。因而可通过实验大纲规定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学生自主设计系列实验。即学生自己拟订实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提出所需材料、仪器设备、工具等,并向实验教师申请实验时间,经批准后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最后进行实验能力测评,根据实验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图1 实验教学层次与模块 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大学
17、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UIRT)、结构设计竞赛活动等建立的创新型实验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入相关开放实验室或创新实验基地,进行自选课题和自己拟订课题,或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制定本科生导师工作制实施细则,规范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其科研活动、尤其是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活动,形成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同时倡导教师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践教学,将高技术的科研设备用于实验教学,形成科研与教学活动的良性互动。每年暑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业务交往和独立实践能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将常态化、规范化。学生课外可以利用易拉罐
18、、木材、纸、线、胶等材料,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悬臂结构、简支结构、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杆塔结构等,设计制作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和加载试验。教师重点考核模型的结构方案、理论分析、承载能力、建筑造型、制作工艺等,并根据学生现场讲解与答辩情况,综合评定成绩并计入课外学分。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1)校内方面土木工程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特色和优势,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悠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作为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优秀学科,土木工程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品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悠久的办学历史也形成了
19、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在管理水平、教育教学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体系。(2)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在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和具有有海外经历的比例都呈现出较好的状态,特别是大部分教师有工程实践经验,34.8%教师持有各类注册工程师执业证,已经有8名青年教师到设计研究院所等单位进行了实训。(3)校内有丰富是实践教学资源。拥有具有甲级资质的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建筑学科实验教学中心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重视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土木工程专业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在生产实
20、习、教学实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培养了较好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获得多项奖励。(5)土木建筑业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的投资不断加大,大型土木工程,如水利水电工程、铁路、高速公路、地铁、高层建筑等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为土木工程专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历史机遇。2)校外方面经过近60年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同,学生的整体面貌和学风较好用人单位满意率较高。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服务于土木工程的重大工程和国际和国内知名大企业中,有着丰富的校友资源。土
21、木工程专业一直重视加强校外产学研基地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满足不同实践教学对不同实践场所的要求。已经与中建三局第二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十一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总承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十五冶金建设公司第一工程公司、中信集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中铁十一局工程集团城市轨道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为了落实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工作,土木工程专业要进一步拓展资源,落实联合培养基地。3. 试点规模及学制1)专业规模本科:105人/年;硕士:50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木工程 专业 卓越 工程师 培养 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