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docx
《关于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民主社会中普通公民通过合法途径,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手段,施影响于决策与管理机构以及监督政府公务的政治行为。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除了受社会环境和参与对象的影响外,也与其社会地位、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文化有关,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或团体,其政治参与状况也各不相同。 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庞大而又十分特殊的阶层。据保守估计,农民工有60008000万人,他们亦工亦农,亦城亦乡,非工非农,非城非乡。显然,农民工是我国政治稳定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我们考察公民政治参与时,不可忽略的重要阶层。同时,农民工自身的特殊性也使现有的关于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和工
2、人(市民)政治参与研究的结论与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实际状态有着显着的差距。 因此,考察农民工阶层的政治参与状况,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着显着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在流动中自身的政治素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的特点是什幺?他们的民主政治权利能否在流动中得到实现?为了了解和回答这些问题,2001年春夏之际,我们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对农民工作了随机性的问卷调查,一共获取有效问卷753份。 一、“体制性边缘人”:农民工的生存状态 在考察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因为我们预设,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与其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3、1.人口特征 1)性别:男性420人,占55.8%,女性333人,占44.2%。 2)年龄:绝大多数是年青人,一八35岁的年青人占了总数的69.7%。(详见表1) 3)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半文盲有51人,占6.8%;小学有117人,占一五.5%;初中有377人,占50.1%;高中或中专的有169人,占22.4%;大专以上有34人,占4.5%。(有5人未回答) 2.就业分布、流动年限和收入 1)就业部门分布:由于在调查前,我们预设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与其就业的部门有关联,因此,在调查时我们不仅调查了街头的流动人口,还特意选择了一个国有棉纺厂调查其雇用的农民轮换工。
4、调查结果是,在国有或集体所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占22.2%;在个体、私营或“三资”工作的占26%;自己做生意的占一八.2%;打零工的占25.2%;其它占6%。(详见表2) 2)流动年限 调查对象中多数外出时间不满2年的占32.3%;23年的有30%;45年的有一五.8%;68年的有8.76%;还有12%的人外出年限在8年以上。(9人未回答) 3)收入水平 调查对象的收入水平主要在200600元之间,占了总数的53.1%。也有一部分农民工收入较高,8%的调查对象月平均收入在1001元以上。(详见表3) 3.社会生活 1)与城乡社会联系 农民工的户口在,但是他们工作、生活都在城市。空间的距离、利益关
5、联的紧密性下降和自身的变化,使得农民工与家乡的关注总的趋势是日益下降或减少。对家乡的事情持“很关心”态度的人,只有211人,占28%:“比较关心”的有225人,占29.9%:“关心一点”的有239人,占29.9%人;当然完全不关心的人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只占8.6%。 (还有1.8%的人未回答)。 城市生活、工作的经历也在改变着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他们对家乡的社会认同程度在下降。比如,在问到“您现在对家乡的风俗人情、观念、行为等还看得惯吗?”时,只有1/3多一点的人认为“基本都看得惯”;有47.6%的人回答“有些看得惯,有些看不惯”;有10%的人则回答“基本都看不惯”。(详见表4) 与农民工对家乡
6、的关注和社会认同下降相反,他们对城市的喜爱程度较高。调查表明,农民工与市民的交往并不密切,与融入城市还有相当的距离。只有17.7%的人与市民有较密切的来往;45.9%的人与市民有交往,但只是一般的工作关系;25.2%的人很少与市民交往;有8.1%的人与市民没有交往。这表明农民工还没有进入到城市原生社会体制中去,市民和农民工之间的隔阂依然较深。这既可能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有城市和市民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妨碍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喜爱和认同。有27.8%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很喜欢” 城市的生活,有36.1%的人认为“有点喜欢”城市的生活;而表示“不喜欢”的只有6.2%。 (详见表5)因此,有近
7、半数(45.7%)的调查对象表示希望把户口迁到城市来。不希望的有16.1%。(详见表6)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对这两个问题持“无所谓” 的态度,分别占19.4%和37%。这可能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边缘处境有关。 2)业余生活 农民工的业余时间多少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在工厂企业的农民工,业余时间较少,而且比较固定,而自己作生意和打零工的农民工,则业余时间较多,且自由支配程度较高。在选择“如何打发工作之余的时间”时,排在前三位的是:“看电视、电影”,占52.7%:“读书看报”,占45.8%:“聊天”,占40.1%。(详见表7)在能够看到电视的农民工中,电视剧、新闻时事和文娱节目最受欢迎。
8、(详见表8) 从上述调查和分析来看,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大多数农民工都是农村精英。从年龄和文化程度上看,农民工大多是农村中有知识的年青人。一八35岁的年青人占了近70%,而且其文化程度较一般农民要高。调查对象中的文盲数只占6.8%,显着低于全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一五.3%的比例;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者分别占到50.1%和22.4%,大专文化者占4.5%,显着高于全国农村劳动力37.4%、8.2%和0.2%的水平(农业年鉴,1994)。 第二,农民工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工进城的主要动机是挣钱,有72.8%的人将“挣钱”作为其外出的主要目的。从他们的收入情况看,绝大多数
9、都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经济状况。这一点从他们的月均收入可以得到说明。他们中月收入在200元以上,即年收入在2400元以上的占88.3%,而200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为2366元。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高于平均数。月收入在600元以上的占35.2%,明显高于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860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可见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一般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换句话说,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有较为充分的收入保障。 第三,职业和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来看,他们中多数在城市从事的是托达罗所说的传统产业部门工
10、作。这里似乎印证了托达罗的一个观点:无技术的来自农村的工人首先会在所谓的“城市传统部门”就业一段时间,再取得更加长期稳定的城市部门的工作。但是,这并非中只有农民自身的原因,还有体制性原因。由于户口的限制,他们进城后面临的是一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他们只能在“非正式的劳动力市场”中寻求“城市剩余工作”。 工作和生活在城市里,使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城市化了。在工作之余,他们主要以“看电视、电影”、“读书看报”、“聊天”和“逛街购物”来消闭。而在平时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中,排在前三们的是电视剧、新闻时事和文娱节目。在流动中,他们与城市大众传媒的距离也越来越接近。但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并不意昧着他们已经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武汉市 农民工 政治 参与 状况 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