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x
《关于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指导教师:王园 小组成员:王晨 王涛 阮晓伟 位文绪论: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淮海平原的南端,全市总面积9786平方公里,人口593万,其中乡村人口占80.89%。宿州市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市,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农业强市,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之一,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是较大的畜牧业养殖基地,是华东地区的菜篮子。2007年,宿州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72.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由此可见,农业在该市国民经济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该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花生、水果、蔬菜等,养殖优势明显,家禽家畜的品
2、种多样齐全,在省内外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给宿州市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蓬勃向上的生机。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率先跃升,率先崛起”为奋斗目标,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了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使得宿州市的农村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已经与往昔大有不同。其中据埇桥区百户农民家庭记账抽样调查,2006年上半年埇桥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同比增长,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元,同比增长;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元,同比增长;人均转移收入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支出元,同比增长,其中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元,同比增长;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元,同比增长;人均转移性支出元,同比增长。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宿州市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水平及消费支出等内容,来研究宿州市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并及时发现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提供帮助,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点现实服务。一、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单一化 随着该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体制尤其是农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使宿州市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收入是决定支出的最基本条件,是支出的前提。随着收入的增加,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投资逐步加大。通过对多个农户的调查,2005年
4、教育投资每户年平均875元,到2009年增长到了2260元,也了解到有部分农户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支出;二是生活消费逐年增加。对2个村17户农民调查,2005年以来,农村生活消费逐年增加。2009年比2005年增长1423。主要为配置家用电器、修房盖屋、子女结婚、水电费、电话费等;三是生产资料费用逐年上升。2009年比2005年,农村生产资料的价格增长在1020以上。主要为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价格在逐年攀升。拿种子一项来讲,2005年一亩地春秋两季的种子费用约25元,而2009年却需要约57元;四是家电、交通工具消费悄然上升,从收音机、小彩电向电脑和大彩电等数字化转变,从自行车、小四
5、轮为主向摩托车、家庭汽车转变,手机、家电从个别能人等少数人使用向农户普遍使用转变,尤其是手机,这几年来,推广的速度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普及率大幅提高。但农村农民消费结构总体单一,其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收入模式单一,主要来自土地收入和打工;消费环境单一,消费品结构相对简单;消费观念传统化,不具备投资理念;农村各种福利政策不全面,导致农民不敢过度或者提前消费等因素。其中以下三点主要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1.1 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社会体制的改革,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随着对“三农”体制的深化,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激活长期
6、依附于土地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商业、服务业、工业的转移任务迫在眉睫。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这对宿州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1.1.1 正面影响(1) 有效地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般的务工人员,其年收入是当地务农人员年年收入的2.53.5倍,高素质、高技术的务工人员,收入更高。务工使得一部分农村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 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农民工进到城市之后,视野变开阔,或多或少地摒弃了以往迂腐的观念。受城市消费环境的影响,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子女教育支出成为消费
7、的主要支出,更加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3)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完全依赖农业的人,其收入主要来自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来自农业的现金收入较少。农民工通过在外挣钱,然后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回家,为家里购置家用电器、摩托车、农用车、建房及购买手机等通讯工具。生活质量水平提高。(4) 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减少了农业人口,缓解了农村土地承载压力,使规模集约化经营农业成为可能。农民工对流出地的正面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消费结构。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购买力提高;农民观念意识的转变,使得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思想得到改变,提高了农村居民的购买欲望。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和购买欲望的增强,
8、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购买力。1.1.2 负面影响(1) 受打工潮的影响,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农村丧失了劳动力的再生产能力。 在农村,部分较繁重的农活还是需要青壮年劳动力来完成的,如庄稼的收割与播种。可现在的农村却出现了形象化的“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年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正常的农业生产无法进行。(2) 农村的基础公共设施落后,且难以长久使用。 由于长期留守在农村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无力修管农业的基础设施,如水利灌溉工程,因长久失修,终成摆设。在农民需要这些基础设施的时候,却又无法正常使用,农民只好又回到了“靠天吃饭”的年代。(3) 农民生活面向村庄之外。由于进城后的农民工
9、长期在城市工作,长久以来,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当又回到农村时,只是作短暂的停留,不愿意把务工挣到的钱用于农村的基础投资和长期投资,开始向往城市的生活。农民工是农村生产力的主力军,在农村人口中占据这重要的比重,农民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由于农民工的流动具有季节性,随着农民工的流动,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出现了季节性的特点。当在农民工返乡的时候,由于在外面挣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回到农村后会大大繁荣农村的消费市场,增加购买力,扩大内需。在他们外出的时候,由于留守农村的多为“386199”,由于她们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都不强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1.2 农村居民对子女教育的支出占消
10、费支出的比重较大 农民之所以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其主要原因是务工的经济收入远远大于务农的经济收入。农民工远走他乡,迫于生计,为了生活而奔波,但她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成为农民工面临的最大障碍。全国第五下次人口普查调查显示,已入学儿童约有10%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被迫退学。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子女上学费用高昂,无力承担。农民工家庭大多都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农村的孩子要想摆脱父辈们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所以农民工会不竭余力地供子女接受教育。但面对各种各样的所谓的“赞助费”、学杂费、补课费、校服费、军训费、资料费等各种高昂费用,使农民工无力负担这些沉重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宿州市 农村居民 消费 现状 调查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