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工程施工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某工程施工监测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篇 施工监测方案第一章 概述一 编制说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塔楼地面以上101层,高度492m,地下3层,埋深18.0518.35m,工程规模宏大。裙房基坑开挖深度约18m,基坑长度约216m,宽度约123m,开挖卸土工程量具大。为确保安全,基础施工过程中实时掌握环境、围护体变状况变得十分重要。基于这一目的,编制本施工监测方案。本方案适用施工至0.000前的基础施工期间周边环境保护与围护体安全方面的监测工作,主体结构施工期间的主体结构本身的变形和安全监测参见第八篇施工控制测量。二 工程概况拟建工程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Z4-1地块,地块面积为30000m2 。拟建工程西
2、临东泰路,建筑红线距金茂大厦约53m;北侧为世纪大道,地面下有银城路地道和R2线地铁隧道,离红线距离分别约40m、65m;东侧和南侧为50m宽的公园规划用地,其外侧为银城东路和银城南路。塔楼地上101层,裙房地上5层,地下均为3层。基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外墙周长约603.5m,基坑面积约22468m2,普遍埋深开挖深度18.0518.35m。本工程基坑分区分期施工,塔楼基坑已由相关单位承担土方开挖,开挖阶段已按相关监测方案开展了监测工作,塔楼底板砼施工及地下室施工至0.000拟采用已有监测点进行观测。裙楼地下结构采用逆作法施工,裙楼基坑围护采地下连续墙。三 监测项目设置1. 裙房地下室施工环
3、境监测项目设置根据周边管线及建、构筑物分布,本工程裙楼施工拟开展下列环境监测项目:l 周边管线垂直及平面位移监测;l 金茂大厦及甲方办公楼垂直位移监测;l 银城东路立交垂直及平面位移监测;l 地铁二号线垂直及平面位移监测;l 金茂大厦侧及世纪大道侧深层土体位移;l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2. 裙房地下室施工围护结构监测项目设置l 围护墙墙顶垂直、水平位移;l 围护墙深部水平位移;l 围护墙应力监测;l 坑外水位;l 立柱隆沉监测;l 坑底回弹监测;l 孔隙水压力监测。3. 底板砼浇捣温度监测本工程塔楼底板和裙楼底板分期施工浇捣,底板测温随之分期进行,钢筋砼测温的同时应进行相应环境温度观测。第二章
4、监测目的及方案编制依据1 监测目的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信息化施工监测,有利于实时掌握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控制性地提供有关变形的范围、最大值及发展或收敛方向,尽早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解决,实现信息化施工管理,消除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对基坑周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本工程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区,城市地下管线复杂,周围建构筑物均为重要性标志建筑,监测工作必须按一级基坑的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2 方案编制依据l 上海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08-37-94l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l 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97l 各
5、主管部门对监测工作的要求l 围护设计资料第三章 监测点布设一 监测点布置原则l 监测点的布置范围为土体开挖的影响区域(本工程按4倍开挖深度考虑,即70m左右);l 必须考虑到监测对象的特定情况(重要性、距离远近、结构和基础形式等);l 针对性原则。工程开工前,将重点对现场周围主要的邻近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地面道路等情况进行调查或复核,摸清建、构筑物的结构形式、基础形式以及允许变形量;了解主要管线的材质及长度、接头形式、阀门准确位置以及其保护标准等,如有需要,作标志并拍摄照片存档。二 监测点布置与埋设1 围护墙顶沉降和位移在地下连续墙墙顶沿基坑周边按20m间距布置测点,其中每个测斜孔口必须设置
6、测点。在压顶梁浇捣后埋设,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顶圈梁上,塔楼地下墙顶共布设监测点38只,编号为Q1Q38,测定其沉降和水平位移。2 围护结构侧向变形(测斜)拟沿地下墙周边均匀布置测斜孔15个,在地下墙内埋设与其等深度的测斜管。测斜管采用外径为70mm的CXG76系列高精度PVC管,在地墙钢筋笼成笼时,分节安装绑扎于地墙迎土面主筋上,管口加保护钢管,以防损坏;测斜管保持竖直,并使一对定向槽垂直于基坑边。在金茂大厦侧及世纪大道侧围护体外土体中埋设2只测斜孔,孔深与灌注桩同深,进行其土体深部位移监测。3 地下墙钢筋应力监测图二 地下墙应力传感器布置图由于本工程基坑深度较大,必须
7、在地墙钢筋笼内设置钢筋应力计以测得地墙内力变化情况。在地下墙周边设置七组监测断面,每组断面分别在深度为-3.5m、-8.0m、-12.5m、-18.0m、-22.0m、-26.0m处的迎土面、迎坑面各设置一只钢筋应力计,总计数量:726=84个。见图3.2.1在地墙钢筋笼绑扎后,放入基槽前将应力计焊接在设计深度处的墙体主筋上并作好保护措施,避免地墙混凝土浇灌时破坏。4 立柱桩沉降及应力监测本工程裙楼采用逆作法施工,立柱桩的沉降及应力应变情况事关围护结构的安全,因而有必要测试立柱桩的工作状态。为此,拟选择14根新增的钢立柱进行沉降监测和应力监测,在每根柱-20m深度布置一个f10钢筋应力计测试柱
8、身应变(可换算成应力),再在相应立柱顶设置沉降监测标志,进行沉降监测。钢筋应力计埋设方法是:在立柱桩放入孔内前,在三层地下室各自的深度范围内将应力计焊接在钢立柱上,并用槽钢保护,导线经由焊接在钢格构柱上的角钢保护引出地面。5 坑外地下水位监测虽然地下墙是止水并自防渗的,但监测经验告诉我们,总有某些地墙在局部发生漏水现象,并且有时由于位置恰恰就在开挖深度以下,难以发觉,由此将导致坑外地下水位下降,周边建筑物产生沉降。为此,拟在围护墙外侧环基坑周边共布置7只深度约25m的坑外水位监测孔进行地下水位监测。6 基坑底土体回弹和隆起 基坑开挖是卸荷的过程,随着基坑内土体开挖有应力释放过程,引起坑内土体回
9、弹,严重时,坑外土体涌入基坑形成坑底隆起,在砂质地区还在动水压力作用下出现涌砂,将对工程造成严重影响,危及基坑安全。通过埋设分层沉降观测孔,利用分层沉降仪可量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土层的回弹量,依据回弹的量和速率及早发现问题。拟设置2只测孔(编号L1、L2),并根据地层分布在不同深度设置5个沉降磁环。回弹孔埋设技术要求:6.1 成孔要求孔径不小于10mm,垂直度要求:1%。成孔作业时应配备专门的地质编录员对地层进行编录,并测量其孔深和孔径。6.2 分层沉降标的埋设根据磁环的设计布设位置,下套管时按设计尺寸将磁环套在PVC观测管外,并设置相应的定位设施。逐节下入套管时,将套管徐徐下放,管与管的连接采用
10、螺钉定位,并用防水胶涂抹。下管时要平稳放入,禁止冲击。然后加压,使磁环脚外伸,插入孔外坑壁中固定。下压套管至设计位置,并固定孔内PVC管。水泥浆注入时,把尼龙软管跟管(套管)放入孔底,采用泥浆泵加压。把按预定配比的水泥浆注入孔外孔隙内,水泥浆固结后将磁环和土层粘结固定。重复上述步骤,将所有磁环埋置妥当。磁环埋设后连续观测1周,直至确证磁环位置稳定后,按地面标志高程,实测并记录各磁环高程。7 孔隙水压力监测根据场区条件,拟在基坑围护体外侧1m范围内设置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共布设观测孔2孔,编号为St1、St2。埋设要求:成孔要求成孔口径大于等于120mm,考虑到打桩引起的土体位移量主要由浅部土层的
11、变形及挤压确定,结合本工程地质条件,成孔深设计为30m,孔体应垂直,成孔后用清水洗净钻孔。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孔隙水压力计埋设采用一孔多点方式,用粗砂作为透水填料,透水层填料厚度取为0.8m,孔隙水压力计之间用粘土球填料隔离,投放粘土球时,应缓慢、均衡投入;压力计间距取为45m,每孔设置6只压力计,按埋深选择不同量程的压力计,2个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共需埋设压力计12只。8 坑外地表沉降在围护体周边地面按10m、10m、10m、15m、15m的间距设置沉降断面,部分区域地表沉降断面与其它环境监测点重合则利用其它环境监测点,共计设置40个地表沉降监测点。9 周边地下管线沉降及水平位移根据地下管线分布图,
12、东泰路、世纪大道侧地下管线离基坑较近,拟按20m间距设置监测点。银城东路、银城南路侧管线离基坑稍远,拟按30m间距设置监测点。周边共设置煤气监测点37只、上水监测点35只、电力监测点11只,其它管线施工期间变形情况可相应参照。10 周边建、构筑物垂直及平面位移监测基坑北侧世纪大道下的银城东路立交隧道离规划红线约40m,按15米左右间距布设监测点,进行沉降及平面位移监测。东侧银城路地面下隧道离基坑超边70m,按30m间距设置监测点。共设置17只变形监测点。 基坑西侧金茂大厦已有相关单位承担长期沉降监测任务,其有相当数量的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其地下室底板上,本工程施工期间拟采用其点位进行监测。地铁二号
13、线下卧在世纪大道下基坑对面,离基坑距离60m外,其下部深度约18m。拟在世纪大道中央绿地相应位置的设置深部土体测斜及分层沉降孔各两只。测斜孔深度为25m,分层沉降在-15m、-18m、-21m设置三只沉降磁环。11 底板砼浇捣温度监测参照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基础底板厚度大于1米,单次浇筑混凝土方量超过1000立方米,即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采用必要的温控措施。结合本工程基础面积均在22468平方米左右,底板厚度为2.0m4.5m不等,对于这样的现浇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在浇筑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热作用,砼体内有一个明显的升降温过程。由于各区域温度不同,变
14、形不同,当变形受到外界及内部约束时,砼体内就会产生拉应力。一旦其值超过砼抗拉强度,砼体将出现裂缝。给工程的正常使用带来隐患,给建设方带来诸多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基础浇筑前,必须进行周密的施工设计,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控制水泥水化热的积累和传导,控制混凝土块体表的温差,总降温速率及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减小对变形的约束,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防止有害裂缝产生。因此有必要对温度场、应力场的变化进行监控,了解不同区域温度及应力变化,及时调整养护措施,为工程提供有效信息。为真实反映砼体内升降温及温度场分布体情况,据以往工作经验参照行业标准YBJ224-91块体基础大体积砼施工技术规程选择布点。由于塔楼与裙
15、房基础底板分期施工、裙房底板分两次浇筑,测点亦分三次布置如图四、图五,现场布置时将结合施工因素可适当调正点位。由于本工程塔楼基础砼超厚,每个监测点组拟设置5个温度传感器;裙楼基础砼厚度小于3.0m处每个测点组设置3个温度传感器。纵向剖面传感器布置如图:底板砼温度监测点组传感器埋布置示意图 第四章 监测工作原理一 沉降监测高程控制网测量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本工程深式水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基准网观测按照国家等水准测量规范规范要求执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指术参照下表: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指术要求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12DS1因
16、瓦尺往返测各一次4注:L为往返测段、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外业观测使用Zeiss DiNi12电子水准仪(标称精度:0.3mm/Km)往返实施作业。经精度估算,本方案高程控制网精度如下:每千米高差中误差: 0.30mm最大点位中误差: 0.47mm最大点间中误差: 0.42mm观测措施:本高程监测基准网使用Zeiss DiNi12电子水准仪及配套因瓦条形码尺,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l 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l 观测前对电子水准仪及配套因瓦条形码尺进行全面检验。l 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
17、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l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下表:标尺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度仪器等级视距视线长度20m以上视线长度20m以下因瓦DS150m1.0m3.0m0.5m0.3ml 测站观测限差见下表基辅分划读数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0.5mm0.7mm3.0mm1.0mml 两次观测高差超艰时重测,当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比较其较差均没超限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沉降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
18、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内业计算采用EPSW平差软件按间接平差法进行严密平差计算,高程成果取位至0.1mm。二. 沉降变形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沉降量,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沉降量。三 水平位移监测以强制归心的测量墩台为测站,先检测基准控制点构成的夹角和边长,检测角值与原测角值(或坐标反算角值)较差应22.57 ;检测边长与原测值较差应2L/90000L/32000当检测值满足上述要求即认为原控
19、制点稳定,可作为定向测量的控制起算数据,否则应进行测站点坐标的修正。各平面位移监测点的平面位移量采用极坐标法测定,由Leica TC 1800全站仪进行坐标数据的采集,并依据观测点离测站点的间距设置测回数如下:观测点至测站间距测回数100m内1100m150m1150m200m2 测量精度: 1.0mm四 围护墙深层侧向位移测量随着基坑开挖施工,土体内部的应力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必将导致深部土体的水平位移。测斜管管顶位移使用Leica TCA2003全站仪布网进行测定,管内测斜仪滑轮沿测斜套管内壁导槽渐渐放置管底,自下而上每0.5米测定一次读数,然后测头旋转180再测一次,合起来为一测回,由此
20、推算各点的位移值。每个测斜导管的初始值,为在开挖施工前取2测回观测的平均值。施工过程中的日常监测值与初始值的差为其累计水平位移量,本次值与前次值的差值为本次位移量。用于本工程测斜的美国Geokon测斜仪水平位移测量精度:管顶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0mm。深部各测量点的精度要求是,伺服加速度计式测斜仪不大于0.0002V。测量精度: 位移中误差1mm。五 地下水位观测测量时,孔顶管口高程以二等水准联测求得,管口顶至管内水位的高差由钢尺水位计测出,由此计算水位标高。各孔水位高程的初始值在观测管埋设两周后并在基坑开挖前应两次测定,取平均值为其初始值。日常监测值与初始值的差值为其累计变量,本次与前次测得
21、的值的差值为其本次变量。在日常观测中均记录观测开始、结束时间,天气情况,测读后按观测点编号记录在专用记录纸上。测量精度: 水位高程中误差5mm。六 应力或孔隙水压力监测埋设于待测构件上的振弦式传感器须与配套的频率接受仪配合使用,组成整套量测系统,由现场测得的频率,按率定表给定的公式计算出其应力(或孔隙水压力)值。应力计观测同样待埋设稳定两周后进行,初始值测定时,连续3天读数小于2HZ视为稳定,然后取稳定后读数的平均值为其初始值。各观测点累计变化量等于实时测量值与其初始值的差值;本次测量值与前次测量值的差值为本次变化量。应力计测读按观测点及观测点频率记录在专用记录纸上。观测点频率测读要求多次校核
22、,对异常数据及时发现,及时复测,并分析异常原因。应力计规格根据有关设计要求确定。测量精度: 读数精度 1Hz。七 基坑回弹监测观测应在钻孔埋设稳定二星期后进行。在埋设的测管内慢慢放入沉降仪测头,每到一个磁环埋设点,沉降仪测头感应信号并启动声响器,根据声响读取钢尺距管顶的距离,管顶高程以二等水准联测求得,由管顶高与沉降仪钢尺上的读数求得磁环埋设点的高程。各点累计沉降量等于实时测量值与其初始值的变化量。本次测量值与前次测量值的差值为本次变形量。初始值测量在开挖施工前进行,取稳定后读数的平均值为其初始值。日常观测时,要求每一测点观测两次,读数差不得大于2mm。测量精度: 3.0mm八 底板砼温度监测
23、测温原理如上图,本系统由:用户计算机、计算机端监测软件、数据适配器(电源系统、数据收发)及电源传输线、现场数据采集器、传感器组成。供电模块负责为数据适配器和各个现场数据采集器供电,供电模块已经安装到了数据适配器的包装盒中。数据适配器负责计算机和各个现场数据采集器之间进行数据通讯,数据及电源传输线将各个各个现场数据采集器和数据适配器串联起来,起到数据传输和提供电源功能,该线应该使用芯电缆,其中每芯线的截面积不小于平方毫米。计算机软件通过对数据适配器的控制和收发数据,能控制各个现场数据采集器的运行,并采集各个现场数据采集器的测量数据,然后进行汇总、处理,储存到数据库中,并能动态地实时显示到屏幕图形
24、曲线中,软件可以打印出图形及报表等。第五章 监测频率安排一 环境与围护体监测在各项施工前,即测得各监测项目的初始值。自基坑内开挖开始,施工阶段平均每天1次,特殊情况如监测数据有异常或突变、变化速率偏大及变化速率极小时,适当加密或减少监测频率,以确保及时掌握基坑变形状态和环境的安全。底板浇筑后,逐渐减少监测次数,平均每周12次。监测34周后,如监测数据变化不大,可再减少至每月12次。直到施工至0.000,施工监结束。二 底板砼温控监测数据采样频率为:从砼浇筑开始至升温到最高值时为1次1小时,并准确测定峰值及出现时间,开始降温后测温时间为 1次2小时1次(4小时8小时),每日向总包单位通报三次当日
25、的测试结果。如出现异常情况随时通报。现场指挥小组可根据测试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及砼配合比。第六章 监测报告和报警值一 监测报告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总包、设计及其它有关方。监测工作提交的成果,一般包括日监测报告、阶段小结和最终监测报告三部分。其中日监测报告,对监测数据经计算机相应软件处理后,绘制成表格、变化曲线等形式,由现场监测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及时书面上报业主与设计院,当监测值达到报警值或监测值的变化速率突然增加或连续保持高速率时,应及时口头报警,并及时提
26、供书面数据和分析意见于当天提交报告;根据施工安排,分阶段提供施工监测小结报告;总结报告将以前所有的监测数据以表格和曲线的形式整理而成,以充分反应各监测点的数据变化规律。监测工作全部结束,提交完整技术报告。二 环境与围护体监测报警值根据上海市现行规范提出的一级基坑变形的设计和监测控制值,结合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和设计要求,提出以下报警控制值:监测报警控制值序号监测项目报警值1墙顶位移速率2mm/d,累计30mm2墙体倾斜速率2mm/d,累计30mm3地面沉降速率2mm/d,累计30mm4坑外水位300mm5管线沉降8mm6隧道绝对沉降量及水平位移量20mm沉降及水平位移速率1mm/每天相对弯曲曲率1
27、/2500在施工过程中应对以上各项要求进行认真的核对,并以实测值为最大限值的80%作为临界值,即当实测值等于限值的80%时,应加密监测,必要时应进行连续监测,当有危险征兆时应及时通知监理和建设单位,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基坑以及周围的环境和人员的安全,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三、控温指标 1、 内外温差一般国内工业民用建筑控制温差为25,采用这一标准,在我们监测的大量工程中未发现有害裂缝。而国内外水工、路、桥温差控制小于20,若设计单位无具体要求,本次监测温差建议取25。当温差超过20即发预报警,提醒采用温控措施,超过25报警,立即通知施工方采取温控措施。2、 降温速率正常降温速率为1.52.0
28、天,一但发现异常,将及时通报。第七章 主要监测仪器设备一 环境与围护体监测序号设备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使用项目1电子水准仪德国Zeiss DiNi121沉降观测2带伺服马达全站仪瑞士Leica TC1800A1平面位移3测斜仪美国 Geokon1深层水平位移4频率接收仪国产 ZXY3应力观测5振弦式传感器国产系列轴力、应力观测6水位观测计美国Sinco公司1水位观测7分层沉降仪英国GI公司1基坑回弹8电子手簿PDA2现场记录9笔记本电脑Acer 2数据处理10打印机HP1125C1输出设备11对讲机GP88S6现场通讯二 测温仪器及元件 1、测温元件采用北京冶金建筑研究院生产的Cu50, 经过
29、多方比较,其性能和各项指标均优于市场上出售的同类混凝土测温产品。对所有测温元件均作以下技术处理筛选,选出电阻值和绝缘度符合技术标准要求指标的元件,焊好导线,装上塑料套管,在接头处灌入密封材料,固化后,浸入水中24小时,放入恒温容器,接入仪表进行检测,筛选出误差小于0.3的元件用于现场。2、温度场二次仪表采用TDS303(日本)数据采集仪,测试精度0.1。利用1根网络线与室内计算机连网,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3、导线采用328/0.15mm2护套线,考虑到测点导线不能出现中间断头,故使用单线长50余米的导线,并对导线进行断线及阻值检查。第八章 监测人员配备具体人员名单如下:主要监测及管理人员表岗
30、位责职姓名职务职称主要资历、经验及承担过工程项目总负责人顾国荣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明珠线一期、国际机场、磁悬浮明珠线一期及M8线车站基坑监测项目负责杨玉泉项目经理工程师润杨大桥48m深基坑、阳逻大桥45m深基坑、环环中心打桩监测项目审核褚平进主任工程师高工/硕士国际机场、磁悬浮、大众试车场F1国际赛车场等监测项目审核人项目审核黄永进主任工程师高工/硕士大剧院、万象大厦、银都大厦、浦东国际金融大厦、环球中心打桩监测项目审定张晓沪专业总工教授级高工南浦杨浦徐浦卢浦大桥监控项目审定侯玉瑜专业总工教授级高工大剧院、万象大厦、银都大厦、浦东国际金融大厦、环球中心打桩监测测量负责朱 建组长测量技师地铁一号线
31、、明珠线一期测量、磁悬浮监控测试负责褚伟洪项目经理副主任工程师浦东国际金融大厦、银都大厦、铁路南站监测资料整理侯敬宗工程师/硕士同上资料整理王艳玲工程师/硕士同上第九章 项目管理及质量措施一 监测工作的管理1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测量部成员服从项目经理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投标方案的要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详见上图:监测工作管理组织机构)。2 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投标书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审
32、定人商量后作出决定,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3 文件与资料的管理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二 质量保证体系三 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1 仪器、仪表监测元器件在埋设前均预先进行重复标定,以防质量不合格元件的埋入。钻孔孔深要到位,且孔身要垂直,回填应密实。各测点初始值的测定应待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一般710天)。监测仪器要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并取得检定证书后方可使用。2 野外作业组成强有力的监测部,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
33、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测量部主要负责人。测量部的其它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关键、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监测工作组织见“监测工作组织机构图”。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施工的技术方案,相应的作业程序和有关规范、规程,每个施工人员了解项目的总体要求,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执行。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严防施工时损坏。3 资料采集及整理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施工记录、工程检验资料、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外业观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计算。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会审,及时编制分项施工指导性文件、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文件、编制雨季施工技术措施,对关键工序进行能力验证,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四 质量和服务的承诺本项目质量目标:创优。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主动配合业主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处理好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关系。服务于全过程。及时做好各类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反馈。认真完成本项目由于设计与施工变更等原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并保证要求和工作质量不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