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监测第九章ppt课件.ppt
《大气环境监测第九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境监测第九章ppt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气环境监测,第九章 空气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在环境空气中,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存在着放射性辐射。随着原子能工业的迅速发展,放射性废物排放量不断增加,核爆炸试验和核事故时有发生,放射性物质在国防、医学、科研和民用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有可能使大气中放射性水平超过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导致放射性污染,危害人体和生物。第一节 基础知识一、放射性一)放射性衰变的类型,1.衰变 衰变是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数大于82)自发放出4He核(粒子)的过程。如226Ra的衰变可写成:226Ra222Rn + 4He 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但穿透能力小,只能穿过皮肤的角
2、质层。2.衰变 衰变是放射性核素放射粒子(即快速电子)的过程,它是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结果。,衰变可分为负衰变、正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类型。(1)-衰变 -衰变是核素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粒子和中微子的过程。-粒子实际上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电子。 射线的电子速度比射线高10倍以上,其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时可使其原子电离,也能灼伤皮肤。(2)+衰变 核素中质子转变为中子并发射正电子和中微子的,过程。(3)电子俘获 不稳定的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使核中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3.衰变 射线是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或者基
3、态时所放射的电磁辐射。这种跃迁对原子核的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数都没影响,故称为同质异能跃迁。某些不稳定的核素经过或衰变后仍处于高能状态,很快(约10-13秒)再发射出射线而达稳定态。,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约为0.0070.1nm),故穿透能力极强,它与物质作用时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效应等。二)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1.放射性活度(强度) 放射性活度系指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可表示为:,式中:A放射性活度,s-1。活度单位的专门名称为 贝可,用符号Bq表示。1Bq=1s-1。 N某时刻的核素数; t时间,s; 衰变常数,表示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几率。2.半衰期 当
4、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T1/2)。衰变常数()与半衰期有下列关系:,三)核反应 所谓核反应,是指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产生新核(核产物)和另一粒子的过程。二、照射量和剂量 照射量和剂量都是表征放射性粒子与物质作用后产生的效应及其量度的术语。一)照射量 照射量被定义为:,式中:dQ或x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起质 量为dm的某一体积单元的空气电离所产生的带电 粒子(正的或负的)的总电量值,C;二)吸收剂量 它用于表示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三)剂量当量 剂量当量定义为,在生物机体组织内所考虑的一个,体积单元
5、上吸收剂量、品质因数和所用修正因数的乘积,即: H = DQN式中:D吸收剂量,Gy; Q品质因数,其值决定于导致电离粒子的初 始动能、种类及照射类型等; N所有其他修正因数的乘积。 应用剂量当量来描述人体所受各种电离辐射的危害程度,可以表达不同种类的射线在不同能量及不同照射条件下所引起生物效应的差异。,第二节 大气环境中的放射性一、大气中放射性的来源及分布一)天然放射性的来源1.宇宙射线及其产生的放射性核素 宇宙射线是一种从宇宙空间射到地面来的射线,由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组成。 初级宇宙射线:指从宇宙空间射到地球大气层的高能辐射。主要成分为质子(8389)、粒子(1015),以及原子序
6、数3的轻核和高能电子(12)。这种射线能量很高,可达1020MeV以上。 次级宇宙射线:初级宁宙射线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中的原子核相互碰撞,引起核反应并产生一系列其他粒子,通过这些粒子自身转变或进一步与周围物质发生作用。由介子(约70)、核子和电子(约30)组成。次级宇宙射线能量比初级宇宙射线低。 由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的核素发生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核素有多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4N(n,T)12C反应产生的3H(T),14N(n,P) 14C反应产生的14C。2.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 多数天然放射性核素在地球形成时期就存在于地壳中,经过地球漫长的演化,母体与子体之间已达到放射性平衡,从而建立了放射
7、性核素系列。该系列有,三个,即铀系,其母体238U;锕系,其母体是235U;钍系,其母体是232Th。这些母体具有极长的半衰期;每一系列中部含有放射性气体Rn核素。二)人为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引起大气环境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和应用放射性物质的单位所排出的放射性废气,以及核武器爆炸、核事故等产生的放射性物质。1.核试验及航天事故 包括大气层核试验、地下核试验冒顶事故,以及外层空间核动力航天器事故等。其核裂变产物包括200多种放射性核素,如90Sr、137Cs、131I、239Pu等。,核爆炸,尤其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核爆炸,会形成百万度的高温火球,使其中的裂变碎片及卷进火球的尘埃等变为蒸汽,温
8、度逐渐降低,便凝结成微粒或附着在其他尘粒上而形成放射性气溶胶。粒径25m的气溶胶粒子,可长期飘浮在大气中,称为放射性尘埃。放射性尘埃在大气平流层的滞留时间为0.33年。对流层中的气溶胶粒子沉降时间为几天到几个月。2.核工业 原子能反应堆、核电站等设施在运行过程中要排放含核裂变产物的“三废”,特别是在发生事故时,,将会有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环境中去,造成严重的污染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3.放射性矿产的开采和冶炼 在铀、稀土金属等矿产开采、提炼过程中,其排放的“三废”中含有铀、钍、氡等放射性核素将对局部地区的大气造成污染。三)放射性核素的分布 大多数放射性核素均可出现在大气中但主要
9、是氡的同位素,特别是222Rn。氡是镭的衰变产物,能从含镭的岩石、土壤、水体和建筑材料中逸散到大气。,其衰变产物是金属元素,极易附着于气溶胶颗粒上。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一)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粘膜等三种途径进入人体。二)放射性的危害 、射线照射人体后,常引起肌体细胞分子、原子电离,使组织的某些大分子结构被破坏,如使蛋白质及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链断裂等而造成组织破坏。,辐射损伤还会产生远期效应、驱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远期效应:指急性照射后若干时间或较低剂量照射后数月或数年才发生病变。 驱体效应:导致受照射者发生白血病、白内障、癌症及寿命缩短等损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环境 监测 第九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