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概览课件.ppt
《教育哲学概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哲学概览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二 教育哲学学科概览,主要内容,一、中外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 二、几种教育哲学观 三、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一、中外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前学科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第二阶段:学科初创阶段(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三阶段:学科发展繁荣阶段(20世纪初以来)(二)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前学科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第二阶段:学科移植和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第三阶段:学科取消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第四阶段:学科重建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陆有铨,迟艳杰,教育研究,20
2、19(7),西方教育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从教育哲学体系的更替来看,经历了一个从不完整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教育哲学的性质来看,任何一种教育哲学都离不开相对确定的哲学思维导向;从教育哲学价值取向看,西方教育哲学日渐趋于多元化和多样化。,中国教育哲学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先天不足;具有创新性的、中国特色的、独立性的研究少;教育哲学的普及性问题。,第一阶段:前学科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提出的理念论教育哲学思想,如学习即回忆、“洞穴比喻”等;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中提出的浪漫自然主义教育哲学思想,如尊重儿童的天性、提倡自然自由的教育等; 康德在论教育学中从其道德哲学、历史
3、哲学和人类学思想出发,对自然教育和实践教育分别进行论述;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等著作中论述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教育目的、儿童兴趣、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方法等;,柏拉图,“灵魂生来是不朽的,并且会多次降生他,它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行及其他事物的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这一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断地研究。”他也由此得出“学习即回忆”的结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各种知识都有其实用价值,但这不是终极目的。,卢 梭,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
4、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康 德,“人类应该将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禀赋,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从自身中发挥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恰恰是教育的介入。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事实上,教育的过程是个外化和内化相辅相成的过程,教育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的重任,同时也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教会思考,促
5、进思想的融合、内化,直至最后升华,最终使人获得完美的人性。,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的全称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
6、力量”,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究竟什么叫做性格”、“论道德的概念”、“道德性格的表现形式”、“性格形成的自然过程”、“训育”、“训育特殊性的考察”。本编主要论述了训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问题。,第二阶段:学科初创阶段(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于1832年开设教育哲学讲座,这是教育哲学作为大学课程的开端。 1848年德国罗森克兰兹出版教育学体系一书 1899年德国哲学家那托普出版社会教育学 1904年美国教育家霍恩(Horne, HH.)第一次以教育哲学为书名发表著作 1912年,美国教育家麦克文纳(Macvannel)出版教育哲学教程纲要一书,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 18
7、48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罗森克兰兹(Rosenkranz)发表教育学体系一书,主要应用黑格尔哲学观研究教育。1886年,该书被美国女教育家布莱克特(Brackett)译成英文,书名改为教育哲学,被人们视为最早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本书分四个部分:导论部分说明“教育与科学的性质和任务”,第一部分为“教育的一般概念”,第二部分为“教育的特殊要素”,第三部分是“具体的教育思想体系”。它将教育学的构成划分为教育性质论、教育要素论和教育(或学校)形态论三个部分。认为,决定教育性质的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又是由社会精神、自然法则和国民文化水平三个方面决定。教育有主观限度(由个性决定)、客观限度(由手段决定)和
8、绝对限度(由时间决定)等三个限度,有体育、智育和德育三个要素,学校教育有国民教育、神学教育和个人教育三种类型。它用黑格尔的正、反、合和分析、综合、辩证的方法论证这些问题。“人间性”是它的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间性当作精神所必须的自由的现实讲的人间性,就是教育的一般本质,”“教育的一般问题是潜在于个人中的理论和现实的理性的发展。”“教育不能创造,不能无中生有,教育只能助已有的实在的可能性发展到现实性,所有教育在这一点实在是助产术。”,1899年德国哲学家那托普(Natorp, P.)发表社会教育学一书,该书受柏拉图、裴斯泰洛齐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从规范科学(normative scie
9、nce)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与哲学(主要是社会学)的关系,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试图建立一种比较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该书用新康德主义的观点认识教育,对当时德国教育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来中国教育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如范寿康、吴俊升等人编著的教育哲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该书的体系和观点。,1904年美国教育家霍恩(Horne, HH.)第一次以教育哲学为书名撰写著作,从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五个方面阐述教育基础理论,并认为教育哲学基础是制约教育观念的主要方面,即有什么样的教育哲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他本人倾向于用实验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教育。,1912年,美国教
10、育家麦克文纳(Macvannel)写了教育哲学教程纲要一书,试图从哲学认识论的社会观来解释教育,并首次提出探讨教育哲学学科性质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现代教育哲学的真正开端。该书有教育哲学问题,教育存在问题、教育在经验中的地位、人格与环境、教育中的制度因素、个性发展的过程、民主与教育、学校的社会机关和学校的理智组织等十个方面。,第三阶段:学科发展繁荣阶段(20世纪初以来),近百年来教育哲学领域各种主义盛行,展开激烈交锋并达到初步融合;教育哲学学科的专业性不断增强,学科在不断出现的危机中趋于成熟。第三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主导到多种主义争鸣(20世纪初到20世纪50
11、年代) 第二时期:分析教育哲学主导下的多种教育哲学流派并存(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 第三时期:无主导派别的多种教育哲学之争论与融合(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一时期,1916年杜威(Dewey,J.)出版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为“教育哲学导论” ; 沛西能于1920年发表教育原理,罗素于1927年发表教育论,怀特海于1929年发表教育目的,这些标志着教育哲学在英国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改造主义、永恒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派教育哲学激烈争论,此起彼伏。,杜 威,1916年杜威(Dewey,J.)出版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为“教育哲学导论”。该书是作者
12、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教育哲学”的教科书,作者运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经验”为中心,对教育的本质、教育过程、教育价值及课程、教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提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做中学”,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等主张,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该书被誉为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百科全书。如果说,杜威以前的教育哲学主要是哲学家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教育的话,那么,杜威以后的教育哲学则主要是教育家从教育的角度去寻找哲学。,沛西能,沛西能于1920年发表教育原理。全书共分 16 章, 2l 万多字。分别为“教育目的”、“生活和个性”、“生活的意志”、“活着的过去”、“策动和记忆的关系”、“常规
13、和仪式”、“游戏”、“教育上的自由”、“天性和教养”、“心理测量”等。它是英国师范院校和大学教育专业教育原理课程的必读参考书,也是英国本世纪近三、四十年来特别畅销的一本教育理论书,在英国广大中小学教师间流传甚广。本书在欧美各国也有一定影响,其教育起源的生物化观点,是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之一。沛西能针对 19 世纪中叶以来的重视社会、轻视个人的社会教育思潮,提出了发展个性、尊重个人价值的教育理论。,怀特海 jyb/gb/2019/02/12/zy/8-zb/2.htm,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的伟大学术
14、著作之一;创立了庞大的形面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承认。本书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活与活力,反对学生灌输知识,面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第二时期,分析教育哲学主导下的多种教育哲学流派并存,除分析教育哲学之外,这一阶段先后兴起的还有以雅斯贝尔斯
15、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以皮亚杰、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哲学,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教育哲学等流派。(一)分析教育哲学产生的原因分析教育哲学脱胎于分析哲学,主张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教育的概念、命题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澄清,以便使教育活动更有意义,更富成效。传统教育哲学的弊端:分析教育哲学是在对传统教育哲学的批判中发展起来了,正如分析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认为,传统教育哲学具有系统性、演绎性、规范性和情感性等内在的特点,注重体系的建设,强调规范的作用,大量运用无法证实的术语和概念等等做法,都是导致教育哲学概念模糊不清、教育理论争论不休、教育哲学脱离实践、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等的根本原因。(二
16、)分析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1942年,分析教育哲学的先驱哈迪(Hardie),出版了教育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一书,成为第一本系统明确地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他针对传统教育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三位教育家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三种影响最大的教育理论进行了分析批评。2、1957年,奥康纳(Oconnor)出版教育哲学导论一书,进一步加强了教育哲学分析化的趋势。他的理论的特点在于严厉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以自然科学为模式,试图把形而上学和伦理学逐出教育理论领域,彻底更新教育理论。日常语义分析的代表人物赫斯特(Hirst)与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这就是教育哲学届著名的“奥赫之争”
17、。,3、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分析教育哲学内部又形成了分别以谢夫勒和彼得斯为代表的美国派和伦敦学派。 谢夫勒(Scheffler),代表作有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语言,1973年出版的理性与教学。主张教育哲学分析的任务是对其基本概念和论证方式的澄清。 彼得斯(Peters)的代表作有教育的概念、伦理学与教育、论教育家文集等。主张教育哲学不但要对基本的概念和论证方式进行澄清,更应该追求某种有价值的东西。4、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索尔蒂斯(Soltis)为代表的后分析教育哲学对旧分析方法进行了批判,并公开承认传统教育哲学和分析教育哲学各有自己所擅长的操作领域,并重视教育哲学对实践产生积极效
18、果的问题。其代表作有教育概念分析导论、教育哲学中的分析和畸形物等。,第三时期,多尔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金蒂斯、阿普尔、布迪厄等为代表的批判教育哲学 诺丁斯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教育哲学 范梅南为代表的现象学教育哲学 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从各种哲学角度深入到对实践、社会制度和生活层面的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教育目的: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吉诺斯 Giroux认为教育的目的在造就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发展一个民主的公民哲学,协助学生了解个人在广大的社会关系网路的经验,参与社会论述。 课程:后现代主义极力主张学科之间界限的消除以及科际的整合,因而在课程理论上,后现代
19、的教育学者大部分都同意课程不应分主题或为学科设限的主张。例如,多尔对现代主义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批评,认为封闭性、简单化、累积性是现代主义课程的病理,后现代课程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教师角色:在后现代主义的教育哲学中,人际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角色显得尤其重要。吉诺斯 Giroux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在于“转化智慧”,以其具有知识或是社会行动者的角色协助学生探讨自己的个人历史,对种族、性别、及阶级的自我反省,建立个人在特定社会团体中的认同及个人的定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代表着一种流行、前卫的潮流,影响着文学、艺术
20、等众多领域。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大体而言,它主要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反省与批判,企图去置疑这些主流的论述。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按照吉诺斯(Henry A. Giroux)的整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包括:(1)拒绝强权叙述(master narratives)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识传统;(2)怀疑哲学之正统原则及神圣的观点;(3)向知识确定性及学术性学域之固定疆界挑战,称为“对集权的战争”及拒绝包含一切的单一世界观点;(4)否定有高低级文化的明显划分,所谓大众文化、通俗及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5)启蒙时期的一些看法,如历史与进步并进,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科学、及自由的信任招致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哲学 概览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