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认识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重要意义,是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降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的迫切需要。是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 标志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一、认识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重要意义 是有效控,二、抗菌药物概论,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为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简称化疗。病原体包括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化疗过程中所用的药物称为化疗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抗肿瘤药。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均属于
2、抗微生物药。另一方面,宿主的免疫力和防御功能是防止病原体致病或病后康复的关键因素,应用抗菌药物只是为宿主消灭病原体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注意恢复和提高宿主自身的防御功能,成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二、抗菌药物概论 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些抗菌药也可用于寄生虫感染,广义的细菌还包括放线菌、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抗菌药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奎诺酮类等)和抗生素。抗生素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
3、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而获得的产品。,(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抗菌活性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一般可用体外与体内(化学实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杀菌浓度(MBC)。抑菌药是指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这类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而且能杀灭之化疗指数理想的化疗药物一
4、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消灭病原体。化疗药物的价值一般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的比来衡量。这一比例关系称为化疗指数。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但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几无毒性的青霉素仍有引起过敏休克的可能。,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根据细菌的结构同志或代谢特征,抗菌药可特异性的干扰或阻断细菌所特有的某些关
5、键性环节,从而在宿主细胞和细菌之间发挥选择性抗菌作用。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2. 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3. 抑制蛋白质合成 ;4. 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根据细菌的结构同志或代谢特征,抗菌药,(三)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分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 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机制是后天获得的。1、获得性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降低外膜的通透性;产生灭活酶;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使药物的排出速度大与药物的内流速度。改变代谢途径。2
6、. 耐药基因的转移 获得性耐药可由基因突变而产生,并能垂直传递给予后代。此外,更多情况下,获得性耐药性的基因主要通过水平转移在细菌间转移,这种转移方式包括:接合;转导; 转化。,(三)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分固有耐药性(天然,(四)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来源分:1、天然产物的抗菌药物;2、有机化学合成或半合成抗菌药物;3、生物工程途径获得的。根据化学结构分类:1、b-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2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它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等;4、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5、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
7、抗菌药 其他合成类抗菌药。根据作用机理。根据作用对象。,(四)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来源分:1、天然产物的抗菌药物;2,(五)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1、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特点选用抗菌药 ;2. 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3.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 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对混合感染或未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联合用药的适应症有: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用以减少药物毒性反应;临床感染一般用二药联用即可。,(
8、五)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特点选用抗,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在体外或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无关、相加、协同(增强)和拮抗等四种效果。抗菌药物依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大类: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等,它们对静止期、繁殖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三类为速效抑菌,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等。第一类和第二类合用常可获得协同(增强)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合用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第一类与第三类合用可能出现拮抗作用。例如青霉素类与氯霉素或四环素类合用。第二类和第三类合用可获得增强或相加作用。第
9、四类慢效抑菌药与第一类可以合用,例如,治疗流行性脑膜炎时,青霉素可以和磺胺嘧啶合用而提高疗效。,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在体外或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无关、相加、协同(,4. 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病毒感染,抗菌药对病毒感染无效;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不宜用抗菌药,否则可使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因其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抗菌药剂量要适当,疗程应足够。剂量过小,不但无治疗作用,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疗程过短易使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常规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的药物。5. 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
10、物应用:肾功能减退时,应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宜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肝功能障碍的影响。,4. 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病毒感染,抗菌药对病毒感,三、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 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鄂卫规20123号),三、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药品管理法,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2012年4月24日颁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共6章59条,包括总则、组织机构和职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四
1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84号。2012年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主要内容,一是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1、 在抗菌药物方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主要内容一是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具体划分标准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
12、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具体划分标准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2、在处方权方面:第二十四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乡、民族乡、镇、村的医疗机构独立从事一般执业活动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使
13、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第二十七条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2、在处方权方面:第二十四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第二十八条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
14、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3、在机构方面:湖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试行) 第十三条 各级医疗机构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村卫生室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中的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中的抗菌药物品种,应合理使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格控制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原则上禁止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对需要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应及时转诊。 (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15、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的各项规定。,3、在机构方面:湖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湖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四条医疗机构门急诊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适应症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处方集目录药品。 (二)门急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如因病情需要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才能使用。 (三)门急诊治疗中不得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四)门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医疗机构应当制
16、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村卫生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湖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是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第四十二条卫生部建立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对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定期公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的抗菌药物临床应
17、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二是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未出具前,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当地和本机构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出具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三是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8、:(一)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二)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三)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四)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三是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第,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和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内部公示;对排名后位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菌 药物 临床 应用 专业 医学知识 讲座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