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建筑工业化ppt课件.ppt
《建筑构造——建筑工业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构造——建筑工业化ppt课件.ppt(1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工业化,04,07,传统施工现状: 南京旭建公司1996年成立以后,通过和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在吕志涛院士的直接关帮助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从提高建筑施工工效、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降低劳动者工作强度着手,全面提高维护建筑产业化施工技术水平,在开发NALC板材作为建筑维护结构部品,结合开展装配式建筑施工方面的研发,走装配式工业化建筑施工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用建筑工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新“四化”来取代传统建筑业存在的老“四多”现象。,ALC技术中心大厦,以上是NALC大板单元在日本东京瑞穗超市项目上的成功应用,建筑工业化概述与历史简介,装配式板材建筑,钢结构住宅
2、,装配式框架建筑、盒子建筑、工具式模板现浇建筑,轻型木结构建筑,建筑工业化概述与历史简介,1,一、建筑工业化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 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意义: 建筑业的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传统的建造方式根本区别在于把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业的小生产方式向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转化。它是采用现代大工业生产来建造建筑物,运用现代技术、先进生产方式推动建筑业发展的文明。,二、国内外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 ( 一 ) 发展过程 国外建筑工业化主要是在四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从五十年代开始,
3、 欧洲许多国家逐步兴起了一个建筑工业化的高潮, 到六十年代,不仅遍及欧洲各国, 并且也扩及到世界其他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像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 据美国1972年房屋和城市发展部的调查,欧洲几个国家居住建筑的工业化水平如下:东欧: 东德90 % 匈牙利69 % 捷克69 % 苏联57 % 保加利亚3 %西欧: 英国38 % 丹麦35 % 荷兰30 % 挪威28 % 法国21 %,(二 ) 发展背景 战后欧洲首先兴起建筑工业化的高潮并不是偶然的, 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 它不仅提出实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而且也具备了可能性。实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有三个方面:1. 战后欧洲的房荒
4、极为普遍和严重, 已经成了当时社会上一个极大的问题, 特别是对一些中等收入和低薪阶层来说更为严重。2. 西欧许多国家建筑工业中普遍感到劳动力不足, 传统技工特缺, 后备更有困难, 对许多青年工人来说, 新兴的电子工业, 机械制造, 交通通讯等更具有吸引力。3. 传统的建筑施工方法, 效率很低, 不能适应当时所面临的房屋增长的迫切需要。,(二 ) 发展背景 各国建筑工业亿由于经济制度, 资源条件, 自然条件, 经济实力以及传统习惯的不同,在具体作法上有很大差异。一般说来, 都是从量大面广, 便于标准化的住宅建筑、学校建筑和工业建筑着手, 并由主体工程向装修、设备等配套工程发展, 由建筑量大, 技
5、术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 在住宅建筑工业化方面, 法苏等欧洲国家大多以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而美国和日本则以钢、木为主要建筑材料, 因此, 在具体作法上又与欧洲有所不同。 欧洲的棍凝土建筑大多采用予制装配, 但随着工程建设条件的变化, 西欧国家已逐步被工具式模板机械化现浇所取代。,(三) 欧美工业化住宅发展历程 美国: 工业化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它是汽车拖车式的、用于野营的汽车房屋。但是在40年代,也就是二战期间,野营的人数减少了,所以旅行车被固定下来,作为临时的住宅。二战结束以后,政府担心拖车造成贫民窟,不许再用其来做住宅。 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大幅增长,军人复
6、员,移民涌入,同时军队和建筑施工队也急需简易住宅,美国出现了严重的住房短缺。这种情况下,许多业主又开始购买旅行拖车作为住宅使用。于是政府又放宽了政策,允许使用汽车房屋。同时受它的启发,一些住宅生产厂家也开始生产外观更像传统住宅,但是可以用大型的汽车拉到各个地方直接安装的工业化住宅。可以说,汽车房屋是美国工业化住宅的一个雏形。,美国早年的汽车房屋,(三) 欧美工业化住宅发展历程 法国: 法国的DM73样板住宅实例:基本单元为L形, 使用面积为69.08m2,设备管井位于中央,基本单元可以加上附加模块A或B,并采用石膏板隔墙灵活分隔室内空间,这样可以灵活组成17室户,不同楼层之间也可以根据业主需求
7、灵活布置。规划总平面中,这些基本单元可以组合成515层的板式、锯齿式、转角式的建筑,或者521层的点式建筑,或者低层的联排式住宅。主体结构为工具式大型组合模板现浇。,(三) 欧美工业化住宅发展历程 因为受限于住宅生产规模的进一步缩小,即使只有25种样板住宅,其每一种的生产量仍然小到无法维持,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1977年,法国希望通过建立模数协调规则来建立一种通用构造体系,以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法国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ACC,包括:建筑师同业会,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工业协会(AIMCC),全国建筑承包商联合会(FNB),设计顾问公司联合会(SYNTEC),法国顾问工程师协会(CICF)。
8、构件建筑协会的主要工作是建立模数协调规则。 1978年协会制定了模数协调规则,内容包括:采用模数制,基本模数M=100,水平模数=3M,垂直模数=1M;外墙内侧与基准平面相切;隔墙居中,插放在两个基准平面之间;轻质隔墙不受限制,可偏向基准平面的任一侧;楼板上下表面均可与基准平面相切,层高和净高其中有一符合模数。,(三) 欧美工业化住宅发展历程 法国构造体系以预制混凝土体系为主,钢、木结构体系为辅。在集合住宅中的应用多于独户住宅。多采用框架或者板柱体系,向大跨度发展,焊接、螺栓连接等干法作业流行,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工程分开,减少预埋,生产和施工质量高。这些特点和我们现在倡导选择的技术体系非常相
9、似。以下是一些构造体系的实例。,(四) 日本住宅产业的参与主体 1. 1955年1965年:预制住宅技术的开发期。1956年日本开发了2层的建筑壁式预制住宅,即预制大板式住宅。后来,技术逐步发展,最后可以做到5层。在这个经济高速成长期,5层以下的预制大板式住宅被大量建设。 2. 1965年1975年:预制住宅的最盛期。1970年,住宅公团HPC(预制混凝土高层结构)工法被应用到14层的高层住宅开发。但是,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由于土地不足,导致住宅小区小型化,同时由于需求的多样化、高级化,预制混凝土工法建造的住宅急速减少。 3. 1975年以后:预制住宅的再度发展期。1975年开始实
10、施钢筋混凝土构造的PCa化,即从现浇混凝土向预制混凝土转变。在此期间,RPC(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工法被开发实施。因此,预制大板式工法也向RPC工法转化,而且RPC工法也逐渐从多层向高层、超高层的应用发展。为了解决超高层建筑预制柱断面过大的问题,高强混凝土及高强钢筋开始被应用到实际工程。,(五) 中国香港篇 香港的工业化在1953年开始起动。当时香港发生了一场大火,把Shek Kip Mei棚户区基本上都烧光了,造成了53000多人无家可归。于是,政府启动了公屋计划。20世纪50年代香港仅有人口236万,到1965年达到400万,2001年全港人口670万。香港居民住在私人楼宇公司建造的永
11、久性房屋(即商品房)内的占49%,住在公营租住房屋(即香港房委会建造的公屋)内的占31.9%,住在房委会资助的出售单位(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内的占16.1%。由此可见,近一半的住房是香港房委会建造的,相关部门完全具备控制和引导香港的房地产投资的能力。,(五) 中国香港篇 公屋的设计方案大多千篇一律,但是它也随着时代的变化经过不断改进,由原来的内走廊、两边排列居室的板式平面布局,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电梯间设在中间,每个单元均有阳台和洗手间的高层井式平面布局。这种布局在香港被命名为“和谐式”设计,其一直影响着香港的高层住宅设计。如图所示的为香港海滨南岸住宅项目。,香港海滨南岸项目典型楼栋平面
12、图,(五) 中国香港篇 “和谐式”的公屋在设计上采用筒式结构加剪力墙,但其早期的建造工艺比较落后,外墙和楼板全是现场支模现浇混凝土,内墙用砖砌成。建筑管理是粗放式的,建筑材料浪费严重,产生的建筑垃圾令人头痛,施工质量无法控制。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房委会提出预制构件的概念,开始在公屋建设中使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当时所有的预制构件都是工地制作,由工地负责质量,但是现场的条件使质量难以控制,后来逐渐把构件预制的工作转移到预制构件厂里面去了。,香港海滨南岸项目典型楼栋平面图,2006年香港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应用情况,(五) 中国香港篇 从香港的工业化住宅发展过程来看,政府在其间的作用非常明显。
13、首先,政府的公屋带头使用,抛弃粗放式的建设模式,从我做起,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出台一些限制性的政策,比如征收建筑废物处置费,逼着开发商走资源节约的道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最后,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缓解发展商因采用新技术带来的成本增加,起到引导作用。,(六) 中国内地篇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起步更晚,直到20世纪50、60年代,预制构件才开始应用。由混凝土预制构件厂,按统一模数和标准设计生产的构配件,运到施工现场后,进行机械吊装建成建筑主体。优点是解决了人工在现场制作的缺点。带来工程施工速度加快。但不足之处是结构整体性削弱,接缝处理不当而产生渗漏、隔热问题,结构形式和外观设计单调,使城市建筑缺乏特色
14、和美感。 我国大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就开始了“三化一改”,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革。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三高一低”,即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高质量、高速度、高功效和低成本。为此,20世纪7080年代,政府开始了一系列与住宅产业化相关的政策制定,包括改革城镇住房制度、停止福利分房。随着城镇住宅建设的加快,房地产行业开始萌芽。,(六) 中国内地篇 20世纪80年代,随着垂直运输机械化和混凝土泵的使用,使现浇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大模板和滑升模板的现浇混凝土的建筑结构也大量使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建筑由于结构的整体性、抗震性和墙体防水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以及堆放
15、场地大、经济性问题等诸原因,至20世纪80年代末,仅北方局部地区还在使用。 20世纪90年代后,建筑工程中以现浇混凝土结构应用较多,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仅用于单层从业厂房和民用建筑的局部构件。轻钢结构、钢结构在工业厂房、仓库、住宅、商场等民用建筑中开始得到应用。钢结构自重轻、整体性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又具有环保、经济和美观的优点,建筑工业化开始向轻钢结构、钢结构方向发展。,(六) 中国内地篇 在技术方面,最早是学习前苏联的大板房技术。这种技术有很多的缺点,逐渐被淘汰了。其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它的抗震性能差的问题,因为在北京现存的大约50万m2的大板楼还没有经历过强烈的地
16、震灾害的验证。实际上,它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外墙的防水、防渗技术比较落后。,三、建筑工业化的内容 (一)建筑设计的标准化与体系化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将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尺度、等规定统一标准。将其中建造量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构配件及零部件、设备装置或建筑单元,经过综合研究编制成配套的标准设计图,进而汇编成建筑设计标准图集。标准化设计的基础是采用统一的建筑模数,减少建筑构配件的类型和规格,提高通用性。 体系化是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特点、材料供应和设计标准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多样化和系列化的定型构件与节点设计。建筑师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不同的定型产品,组合出多样化的建筑体系
17、。,三、建筑工业化的内容 (二)建筑构配件生产的工业化 将建筑中量多面广,易于标准化设计的建筑构配件,由工厂进行集中批量生产,采用机械化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批量生产出来的建筑构配件进入流通领域成为社会化的商品,促进间建筑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最终,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三)建筑施工的装配化和机械化 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和产品的商品化,使建筑机械设备和专用设备得以充分开发应用。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工程(如桩基、钢结构、张拉膜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等项目)可由具有装用设备和技术的施工队伍承担,使建筑生产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三、建筑工业化的内
18、容 (四)组织管理科学化 组织管理科学化,指的是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即按照建筑产品的技术经济规律组织建筑产品的生产。提高建筑施工和构配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是建筑生产组织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方面。针对建筑业的特点,一是设计与产品生产、产品生产与施工方面的综合协调,使产业结构布局和生产资源合理化。二是生产与经营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四、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技术路线 (一)预制装配技术 预制装配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构件在工厂制作,然后运送到现场,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安装。该施工方法比传统方法可节省人工2530、降低造价1015、缩短工期50左右。由于构件是在有
19、较好设备、一定工艺流水线上加工生产,因而有利于广泛的采用预应力等技术,既节约生产原料质量又稳定。还可以大量的利用工业废料,如采用粉煤灰矿渣混凝土,选用轻骨料混凝土。(二)现浇工艺与预制装配相结合的技术 这种技术是梁、柱及框架构件均为现场浇筑,楼板,墙体及小构件采用预制。其优点是建筑物整体性强,平面布置灵活,简化大型构件的运输工作。例如:高层建筑中墙体、电梯井筒等采用滑膜现浇工艺或大模板现浇工艺,楼板采用预制装配或装配整体式、迭合适楼板等。,四、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技术路线 (三)大模板和泵送混凝土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建筑事业飞速发展,房屋跨度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高,对建筑结构的抗风
20、抗震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企业既要缩短工期,又要不影响房屋结构整体性,促使建筑技术和建筑装备不断更新,出现了钢管支撑、悬挑式和外挂式脚手板、钢模板组合模板、大型的木工板和泵送混凝土等施工技术。特别是全国大中城市中木工板和泵送混凝土的应用,全面满足了建筑发展的要求。,四、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技术路线 (四)多、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技术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钢结构一般用于单层大跨的厂房,更多用作钢结构屋架和桁架;70年代以后在大跨度的民用建筑中钢结构网架逐渐得到应用;90年代后,随着我国钢铁业的迅猛发展,轻钢结构在钢结构多层厂房、仓库、住宅、办公、商场等民用多、高层建筑中逐渐开始广泛运用。 钢结构多、高层结
21、构的优点是自重轻,便于运输和拼装,可较大的节省基础费用,增加使用面积,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缩短工期,抗震性能好,还可重复使用等。缺点是防火和保温性能差,要增加防腐防火材料和保温隔热材料的费用。,四、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技术路线 (五)大跨空间钢结构建造技术 空间结构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的形体和三维受力特性的结构。大跨空间结构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薄壳结构、管桁架结构、悬索结构和膜结构等。它广泛应用于体育馆、影剧院、展览馆、航站楼、大跨度桥梁等大型公共建筑中。有关大跨空间结构特点和一般构造要求将在下章作专门介绍。,分离的概念,五、工业化建筑体系 建筑工业化的前提是建筑标准化。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构
22、件要素。它的内容有:建筑法规、建筑设计规范、建筑标准、定额与技术经济指标、标准设计、标准构配件等等。(一)工业化建筑体系的基本原理 建筑构件有受力构件和非受力构件,通常将受力构件称之为标准构件,如:楼板、梁、楼梯、墙板等;而门、窗以及装饰装修等配件称之为建筑物的非受力构件,归结为标准配件。 工业化建筑体系基本原理为标准构件与标准配件便于产品的互换、产品的定型与批量生产,必须遵循模数,按照统一模数进制的原则进行系统设计。,五、工业化建筑体系 工业化建筑体系有通用建筑体系和专用建筑体系两类。通用型以构配件定型为主,各体系之间可以互换,比较灵活。专用型以建筑物定型为主,构配件不能互换,但应以工厂化生
23、产。(二)工业化建筑体系的主要形式 工业化建筑体系有:砌块建筑、大板建筑、框架建筑、盒子结构、大模板建筑、滑升模板、升板建筑、大跨度网架、轻型钢结构和木结构等各种建筑。,六、国内建筑工业化展望 纵观上述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的进程,给我们许多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筑工业化并非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只要政府下定决心,并通过一些限制政策和鼓励政策进行引导,使开发商、建筑商和生产企业有利可图,是不难推行的,在短短1020年的时间内即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 建筑工业化符合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政府应该带头推行。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比如保障性住房)应该积极使用,
24、同时调动从研发、设计、生产、运输、安装等环节的社会力量,逐步发展,以事实影响社会认知。,六、国内建筑工业化展望 3.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单靠发布命令强制使用某项新技术或者新材料是不够的,还应该资助发展商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把成功的做法示范给社会看。 4.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任何有利于公众的事情,必须制定相关的产业促进政策,让相关行业的参与者都得到实惠,单是呼吁,而没有经济实惠是无用的。 5. 政府的相关建设主管部门还要组织研发机构建立相关的技术问题,扫清工业化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障碍,同时还要改变现有的审批流程,建立配套的管理体系,扫清工业化建筑推广应用的程序障碍。,装配式板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构造 建筑工业化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