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版本课件.ppt
《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版本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版本课件.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SCHOOL OF PUBLIC HEALTH,预防医学,第十六章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预防医学,解释什么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列举和讨论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描述慢性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了解慢性病的国内外流行特征定义疾病管理、慢性病管理、慢性病自我管理描述慢性病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内容了解国内外慢性病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发展状况学会应用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支持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目的要求,解释什么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的要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内容,慢性非传染
2、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内容,疾病控制管理的意义,1.疾病控制历来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要宣传动员群众,采取综合措施,集中力量消灭或控制一些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加强对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积极开展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增强对突发性事件引发的伤病及疾病暴发流行的应急能力。重视对境内外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动向的监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7年1月15日) 2. 疾病控制管理关乎国计民生 。,疾病控制管理的意义1.疾病控制历来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疾病控制管理的内容与进展,1.疾病控制管理的内容 包
3、括传染病控制管理,慢性病控制管理,地方病控制管理,寄生虫病控制管理,职业病控制管理等。,疾病控制管理的内容与进展1.疾病控制管理的内容,疾病控制管理的内容与进展,2、疾病控制管理的进展我国加强了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工作 。国务院建立了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 。全国各地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改革 。卫生部已建立了国家卫生信息网 。,疾病控制管理的内容与进展2、疾病控制管理的进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处于老龄化社会。 我国
4、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据专家预测,今后的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递增,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以5%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亿多,占总人口的1/4多。,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老年人口占人口总,第一节 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第一节 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一、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一、概
5、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WHO将整个疾病谱定义为三组疾病,第一组为传染病、营养不良性疾病与孕产期疾病,第二组疾病即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三组为各种伤害。,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WHO将整个疾病谱定义为三组疾病,第一组为传染病、营养不良性,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全球慢性病现状1963年慢性病死因构成比 27.492004年慢性病死因构成比 61.81%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
6、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止,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全球慢性病现状,Source: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07,Source:World health statistics,我国慢性病现状,来自2006年中国慢性病报告(以下简称“慢性病报告”)的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据2006年我国部分城市和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调查统计,城市和农村第一、二位的死亡原因分别是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慢性病已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中国慢性病在“井喷”陈竺
7、,我国慢性病现状来自2006年中国慢性病报告(以下简称“慢性病,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断提高,慢性病的疾病谱发生变化,疾病负担不堪重负,2,4,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1)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脑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位列城乡死因的前四位。平均每年新增NCD病例近1000万例,其中每年新发肿瘤160万,脑卒中150万,冠心病75万。近年来,我国慢性病的发病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发病趋势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1)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2)主要危险因素的
8、暴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吸烟膳食结构不平衡体力活动不足精神心理压力过大,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2)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3)慢性病的疾病谱发生变化缺血性脑卒中比例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3)慢性病的疾病谱发生变化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4)疾病负担不堪重负WHO报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约为69%.”经济负担重,增长速度快。 1993年中国慢性病疾病经济负担为1963.44亿元,到2003年已上涨至8580.54亿元,10年间增长了3.4倍。,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9、(4)疾病负担不堪重负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云南省慢性病现状,2011年云南慢性病分析数据显示,云南每100人中有高血压患者10人、糖尿病患者2人,估算全省慢性病患者超过800万,每死亡100人中有76人归因于慢性病,慢性病死亡占全人群死亡的76.4%,慢性病负担率占全人群的63.85%。患病率、死亡率、负担率“三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云南人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云南省慢性病现状2011年云南慢性病分析数据显示,云南每10,昆明市慢性病现状,昆明市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报告显示,2012年昆明市居民首位的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疾病。无论城市或农村,昆明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均是心脑血管疾病。昆明市20岁及以
10、上人群慢性病总患病率为33.62%,其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1.25%,糖尿病患病率为3.99%,已经成为威胁昆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昆明市慢性病现状昆明市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报告显示,2012年昆,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2. 营养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3. 恶性肿瘤(癌)4.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5.精神、心理障碍过劳症; 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慢性病疾病间的关系,IARC已经宣布,肥胖被证实为以下几种癌症的致癌因素,它们包括结肠癌、乳腺癌(绝经
11、后期)、子宫内膜癌、肾癌和食道癌。而体重过重跟胆囊癌、卵巢癌和胰腺癌也有关系,尽管此类证据相对欠缺。体重增加跟甲状腺癌有关系。,IARC的专家报告指出,超重和运动不足是25-33%前述癌症病例背后的主要成因。,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肥胖者并发脑血栓和心力衰竭多1倍;冠心病多25倍; 高血压多26倍;糖尿病多4倍;胆石症多46倍。,常见慢性病疾病间的关系胖肥某些癌症糖尿病胆囊中风、心脏病发作,慢性病的特点,发病病因复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潜伏期较长,发病时间不清:病程迁延持久,累及多个器官:预后差,诊断治疗费用高:,控制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不容易明确发病时间,发病往往指初次就诊的时间。,是一类危害
12、较大的疾病。,成本效益较大,经济负担大。,慢性病的特点发病病因复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控制必须采取,慢性病的特点,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危险因素的关系往往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一般依从正常人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疾病并发症的过程,从任何一个阶段实施干预,都将产生明显的健康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慢性病的特点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危险因素的关系往往是“一因多果,主要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主要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 吸烟 (smoking)吸烟是约25种主要慢性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我国吸烟人数众多吸烟对健康的严重危害被动吸烟,慢性病的
13、主要危险因素1. 吸烟 (smoking),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 膳食因素和肥胖 膳食结构不平衡导致的超重(overweight)或肥胖(obesity)正逐渐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超重和肥胖是导致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及超重,对防治与其相关的健康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 膳食因素和肥胖,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 身体活动不足 2000年全国体质调研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一致表明:我国居民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以3049岁的中年人锻炼最少。,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 身体活动不足,慢
14、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4. 过量饮酒 (excessive drinking)过量饮酒会对人体的大脑、神经、心脏、肝脏等器官造成不同的损害,不仅会损害人类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还会对人类的心理、社会功能造成重大损害。,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4. 过量饮酒 (excessive d,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5. 精神、心理失衡 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力降低,全身的亚健康状态;紧张的刺激容易引发高血压.,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5. 精神、心理失衡,常见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的内在关系,生活方式,常见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的内在关系生活方式,三、慢性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慢性病防治的目的是:在人生命的全程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15、的发生;降低慢性病的患病、早亡及失能;提高患者及伤残者的生活质量。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一般依从正常人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 疾病并发症的过程,从任何一个阶段实施干预,都将产生明显的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三、慢性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慢性病防治的目的是:在人生命,慢性病危险因素,病理过程开始,疾病已潜在,症状、体征(临床期),疾病结局,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亚临床,临床,临床预防,慢性病自然史和防治策略,慢性病病理过程症状、疾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亚临床临床临,(一)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1. 战略目标 建立全球性的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公共卫生方法。发展多种国际的预防活动,促进多
16、数会员国采取行动,将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领域,发展综合防治措施和多部门参与的活动计划,共同进行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改变全人口的健康状况。,(一)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1. 战略目标,(一)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2. 总目标 (1)绘制疾病的流行图,分析社会、行为和政治决定因素,为发展政策、立法和财政支持提供依据。(2)减少危险因素及其决定因素水平。(3)制定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规范和准则。,(一)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2. 总目标,(一)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3. 原则(1)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慢性病的4种共同的危险因素 (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
17、式),进行生命全程预防。(2)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把慢性病作为一类疾病来进行共同的防治。(3)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一)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3. 原则,(一)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3. 原则(4)改变传统的保健系统服务内容和方式,形成以鼓励患者共同参与,促进和支持患者自我管理,加强患者定期随访,加强与社区、家庭合作等内容的创新性慢性病保健模式发展。,(一)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3. 原则,(一)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3. 原则(5)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6)改变行为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时,应以生态健康促进模式及科学的行为改变理论为指
18、导,建立以政策及环境改变为主要策略的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一)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3. 原则,个 人、 家 庭、与 社 区 网 络,个人的先天特质,生 活 与 工 作 条 件,个 人 的 行 为,人生的整个过程,健康生态学模型,个 人、 家 庭、与 社 区 网 络个人的在全球、国家地方各,健康生态学模型,健康生态学模型,(二)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基本原则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二)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二)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
19、与措施,近期目标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二)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与措施近期目标,到2015年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50%,综合示范区10%。2.死因监测覆盖90%,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50%,营养状况监测15%。3.人群对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知晓率达50%以上,35岁以上血压和血糖知晓率达70%和50%。4.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达40%,控制率达60%,脑卒中死亡率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慢性病 预防 控制 版本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