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教学课件01绪论.ppt
《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教学课件01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教学课件01绪论.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 绪论,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TRIZ的起源与发展发明的5个级别TRIZ的核心思想TRIZ的未来发展实验与思考:在线学习创新方法,第1章 绪论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人类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中的每一次重大跨越和重要发现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密切相关。离开了“创新”,人类社会不可能向前迈进,科学技术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步。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动力。创新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创新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得到激发和提升。同时,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都是有规律的,并且这些规律可以通过总结和学习
2、加以掌握和应用。,第1章 绪论,人类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中的每一次重大跨越和重要发现都与思维创,创新思维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于类比、直觉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具有新颖性、灵活性、探索性、能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创新过程中最基本的手段。,第1章 绪论,创新思维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对创新思维的内在规律加以总结归纳,形成有助于
3、方案产生或问题解决的策略,即创新思维技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和方案生成中,对创新思维技法的系统化应用以及辅助工具的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相对于传统的创新方法,比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等,作为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帮助人们系统地分析问题情境,突破思维障碍,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矛盾,确定问题探索方向。,第1章 绪论,对创新思维的内在规律加以总结归纳,形成有助于方案产生或问题解,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实际上,科学和技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4、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这些事实和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将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科学主要是与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程度(特别是重大突破)往往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作比较准确的规划。,1.1 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因此,对科学和技术的定义是:科学(science):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技术(technique):完成复杂的或科学的任务的系统步骤。下面对发现、发明、创造和创新等概念进行简要论述和限定。,1.1 发明与创新的基础
5、概念,因此,对科学和技术的定义是:1.1 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发现是对客观世界中前所未知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发现的结果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人类是否对其有所认识,它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对这种结果进行认识的活动过程就是发现。例如,物质的本质、现象、规律等,不管人类是否发现了它们,它们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后来被人类认识到了,就是发现。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客观存在的、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到的规律。发现也称为科学发现。,1.1.1 发现和发明,发现是对客观世界中前所未知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发明是指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和时间
6、性的技术成果。通常指人类做出的前所未有的成果。这种成果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方法等,在被发明出来之前客观上是不存在的。通过技术研究而得到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多属发明。发明最注重的是独创性和时间性(或称为首创性)。专利法中指出: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1.1.1 发现和发明,发明是指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和时间性的技术成果。通常指,简单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主要是:发现是认识世界;发明是改造世界。发现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不能”等问题,主要属于非物质形态财富;发明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来有什么用”等问题,是知识的物化,能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科
7、学发现在我国是不授予专利权的。对于那些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发明人可以申请专利,利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1.1 发现和发明,简单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主要是:发现是认识世界;发明是改造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在16世纪以前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一直走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列,为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表1-1所示,从公元前4000年算起,截止到明代末年,世界科技史上的100项重大发明的前27项中,有18项是属于中国人的发明。16世纪前的中国,真可谓发明大国。四大发明曾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一页页光辉的篇章;其他众
8、多的发明,也在同期名列世界前茅,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科技、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1.1.1 发现和发明,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在16世,1.1.1 发现和发明,1.1.1 发现和发明,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发明大国。在过去千百万年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祖先已经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在根本不知创新方法学的情况下,仍然做出了众多的发明。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的祖先一直没有机会和条件把它们全面和系统地总结出来。,1.1.1 发现和发明,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发明大国。在过去千百万年的历史长,“创造”一词是对创造活动的综合概括。在现代汉语词
9、典里,“创造”被解释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些,是有关“创造”的最一般的解释。可以说,创造是人们应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而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是“破旧立新”,打破世界上已有的,创立世界上尚未有的精神和物质的活动。作为创造的成果,这种产品可以是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其特征是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1.1.2 创造和创新,“创造”一词是对创造活动的综合概括。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为
10、:引进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1.1.2 创造和创新,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他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引入新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2)开辟新的市
11、场。3)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4)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主要是工艺)。5)实现新的组织形式。有人认为,熊彼特的创新概念过于强调经济学上的意义。大体上可以认为:创新是对已有创造成果的改进、完善和应用,是建立在已有创造成果基础上的再创造。这说明已有创造成果既可以是有形的事物(如各种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事物(如理论、技术、工艺、机构等)。,1.1.2 创造和创新,他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1.2 创造和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讲,创造强调的是新颖性和独特性,而创新强调的则是创造的某种具体实现。TRIZ就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1.1.2 创造和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讲,创造强调的是新颖性和独
12、特性,而创新强调的则是,创造与创新在概念上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比较强调过程,创新比较强调结果。例如,可以说“他创造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创新价值”。2)在程度上,创造强调“首创”、“第一”、“无中生有”、“破旧立新”,主要是指自身的新颖性,不一定有比较对象;创新是建立在已经创造出的既有概念、想法、做法等基础之上,其着眼点在于“由旧到新”,强调与原有事物相比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创新看作是创造的目的和结果。例如,黑白电视机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一种创造成果的诞生,因为在其出现之前根本就没有电视机;而彩色电视机的出现是一种创新,因为它是在黑白电视机的基础上,利用其他的科学理论和
13、技术对其进行改造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产品。再如,蒸汽机的出现是一种创造,而将它应用到其他工业领域,则是创新。,1.1.2 创造和创新,创造与创新在概念上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2 创,3)在思维过程上,创造应是独到的,其思维始终站在新异的尖端;创新则是在已经创造出的既有概念、想法和做法等的基础上,将别人的原始想法组织起来,应用到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去。4)在范畴上,创造一般指的多是知识、概念、理论、艺术等方面;创新一般指的多是技术、方法、产品等。5)在目的上,创造注重的是科学性和探索性;创新更注重经济性和社会性。,1.1.2 创造和创新,3)在思维过程上,创造应是独到的,其思维始终站在新异
14、的尖端;,很多哲学家认为,只有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人才会开始思考,且思考过程是以问题为起点开始进行的。当看到了问题的现状,并设想了问题被解决后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状态,接下来我们就会想办法改变问题的现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用那些已经熟知的典型解决方法无法解决问题,那么人们就会考虑采用非典型方法来解决问题。,1.1.3 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很多哲学家认为,只有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人才会开始思考,且思考,典型解决方法:是指可以在学校中通过专业教育学习到的处理问题的常规方法。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典型解决方法是他们工作中经常用到的、非常熟悉的那些解决本领域问题的方法。现有的典型解决方法绝大多数都是前人通
15、过试错法得到的。专业人士通过学习,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就可以将它们作为“拿来就用”的工具。,1.1.3 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典型解决方法:是指可以在学校中通过专业教育学习到的处理问题的,典型问题:是指那些用典型解决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非典型问题:是指那些用典型的解决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非典型问题来说,既然无法使用典型解决方法来解决,那么就需要使用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来找到一种解决方法。这种能够解决非典型问题的,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法对于该问题来说就是一种非典型方法。因此,非典型问题也被称为创新问题。相应的,典型问题也被称为非创新问题。TRIZ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创新问题。当
16、然,非创新问题也是可以用TRIZ来解决的。,1.1.3 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典型问题:是指那些用典型解决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1.1.3,在面对非典型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先用各种典型解决方法来尝试着求解。当各种典型解决方法都无能为力的时候,专业人士就会绞尽脑汁去寻找某种非典型解决方法。一旦所找到的这种非典型方法解决了该非典型问题,这种非典型方法很快就会在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之间传播开来,并最终成为该领域中的一种典型解决方法。这里的“绞尽脑汁”就是人们在面对非典型问题时的真实写照。在绞尽脑汁的过程中,有人通过“顿悟”找到了非典型方法;有人通过四处寻找,从其他领域找到了可以解决本领域中非典型问题的方
17、法(这种方法在其原有领域中可能已经是典型方法了,但是对于这个领域来说就是一种非典型方法。因此,一种方法是典型方法还是非典型方法是相对的)。,1.1.3 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在面对非典型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先用各种典型解决方法来尝试,为了找到解决非典型问题的方法,处于同一时代的两位先驱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以美国的亚历山大奥斯本为代表的学者们开创了“创造学”这种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为主的创新方法体系;前苏联的根里奇阿奇舒勒通过对大量专利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发现了隐藏在专利背后的规律,提出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1.1.3 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为了找到解决非典型问题的方法
18、,处于同一时代的两位先驱者从不同,TRIZ源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按照国际标准“ISO/R9-1968E”的规定,把俄文转换成拉丁字母以后,就成为“TRIZ”。因此,TRIZ 只是一个特殊缩略语,既不是俄文,也不是英文,其实际含义就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有两个基本的含义,表面的意思是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发明问题;隐含的意思是由解决发明问题而最终实现(技术和管理)创新,因为解决问题就是要实现发明的实用化,这符合创新的基本定义。,1.2 TRIZ的起源与发展,TRIZ源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按照,六十多年前(1946年),前
19、苏联军方技术人员、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S. Altshuller,图1-1)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了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大量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的基础上,提出了的一套体系相对完整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为TRIZ的问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2 TRIZ的起源与发展,六十多年前(1946年),前苏联军方技术人员、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在分析专利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这些专利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多种规律。如果按照抽象程度由高到低进行划分,可以将经典TRIZ中的这些规律表示为一个金字塔结构,如图1-2所示。,1.2.1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阿奇舒勒在分析专利的过
20、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图1-2 经典TRIZ中的规律,图1-2 经典TRIZ中的规律,随着TRIZ的不断发展和完善,TRIZ不仅增加了很多新发现的规律和方法,还从其他学科和领域中引入了很多新的内容,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TRIZ的理论体系。TRIZ的理论体系可以表示如图1-3所示。,1.2.1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随着TRIZ的不断发展和完善,TRIZ不仅增加了很多新发现的,图1-3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图1-3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从上图中可以看出:1)TRIZ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2)TRIZ的哲学范畴是辩证法和认识论。3)TR
21、IZ来源于对海量专利的分析和总结。4)TRIZ的理论核心是技术系统进化法则。5)TRIZ的基本概念进化、理想度、系统、功能、矛盾和资源。6)TRIZ的创新问题分析工具包括:根本原因分析、功能分析、物-场分析、资源分析和创新思维方法。7)TRIZ的创新问题求解工具包括:发明原理、分离方法、科学效应库、标准解系统和创新思维方法。8)TRIZ的创新问题通用求解算法是发明问题求解算法(ARIZ)。,1.2.1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从上图中可以看出:1.2.1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1946年,年仅20岁的阿奇舒勒成为苏联里海舰队专利部的一名专利审查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有机会接触并
22、对大量的专利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中阿奇舒勒发现,发明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这种规律有助于做出更多、更高级别的发明。从此,阿奇舒勒共花费了将近50年的时间,揭示出隐藏在专利背后的规律,构建了TRIZ的理论基础。创立并完善了TRIZ。,1.2.2 TRIZ的发展历程,1946年,年仅20岁的阿奇舒勒成为苏联里海舰队专利部的一名,在阿奇舒勒看来,人们在解决发明问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进化法则是一种客观存在。大量发明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其所需要解决的矛盾(在TRIZ 中称为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从本质上说也是相同的。同样的技术创新原理和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会在后来的一次次发明中被反
23、复应用,只是被使用的技术领域不同而已。因此,我们将那些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重组,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就可以用来指导后来者的发明和创造。,1.2.2 TRIZ的发展历程,在阿奇舒勒看来,人们在解决发明问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正是基于这一思想,阿奇舒勒与前苏联的科学家们一起,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和自然科学知识进行研究、整理和归纳,最终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这就是TRIZ的来源(图1-4)。,1.2.2 TRIZ的发展历程,正是基于这一思想,阿奇舒勒与前苏联的科学家们一起,对数以百万,图1-4 TRIZ的来源与内容,图1-4 TRIZ的来源与内容,在
24、冷战期间,TRIZ 的内容并不为西方国家所掌握。直至前苏联解体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随着部分TRIZ研究人员移居到欧、美等西方国家,TRIZ才系统地传到了西方并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特别是在TRIZ传入美国后,在密歇根州等地成立了TRIZ研究咨询机构,继续对TRIZ进行深入的研究,使TRIZ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1.2.2 TRIZ的发展历程,在冷战期间,TRIZ 的内容并不为西方国家所掌握。直至前苏联,在我国学术界,少数研究专利的科技工作者和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初步接触TRIZ,并对其做了一定的资料翻译和技术跟踪。在90年代中、后期,国内部分高校开始研究和跟
25、踪TRIZ,并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中介绍TRIZ,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持续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进入21世纪,TRIZ开始从学术界走向企业界。如今,作为一个比较实用的创新方法学,TRIZ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企业界和科技界的青睐,也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自2007年开始,科学技术部和部分地方政府的科技厅已经展开了对TRIZ的大范围的推广与普及活动,这标志着中国人将为TRIZ的新发展做出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1.2.2 TRIZ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学术界,少数研究专利的科技工作者和学者在20世纪80年,2008年,国家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思维 TRIZ 方法 教学 课件 01 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7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