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修改)课件.ppt
《感染性心内膜炎(修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修改)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染性心内膜炎(修改),感染性心内膜炎(修改)感染性心内膜炎(修改),感染性心内膜炎(修改)感染性心内膜炎(修改)感染性心内膜炎(,定 义,IE是由病原微生物循血循环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的感染并伴赘生物的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心脏瓣膜最常受累,也可发生于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及心壁内膜。,2,定 义IE是由病原微生物循血循环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多见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左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占内科住院病人总数的0.5%-1.0%,心脏直视手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约为1.5%
2、-2.5%,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本症者约为3%-5%。,流行病学,3,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多见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左右。男,分 类,(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AIE) 特征 1.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2.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 数周引起瓣膜破坏 3.感染迁移多见 4.病原体主要为金葡菌,4,分 类(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AIE) 4,分 类,(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IE) 特征 1.中毒症状轻 2.病程数周至数月 3.感染迁移少见 4.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 其次为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5,分 类(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IE)5,分 类,(一)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VE)
3、(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三)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6,分 类(一)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VE)6,第一节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一、病因急 性:金葡菌、肺炎球菌、淋球菌、 A族链球菌、流感杆菌亚急性:草绿色链球菌、D族链球菌、表 皮葡萄球菌 少见: 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7,第一节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一、病因7,发病机制-亚急性,(一)血流动力学因素 器质性心脏病: 心脏瓣膜病:尤其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先天性心脏病:如VSD、PDA、法四和 主动脉缩窄。 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8,发病机制-亚急性(一)血流动力学因素 8,血流动力学异常,1. 血液返流2.血液反流经过狭窄的瓣口或异常 的小通道3
4、.血液反流发生于两心腔或血管腔 之间,且存在较大压力阶差,9,血流动力学异常1. 血液返流9,特点-赘生物,赘生物常位于血流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或先天缺损至低压腔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室面和室间隔缺损的间隔右心室侧。,10,特点-赘生物赘生物常位于血流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或先天缺损至低,发病机制-亚急性,血流动力学异常 涡流或高速射流 冲击心或大血管内膜 局部损伤,11,发病机制-亚急性 血流动力学异常 11,发病机制-亚急性,(二)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病变-细菌定居的重要因素,关键条件是内皮损伤和高凝状态局部损伤 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聚集
5、 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沉着 结节样无菌性赘生物,12,发病机制-亚急性(二)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病变-细菌定居的,发病机制-亚急性,(三)短暂性菌血症的发生 各种感染或皮肤粘膜的损伤(如手术、器械操作等)常导致暂时性菌血症。菌血症在特定的条件下导致心内膜感染和赘生物形成,13,发病机制-亚急性(三)短暂性菌血症的发生 13,发病机制-亚急性,(四)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取决于:1.发生菌血症的频度和循环中细 菌的数量 2.细菌粘附于无菌性赘生物的能 力细菌定居 迅速繁殖 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着 感染性赘生物增大,14,发病机制-亚急性(四)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14,发病机制-急性,发病机制不
6、清主要累及正常心瓣膜循环中细菌量大、毒力强、具有高 度侵袭性和粘附力主动脉瓣常受累,15,发病机制-急性发病机制不清15,病 理 (一),1 .心内感染和局部扩散 (1)赘生物形成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赘生物呈菜花样、息肉样和疣状结节,小者在1.00cm以下,大者阻塞瓣口。赘生物导致瓣叶破损、穿孔或腱索断裂,引起瓣膜关闭不全 (2)感染局部扩散 瓣环或心肌脓肿、 传导组织破坏、乳头肌断裂或IVS穿孔和 化脓性心包炎,16,病 理 (一)1 .心内感染和局部扩散16,病 理 (二),2 .赘生物碎片脱落致栓塞 (1)动脉栓塞 组织器官梗死 (2)脓毒性栓子 栓塞动脉血管壁的滋 养血管 动脉管壁
7、坏死 细菌性动脉瘤 脓毒性栓子 栓塞动脉管腔 细菌 直接破坏动脉壁 细菌性动脉瘤,17,病 理 (二)2 .赘生物碎片脱落致栓塞17,病 理 (三),3.血源性播散 菌血症持续存在,在心外其他部位播 种化脓性病灶 迁移性脓肿 4.免疫系统激活 持续菌血症 (1)脾肿大 (2)肾小球肾炎 (3)关节炎、心包炎和微血管炎,18,病 理 (三)3.血源性播散18,临 床 表 现,(一)发热最常见 亚急性:起病隐匿,驰张低热, 39 ,午后和晚上高, 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痛 常见 急性:高热、寒战、突发心衰,19,临 床 表 现 (一)发热最常见19,临 床 表 现,(二)心脏杂音 80%-85%的患
8、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包括出现新的心脏杂音、原有的心脏杂音突然加重或明显改变。最终因瓣膜遭到破坏,心力衰竭加重,多伴心律失常。,20,临 床 表 现(二)心脏杂音20,临 床 表 现,(三)周围体征-微血管炎或微栓塞多为非特异性,已不多见,包括:1.瘀点:锁骨以上皮肤、口腔和睑结膜常见2.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3.Roth斑:视网膜的出血斑,中心呈白色4.Osler结节: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5.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红斑,21,临 床 表 现(三)周围体征-微血管炎或微栓塞21,临 床 表 现,(四)动脉栓塞 1. 20%-40% 常发生于病程晚期
9、2.部位:脑(15%-20%)、心脏、 脾、肾、肠系膜和四肢 3.右心内膜炎时,肺栓塞常见,22,临 床 表 现(四)动脉栓塞 22,临 床 表 现,(五)感染的非特异性症状 1.脾大:见于15%-50%、病程6W者 轻中度肿大 2.贫血:常见 亚急性者多见 轻、中度,晚期有重度 苍白无力和多汗 3.杵状指(趾):10-20% 4.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23,临 床 表 现(五)感染的非特异性症状23,并 发 症,(一)心脏 1.心力衰竭:最常见,主动脉瓣受损者最常发生(75%),其次为二尖瓣(50%)和三尖瓣(19%)。早期发生者通常是严重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或腱索断裂所致。如在感染控制后
10、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能是瓣膜病变所致心室前后负荷过重,心肌损伤,包括心肌炎,间质性心肌纤维化等所致。如治疗延误或抗生素无效,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很高的病死率。,24,并 发 症(一)心脏24,并 发 症,(一)心脏2.心肌脓肿:常见于急性者,可发生于心脏任何部位,以瓣周组织特别是在主动脉瓣环常见,可致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3.急性心肌梗死:大多由冠状动脉栓塞引起,以主动脉瓣感染时多见,少见原因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细菌性动脉瘤。,25,并 发 症(一)心脏25,并 发 症,(一)心脏 4.化脓性心包炎:不多见,主要发生 于急性者。 5.心肌炎,26,并 发 症 (一)心脏26,并 发 症,(二)细菌
11、性动脉瘤 3%-5% 1.多见于亚急性者 2.受累动脉:近端主动脉、脑、内脏 和四肢 3.见于病程晚期 4.多无症状,27,并 发 症(二)细菌性动脉瘤 3%-5%27,并 发 症,(三)迁移性脓肿 1.多见于急性患者,亚急性者少见 2.多发生于肝、脾、骨骼和神经系统,28,并 发 症(三)迁移性脓肿28,并 发 症,(四)神经系统 3040%1.脑栓塞:1/2,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2.脑细菌性动脉瘤:多无症状,除非出血3.脑出血:由脑栓塞或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4.中毒性脑病:可有脑膜刺激征5.脑脓肿:多为微小病灶,大脓肿少见6.化脓性脑膜炎:不常见 后三种情况主要见于急性患者,尤其是金
12、黄色葡萄球菌心内膜炎。,29,并 发 症(四)神经系统 3040%29,并 发 症,(五)肾脏 大多数患者有肾损害,包括: 1. 肾动脉栓塞和肾梗死(急性) 2. 免疫复合物所致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3. 肾脓肿。 氮质血症或明显的肾功能衰竭常是弥漫性肾小球肾炎所致,在治疗初期可进一步加剧;但常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而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加肾功能衰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时应尽早争取手术治疗,30,并 发 症(五)肾脏 大多数患者有肾损害,包括:30,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常规检验1.尿液:即使肾功能正常,50%的病人有蛋白尿和镜检血尿,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红细胞管型和大量蛋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染性 心内膜炎 修改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6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