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互动的特殊形式集合行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社会互动的特殊形式集合行为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五讲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与符号互动理论,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社会角色、结成社会关系并进而产生社会结构。研究社会互动是从微观层次上理解社会构造、建立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学进而研究社会交往、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2,一、什么是社会互动,并非只有人类才进行社会互动,但非人类的生物体总是用一系列非常固定的行为彼此沟通。日常生活中,我们给朋友写信,向上级汇报工作;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如回答他人的问题,对他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这种社会交往过程就是社会互动。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
2、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3,4,二、社会互动的前提,必须发生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相互交往依赖的过程并非要面对面的场合才能发生,但它一定要借助于媒介传播信息,如信件、书籍、图画、电话、电脑等;人际间互动的最大特征:人类不只对彼此的行为作出反应,还在解释或“定义”他人的行为(否则对牛谈琴),5,社会互动的过程,编码,解码,声音手势书信电话网络,互动媒介,同感、文化共识、理解力,等,信息归纳与整理、沟通与表达的程度和能力、互动条件的限制,等,6,外国的手势语,翘拇指(thumb):在日本是表示男人、您的父亲。在美国、法国、印度拦路搭车时用翘拇指
3、表示。 伸出食指(forefinger)和中指(middle finger):在英国有两种含义,当做这一手势时,手掌朝着对方,表示胜利;若手背朝着对方,则表示侮辱。 单伸食指:在美国表示请对方稍等。法国学生在请求回答问题时也用这一手势。在澳大利亚用这一手势则表示“请再来一杯酒”。 伸小指(little finger):在日本表示女人、女孩子、恋人;在印度、缅甸则表示想去厕所;美国、尼日利亚等国用这手势表示打赌;泰国还用来表示和好。 食指作弯钩状:在日本则表示小偷。泰国、菲律宾是表示门匙、上锁。印度尼西亚是表示心肠坏、吝啬。在泰国、新加坡是死亡的表示。新加坡还表示拳击比赛中的击倒;缅甸表示数字“
4、5”;斯里兰卡表示一半。 拇指与食指作环形状、中指、无名指(ring finger)、小指翘起:这两个手势合在一起,日本、韩国、缅甸是表示什么也干不了和不成功。而美国则表示同意、了不起、顺利;突尼斯用来表示傻瓜、无用;在荷兰是说明事情正在顺利进行。,7,三、社会互动的类型,(一)依社会互动的媒介划分 1、语言沟通 2、非语言沟通 体态、衣着、个人财物都可以成为非语言沟通形式。主要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 身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和动态体语 (1)面部表情展示情绪的变化,但不易觉察 (2)动态体语表达的意图较明确,但不同文化中表达的意图是不同的:如上下点头“是”,左右摇头“不”。但马来半岛的萨芒人
5、头前伸“是”,而马来西亚的小黑人向下看“不” 双手交叉,在埃塞俄比亚:向妇女求爱;以色列:军事意义。 (3)静态体语“暴露”真实信息,8,(二)根据互动社会本质的不同区分: 1、合作(定义、作用、条件、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抓,警察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就把他们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5年;如果两个都抵赖,由于证据不足各判1年;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刑10年。 如果两个囚徒都只是为自己利益打算的所谓“理性主体人”,对策的结果会怎么样?如果B不坦白,A坦白的话将被放出来,不坦白的话判一年,所以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
6、B坦白,A坦白的话判5年,不坦白的话判10年,所以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这样,坦白就是A的最优策略;同样,坦白也是B的最优策略。结果是,每个人都选择坦白,各判刑5年。可见结局(坦白,坦白)是这个博弈的解,是纳什均衡。,9,2、竞争(定义、特点、竞争规则) 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公务员考试“刷人数”) 3、冲突(定义、与竞争的区别、类型、功能) 4、强制(定义、注意事项) 5、顺从与顺应(二者区别),10,四、互动空间人际距离(interpersonal distance),人际距离可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来测量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11,人际距离与心
7、理防御,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12,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15厘米44厘米)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
8、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9、也会自讨没趣。,13,(2)个人距离:1.5英尺4英尺之间(46厘米122厘米)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 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思考:两个人越凑越近表示什么?,14,(3)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1.2
10、米3.7米)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
11、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 思考:外交场合,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为何一般需摆设茶几(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15,(4)公众距离:12英尺25英尺(3.7米7.6米)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 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 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1
12、6,在图书阅览室,你发现有人已经坐在桌子旁(红色部分表示的位置),在剩余的四个位置中,你会选择哪个位置坐下?,17,四、社会互动的特殊形式集合行为,18,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其1921年出版的社会学导论一书中,最早从社会学角度定义“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二)集合行为的特征 无组织、领导、自发产生 无明确、具体的计划、目标、期望 无约束,不遵从现行的规范,无新的规范 个人无固定角色,角色匿名状态 狂热情绪,缺乏理智 时间相对短暂,19,(三)集合行为的表现形式,恐慌火灾、地震、大堤决口、沉船、空袭、抢购
13、 聚众围观、游行、怠工、灭火 骚乱停电、断片、 裸奔、打砸 狂热、狂欢演出、影星、球星 公众舆论街头巷尾、闲言、传闻、 谣言 时尚赶时髦、服饰、语言,20,谣言的强度=事情的重要性情况的模糊程度,21,谣言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杀伤力,正如奥尔波特等学者所言:“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每当社会局势紧张,不实的报道便恶毒地增长谣言或散布不必要的担忧,或夸大希望,从而使道德遭到破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尤为有害的是,它们传播敌视和仇恨的有害偏见。”广东部分地区爆发非典时,各种传言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四处散播,从广州市向深圳、珠海、东莞等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蔓延,随后又向海
14、南、福建、江西、广西、香港等邻近地方传播,其他省市也有传闻。在广大的农村,放鞭炮、喝绿豆汤能防治非典的谣传也波及甚广。有些人连“和病人打个照面就能死人”和“缺米缺盐缺水”这样的谣言都相信。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深圳打工者关于中国非典人数超过一万的手机短信在物质利益的诱导下迅速传播了200余万条(该短信带有请将短信发给多少人,则转发者的手机将被自动充值若干元的利益诱导),这在当时无疑更是极大加剧了危机形成的恐慌和社会失序。,22,2005年1月17日发生在智利一个海滨的谣言却产生真实的危害。这一天,三个年轻人恶作剧地在海边大喊“浪来啦”,迅速引发海边游客集体狂奔,各种关于海啸的呼号以超乎想象的速度
15、蔓延开来,导致当地数万居民逃离,连电视台都出动记者报道人们逃离的状况,警告人们注意安全,结果还是有很多人从超载的汽车上摔下来受伤,此后政府反复告示公众这是谣言,智利没有海啸,但是仍有许多人躲在山上不下来。无论是在突发公共事件是否已经发生的情况下,类似这样的谣言被公众相信,不仅仅是因为谣言本身具有的杀伤力,更是由于人们面对正在发生的危机以及无法掌控信息的前提下为自身预设的恐慌。有效中止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谣言传播,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其治理成本,而且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成熟心态。,23,谣言止于公开。老百姓是相对信任政府的,危机来临时,希望尽快听到权威部门的声音。但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关部门
16、常常失语,或者反应迟钝,导致谣言泛滥。面对谣言短信,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准确地发布有关信息,将真相公布于众,主动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地减少谣言带来的危害。,24,核泄漏传言让河南杞县居民纷纷外逃避难,2009年6月7日该县一家工厂在利用化学物质“钴-60”对农作物进行辐照管理时发生故障。后经国家环保部专家组监测认定,没有发生放射源泄漏,无环境污染7月17日有人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散布“杞县发生核泄漏”、“钴60将爆炸”等谣言,立即引发群体恐慌,大批群众当天即乘出租车、三轮车、拖拉机等逃离家乡。后经当地政府全力工作,发榜安民,说明真相,人们终于在次日
17、陆续归家,25,2009年7月18日,开封县公安局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将在网上发帖传播不实传言的开封县居民张某刑事拘留,另外4名传播者分别被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处罚“因谣治罪”不可不慎 装聋作哑的地方政府更应问责政府消极不作为是恐慌主因 消除谣言,不靠封口而要靠“开口” 杞县事件背后凸显的是政府并不将及时澄清事实,发布消息作为自己的义务。政府必须及时满足民众对紧急事件的知情权,处罚那些在恐慌中传递消息的民众,只怕并不是给此事画上句号的正确方法。,26,(三)集合行为的理论解释,1、基本条件理论(集合行为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斯梅尔塞 ) 环境条件物质
18、条件、社会条件。 结构性压力社会中的因素对人们产生现实 或潜在的压力 诱发因素导火索,使信念、情绪被证实 动员或鼓动传递压力、信念、情绪的信息, 对一些人产生鼓动、动员的作用 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由压力 导致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社会控制机制抑制、消减、疏导上述五个因 素累积力量的可能性和程度,27,28,江西民办高校学生骚乱,2003 2004 2005年,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谎称自己是公办本科院校招生,从全国各地骗来学生总计达1万多人。03年的部分毕业生到现在还没有拿到毕业证。当初学校承诺的专升本也杳无音迅。04年即将毕业的学生毕业证却无端变成了中专毕业证。 10月
19、21日晚20时左右,江西民办高校赣江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因大专学制问题与校方产生意见分歧,要求学校对学制问题给予明确答复,或者退还部分学费。在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约有数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打砸教学楼和宿舍、食堂的玻璃,砸坏汽车,在校园内拦堵出门道路。,29,江西服装学院的学生骚乱,发生校园骚乱的江西服装学院是一所民办职业学院,根本不具备颁发大学本科文凭的资格,但该校在招生时,却夸大其辞,声称毕业文凭等同大学本科。招生人数多达一万八千人。近期,有学生发现所谓的“本科学历”纯属子虚乌有,甚至不能拿到一张合法的毕业证书,于是向媒体举报,中央电视台本月二十三日播出相关调查报道,立即在该校掀
20、起大风波。当晚,情绪激动的学生聚集,要求校方作出解释,但得不到答复,遂将示威升级为暴力骚乱。一名学生在网站上描述学校情况说:“当晚整个学校开始轰动,宿舍的窗户没了玻璃,消防栓被毁,所有能摔能砸的全没了。我们学校招生办着了火,计算机被抢,空调爆炸。我们的教务处,党办公室被烧,教学大楼见不到完整的玻璃,我们的艺术剧院大门被烧。我们的校车被砸,学校领导的轿车被砸,学校大面积不成人样。一万多人在惶恐不安中度过一个可怕的夜晚。” 拟周日发起十校大游行该学生还说:“第二日南昌出动所有警力来维持学校秩序,丝毫没有任何效果。第二日晚上,周围的农民就来趁火打劫,抢走了我们学校的计算机 ”。,30,http:/
21、声援香港保钓行动http:/ 央视面对面采访深圳反日游行打砸防暴车者,31,2、模仿理论(塔尔德) 在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日常的规则失去作用,人们失去理智思维和自我控制能力,力求与在场大多数人行为一致。 3、情绪感染理论(古斯塔夫勒庞 ) 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失去理智思维,相互被情绪制约、感染、支配。 两种情况下易发生:主体同质性强,彼此的共性使情绪蔓延;主体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上,情绪感染加快。,32,4、匿名理论 个体之所以会做出平时很少甚至根本没做过的行为,是因为个体处于匿名地位。 因为社会约束力或规范遵从降低:责任分散心理;群体压力减弱。 5、紧急规范论 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
22、互动产生一种“紧急规范”,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往往把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到是“紧急规范”。 上面几种理论都把集合行为视做非理性行为,把其参与者视做违反常规、情绪冲动的非理性行动者。,33,6、控制转让理论,控制转让论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这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当人们认为保持自主地位所付出的代价超过所获利益时,他们就可能将控制转让给他人。控制转让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大多数成员控制转让并非必然导致恐慌或聚众生事,也有
23、可能导致某种秩序井然的活动,转让控制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接受转让的行动者最初采取的行动。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出现集合行为。,34,五、有关社会互动的理论,35,1、符号互动论,该理论源于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米德:人类并不像动物那样,只是毫无思考地对别人的行为作出简单反应。他们非常仔细地考虑他们正要作出的回应。他们在行动之前计划他们的回应,甚至在他们的脑中进行预演。布鲁默(1986)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理: 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 第二,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第三,在
24、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36,如何理解他人对于某些符号所赋予的意义?米德认为,这种重要的理解是经由他所说的角色借用(role taking)过程而获得的。人们往往站在他们互动对象的角度来想象自己。通过密切注意互动对象使用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方式,我们可以领悟到对方通过语言和行为所要传达的意思。许多社会情境需要某种创造性的定义和再定义过程。每个人必须不断地理解互动之另一方的行动,并调整他(她)对这些行动的反应。例如,某个妇女在作严肃的演讲时,有可能稍稍放慢单调,以表明她将讲一个笑话。听众们意识到这种变化,所以调整
25、他们对于演讲者的注意力,以便他们在适当的时候笑出来。采用同样的方式,演讲者也反思自己的讲话,根据她所认为的能够感染听众的方式调整其措辞。如果看上去听众对她的幽默没有反应,演讲者就可能采取更为直截了当的讲笑话的方式。很多社会互动的“剧本”正是按照这种方式在现场创作出来的,而不是一经写出就可以反复使用的。,37,W. I. 托马斯(W. I. Thomas):共享定义,在进行多数日常活动时,我们一般假定:不仅是对语言及其他具体符号,而且还包括日常社会情绪,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共享定义(Shared definitions)的极端重要性:“如何人们将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
26、真实的影响”。尽管这些定义在客观上有时并不准确,但是,我们所共享的这些定义仍然指导着人类活动(如禁忌)。有些时候,人们关于某些社会情境的定义并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发展他们所需要的定义。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由于某种熟悉的习惯发生变动,人们关于某种情境定义也有可能发生变化。,38,符号互动论的批评,符号互动论的批评者们认为,符号互动论仅仅关注的是个体的互动方式,这种理论方法不能够解释个人无法控制的力量对其行为的形塑。换句话说,它忽视了社会结构对于我们生活的很多影响。符号互动论似乎否认历史、社会和经济对我们的约束,并且它造成了一种个人拥有无限自由的错误印象。在回应这些批评时,布鲁
27、默和其他符号互动论者指出,无论那些更为强大的社会力量具有何种影响,人们总是在相互的互动过程中体验到它们。他们强调,如果不能首先理解人们的互动方式,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社会。,39,2、戈夫曼:拟剧论,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由于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因而,他的理论被成为“拟剧论”。 戈夫曼认为,在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按照戈夫曼的观点,人类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
28、nagement)或自我呈现(presentation of self)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他认为,在互动中,个人的行为由满足自己的需要转变为满足他人的需要。,40,在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的情景中,人们通常小心策划他们的表演,以便使其行动与他们所想制造的印象一致。印象管理目的总是为了使行动者能够更好地控制别人的行为,从而诱导对方做出行动者所期望的行为。戈夫曼把针对陌生人或偶然结识的朋友的行动叫做“前台”行为。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被允许看到“后台”正在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说,了解行动者的真实情感。 偶尔,在制造某种印象时,行动者几乎是无意识地“露出”以马脚 ,
29、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观众通常忽视表演中的过失,因此也就帮助表演者保全了脸面。戈夫曼用“有意忽视”(studied nonobservance)一词描述这样一个过程。,41,附录:就业面试中的印象管理,面试前要准备什么汇集信息:了解自己、了解公司;对对方可能问的问题进行设计,对方关心的问题一般包括:专业、性格、你对公司的疑问、对职位的心理准备等等;带好详细的材料;做好前台的各种准备。在接受面试时要注意的要点别紧张、要自信;要熟练地描述自己的技能。不要对职位表现的太急切;交谈时敢于直视对方眼睛,但也不必紧盯不放;做一个好听众;对不适于回答的问题可以有意忽视;就自己申请的工作表明自己的兴趣;结束前安
30、排了解结果的方式,给自己留出思考时间。,42,关于拟剧论的批评,一些批评者认为拟剧论过于表态地考察自我了。按照一些社会学家的观点,我们的自我观念在各种互动中实际上是略有不同的。如:当我们与我们的父亲、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最好的朋友或者一个公共汽车司机互动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表现为不同的人。但是,戈夫曼似乎在想象某种稳定的、永不变化的自我,这个自我在所有的互动中都只是在尽可能地制造最好印象。另外一些批评者指出,戈夫曼过于把人们描绘成一种玩世不恭的和非道德的形象。我们并不总是在操纵社会情境。有时,我们努力诚实、真实地表白自己。 (人生就是逢场作戏人间自有真情在)角色扮演与社会秩序,43,3、加芬克
31、尔:本土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 ),加芬克尔(Garfinkle) 生于新泽西州,就学于哈佛大学。195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4年以来,长期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代表作有民俗学方法论研究(1967)。加芬克尔曾师从T.帕森斯,学术思想曾受帕森斯、A.舒茨、A.哥维兹和E.胡塞尔的影响。在现象学社会学的启迪下,加芬克尔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研究。他认为,社会现实与迪尔凯姆所表述的社会事实的客观实在不同,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活动,是相互交往的参与者对现实的社会构造。社会事实不是社会学分析的结果,而是交往的积极创造的过程自身。此过程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他利用
32、“违规实验”的方法,以验证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隐含的行动准则”。加芬克尔所创立的民俗学方法论的核心,是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对常识性行动和情境过程进行说明。加芬克尔对社会互动过程的独到见解,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学的互动理论。,44,本土方法论的基本假设,对现实的生活、人们总是存在某种共同的约定(经常是潜含的); 人们的日常互动建立在共同对现实约定的基础之上(长期互动的结果); 人们需要、必须遵守共同的约定(否则互动无法进行)。,45,本土方法论者指出,即使是偶然相遇,也遵循着某些共同的假定。为了证明确实如此,加芬克尔(1967)设计了一种实验,他把这种实验叫作“违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实验者故意表现
33、出对会话背后没有明说的基本假定并不明白的样子。下面就是发生在受试者(S)与实验者(E)之间的一次会话:(S):嗨,雷,你的女朋友感觉怎样?(E):“她感觉怎样?”你是什么意思?指身体还是指精神?(S):我是问她感觉怎样。你怎么了?(他看上去被激怒了)(E):没什么。只是请你解释清楚一点。(S):算了吧,别谈这个了。你向医学院的申请怎么样?(E):“它们怎么样?”你是什么意思?(S):你知道我是什么意思。(E):我真的不知道。(S):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病了? 这样,不仅两个人之间出现了沟通障碍,而且那个作出背景假定的人被另一个并不接受这些假定的人弄得心烦意乱。,46,“违规”所导致的家庭沟通紊
34、乱,在另外一次违规实验中,加芬克尔要求学生们与他们家里人进行大约一个小时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假装对家中的共享假定并不熟悉,即不再想当然地采用任何作为家庭互动之基础的背景假定。比方说,在互动中,严格遵守礼节,把爸爸称做“先生”,把妈妈称做“夫人”。结果是沟通中断,家里人感到气愤并且心烦意乱。在努力恢复正常情景时,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家里人的共享假定。,47,4、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 )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35、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主要著作有:人类群体(1950)、情感和活动(196
36、2)、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社会科学的本质(1967)等。,48,为解释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霍曼斯修改和吸收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经济人”假设:人理性地算计自己在某一市场中行为的长期结果,并试图在交易中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 霍曼斯认为,经济学的这一原理必须进行修改,因为:第一,人们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他们只是想在交换关系中得到某些利润;第二,人在交换中并非常常从长远着想或进行理性算计;第三,交换物不仅仅是金钱,还有赞同、尊重、依从、爱、情感,以及其他紧缺物质产品;第四,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而并不是市场中才有交换行为。霍曼斯还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用来解释
37、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认为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霍曼斯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论到人类行为上,坚信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具有解释力。,49,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霍曼斯提出六个命题解释交换行为会发生 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刺激命题:如果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而且现在的刺激越类似于过去的刺激,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 价值命题:一个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事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50, 侵犯赞同命题: 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的时候,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 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遭受到预料中的惩罚的时候,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 理性命题:人们会在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那些在当时情境下他认为具有更大酬赏且有更大的获得酬赏的可能性的那些行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966481.html